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廣神三征高句麗

字數:6979   加入書籤

A+A-


    李念道:“楊廣不僅好享樂,更好大喜功,當時有一國名‘高句麗’,此國位於隋之東北,即現今箕子朝鮮所在!”
    “高句麗在漢時便已存在,與華夏多有交集,然此國狼子野心,畏威而不懷德,中原王朝強盛時,其等便乖順如犬,搖尾臣服,等到中原王朝衰落時,又趁火打劫。”
    “在漢時,曾一度侵寇遼東、樂浪、玄菟等郡,將我華夏之土占為己有。”
    “隋朝建立之後,其等也與隋結下恩怨:開皇十七年,高句麗平陽王聯合靺鞨攻遼西軍事駐地,被大隋營州總管韋衝擊退。”
    “楊堅得知後大怒,於開皇十八年,令漢王楊諒、上柱國王世積為行軍元帥,率水陸大軍計三十萬人討伐高句麗。然而這一戰因天氣、糧草、瘟疫等故並未成功,隋軍死者十之八九,隻得撤退。”
    “這場失利也為楊廣三征高句麗埋下伏筆!”
    始皇等人自然注意到了李念話中“三”這個數。
    楊廣討伐高句麗在道理上沒多大問題:
    從國家的角度,高句麗為邊疆大患,對大隋口不服也心不服,常年侵寇邊境,理當收拾一頓,使之不敢再犯;
    從楊廣個人角度,這不僅是為其父楊堅洗刷恥辱,如果他能討伐成功,也是在彰顯他個人武功:看,先皇沒做到的事,但朕做到了,朕比先皇強!
    可問題出在這個“三”上!
    有第三次討伐高句麗,證明前兩次肯定打得不怎麽樣,八成是和楊堅一樣栽了跟頭,不然前兩次都成功了,何來第三次?
    而這種數十萬大軍的征國之戰,物資消耗以海量計,發動一次便能讓一個國家國力大損,楊廣還發動了三次……
    他該不會是連續發動的吧?
    在發動一次失敗後,沒讓國家進行充足的修生養息,就很快又發動了第二次、第三次?
    所以,這第三次也不一定打贏了,很可能也打輸了?
    光是生起這猜測,都讓始皇帝等人覺得這楊廣是真瘋,即便是大秦,也沒這麽幹過。
    大秦滅六國是分了階段的,耗費十年功成,且大秦曆代先王都在積攢家底,終於在始皇這一代攢夠了統一天下的家底。
    可這楊廣竟連續發動了三次這種征國之戰!
    那隋的國力會被楊廣消耗到何等程度,在這種情況下,隋的百姓又會過著何等的日子?
    恐怕不會太好,而百姓沒了活路,也會起來讓使他們活不下去的人也活不下去!
    與三次國戰相比,修那東都洛陽、建宮院龍舟、修大運河,可能都算不得什麽。
    難怪即使在楊堅治下,隋達到了盛世,還是能被楊廣給整得二世而亡。
    王賁問道:“楊廣三次討伐高句麗都未能成?其在一次失敗後,很快又發動了下一次討伐?”
    李念點頭道:“正是!大業七年,以高句麗王不遵籓禮為由,楊廣決定征討高句麗,其下詔總征天下之兵,無問遠近,俱會於涿。”
    “光是征發的民夫便有不知多少,史載‘舳艫相次千餘裏,載兵甲及攻取之具,往還在道常數十萬人,填咽於道,晝夜不絕,死者相枕,臭穢盈路,天下騷動。’”
    “為了征討高句麗,楊廣令人製造大量戰船,但工期又緊迫,為了能順利完工,造船的民夫不分日夜在水中工作,死者甚眾,由於長時間泡在水裏,有人的身體甚至腐爛生蛆。”
    這就是“罪在當代,功在千秋”、“英明偉大,隻是由於世家門閥拖後腿才大業未成,扼腕歎息”的廣神!
    “大業八年,隋軍集中完畢,據說光是軍士便有一百來萬,而為隋軍運輸物資的民夫兩倍於此數。”
    照這麽算下來,楊廣征發了三百多萬人去打一場國戰?
    始皇帝等人也感到心驚,這楊廣絕對是個瘋子!
    三百多萬人,且都是青壯,是隋的主要勞動人口,全被楊廣征發去討伐高句麗,不管是輸是贏,都會對隋造成極嚴重的影響。
    贏了還好點,可如果輸了,後果難以想象……
    而這第一次討伐明顯失敗了!
