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李治死,武媚稱製

字數:6732   加入書籤

A+A-


    李念對這個問題也進行了回答,他道:“主要有如下原因,一是對大唐而言,那片地區遠離大唐核心統治區,為蠻夷之地,控製那裏的收獲不及付出,屬於拿到手的好處不多,反還要往裏貼;”
    “二是大唐還有其他敵人,要將主要精力放在對付這些敵人上,像當時吐蕃對大唐也有威脅,且比新羅對大唐的威脅更大……”
    “加上新羅王遣使入朝謝罪,並進貢大量貢品,給了大唐麵子和台階,大唐便順水推舟承認了新羅‘多取百濟地,遂抵高麗南境’的事實,失去了對那片地區的控製權。”
    聽到吐蕃對大唐有威脅,王綰正色道:“這些異族縱使能安分一時,也難安分一世,我大秦必不能學大唐,不能做那資敵之舉!”
    這是在說大唐嫁文成公主給鬆讚幹布,給吐蕃帶去了大量的大唐先進工藝,以及大唐允許鬆讚幹布派人留學一事。
    這些對吐蕃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讓吐蕃變得更有實力再和大唐相爭。
    這不是資敵,又是什麽?
    王翦又問道:“大唐的敵人還有很多?”
    李念道:“不算多,也不算少。李治在位前期,其很有作為,大唐的敵人幾乎都被平定,可等李治在位中後期時,敵人又多了起來,某些本可化解的敵人甚至還是李治和大唐親手作出來的。”
    “像東突厥,永徽元年時,高侃擒車鼻可汗,平定漠北,然而等到開耀元年,突厥阿史那伏念自立為可汗,與阿史德溫傅聯兵侵寇大唐邊境。”
    “李治任命裴行儉為定襄道大總管,曹懷舜、李文暕為副將,率兵討伐,但唐軍被擊敗,曹懷舜等都差點回不去,是用金帛賄賂了阿史那伏念,與之談和,才得以回朝。”
    “後來,裴行儉用反間計讓阿史那伏念與阿史德溫傅相互猜忌,兩人最終一同向裴行儉請罪,而裴行儉也許諾阿史那伏念,保其不死,突厥再次向大唐投降。”
    這口鍋也有太宗的一份,太宗在擊敗突厥後,並未對突厥實行合理的政策,致使突厥還能聚集起力量反抗大唐。
    始皇帝問道:“裴行儉沒保住阿史那伏念?”
    李念點了點頭:“裴行儉帶著阿史那伏念回京向李治請罪,有一名叫‘裴炎’的唐臣唆使李治誅殺阿史那伏念。李治聽裴炎之言,斬阿史那伏念、阿史德溫傅等五十四人於市。”
    雖說是阿史那伏念自立為可汗,侵寇大唐邊境在先,但政治不是這麽玩。
    將阿史那伏念等人殺掉,倒是圖了一時爽快,可帶來的負麵影響顯然比爽快更大。
    “第二年,突厥餘黨阿史那骨篤祿、阿史德元珍等招集亡散,據黑沙城反,入寇並州及單於府之北境,殺嵐州刺史王德茂,後又攻媯州,圍單於都護府,殺司馬張行師,攻蔚州,殺刺史李思儉,執豐州都督崔知辯。此後,突厥連年寇邊,李治隻好讓人鎮守邊疆。”
    這就是李治一念間殺了阿史那伏念等人帶了後續反應。
    要是讓阿史那伏念等人活著,雖說其等對大唐未必有多忠心,但他們活著,阿史那骨篤祿等人便很難上位,且不會和大唐徹底撕破臉皮,讓大唐和突厥間有一定緩衝的餘地。
    大秦現今對匈奴便是采用的這個套路,讓老一輩的頭曼等人活著比把他們殺了對大秦更有利。
    因為這幫人沒雄心壯誌,占著茅坑不拉屎,不僅能堵住匈奴那些有識之士的上升渠道,還能代替大秦吸引匈奴人的怒火,給匈奴製造高壓環境,讓匈奴人心向大秦。
    所以,頭曼等人不僅要活著,還要活得好,活得健康。
    反觀李治將阿史那伏念等人殺了,不僅沒法壓住其他突厥豪傑,還會讓突厥人再難相信大唐,在北邊製造出一個需長久鎮守的麻煩。
    “在西域也發生過相仿之事,致使西突厥阿史那都支反叛,雖在後來,阿史那都支被裴行儉平定,但這場變故中,大唐放棄了原先的安西四鎮,並移安西都護府於西州,重設新的安西四鎮。”
    盡管重設了,但新的和舊的能一樣,疆土所在也不同了。
    李念繼續道:“大唐疆土的確在李治在位期間到達最廣,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北包北海,南至越南橫山。但李治並未能將這麽龐大的疆域維持住!”
