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太宗皇位咋來的

字數:6878   加入書籤

A+A-


    李念道:“陛下是問太宗在何歲登基,還是問太宗為李唐基本靖平天下時年齡幾何?”
    想到這位大唐太宗嫡次子的身份,且當時李唐皇帝還是其父李淵,始皇便明白李念為何這麽問。
    他道:“都說說!”
    李念道:“若說太宗為李唐基本靖平天下,是在他二十四歲時,而太宗登基即位是在二十八歲之時。”
    聽到李念的回答後,眾人暗道一聲“果然!”,從十九歲時為李唐征戰,到二十四歲便靖平天下,絕對稱得上年少有為!
    這是一位從少年時開始便雄才大略、極其有為的君主,該不會在即位後,他也依舊保持這種態勢直到死去時吧?
    那未免有些可怕,無怪後人會將之列為千古一帝,認為他是七世紀最強碳基生物!
    但太宗被認為是七世紀最強碳基生物,不僅在於他對內征戰的武功,更在於大唐在其治理下對外打出了赫赫威名。
    太宗在位時,大唐周邊的異族,哪個敢言不服,哪個敢言不敗?
    敢向大唐挑釁,境內將滋生唐菌,可汗都得抓到長安去跳舞。
    始皇帝又道:“這等年紀便立下如此功勞,的確是天驕俊傑,但其父李淵與其嫡兄便甘心看他立功?”
    大唐太宗可不是嫡長子,而是嫡次子,李唐建立後,李淵為皇帝,若有立太子,應當會立大唐太宗那位嫡兄。
    雖是自家兄弟,但能力太強,實在太能幹了,父親李淵和他那位嫡兄就不會感到不安?
    後來可是大唐太宗登上了帝位,而且還是在其二十八歲時。
    算算年份,大唐太宗二十八歲,應該是武德九年。
    難道在武德九年時,李淵就已經離世,且在離世前的時間裏將大唐太宗立為了太子?
    在這個過程中,大唐太宗那位嫡長兄便沒反對,心甘情願將太子之位讓給了他的好弟弟?
    若是如此,那真是兄友弟恭、父慈子孝,難得天家有親情!
    當然,也有另外一種可能,父本不想慈、兄本不想友,可無奈大唐太宗太強,他們不想體麵,大唐太宗便讓他們體麵。
    李念笑道:“當然不是!李淵和李建成當然不想看到太宗立下這等功勞,可又很難不用太宗,若不用太宗,李唐能否掃平天下也不一定,縱使能掃平,那要到何年何月?”
    “因此,這便成了一個矛盾!”
    李淵和李建成試過不用二鳳,限製打壓二鳳,可惜他們整出爛攤子,擺平不了,隻能把二鳳又給請了出來。
    “從李淵的角度,他這位天資縱橫的次子讓他既愛又恨,太宗功勞太大,不僅會威脅他的皇位,還會發生一些他不願看到之事。李淵希望的是長子和次子能和睦相處!”
    王綰接話道:“若李淵長子才能不下於次子,此事還有可能,可若次子勝長子太多,他強行要長子和次子和睦相處,定會有所偏幫,不僅無法讓二人和睦相處,反倒會加深衝突。”
    王綰繼續分析:“以我之見,李淵定是站到了長子李建成那邊,李建成為嫡長,被立為太子,名正而言順。”
    “李建成如能順利即位,會給李唐開一個好頭,讓李唐後繼之君皆依循此例,能使李唐國祚長久,不會因儲君之位禍患動蕩。”
    “李淵和楊廣既為表兄弟,楊堅、楊廣、楊勇之事,其必定知曉,所以才想一開始便防患於未然,不願隋之舊事再複於李唐。隻是……”
    王綰話鋒一轉:“卻得要苦一苦次子,讓他受些委屈,誰讓他天資雖高、才能雖強,卻是次子!但這般一來,父子之間、兄弟之間必生嫌隙。”
    李淵其實從一開始就沒法將水給端平,因為條件就不允許,李建成和二鳳爭的可是李唐帝位,他隻能偏幫李建成,壓二鳳。
    李淵心裏可能還會想著:世民啊,你太強了,你大哥不如你,你就受下委屈,讓一讓你大哥,等你大哥即位後,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你和你大哥好好相處,都會有光明的未來!
