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七世紀最強碳基生物

字數:7284   加入書籤

A+A-


    “說來,李唐和隋室還有親戚關係!”
    聽到這話,始皇等人都來了興趣,這大唐和隋還有親戚關係?
    李念笑道:“李淵之父名李昞,娶北周八柱國之一的獨孤信四女為妻,此女為李昞生有四子一女,李淵便是其中一子。”
    聽到“獨孤”這個姓氏,始皇帝已經明白過來:“這獨孤信和楊廣之母,那位獨孤皇後有關?”
    李念點頭:“兩者是父女,楊廣之母是獨孤信第七女,與李淵之母是親姐妹,所以李淵和楊廣是表兄弟!”
    “這獨孤信也是一位在曆史上很有名的神人,他神的地方主要在於他有三個女兒都是皇後,被稱為‘史上最牛老丈人’、‘三朝國丈’。”
    “獨孤信長女嫁於北周明帝宇文毓為後,三女嫁於李昞,七女嫁於楊堅為後。”
    “三女雖在嫁於李昞時不為後,但大唐皇帝從李淵始,皆是她的後輩子孫,因而被大唐追諡為元貞皇後。”
    好家夥,三個王朝都有他的女兒為皇後,這人生女兒的水平堪稱一絕。
    女兒們嫁的這麽好,想必獨孤信的日子應該過得不錯?
    但實際上,獨孤信根本沒咋享受到女兒們嫁的好帶來的好處。
    其長女雖嫁給宇文毓為後,但宇文毓在稱帝的第二年便被宇文護所殺,而獨孤信更是在宇文毓稱帝前兩年便因謀劃政變,被宇文護逼得自盡。
    獨孤信要是能活到隋朝或唐朝,倒是能沾沾女兒嫁的好的福氣。
    可惜這也不現實,他要能熬到楊堅立隋,那得有七十八歲高齡。
    更別說熬到大唐建立,那得百歲往上!
    所以,雖然三個女兒是三個王朝的皇後,獨孤信本人在世時並沒怎麽享受到這份福氣。
    始皇帝道:“李淵和楊廣有這等親戚關係,李淵豈不是奪了他表兄弟的天下?”
    李念搖頭道:“臣以為不能這麽認為。”
    “隋末時,隋室已失去了對天下的掌控,遍地起義,到處諸侯,就算李唐不奪天下,也會被其他群雄奪取,不會再回到隋室手中。”
    隋失其鹿,群雄共逐,隻不過李唐最後逐到了這頭鹿。
    “且並非李唐使天下大亂,隋的覆滅也非李唐所為,李唐也未直接從隋室手中奪走天下。”
    “李唐是在隋崩塌後,戰敗群雄,靠自身實力重新一統了天下,甚至可說是李唐給楊廣擦了屁股,收拾了楊廣留下來的爛攤子。”
    “後世常有人為楊廣鼓吹呐喊,想將之洗白。‘洗白’即為將楊廣所做錯事、所犯暴行辯駁為無錯,甚至有功,‘罪在當代,功在千秋’便是這麽來的!”
    “這些想洗白楊廣的人持過一個論調:其等認為《隋書》上關於楊廣的史實是大唐編的,故意在抹黑楊廣,因為大唐代了隋,為向天下人證明他們代隋合理合法,自然要編造前朝之舊事。”
    “可如果讓他們去看一下各種史書上有關楊廣的記載,會發現《隋書》對楊廣已極為友好,像某些史書記載楊廣弑父奪位,《隋書》便未記載。”
    廣神不僅在各路正史記載中不像個人,在各路野史裏更不像個人!
    一般而言,如果是在正史記載中可能被汙蔑編造的人物,往往會在野史中有反轉的記錄,但廣神豈能以一般而論?
    廣神達成了一個成就,正史和野史統統記載他不像個人,野史中記載的廣神所作所為更加狂野,什麽淫亂楊堅後宮,弑父奪位,以及強辱親妹。
    “大概因為和楊廣有親戚關係,大唐在修史時給楊廣還留了一些顏麵,畢竟怎麽說也是自家親戚。而且,如果隋之後的不是大唐,而是被突厥、高句麗等外族打進來,楊廣的風評會更差!”
    實際上,大唐給隋擦了很多屁股,廣神應該給替他擦屁股的表侄李世民磕一個。
    “李唐建立時,逐鹿天下的群雄很多,李密、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薛舉、李子通、蕭銑、梁師都……若隻靠李淵、李建成等人,李唐未必能成為最後贏家。”
    “但李唐有位絕世猛人,正是那位被後人戲稱為‘七世紀最強碳基生物’的存在——大唐太宗,李世民!”