    “當然,這也不能全怪李治,要維持這等龐大的疆域,若不能從這些地方獲得補充,那對大唐本身會是極大的消耗。這也是一些王朝不願向外擴張的主要原因,即使打下某片土地,也隻是草草管轄!”
    收獲不如付出,吃飽了才往這些偏遠地區投入人力物力,還不如守好中原神州之地。
    李念繼續道:“除了對外有功有過外,李治對內也是一樣,早年時不說英明神武,也是一位頗有才略的能為之君,否則即使有太宗所留遺產,又怎會有‘永徽之治’?”
    “可等鏟除元老之臣後,李治便開始獨斷專行,做了不少禍害大唐之舉:他拒諫飾非,使忠良脅肩、奸佞得誌,同時大興土木,像李弘死後,他給李弘修建恭陵,史載:‘初,將營築恭陵,功費钜億,萬姓厭役,呼嗟滿道,遂亂投磚瓦而散。’
    “其泰山封禪後,受武媚攛掇,還想遍封五嶽,監察禦史裏行李善感勸諫李治:‘數年已來,菽粟不稔,餓殍相望,四夷交侵,兵車歲駕;陛下宜恭默思道以禳災譴,乃更廣營宮室,勞役不休,天下莫不失望。’”
    “然而,李治聽了卻不納。史稱李治‘前賢為,後愚廢’,相當準確!”
    “李治並非一個愚笨的皇帝,其知曉如何能將國家治好,但要看他是否願意。李治在位時,已給大唐留下了不少問題,並非武媚稱帝後才有,但有些人將問題全給扣在了武媚頭上。”
    “像大唐疆土縮減,李治時便已顯現,在武媚時變得更嚴重,武媚沒能阻止確實有過,但不能說問題全在武媚,李治清白無過。”
    “弘道元年十二月丁巳當晚,李治駕崩於貞觀殿,年五十六,群臣上諡號曰天皇大帝,廟號高宗,後世又稱唐高宗李治。”
    “李治去世後,其子李顯即位,但李顯即位才五十五天,便被武媚給廢去,因為李顯重用他的皇後韋後親戚,甚至還放言說可以把天下都交給韋後之父。”
    馮去疾道:“此會否是李顯有意為之?其雖即帝位,然一應大權皆在武媚之手,軍國大事皆由武媚決斷,他擔憂武媚會害他性命,才以此法保命!”
    李念笑道:“從後來之事看,非李顯有意為之,而是他真這般在想,當是其在成長時受武媚影響太深。”
    武媚很有可能故意將李顯、李旦培養成她想要的樣子,讓他們恐懼害怕自己這個母親,才方便於她操控。
    “不過,李顯這番作為也許還真救了他性命。武媚得知此事後大怒,廢李顯為廬陵王,立李顯弟李旦為帝。武媚也是在那時臨朝稱製,決斷一切政事。”
    “李旦為帝後,不僅沒任何權力,連在皇宮中自由行走也不能,皆被武媚嚴格限製。英國公徐敬業在揚州起兵反對武媚,宰相裴炎趁機請武媚還政李旦,裴炎被武媚以謀反罪名斬首,徐敬業也因兵敗被殺。”
    又是謀反罪,還是因為讓武媚將政權還給皇帝而被定的謀反,這武媚就沒有新的套路?
    “徐敬業是李勣之孫,李勣本並不姓‘李’,而姓‘徐’,是唐高祖李淵念其功績,特賜姓為‘李’。”
    “因此,徐敬業起兵時還是李敬業,但他兵敗後,被武媚剝奪了賜姓和爵位。”
    “在徐敬業起兵時,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還曾位他作《為李敬業討武曌檄》,後世又稱《討武曌檄》,此文名傳千古。”
    李念當即將這篇千古檄文念誦了一遍。
    雖唐時的文章和此時的文章有所差別,且文中用了許多這時並不存在的典故,但文中所含之意、所蘊之氣,始皇等能感受得到。
    聽罷,始皇讚道:“真乃雄文,字字珠璣,有如貫珠,雖用典故,卻不枯乏難解,反而事昭理辨,便是尋常之人,亦能聽懂,氣盛辭斷,正氣凜然,言武媚乃亡國之根,道伐武之必!”