    “大業八年三月底,隋軍抵達遼河,但問題百出,像隋軍要過河造橋,可造的橋卻離岸邊還差一段距離。”
    這隋軍真是一支正兒八經的王朝大軍?
    居然會出現這等離譜之事,事先沒測繪好距離,造橋造得不夠長。
    在李念講楊堅派兵討伐高句麗時,王賁就想吐槽了,瘟疫就不說了,可隋軍失敗的原因居然還有天氣和糧草。
    戰前準備是怎麽做的?
    難道沒有在戰前去收集高句麗的氣候地理情報,沒對大軍的糧草進行規劃?
    率領隋軍的將領要是在他手下,他一定得砍了這些人的頭!
    現在這楊廣率軍過來,還是一樣的離譜,造行軍過河的橋,竟然長度不夠。
    真是一群草台班子!
    “因橋長不夠,過河時,隋軍隻能赴水與高句麗軍交戰,死者甚眾,左屯衛大將軍麥鐵杖、虎賁郎將錢士雄、孟叉等隋將戰死。”
    因為這種離譜的原因戰死,這些隋將也是死的……不冤,誰讓這幫人自己都沒注意。
    “第一次討伐高句麗失敗,楊廣難辭其咎,其親自對隋軍諸將言:‘今者吊民伐罪,非為功名。諸將或不識朕意,欲輕兵掩襲,孤軍獨鬥,立一身之名以邀勳賞,非大軍行法。公等進軍,當分為三道,有所攻擊,必三道相知,毋得輕軍獨進,以致失亡。又,凡軍事進止,皆須奏聞待報,毋得專擅。’
    王賁歎了口氣,搖頭道:“公子先前言這楊廣還曾奉楊堅之命攻滅那南陳,以為是一知兵之人,未想卻是一徒有虛名之輩。”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豈可如此兒戲?”
    “戰場形勢瞬息萬變,諸將當有臨機決斷之權,否則不僅戰機稍縱即逝,更會被敵軍抓住弱點。”
    “此人卻將諸將分為三道,讓其等在戰前要三道通傳,還要奏聞於他,等他回複方可行軍,便是有戰機出現,定也會被貽誤!”
    身為武將,王賁、王翦、蒙恬、蒙毅對楊廣的做法都極其不滿,這楊廣怕不是個外行。
    要按他這麽指揮打仗,豈有不敗之理?
    幸虧他們領兵作戰時,陛下未向他們提過這麽變態的要求,否則便是武安君複生,也打不贏。
    李念笑道:“不止如此,楊廣認為此戰優勢在他,百萬大軍對比高句麗數十萬軍,焉有不勝之理?”
    “於是,他還下了一個命令給隋軍諸將:若高句麗要投降,當安撫接納,不可再縱兵進攻。”
    王翦、王賁都聽樂了,這是腦子正常的人能發出的命令?
    你們還沒打贏,甚至還未占到上風,就開始做夢了?
    這是比半場開香檳更離譜的“我覺得會贏,所以開香檳”。
    畢竟無論怎麽講,會戰兵力,是百萬大軍對數十萬,優勢在我!
    喜好微操的委員長都沒下過這種離譜的命令。
    “於是在這場戰爭中,又出現了荒誕的一幕:高句麗軍隊一旦失利、城池要失守時,立馬派出使者向隋軍請降,而有楊廣這道命令,高句麗軍隊隻要請降,隋軍就不能進攻,隻能將高句麗軍請降的消息上奏給楊廣,讓楊廣定奪。”
    “而等楊廣的回複到達,高句麗軍又已休整好,又可以再次和隋軍交戰。這種情況重複了多次,但楊廣仍不醒悟,致使隋軍很難攻下高句麗的城池。”
    “像那遼東城,便是如此未被隋軍攻下,即使之後楊廣親自前往指揮,也沒能奈何。”
    始皇帝道:“楊廣當並非不知有錯,而是其不願認錯,故作不知之狀,且其心中存有僥幸,萬一隋軍能攻下高句麗城池。”
    這就是楊廣,即使心裏門清自己錯了,為了自己的顏麵和自尊,也不想承認錯誤,再進行改正。
    可惜大隋的眾多將士和民夫,因楊廣那極其好麵子的性格而死在了這場本有很大概率獲勝的戰爭中。
    李念也道:“‘一將無能累死三軍’,楊廣雖不為將,其卻為君,無謀無能,禍害更甚。此次伐高句麗之戰,隋軍慘敗,損失極重!”