    碳基生物是什麽不太懂,但“七世紀最強”卻一聽便懂。
    這意思是說那位大唐太宗李世民是七世紀最強之人!
    七世紀第一人!
    雖未明說,但好勝心向來極強的始皇帝已在心中暗道:‘朕也要做這個世紀最強碳基生物!’
    大唐太宗能做得,他華夏曆史上第一位皇帝就做不得?
    “史書記載:‘太宗幼聰睿,玄鑒深遠,臨機果斷,不拘小節,時人莫能測也。’,事實也確實如此。”
    “大業十一年,楊廣於雁門被突厥圍困,太宗那年十七,應募救援,隸屯衛將軍雲定興營。在出發前,太宗認為敵眾我寡,正麵和突厥軍交戰必不能敵,遂向雲定興獻上疑兵之計。”
    “太宗獻上的疑兵之計大獲成功,突厥不知來了多少隋軍,放棄了圍困,楊廣才得以脫身!”
    “但楊廣估計做夢都想不到這位隨軍前來給他解圍的少年郎會成為大唐太宗!”
    “當時,楊廣被突厥始畢可汗圍困住後,突厥的箭射到禦前,嚇得楊廣抱著兒子楊杲哭泣不止,連眼睛都腫了。”
    始皇帝搖頭評價道:“這般失態,也配為一國之君?這楊廣如此心性,隋豈有不亡之理?”
    如果換作是他被敵人圍困,眉頭都不會皺一下。
    如果要死,那就死好了,身為一國君王,當有尊嚴氣節!
    李念笑道:“太宗應當看到了他這位皇帝表叔的失態,所以很可能便是在這默默發誓:絕不能做表叔這樣的人。終太宗一生,也確實常以楊廣為鑒!”
    “最初,李淵在決定是否起兵反隋時曾猶豫過,是太宗勸諫,才決定於晉陽起兵。若無太宗勸諫,即使李淵最後仍會起兵,也會晚上些許時間,而在亂世,比他人晚上一步,許多事就可能發生改變。”
    “在起兵後,是太宗南征北戰,平定其他群雄,不說大唐的天下全是太宗打下,也可說大唐大半天下是由太宗領軍奪得。”
    “那位曾評價過太宗的軍事才能:‘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聽到“那位”二字,始皇帝眼睛微微一眯,後世開國的那位對這位大唐太宗居然有如此高的評價,認為無人能和大唐太宗比肩。
    另外,那朱元璋是誰?
    竟被評價為僅次於大唐太宗!
    蒙恬再次聽到李念說到“那位”,但他依舊不知道李念說的是誰,隻是聽李念的語氣,定是一位在後世曆史中地位極高的存在。
    可這位究竟是哪個朝代的豪傑?
    蒙恬很好奇,王翦、王賁等則感到驚異,又感到不服氣,竟然說這位大唐太宗是“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置他們於何地?
    更讓王翦、王賁等驚訝的是始皇的態度,似乎默認了李念口中那位的評價。
    這人是誰,陛下就這麽認同了?
    可李念並未給他們解釋,而是解答了朱元璋是誰。
    “朱元璋便是明洪武!”
    聽了李念解釋後,始皇帝點了點頭,原來是建立大明的洪武大帝,早就知道這位很厲害,沒想到會這般厲害,僅次於大唐太宗。
    李念接著道:“太宗參與的戰役很多,在虎牢關戰役中,他率領三千五百精兵在虎牢關擊敗竇建德的十萬大軍,迫使王世充投降,此戰也被稱為‘一戰擒雙王’。”
    多少人打多少人?
    三千五百精兵擊破了十萬大軍?
    就算是十萬頭豬,三千五百精兵想抓也要抓好久吧?
    難道這位大唐太宗打的敵人不強?
    李念道:“竇建德和王世充都是隋末群雄中實力較強者,雖王世充在那時元氣已傷,但竇建德卻還有實力,卻被太宗一戰擊敗。”
    “這也成為一個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但此戰役難以複現,對統兵之人要求太高。”
    王翦這時出聲提議:“公子可否為我等演示一番此戰經過,讓我等也可觀摩推演一番?”
    每個王朝更迭都必然會有諸多戰役發生,要是能將這些戰役複現,他們也可一觀後世如何作戰,大秦也可從中吸收經驗教訓。
    李念道:“太宗此戰勝的雖妙,然於大秦無多少學習意義,因為大唐太宗麾下之軍仍是冷兵器軍隊,而現今大秦之軍將熱武器化。”
    “熱武器作戰和冷兵器作戰有極大不同,冷兵器時代的戰役盡管也可作參考,但意義並無那麽大!”
