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終為女帝,功過是非
字數:6350 加入書籤
李念道:“被武媚殘殺過的大唐宗室,實力大減,再難阻止武媚登基稱帝,活著的李旦等也不敢阻止,唯恐被武媚誅殺。”
“載初元年七月,東魏國寺僧人法明等撰《大雲經》四卷,稱武媚乃彌勒佛下凡,當取代唐室成為天下之主。”
“此經自然得武媚歡喜,下令將《大雲經》頒行天下,命兩京諸州各置大雲寺一所收藏此經,並令僧人向天下人講解。”
蒙恬皺眉道:“此中還有佛教之事?”
蒙恬對佛教相當看不順眼,認為這就是一毫無實用、還會惑亂人心的歪門邪道,若佛教在大秦生根發芽,早晚會成禍患。
因而聽到這些佛門僧人跳出來給武媚站台,蒙恬覺得有些不爽。
王綰道:“朝代更替,皇位更易,是如佛教等最好乘勢而起之時,其等怎會放棄此等機會?”
李念笑道:“法明等僧為武媚撰《大雲經》四卷,不僅是佛道之爭,同樣也是武媚和唐室爭鬥的另一種表現。”
“大唐推崇道教,在立國之初,便尊奉老子李耳為祖,四處大修老子廟,李淵還多次親自前往祭拜。武德八年時,李淵還特意下詔宣布道教位在佛教先。”
蒙恬聽到這裏,已經明白,接話道:“所以,武媚選擇佛教,實則是想在教派這方麵也壓過唐室,看似佛道之爭,實則仍是武媚和唐室間的爭鬥。”
李念點頭道:“正是如此。以武媚之性,她是想從各方麵都壓過唐室,包括在宗教方麵。兩者可謂雙向奔赴:武媚讓佛教在大唐發展更盛,佛教則利用他們在民間的影響力為武媚宣揚她代唐合法合理。”
這佛教果然不是啥好東西,絕不可讓佛教在大秦發展起來,眾人心中暗想。
“此事之後,明眼人都能看出武媚登基稱帝已為大勢。”
“九月,侍禦史汲人傅遊藝率關中百姓九百餘人詣闕上表,請武媚稱帝,改國號為周,但武媚不許,卻擢拔傅遊藝為給事中。”
要是武媚真不想稱帝,那就該狠狠處罰傅遊藝,但她不僅沒處罰,反而予以提拔,其他人一瞧,哪能不懂武媚之意:她其實想稱帝!
“傅遊藝上表所請雖未成功,但讓其他人也知武媚心意,於是百官及帝室宗戚、遠近百姓、四夷酋長、僧侶、道士合六萬餘人,紛紛像傅遊藝一樣上表勸進,連李旦也上表自請賜姓武氏。”
馮去疾歎道:“若李旦不上表自請賜姓武氏,恐其性命難保,兒懼母如此,足見武媚凶威。”
李念繼續道:“群臣甚至上言‘有鳳皇自明堂飛入上陽宮,還集左台梧桐之上,久之,飛東南去;及赤雀數萬集朝堂。’,以此異象勸告武媚,她稱帝是天命所歸。”
“盛情難卻下,武媚也隻能‘不得已’稱帝,於九月九日登上則天門樓,大赦天下,改唐為周,改元天授,十一日,群臣為武媚上尊號‘聖神皇帝’。至此,武媚完成了她成為女帝的最後一步!”
雖然知道這個女人會成為女帝,但真聽到李念講武媚成功稱帝,始皇等人心情還是有些唏噓:嘿,還真給這個女人成功了!