    “右翊衛大將軍來護兒率精兵四萬登陸攻打平壤,結果為高句麗軍所破,士卒還者不過數千人,宇文述等人率領的九支軍隊渡過遼河時有三十萬五千人,及還至遼東城時,卻隻有二千七百人,資儲器械損失更大,巨以萬計,失亡蕩盡。”
    蒙恬道:“以楊廣此人之性,此番大敗必會被其視為畢生之恥,若不得洗刷,寢食難安。”
    這麽一個好麵子、好勝心和自尊心又如此重的人,在失敗後,不僅不會冷靜下來,反而會像一個輸急眼的賭徒,瘋狂壓上自己的一切再開一局,想要在這一局中將丟失的麵子給贏還回來。
    他不會考慮隋的國力還能不能承受,也不會關心如果繼續討伐高句麗,天下百姓會過得如何,隻會想著讓自個兒爽。
    大隋不重要,百姓更不重要,他楊廣的顏麵和自尊更重要!
    至於再討回顏麵這個過程中會付出何等代價,他不會在意,反正在戰場上陣亡的士卒、死掉的民夫又不是他楊廣。
    李念道:“第一次征伐高句麗失敗後,楊廣甚為不服,大業九年,楊廣欲再征高句麗。春,正月,丁醜,詔征天下兵集涿郡。始募民為驍果,修遼東古城以貯軍糧。”
    蒙恬以為自己聽錯了,問道:“公子,這第一次討伐高句麗是在大業八年吧?”
    李念道:“是在大業八年,但楊廣奉行的是報仇不隔夜,高句麗不被征討成功,他豈能心甘?”
    始皇帝等人越發認識到這楊廣的確是個瘋子。
    大業八年才慘敗,連一年的休養生息都不幹,馬上又組織第二次征討,楊堅給他留下的家底再豐厚,也頂不住這麽敗!
    他就不擔心會逼得各方皆反,眾人起來奪了他那皇帝鳥位?
    也許是楊廣認為隻要他打贏高句麗,憑借大勝之勢,能壓下天下間一切不服。
    若真如此,那楊廣這人屬實是既自大,又自負!
    “楊廣這次征伐高句麗依舊未成,但這次失敗的主因不在他胡亂下令和高句麗,而是隋朝內部有人反了。其實,由於楊廣的各種作為,大業七年便有人起義,如山東王薄、河北竇建德……”
    “但此番造反者和竇建德、王薄等有所不同,造反者乃楊素之子楊玄感!其父楊素為隋之重臣,楊廣能得以登基,也多仗楊素相助,因而在楊廣即位後,楊素之權勢更重,然也因此為楊廣猜忌!”
    “楊素死後,作為其嫡長子,楊玄感自然承繼了楊素之地位、人脈、影響,當然也被楊廣猜忌。”
    “楊玄感也知自己為楊廣猜忌,若不做應對,早晚會為楊廣所害。”
    “於是,在楊廣二征高句麗時,楊玄感造反,而以楊玄感的影響力,一旦讓其成勢,想要再平定便須花費更大代價,楊廣隻能密召諸將,密令撤軍。”
    “隋軍突然撤退,諸多準備用來攻伐高句麗的物資難以帶走,留下的軍資、器械、攻具,積如丘山,營壘、帳幕、案堵不動,皆棄之而去。”
    “隋軍的人數損失倒不多,隻有撤退在最後的數千人被殺。”
    王綰歎道:“人數傷亡雖不高,物資損失卻極重,諸多物資本為征高句麗所備,卻毫無作用,便被棄置。”
    物資不是憑空變出來的,糧需百姓種,械需百姓打造,可就這麽被大量丟棄,下次再準備征伐高句麗,大隋百姓的處境將變得更難。
    與第一次相比,第二次征討高句麗也僅是死的人不多,可物資損失慘重,同樣沒好到哪去。
    經過這兩番折騰,始皇帝等人仿佛看到本是盛世的隋迅速衰落,向著病入膏肓發展。
    “在楊廣撤軍回師後,楊玄感掀起的叛亂很快被平定,而在平定楊玄感後,大業十年,楊廣再次下詔征發天下之兵,討伐高句麗。”
    對此,始皇帝等皆十分平靜,無有絲毫意外:這楊廣還真是不給高句麗一絲喘息之機,同時也不給大隋百姓一絲喘息之機,生怕百姓喘口氣活過來了!
    必須往死裏整,這大隋的家底不敗光,天下不遍地起義,那都算咱廣神不稱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