    其實,不僅是意義不大,李念也不可能去做這事,始皇也不會允許。
    簡要講講後世曆史還行,如果要將曆史上的每場經典戰役都複現出來讓眾人觀摩推演,那得耗費他多少時間精力?
    大秦還要不要改革,大秦的技術還要不要發展?
    李念的時間和精力當用在更需要的地方。
    聽了李念話後,王翦也反應過來,於今時蛻變的大秦而言,迫切需要學習推演的當是熱兵器時代戰法,或者說冷兵器向熱兵器過渡這個時期的戰法。
    不是說冷兵器時代的戰役不值得學習,即使冷兵器和熱兵器有區別,但戰術思想上也會有可取之處,但這些非大秦現在迫切所需。
    王翦向李念致歉:“是老朽失言!”
    李念笑道:“老將軍身為領兵之將,想一觀太宗如何贏得此戰,實乃將之常情,李某理解。”
    “在戰場上,太宗常身先士卒,因而其麾下士卒常士氣高昂,即使敵眾我寡,也能贏得勝利。”
    “然而,這種做法也極為危險,太宗在他皇陵中建了六匹戰馬的石雕,這六匹馬都曾隨他征戰天下,史稱‘昭陵六駿’,分別為‘特勒驃’、‘青騅’、‘什伐赤’、‘颯露紫’、‘拳毛騧’、‘白蹄烏’。”
    “‘特勒驃’是太宗在宋金剛所騎。這一戰中,‘特勒驃’載著太宗一天連打八次硬仗,交戰數十次,後又追擊宋金剛一晝夜急行二百多裏,太宗兩天水米未進,三天人沒解甲,馬沒卸鞍,最終消滅了劉武周、宋金剛。”
    “‘颯露紫’、‘什伐赤’、‘青騅’皆是太宗在武牢關大戰中騎乘過的戰馬。史書記載太宗與王世充在洛陽邙山的一次交戰中,‘颯露紫’前胸中了一箭,回到營地拔出胸前之箭後,因流血過多而死。”
    “‘什伐赤’是‘颯露紫’死後,太宗換乘的一匹戰馬,他騎著這匹馬身先士卒,衝殺於敵陣之前,‘什伐赤’身中五箭而亡。”
    “‘青騅’則是繼‘什伐赤’之後的戰馬,太宗騎著它率三千五百精銳騎兵衝擊竇建德軍陣,擊敗竇建德十萬大軍,‘青騅’也在此戰中身中五箭。”
    “‘拳毛騧’是武德四年,太宗受命出兵河北,平定竇建德舊部劉黑闥所騎戰馬,其身中九箭,戰死於兩軍陣前。”
    “‘白蹄烏’是武德元年,太宗與薛舉之子薛仁杲在淺水原交戰戰時所承坐騎,在薛軍潰退之時,太宗騎著銜尾追殺,一晝夜奔馳兩百餘裏。”
    眾人都明白李念看似是在說馬,實則是通過大唐太宗所騎這六匹戰馬的經曆講說大唐太宗的戰爭經曆。
    戰馬都經曆如此凶險,騎乘它們的主人又會如何?
    始皇帝突然想到了什麽,眼中有些驚疑不定,他問道:“大唐太宗平定天下時年齡幾何?”
    聽到始皇的話,其他人也反應過來。
    大業十一年時,這位大唐太宗十七歲,而李淵是在大業十三年時起兵,也即是說大唐太宗在十九歲時開始征戰天下。
    而武德這個年號明顯是唐的,應該不會與大業十三年相隔太遠,武德元年很可能便是在大業十四年,隋帝楊廣被殺的那年!
    這讓眾人得出了一個很驚人的猜想:那位大唐太宗不會在短短幾年時間裏,便打敗隋末各路群雄,將隋末亂世掃了個幹淨?
    若真是如此,這位大唐太宗掃平天下時,他才多少歲,該有多年輕啊?
    眾人仿佛看到一位年輕的帝王在曆史下遊隔著歲月向他們看來。
    他如此年輕,也是如此優秀,年少時便立下不世之功。
    難怪那位對其的評價是“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這份評價沒有絲毫誇大!
    年少意氣,雄姿英發。
    始皇回想同樣年齡時,他在幹什麽,他有什麽功績?
    最終得出的結論是……
    他好像不如這位!
    雖然始皇帝心裏很不想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