第338章:恭迎太子殿下入城

字數:8555   加入書籤

A+A-


    武曌看著李治的眼神裏,是滿滿的鼓勵。
    其實她也清楚,李治跟當初的陛下不同,陛下玄武門後,有能力完全掌控朝堂。
    而現在,即便是李治幹掉了太子跟魏王兩兄弟,本身的勢力不足以跟陛下抗衡。
    然而,武曌在這後宮多年,對於陛下的脾性早就有所了解。
    她在賭。
    賭在沒有了太子跟魏王後,隻剩下晉王一個嫡子,陛下沒有選擇,還是會定下晉王當太子,繼承大統。
    之所以武曌有把握,這跟長孫無忌也有很大關係。
    長孫無忌是第一功臣,是關隴門閥的代表。
    他絕對不會同意,在有嫡子的情況下,陛下選擇庶子繼承大統。
    隻有長孫皇後的兒子,才有繼承大統的資格。
    所以,同時幹掉太子跟魏王,風險很大,可收益也是巨大的。
    走到今天這份上,武曌的野心其實也膨脹起來了。
    其實在先前的之前,在太子還沒有起兵造反之前,武曌更多的想法,是想讓晉王站在太子這邊,博取太子的好感,同時看看機會。
    在沒機會的情況下,一旦太子登基為帝,可以靠著這份好感,或許能讓太子同意,放她出宮,二嫁晉王。
    現在,武曌不這麽想了。
    她想當皇後。
    此刻,李治的呼吸有些急促。
    但對上媚娘明亮的眼眸,逐漸的平穩下來。
    “好。”
    咬咬牙,李治做出了決定。
    ——
    太極殿偏殿。
    這裏是君臣議事的地方。
    隻是今日沒有陛下。
    太子要入城,然而入城後怎麽對待,也是個麻煩事。
    房玄齡率先打破沉默:“諸位,如今太子兵臨城下,雖允諾僅帶一千兵馬入城,但其素日行事乖張,心思叵測,實難捉摸。”
    “陛下重病昏迷,朝堂動蕩不堪,大內安危,關乎我大唐社稷之興衰存亡。東宮與大內近在咫尺,僅一牆之隔,若讓太子入駐東宮,其一舉一動,我等皆難以掌控。”
    “故而,斷不可讓太子踏入東宮。”
    之前是謀反,現在要防政變。
    如果李承乾從東宮直入內廷,控製了陛下,那麽什麽都沒用了。
    所以在陛下醒來前,房玄齡可不想看到太子進入東宮。
    褚遂良立即讚同道:“房相所言極是,太子往昔行事荒唐至極,竟妄圖謀逆篡位,如今又以監國之名,率兵前來,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若使其進入東宮,憑借東宮與大內這般相近之地理,他極有可能做出對陛下不利之舉,危及我大唐社稷。”
    其實褚遂良更想說服眾人,趁著太子隻有一千兵馬,幹脆把太子拿下,等陛下醒來處置。
    可他知道自己這麽說,肯定很難被同意。
    現在褚遂良有些後悔,當初陛下就不該恢複李承乾的太子位,如今陛下昏迷,李承乾借著太子名義,讓他們很是被動。
    長孫無忌目光深邃,緩緩道:“二位所言有理,然太子乃陛下親封之監國,我等若貿然阻攔,於情於理,皆難以服眾。”
    “且太子手握重兵,即便僅帶千人入城,其身後大軍,亦為莫大威懾。若處置稍有差池,恐引兵變,屆時必將生靈塗炭,血流成河。”
    褚遂良聞言,當即反駁道:“長孫司徒所言甚是,然太子之心,路人皆知。”
    “今陛下病重,朝堂不穩,我等為社稷計,不得不防。”
    房玄齡也是開口說道:“東宮之地,太過敏感,太子若入,變數太大。但阻攔之法,需謹慎斟酌,不可授人以柄,致生大亂。”
    尉遲敬德猛地站起身來,雙手握拳,聲若雷霆道:“我不懂那麽多彎彎繞繞!我隻知道陛下待俺恩重如山,如今陛下病重昏迷,這大內我誓死守護!太子若想進東宮,除非從我的屍體上踏過去!”
    程咬金也站起身,咧著嘴大聲道:“老黑說得對!我老程這條命都是陛下給的,如今正是報效陛下之時。東宮毗鄰大內,絕不能讓太子進去,否則我老程第一個不答應!”