    李念笑道:“如首相所言,李淵的確選擇了偏向李建成,但為安撫太宗,他在其他方麵進行了補償,封太宗為天策上將、秦王、太尉、上柱國、陝東道大行台、益州道行台尚書令、雍州牧,涼州總管……”
    聽到二鳳這麽長的頭銜,始皇帝等人也明白了二鳳的功勞究竟有多高,這是封無可封,所以拚命給那位大唐太宗加頭銜。
    聽聞大唐太宗被封為“秦王”,始皇帝心裏還挺爽快,覺得這李唐還挺識貨。
    李念接著道:“但這並不能消除李建成和太宗間的矛盾,因為兩人的矛盾根源是太子之位、是大唐的皇帝之位!帝位隻有一個,他們雖是同胞兄弟,卻是兩人。”
    “對李淵來說,太宗功勞再大,也是他的兒子,隻要太宗不想弑父奪位,縱使對他有威脅,也沒那麽大。可對李建成卻非如此!”
    “在李建成的角度,見太宗功勞如此之大,會比李淵更為憂懼。”
    “因為他和太宗‘隻不過’是兄弟,弑父在道義上不好辦,可奪他的太子之位或是殺了他,卻沒那麽難,表叔楊廣和楊勇之事可就在近前!”
    “李建成擔憂,自然會想要壓製太宗,削弱其實力,以防止太宗搶奪他的太子之位,在這其中還有另一嫡子之‘功’。”
    “此子名為‘李元吉’,他和長兄李建成關係較好,與太宗關係較差,李元吉站在李建成這邊,與李建成聯手對太宗進行打壓。”
    蒙恬好奇道:“這李元吉也想太子之位?”
    李念笑道:“應當有過,但他想要成為太子,必須將他的大哥和二哥全部扳倒。”
    “後世網上有句話形容他們兄弟三個的關係,‘殺了大哥,李世民心裏很難受,但一想到把李元吉也給宰了,心裏就好受多了!’。”
    這話聽起來怪怪的,但確實很貼切地形容出了這哥仨的關係:
    李建成和李世民間還有些許兄弟情誼,可李元吉和李世民之間十有八九是恨不得把對方立刻弄死。
    以這種關係,李元吉站在李建成那一方,肯定向李建成提過致李世民於死地的建議,本是手足兄弟,卻相殘到了這一步。
    這句話也透露出一個重要消息:那位大唐太宗最終走上了弑兄殺弟的道路!
    那李淵是不是也被大唐太宗給一並害了?
    想到大唐太宗是在武德九年登基即位,這個可能真有……
    李念繼續道:“李建成想打壓針對太宗,還有李淵拉偏架、李元吉相幫,和太宗的矛盾自然越來越激烈,以至於局勢到了勢同水火的地步,雙方再無餘地可言!”
    “後世有人說,李建成和太宗各退一步,或許便不會手足相殘。可不管是站在太宗的角度,還是李建成的角度,他們已經沒有了後退的路。”
    “因為他們退,跟隨他們的人又怎麽退?”
    “這等權力之爭,退後一步將可能跌落萬丈深淵,粉身碎骨,不是說想退便能退。”
    “太宗會想,他若不去爭,向後退一步,讓李建成順利即位,那等李建成為皇帝後,真會放過他、放過他的妻兒?”
    始皇帝道:“當時不爭,日後人為刀俎,己為魚肉,後悔莫及。”
    李念點頭道:“同樣,李建成也會如此作想,即使他心甘情願讓出太子之位給太宗,可太宗真一定會放過他?其實,以太宗的容人之量,有可能容得下李建成,但李建成不敢賭!”
    太宗這個人,天縱英才,年紀輕輕便立下不世之功,整個天下都沒人能與之比肩,所以容人之量極高,跟隨他的功臣很少被誅殺。
    當然,他也不需要殺!
    因為他年輕,許多功臣比他年長,會先一步死在他前麵,用時間熬就可以送走。
    “李建成和太宗的矛盾越發激化,終於在武德九年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雙方隻有一方可以活著!”
    “史載:‘九年,六月四日,皇太子建成、齊王元吉謀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叔寶、段誌玄、屈突通、張士貴等於玄武門誅之。’”
    “這便是曆史著名的玄武門之變!在此次兵變中,太宗親手射殺其兄李建成,麾下將領尉遲恭殺李元吉。”
    雖是簡短一番話,但從中透露出一陣陣血腥,李唐的皇位在這一刻染上了同胞兄弟的血,對其之後都會影響甚大。
    始皇帝道:“此變發生時,李淵何在?”
