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我們不是來講課的

字數:8609   加入書籤

A+A-


    小汽車好端端的拉開對開門又簡單又方便,大家都好上手。
    側滑門且不說大家用的能不能習慣。
    一旦滑道卡殼,或者是機油幹了,側滑門是極其容易出現故障的。
    到時候車上的人下不來,下麵的東西運不上去,這些情況怎麽辦?
    這個滑道門改的完全沒有什麽意義啊!
    馬可波羅波等人將“車門”記在小本上。
    現在歐洲市場最流行的就是側滑門。
    側滑門的設計,不僅能夠有效的利用停車空間,同時在拉開和關閉的時候還很優雅。
    很多購買的顧客都很喜歡這種側滑門的設計。
    所以在給機械廠小汽車設計的時候,意大利工程師們也把這種側滑門加了進去。
    “我們設計側滑門主要是出於停車裝運貨物的考慮。”
    馬可波羅波開口:“與對開門相比,側滑門可以充分利用空間,方便人和貨物搬運。”
    曹青杭等人聽了直懵。
    這什麽理由?
    你一個開車門的事兒,跟停放空間有什麽關係?
    “於副廠長、曹工,是這麽回事。”
    陳露陽主動開始解釋起來。
    “意大利和歐洲那裏很多的小街道很窄,有些窄的隻能過一輛車,就在沒有別的空間了。”
    “再加上他們馬路上車也多,平時停車的時候就會出現車挨著車的情況。”
    “所以他們自己國家在設計車的時候就采用了側滑門的設計方式,把空間位置也給計算了進去。”
    眾人聽完,登時恍然大悟。
    小吳詫異:“他們國家道那麽窄!那走道不憋挺???”
    陳露陽笑了:“那憋挺啥,小道下麵就是大海了,藍天白雲的,美得很。”
    小吳更震驚了!
    車都直接開海裏了,還美呢?
    不過眼下不是討論這些的時候。
    曹青杭開口道:
    “小陳你跟他們說一下,我們的小汽車基本上都是在城裏和村裏開,地方大的很!不存在這種沒地方開車門的情況。”
    馬可波羅波們聽到這話,紛紛愣了一下。
    他們把實際情況記在了小本上,然後道:“這點我們記住了。還有其他的反饋嗎?”
    曹青杭指著車頂的部分:“還有這裏。”
    意大利代表們看過去。
    圖紙上的小汽車是流線型車頂設計。
    設計目的與車頭相同,既是為了增強外觀動感,同時也為了優化空氣阻力。
    但是曹青杭他們對這個設計也很不滿意。
    “大家買我們的小汽車,看中的是小汽車的裝載能力。”
    “這個流線型的車頂,會影響車輛的空間利用率。”
    馬可波羅波們記下反饋,回答:“這個我們可以重新調整車頂高度與角度,重新再設計設計細節。”
    曹青杭忍不住打斷:“細節可以等以後慢慢推進,是不是現在我們先把研究推進的方向大概定一下?”
    現在機械廠的小汽車已經被列為了一號工程。
    全省各項政策全部向機械廠傾斜,就等著他們出成績呢!
    廠裏的工人和生產線都等的五脊六獸的,日夜都等著升級小汽車。
    麵對上下左右的重重壓力,曹青杭他們迫切需要先把小汽車的發展改進方向確定下來,然後在大框裏麵做填空題。
    而不是看著意大利工程師們今天畫外殼,明天畫內飾,跟大姑娘繡花花似的磨時間,做思維發散題。
    馬可波羅波拒絕:“設計汽車是需要靈感的。靈感是迸發出來的,自由探索的。”
    “如果生硬的確定方向,那靈感就有了限製,這與我們的工作理念是完全相悖的。”
    曹青杭忍耐著勸道:“靈感與方向是不相悖的,你看我們先把目標定好,然後去克服困難,實現目標,這種方式是不是更適合我們的合作?”
    馬可波羅波疑惑:“我認為不適合。”
    “設計汽車是藝術,藝術是一件美麗的事情。”
    “美麗的事情應該去探索。”
    “我們應該通過盡可能的探索,再逐步細化設計細節,不斷達到美麗的標準。”
    聽完了陳露陽的翻譯,於岸山、郝逢春和曹青杭等人真是覺得好話都對牛講了。
    之前雙方第一次見麵的時候,
    機械廠就已經明確,要在上半年內對小汽車進行升級,並且成功投入市場!