這可是以女子之身成為帝王,而且,還是在大唐這一個不弱的王朝中。
始皇帝等甚至還有點兒期待起來武媚之後會做什麽。
“武媚以洛陽為神都,長安為西京副都,除大唐宗室屬籍,以李旦為皇嗣,賜姓武氏,又改置社稷,改旗幟尚赤,並在神都立武氏七廟,將長安的唐太廟和洛陽的高祖、太宗、高宗三廟改為享德廟。”
“作為一名女子,武媚以女子之身登臨帝位,千古唯一,其在主政期間雖不為頂尖之帝王,但也非下遊之君,有功,亦有過。”
“在功的方麵,武媚發展了科舉,打擊門閥,扶植庶族。”
“門閥的來曆,陛下和諸位皆知,便不在此多言。到隋唐時,門閥勢力雖有所衰弱,但依舊很強,無論是隋室,還是唐室,都和門閥有千絲萬縷的關係,隻是他們成了皇室,和一般的門閥有了區別。”
“隋唐時,有‘五姓七望’之說,是說天下間極有影響力的門閥士族,五個大姓,七大郡望,分別為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範陽盧氏、滎陽鄭氏,及太原王氏。”
“此七望者,門閥大族也,在鼎盛時的影響力甚至可與皇室相比一二,民間有‘寧娶五姓女,不入帝王家’之說。”
“據說太宗在看到《氏族誌》上,五姓七望的排列比大唐宗室還高,十分不滿,於是下令修訂《氏族誌》。”
“但這次修訂後,太宗一看,仍是將五姓七望列為第一等,又讓重新修訂,必須以皇室為首,外戚次之,五姓七望因此被降為第三等。”
始皇帝等聽後都覺得離譜,這五姓七望竟然壓到了皇室頭上,足可見其影響力之大。
“《氏族誌》雖可修訂,但門閥的影響力卻無法一日便消除,尤其是五姓七望這等大門閥,當時的造紙術和印刷術都不甚發達,因而知識傳播很難,人才多出於門閥士族。”
“打天下時或許用不到這些人,可等天下打完了,總不能還用將領和軍士去治理天下?”
“門閥士族因此也有恃無恐,反正不管誰坐上皇位,最終都得用到他們。然而,武媚打破了這個局麵,給了他們一些打擊!”
“武媚派人到各地搜羅人才,送到京城由她親自考試,隻要成績達到她的標準,便能被錄用,並準許官吏和百姓自薦。”
“她還進一步發展了科舉。”
“科舉在隋時便被楊堅設立,楊廣即位後又增加了進士科,到大唐太宗時也得到一定發展,太宗甚至曾言‘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但這些時候的科舉對門閥士族的打擊有限。”
科舉確實會威脅到門閥士族的地位,但隋時的科舉做不到。
“武媚稱帝後,才逐漸發揮出科舉這把針對門閥士族的利器,她對科舉的流程進行了修改,增多了科目,增加了錄取人數。”
“另外,她還設置了武舉,擴大選官範圍,使科舉不再為門閥士族壟斷之物,讓庶族的有才之士也有機會出人頭地。”
“在和李治共同執政時,還下詔修訂《氏族誌》,將其更名《姓氏錄》,明確規定‘皇朝得五品者皆升士流’,也即是能夠做到五品官,都可以被抬升為士族。”
馮劫一眼便看出這法子的厲害處,笑道:“此法甚好,使士族增多,便不值得珍貴!”
確實是這樣,在大唐穩定時,這法子的效果也就那樣,可等安史之亂後,大量平民和庶族之人被授五品官及以上官職,從而上升為士族,士族一下子就不值錢了,誰還不是個士族?
而且,這些人還能在其中混淆視聽,姓崔的都稱自己出自博陵崔,姓盧的都稱自己來自範陽盧……
突然冒出這麽多李鬼,一下就打破了人們心中五姓七望高不可攀的形象,使他們從高處跌落。
李念道:“但武媚這些做法並沒能完全解決門閥士族的問題,隻是削弱了大唐的門閥士族,使他們不再像之前那般強大。”
“因為大唐皇族也是門閥士族,其他王公勳貴也是,如何能根除?”
“門閥真正被打殘,使之從此一蹶不振,是在唐末時出了一個狠人,那位‘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將高高在上的門閥公卿們打落塵埃,盤桓在華夏數百年的門閥士族自此徹底勢衰。”
隻是聽李念說那句“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便能感受到從中透出的森森殺意,將珍藏無數珍寶的內庫化為灰燼,將曾經顯赫高貴的公卿踏在腳下。
這句話所形容的人絕對是個殺人如麻的狠人,這種人確實能打破原本固有的秩序!