    李念道:“李淵此時正在宮內的海池上泛舟,但李淵會跑到海池上泛舟,應是太宗為確保此次兵法能順利進行所為。在玄武門之變完成後,太宗讓尉遲恭身披鎧甲,手握長矛,來到李淵所在船上稟告李建成、李元吉作亂,已被太宗誅殺。”
    說的是讓尉遲恭入宮擔任警衛,保護李淵安危,實則是讓尉遲恭過來威脅恐嚇李淵: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經死了,快立我為太子,若你不願立,那我不介意將你也一並送走,反正已經殺了兩位兄弟,虱子多了不癢,債多了不愁。
    “李淵很懂形勢利害,認下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作亂,六月八日,太宗正式被立為太子。”
    二鳳可是正兒八經的從太子儲君即了皇帝位,並非篡權奪位,在法理上有依據。
    “兩個月後,八月初八,李淵下詔傳位於太宗,太宗在東宮顯德殿即位,尊奉李淵為太上皇。大唐自此進入太宗的時代!”
    “玄武門之變,雖在史書記載上是太宗為李建成、李元吉逼迫,不得不做出的反擊,但此事對大唐影響深遠,也讓大唐的皇位始終籠罩著濃鬱的血腥。”
    這就是沒開好頭的結果,後來的大唐宗室都會很自然地生出一個想法:既然太宗當年能殺兄殺弟奪皇位,我等為何不能仿太宗之舊事?
    “大唐的皇位從此陷入腥風血雨,這種兄弟、父子,乃至母子、祖孫、姑侄廝殺爭奪決定皇位的方式,也被後世人戲稱為‘玄武門繼承法’。”
    聽到李念這句話,始皇等初時沒發覺有異,隻感歎這位大唐太宗雖然厲害,卻也給大唐開了個不好的頭。
    但很,眾人快反應過來:等會兒,好像有奇怪的東西過去了,李念這小子說的什麽?
    兄弟、父子廝殺爭奪皇位可以理解,但母子、祖孫、姑侄廝殺爭皇位是啥?
    聽李念這小子說大唐很豪邁,但豪邁也可以有另一種理解——狂野,大唐已經野到女子也跑來爭奪大唐皇位了?
    女子最多當個實權太後,像呂後那樣臨朝稱製,應該不太可能真正跨出那一步,登臨帝位。
    若真如此,那大唐也野了!
    馮劫神色怪異地問道:“大唐的母子、祖孫和姑侄也爭奪皇位?”
    李念笑道:“當然,大唐有華夏曆史上唯一一位女帝!”
    聽到這句話,始皇帝等這次是真被驚訝到了,大唐居然真有女子跨出了那一步,成為帝王!
    讓一女子登基為帝,大唐的男兒何在,李唐的宗室何在,大唐太宗的子孫何在?
    李念道:“且不說這位女帝是非功過如何,但其以女子之身登臨帝位,確實是華夏曆史上獨一份。”
    “這位女帝還和大唐太宗有關,要是大唐太宗未將其納入宮中,興許也不會發生後來之事!”
    始皇帝好奇道:“其是大唐太宗皇後?”
    李念搖頭:“不是,在太宗之時,其為太宗才人,且太宗若在,又豈會讓其有機會登臨帝位。”
    “太宗的皇後姓‘長孫’,名不可知,小字觀音婢,其為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之女,大唐宰相長孫無忌同母妹。”
    “長孫無忌”這個名字在前聽過,是李念說太宗率領發動玄武門之變的人員之一。
    “太宗與長孫皇後極為恩愛,長孫皇後為太宗誕下了三子四女,相較於其他妃嬪所誕子女,這幾位由於是長孫皇後所出,更得太宗喜愛。”
    “有人認為太宗之子李恪得太宗評價‘此子類我’,也有一定機會繼承帝位,實則完全沒有可能,不說其他,單隻是其非長孫皇後所出便已決定!”
    二鳳的帝位必定要傳給他和長孫皇後的子孫,就算李恪沒有隋室血脈,也毫無機會,在母胎內就被排除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