    尉遲敬德跟程咬金兩人,在陛下昏迷之際,共同執掌宮廷禁軍,維護大內安危。
    平時朝廷大事兩人基本不怎麽參與,在關係到陛下安危這塊,自然是站了出來。
    房玄齡微微點頭,看向二人道:“二位將軍忠心可鑒,有二位將軍守護大內,我等安心不少。隻是此事還需從長計議,既要阻攔太子進入東宮,又不能引發大亂。”
    褚遂良亦道:“不錯,二位將軍一腔熱血令人欽佩,但朝堂之事,複雜萬分,還需謹慎行事。”
    長孫無忌歎息一聲:“我亦深知其中利害,隻是此事幹係重大,需謀定而後動。”
    “太子入住東宮,本乃祖製所定,名正言順之事。”
    “我等若強行阻攔,難有大義。”
    眾人聞言,略微沉默。
    太子自幼生活在東宮,對於太子來說,東宮就是他的家。
    如今太子入城監國,他們這些大臣聯手起來不讓太子住進自己家,怎麽說都沒有道理。
    魏征有些感慨,不過還是開口道:“諸位,現在是我等既要阻止太子進入東宮,又不能落下口實,引發更大禍亂。”
    雖說他是站在太子這邊,可對陛下的忠誠,是毋容置疑的。
    魏征心裏清楚,這個時候讓太子入住東宮,必然會想辦法控製大內。
    屆時,陛下都隻能跟太上皇那樣禪位了。
    褚遂良冷哼一聲:“那有這般兩全其美之事,太子如今入城監國,難道不是因為陛下病重,趁此機會染指皇位嗎。”
    “他都敢這般做了,我等又何必如此惺惺作態。”
    “哪怕是太子有所不滿又如何,入了城,就由不得他了。”
    “若是諸位愛惜羽毛,那這等事,就由我來擔著吧。”
    褚遂良跟其他人不同,他現在已經是完全站在了太子的對立麵,太子要是上位,他這仕途之路,也就此終結了。
    這一點,褚遂良自己,也是心知肚明的。
    如果可以的話,真想就這麽直接拿下太子啊,但是褚遂良也知道,這朝堂他說了不算。
    各家有各家的心思。
    尤其是那魏征,一直是支持太子順位繼承。
    哪怕太子都已經擁兵自重,起兵造反了,還要說什麽太子優秀,太子繼位是正統,是大唐未來之福。
    好像造反這等十惡不赦之罪,到了他們的嘴巴裏,就成了無關緊要的小事。
    這讓褚遂良心中一直很是不爽。
    房玄齡微微頷首,對褚遂良站出來的態度很是滿意。
    “我等可對外宣稱,陛下病情危急,大內上下正全力救治,為免驚擾陛下,暫禁任何人靠近東宮。”
    “與此同時,當火速調集羽林軍,嚴守大內與東宮之間通道及各處宮門,務必確保大內安然無虞。”
    “至於太子,可安排其於宮外別苑監國,一應政務,皆可於別苑處置。如此,既能安撫太子,又可保陛下與大內之安全。”
    哪怕是到現在,房玄齡都從來沒有於明麵上對付太子,諸多手段,要麽是使喚別人,要麽是因勢誘導,反正自己不出麵。
    在沒有絕對的把握前,房玄齡什麽事都要留一線。
    這樣即便是太子上位了,不過是他是仕途結算,到了這般年紀,也沒多少年頭好活了,也無所謂了。
    至少,不會太過於牽連到家族。
    長孫無忌最終開口道:“那就按房公說的這般吧,尉遲將軍跟程將軍把守大內,等太子入城後,隻能是先行委屈太子了。”
    魏征又問道:“明早太子入城,我等是否要迎接。”
    長孫無忌剛想答應下來,褚遂良立即插話道:“自然是要迎接,不過既然太子住在別苑,我等於別苑迎接即可。”
    “這也能讓太子明白,即便是監國,也不能完全肆無忌憚。”
    長孫無忌微微皺眉。
    其他幾人也一言不發。
    這從某個方麵說,就是臣權跟皇權的爭鬥了。
    大唐天下,從來不是皇帝獨裁,而是皇帝與世家共治天下。
    三省六部,很大程度的限製的皇權的施展。
    這是世家們的共識,不僅僅隻是五姓七望,關隴門閥亦是如此。
    簡單來說,天下屬於皇帝。
    但皇帝有多大的權力,取決於皇帝本身有多大的魅力。