李念並未就此講說這位,而是繼續道:“武媚還整頓吏治,嚴懲貪汙,廣開言路,注意納諫,還勸農桑,薄賦役,在對外方麵,有勝有負,雖然大唐的疆域在其手中有所減少,但不全是武媚之過。”
“後世有人拿李治在位時,大唐最廣袤之疆域去比較武媚時疆域,說大唐疆域縮減全是武媚之過,孰不知大唐疆域縮減在李治時便已有或已埋下隱患。”
“且李治時大唐疆域雖達至最廣,但很多地方實際不為大唐所控,如突厥之地也曾為大唐之土,然那裏當真歸了大唐所有?”
蒙恬搖頭笑道:“那隻是突厥在名義上歸附於唐,所以被視為大唐疆土,等突厥反叛,自然再難屬大唐。”
李念道:“但武媚在有功之時也有許多問題,為了使自己皇位更穩固,她任用酷吏,這些酷吏在她有意縱容下,給人羅織罪名,並施以酷刑,為其等所害臣民不知多少。”
“武媚還頗為虛榮,如其同意諸蕃酋長奏請,征斂洛陽銅鐵,造天樞於端門之外,立頌以紀其功,她喜好享樂,大興土木,大修宮殿和佛寺,她還在宮中養了麵首……”
其實不用他解釋,始皇帝等都明白“麵首”是何意,但李念還是解釋了下:“麵首便是男寵、男妾。武媚的男寵還不止一個,有薛懷義、沈南璆、張易之與張昌宗兄弟……”
始皇帝聽到這,麵色古怪地問出一個問題:“此時,武媚年齡已不小了吧?”
王綰等人也反應過來,武媚在被大唐太宗召進宮裏時已有十四歲,這麽多年過去,已經有五六十歲了吧?
這女人是真厲害,這麽大年齡,不僅成了女皇,要治國理政,還能有如此強烈旺盛的需求,難不成其有采陽補陰之術?
李念笑道:“武媚在稱帝時,已六十有六!”
那不是比沛公稱帝時的年齡還大?
六十六歲,一般人都活不到這個年齡,這女人居然還能稱帝,還能養麵首。
見始皇沒再繼續問,李念接著道:“武媚的第一位明確有記錄的麵首薛懷義,早年時得武媚寵愛,連明堂也是其督工所建,曾權傾一時,可等武媚不再寵他時,其心懷怨恨,竟放火將明堂燒了。”
“明堂這個建築,又稱‘萬象神宮’、‘通天宮’,在隋朝時就有建造計劃,但未得實建,待到大唐建立,高祖、太宗、高宗都未能建成,可武媚卻將明堂建成,這是她的一大功績,卻被薛懷義一把火燒了,薛懷義的性命也被這把火燒沒!”
“而張易之與張昌宗因年少俊美,比薛懷義更得武媚寵幸,連武承嗣、武三思等都得爭著奉承二人,武承嗣、武三思可是差點做了武媚太子的人。”
王綰皺眉道:“武媚想要立其侄為太子?”
李念道:“武媚還真生出過這想法,隻是被當時的宰相狄仁傑給勸住了。”
“這狄仁傑也是個不得了的人物,其不僅能在武媚手下幹出一番政績,還能安穩保命,且其桃李滿天下,後來發動神龍政變、讓武媚退位的好幾位便是他學生。”
“狄仁傑當時勸武媚:‘姑侄之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祔姑於廟者也。’,自此後,武媚再無意立武承嗣、武三思為太子。”
王綰笑道:“這狄仁傑所言極是,武氏眾人再親,又如何能與母子相比?若武承嗣、武三思即位,定會立武氏宗廟,縱使感其姑傳位之恩,也不會將其奉於宗廟。”
“反觀李唐這方,李顯、李旦皆為其親子,即便武媚奪去其等帝位,武媚也終是其等生身之母,其等若再即帝位,便是不以天子之禮將武媚奉於宗廟,也定會以太後之禮奉之。”
李念道:“武媚正是想通了此點,才放棄了立侄為太子之念。”
“卻說那張易之與張昌宗得了武媚寵幸後,二人也非善類,仗武媚寵幸胡作非為,陷害宰相,與大臣結怨,此看似二張之禍,實是武媚之責!”
“武媚另一問題是她重用武三思、武承嗣等,這些人才幹不足,卻擅阿諛奉承、溜須拍馬,得武媚重用後,自然會依仗權勢為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