    始皇帝又道:“這武曌也是武媚之名?”
    李念道:“是,本沒有這個‘曌’字,是有人為奉承武媚而造,其上為‘日月’,下為‘空’,意為‘日月當空,永放光明’,武媚極喜此字,便用來作為她的名。”
    “從以此字為名,也能看出武媚巨大的野心,垂拱二年正月,武媚下詔要還政於李旦。”
    蒙恬哼了一聲:“這武媚野心如此之大,怎可能輕易還政給李旦,無非是在試探,倘若李旦真敢接受,不日恐遭橫禍,也許又要以謀反論罪……”
    說到這裏,蒙恬麵露譏諷:“若真發生此事,那會成為天下最可笑的笑談:李旦身為皇帝,想要謀反?”
    陛下何故造反?
    李念也笑道:“蒙將軍所言不錯,李旦也知道這點,他若真不懂事接受了武媚還政,武媚恐怕就要用另一種方式讓他懂事。”
    “李旦數次上表,極力推辭,請武媚繼續臨朝。武媚‘勉為其難’接受了李旦之請,依舊臨朝稱製,把持朝政。”
    “其實,武媚若隻甘心當一攝政太後,不邁出那步,她所要遭受的阻礙會小很多,在曆史上的名聲也會好不上。”
    “然而,武媚心高氣傲、野心極大,想做千古來第一位女帝!”
    武媚不稱帝,不改唐為周,大唐宗室和群臣也許還能捏著鼻子認下來,畢竟她沒戳破底線,天下還是李唐天下,大不了忍到她死。
    可她偏不,害了很多人,也害了大唐!
    “垂拱四年,雍州人唐同泰向武媚獻上了一塊據稱是從洛水中得到的白石,上刻‘聖母臨人,永昌帝業’八字,但這塊白石實則出自武媚之侄武承嗣之手,唐同泰也是受他指使獻石。”
    “武媚得此石後大喜,命此石為‘寶圖’,在五月時,又下詔要親自前往洛水祭拜,並加尊號聖母神皇。七月,武媚大赦天下,更命‘寶圖’為‘天授聖圖’,十二月,武媚拜洛受圖,李旦等人皆從。
    這不就是武媚自導自演的一出戲,她那侄子肯定是得了武媚授意,才去做了此事。
    而那武媚虛榮心實在太強了,看這尊號,“聖母神皇”,怎麽著,她想成神仙?
    但這件事後,武媚想稱帝的心已昭然若見,眾所周知!
    馮劫問道:“縱使李旦畏懼武媚,李唐其他宗室便沒有反應?”
    李念道:“自然是有,可惜他們根本不是武媚和其麾下之敵,且武媚也知道她想要稱帝,就必須得除去大唐宗室這個阻礙。”
    “問,大唐為何沒有宗室之禍?”
    “答,幾乎被武媚殺戮殆盡!”
    “琅琊王李衝、越王李貞起兵反武,兵敗身死,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霍王李元軌、江都王李緒、黃國公李撰、東莞郡公李融、常樂公主等,或被逼自殺,或斬首市曹,或死於流放……”
    “紀王李慎並未起兵反武,卻也被連坐,坐在囚車中遷徙巴州,被強逼改姓虺氏。”
    “李慎為太宗第十子!”
    王綰道:“《詩》有言‘維虺維蛇’,虺乃毒蛇,李慎為太宗之子,本為龍種,卻被武媚改為‘虺’姓,實是有意折辱唐室。大唐太宗若是知曉,不知會作何想?”
    馮去疾道:“不說大唐太宗,便是李治在世,看到武媚這般作為,也不知會有何等想法?也許將悔不當初。”
    二鳳和李治要是還在世,知道武媚的這些操作,二鳳保準會殺了武媚,把李治打斷腿,李治不一定會殺,但可能會不計代價廢了武媚。
    不過,不殺武媚,那是李治還不知道武媚接下來的操作!
    武媚的作為已經不是殺大唐宗室那麽簡單,還是在折辱大唐宗室,羞辱大唐太宗。
    將李慎姓氏更改為毒蛇的“虺”,那作為李慎之父的太宗又是個什麽?
    不得不讓人多想!
    李念覺得十有八九是武媚對太宗這個睡過她,卻不寵愛她,不願提高她地位的男人有恨。
    於是,便在這時報複回來!
    既打壓了李唐宗室,又報了昔日之恨,一舉數得,何樂不為?
    女人的恨意著實可怕,這時離太宗過世都有四十年了,但武媚還記得,並施以報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