    當初李世民即位,世家也是了個下馬威的。
    現在太子要監國,褚遂良的提議,也不是沒有根據。
    當然,褚遂良說這話,其實不是在於世家這塊,而是魏王那邊,說是不想讓太子的聲勢過於浩大。
    李泰跟李治聯合要伏擊太子的事,褚遂良也是不知情的。
    “好吧,就按褚大夫說的那般。”
    “百官於別苑迎接太子。”
    長孫無忌也沒多想,直接就定了下來。
    禁衛軍被緊急調動,所有禁軍禁止休沐,大量防備於大內之中。
    很多人以為長安城,是長安城的城牆最高最厚,而實際上,真正的皇城大內,才是防禦最強的地方。
    長安可分為三大塊。
    長安城,皇城,大內。
    長安城便是百姓,商賈等住所,外邊是長安城城牆。
    再就是靠裏麵的皇城,這裏的城牆比長安城更為結實厚重。
    皇城亦是百官辦公的主要場所。
    而比起大內,皇城的城門,又要差上少許。
    李承乾要是正麵強攻的話,打到李世民麵前,就要先打長安城,打完長安城打皇城,再打最高最厚的大內宮廷。
    這也是為什麽大臣們不敢讓李承乾入住東宮的原因。
    隻要太子在皇城外,即便是入了長安城,一千兵馬也翻不起多大的浪花。
    可要是太子住在東宮。
    這一千兵馬的危險,可就太大了。
    宮廷跟東宮的圍牆,怕是幾發火炮就能直接轟塌。
    甚至是東宮的火炮,都能直接打到宮廷裏麵去。
    ——
    次日。
    城外大帳。
    李承乾坐在高高的龍輦上。
    龍輦並不奢華,裝飾較為簡單,可勝在一個大。
    長寬約有一丈餘,前麵是八匹馬拉車,且還感覺有些吃力。
    周邊,是一千穿戴甲胄,連馬甲都披上了的精銳鐵騎。
    蘇定方在左側,右側是裴行儉。
    隨著浩浩蕩蕩的隊伍行進長安明德門前,守將王猛大聲喊道:“開城門!”
    “恭迎太子殿下入城!”
    喊話聲在不斷傳播,眾多守城將士一起呐喊:“恭迎太子殿下入城!”
    中間的城門緩緩打開。
    蘇定方跟裴行儉領著數百鐵騎在前,李承乾的龍輦被簇擁在中間,緩緩駛入長安城內。
    ‘我回來了,長安。’
    時隔數載,李承乾又一次回來。
    看著熟悉又有些陌生的城門,心裏不僅有幾分感慨。
    當初,為了自保,東征高麗。
    如今,也算是衣錦還鄉吧。
    有些慢,又感覺有些快。
    因為李承乾自己也沒把握,李世民到底會不會跟曆史上那樣,病重昏迷,乃至於癱瘓半年有餘。
    畢竟那是因為原身李承乾的去世,以至於李世民心神疲憊,誘發病根。
    不過現在這情況,雖也是病重,倒是從消息上聽說,沒有曆史上那麽厲害。
    “恭迎太子殿下。”
    王猛小跑著來到龍輦前,單膝跪地高聲喊道。
    誰能懂他這段時間有多大壓力。
    一方是太子,一方是朝廷大臣。
    當真是夾在中間左右為難。
    此刻恭恭敬敬,最擔心的就是得罪太子,被太子所記恨了。
    李承乾抬眼一眼,平靜的問道:“怎麽,就隻有你在?”
    王猛不敢多說,回道:“諸公都在前邊迎接太子殿下。”
    李承乾也沒有為難他的意思,擺擺手,吩咐隊伍繼續前行。
    王猛見此,總算是鬆了口氣。
    平時熱鬧的朱雀大街,此刻已經被禁衛全麵封鎖,街道上,商鋪關張,一個人影都看不見。
    蘇定方此時策馬到龍輦旁邊,低聲道:“殿下,薛將軍已經部署在曲池坊。”
    李承乾自然不可能說這個時候就奪取城門。
    現在大量的禁軍在,所有人的焦點也集中在這裏,強攻難度高。
    到了晚上,才是行動的好時候。
    目標並非是明德門,而是靠東的啟夏門。
    當初,李承乾就以太子教令,喝令城門郎,強開啟夏門。
    這次,也算是輕車熟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