    他們這邊爭分奪秒對小汽車的主要技術進行研發,結果意大利這邊還在天馬行空的談靈感!
    意大利工程師代表團們看著臉色不太高興的機械廠工程師。
    再次將話題拉了回來,爭論起了車頭的設計。
    意大利工程師對於車身造型的設計,采用的是一種新型的空氣動力優化方法,這種設計涉及複雜的流體力學理論以及大量高階數學模型描述。
    陳露陽雖然擅長意大利語,並且對小汽車的相關技術名詞都掌握,
    但是一個準備高考的他,真聽不懂流體力學和高階數學模型描述啊!!!
    頭一次,
    翻譯大牛逼人陳露陽同誌,遭到了史無前例的翻譯危機!
    不過!!
    好在他工具書看的比較多,通過語言的字母拚音結合上下文語境,倒是還真的讓他翻譯出來了幾個技術名詞。
    這些名詞裏麵,盡管有些翻譯的並不準確,但好在曹青杭他們個個都是搞技術的,一些詞兒他們一聽就能聽明白咋回事。
    可是對於一些超越他們熟悉的技術背景的知識,曹青杭他們就不太懂了。
    “小陳,什麽叫渦流分離控製和層流轉化點啊??”
    曹青杭將這倆詞兒寫在筆記本上,周圍畫了一個圈,眼神中充滿了不解。
    陳露陽尋思話了……
    哥……,你都不懂,我更不懂了!
    眼看著意大利代表巴巴的等著他們回應,陳露陽果斷暫時中止討論,詢問意大利工程師代表團,到底什麽叫“渦流分離控製和層流轉化點”。
    馬克波羅波愣了一下,似乎很詫異對方連這是啥都不知道。
    不過好在他們的隊伍裏有空氣動力學專家:希門達臘達。
    希門達臘達拿起筆和紙,簡要的對渦流分離控製和層流轉化點向陳露陽進行了描述和轉化。
    陳露陽連看圖再聽解釋,再加上問了幾個關鍵性的問題,總算理解的差不多。
    “曹工,是這麽回事。”
    “那個‘渦流分離’就好比成‘水流繞過石頭後形成的旋渦’,將‘層流’與‘湍流’形象化為‘平滑的溪流’和‘急湍的江水’兩種狀態。”
    這麽一說,曹青杭和小吳他們才恍然大悟。
    陳露陽詢問:“曹工,咱們是繼續和意大利工程師們探討還是需要我再問問??”
    曹青杭道:“這個我們聽懂了,繼續。”
    陳露陽點頭,繼續開始了翻譯工作。
    原本他以為“渦流分離控製和層流轉化點”是個結束,
    可萬萬沒想到,這隻是一個開始。
    馬可波羅波他們平時工作就已經習慣了用大量的技術術語和專業表達。
    很多表達都廣泛超脫了汽車製造的範疇,
    到最後甚至每說一個詞兒,陳露陽都要打斷去詢問這個詞兒是什麽意思,等自己聽得磕磕碰碰聽懂了,再盡量原汁原味的翻譯給曹青杭他們聽。
    一次兩次行。
    可句句都是這樣,最後不僅機械廠的人受不了,意大利工程師們也受不了。
    “我們是來設計的,不是來講課的。”
    希門達臘達雙手五根捏合在一起,整個人一副很崩潰暴躁的反應。
    “先生,如果你們能盡量減少一些技術名詞和專業表達,我覺得我們的溝通會更容易。”
    陳露陽也雙手五指捏合在一起,盡量平和而客氣的溝通。
    沒辦法,那些詞兒他雖然能猜明白名稱是什麽。
    但是背後涉及的一係列流體力學理論以及大量高階數學模型原理以及應用,他是真的聽不懂。
    “上帝啊……”
    希門達臘達雙手捏合,仿佛求救一樣的抬頭看向天空。
    “今天的碰頭會先到這吧。”於岸山開口了。
    雖然技術上的事兒,他聽不太懂。
    但是雙方的疲憊和暴躁,他是瞧的真真的。
    眼下雙方這種狀態已經不適合再繼續談了。
    在聽到陳露陽詢問“今天的會議要不要先到此為止”的提議後,意大利工程師代表們簡直如釋重負,拿起自己的包穿上衣服就走了。
    會議室裏
    機械廠眾人沉默的坐在凳子上。
    唉……
    一聲輕輕的歎息從曹青杭的嘴裏呼出。
    原本他們還想著今天碰頭會能碰出點東西,等開完會就讓車間投入生產,把機器轉起來。
    哪知道最後連討論都進展不下去,人家說的自己根本就聽不懂。
    這還怎麽辦?!
    陳露陽壓力極大的坐在旁邊,平日裏一直輕鬆快樂的臉也罕見的嚴肅起來。
    他還是把翻譯工作想的太簡單了……
    如果自己的知識能夠再廣一些,自己懂的再多一點,
    那麽今天的碰頭會絕對不會這樣結束。
    帶著一絲自責,陳露陽道:“於副廠長、曹工,剛剛意大利工程師們說的話我都記下來了。”
    “我現在就去省大找老師,去他們圖書館找資料。”
    “保證盡快將內容翻譯出來!”
    ……
    此時的省大已經開學了。
    冬日安靜的校園因為學生和老師的回歸而在此熱鬧起來。
    往日裏,陳露陽都是作為補課的學生進入校園。
    而這次,他是帶著省機械廠的介紹信,以尋求技術支持和幫助的名義,來找省大的老師幫助解答疑惑。
    陳露陽對於省大的老師和同學們來說,已經是再熟悉不過了。
    再加上省裏將小汽車項目定為了“一號工程”,又有介紹信。
    省大對於陳露陽的來訪可謂是全麵歡迎!
    不僅相關學科的老師全都出麵幫著答疑解惑,甚至圖書館還破例給陳露陽辦了一張圖書證,方便他來學校借閱相關和書籍和材料。
    是夜
    融合車間
    陳露陽和車間眾人熬夜研究理論。
    這幾天他將橡膠車間的工作暫時交給了黃平濤負責,自己除了陪同意大利代表們吃吃飯,問問他們有沒有什麽需要解決的問題,其餘時間專心研究跟進意大利代表的翻譯工作。
    在他的桌子上並排擺放著好幾本書,旁邊的草稿紙上寫了大量的筆記。
    終於!
    融合車間眾人磕磕絆絆將意大利工程師們說的理論勉強理解到位了。
    “這人家研究的這些東西,確實是先進啊!”
    曹青杭借著燈看著草稿紙上的一行行,情不自禁的感慨了一句。
    “他們就是比咱們起步早,比咱們多走了一步。”
    陳露陽抬起右手,轉了轉胳膊和脖子。
    這幾天,他瘋狂的看書讀資料,現在感覺脖子都是硬的。
    曹青杭輕輕歎了一聲:“他們這一步,步子邁的太大了,不知道咱們要什麽時候才能攆上。”
    陳露陽很樂觀:“肯定能!一步步走唄。”
    眼看著材料都翻譯出來,融合車間眾人決定明天與意大利工程師們召開第二次碰頭會,大家都穿上外套,準備回家好好休息休息。
    “小陳,不走啊?”
    曹青杭圍好圍脖,戴上帽子,回頭瞧見陳露陽又坐在桌子上翻起了書,好奇的問了一句。
    “我再看會書。”陳露陽臉上露出一絲疲憊。
    “明天翻譯不知道那些意大利人還要說些啥,我多學點,到時候也能多聽懂點。”
    曹青杭直接走過去:“拉倒吧!你當這是閉卷考試,看一宿書就算複習了?”
    “那些意大利工程師們說的技術五湖四海全都有,有些東西連我們都沒聽過。你就算今晚把這本書都看完了,也不一定他們明天說的東西就在這本書裏。”
    “你啊,還是穿上衣服,好好回家睡一覺。”
    陳露陽歎了口氣,左手搓了搓頭發。
    “曹工,你說我要是大學畢業,能精通物理和數學,那他們說的這些我就都能明白,也不至於在翻譯這塊浪費大家時間了。”
    曹青杭搖頭:“不是這樣,你是我見過的最優秀的翻譯,沒有之一。”
    “造車從來都是一個團隊的工作,不是一個人的事兒。”
    “他們來的這個團隊既有空氣動力學專家,還有化學材料專家,你就算物理和數學學通了,難不成還要學習化學和材料?”
    “那根本也學不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