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大唐皇位的腥風血雨

字數:6708   加入書籤

A+A-


    在感到李顯離譜的同時,始皇等也在哀李重俊不幸,怒李重俊不爭:
    大好形勢本在於李重俊一方,卻被李重俊硬生生折騰沒了,活該被砍了頭拿去祭告武三思。
    始皇看著李念,感慨道:“難怪你說大唐的皇位在大唐太宗發動玄武門之變後便變得腥風血雨!”
    確實是腥風血雨,連在二鳳時期,都有兒子李承乾和李祐謀反,李治雖是順位繼承,可李治之後的大唐皇位……
    武媚為順利掌權及登上皇帝寶座,廢兒子帝位,逼兒子自盡,殺得人頭滾滾,武媚退位也不是心甘情願,而是被人帶兵逼宮。
    現在這李顯也是,讓韋後、武三思等人肆意妄為,逼得太子李重俊起兵反了。
    當真是“家庭和睦,父慈子孝,妻賢女良”,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
    李念道:“據聞,李淵在得知太宗殺兄殺弟後,曾大罵詛咒太宗的子嗣會像他的兒子們一樣相互殘殺。”
    “但二鳳雖開了個壞頭,讓有心思的人都會謀生大不了再來一次玄武門之變,可臣認為在這事上,亦有武媚之‘功’。”
    “若非有武媚這個成功的先例,韋後、安樂公主、太平公主等又怎會想著仿其舊事?以至於為稱帝如此不擇手段。”
    這是一眾因素綜合的結果,給某些人造成了一個印象:大唐皇位的選拔標準很廣泛,咱未必沒機會登上那個位子。
    “李顯會那般寵信韋後,也是因武媚給他造成的心理陰影太大,常擔憂武媚要殺他,晚上睡下不久,就被噩夢驚醒。一度惶恐到想要自殺,而韋後一直陪在李顯身邊安慰。”
    “夫妻二人一同度過了那段擔驚受怕、寢食難安的歲月。可以說韋後是李顯在那段時間裏的一束光,照亮了他的生命,李顯自然會對其十分信任。”
    聽到這話,始皇等人想起了各自所度過的難熬歲月,及在那段歲月給予他們光的人。
    王綰道:“若韋後能不生異誌,好生輔佐李顯,或許能於青史留下美名。”
    李念笑著搖頭道:“此事頗難,俗言道‘財帛動人心’,而比財帛更動人心的是權力!何況多年生活在對武媚的惶恐不安當中,一朝翻身,心態很容易變化到另一個極端。”
    “在李重俊死後,李顯進上應天神龍皇帝的尊號,韋後加尊號為順天翊聖皇後,這其實就是在模仿武媚,但韋後根本無法和武媚相提並論!”
    將韋後和武媚相比,那是在貶低武媚,韋後的能力手段,哪樣及得上武媚?
    李念笑道:“韋後試圖效仿武媚,可其才略智謀遠不及武媚。其學武媚專擅朝政,卻使朝中奸邪小人當道,其縱容安樂公主、上官婉兒等人賣官鬻爵,如果行賄三萬錢,便能剃度為僧尼,如果行賄三十萬錢,更是能得到皇帝的親筆敕書任命的官職……”
    馮去疾搖頭道:“如此一來,怎可能不奸邪當道,朝廷混亂?”
    蒙恬問出了另一個問題:“三萬錢可剃度為佛教僧尼?”
    李念提到這點,當然是為了在始皇等人前給佛教上眼藥。
    他道:“大唐時,僧尼有各種優待之策,可不是一般人想做便能做的,而且這為僧為尼要是入了某位貴人法眼,也不失為一條上升渠道。武媚曾在感業寺為尼,據聞與太宗之女高陽公主私通的辯機便是一個和尚,武媚的麵首薛懷義也曾削發為僧……”
    高陽公主就是被太宗嫁給房玄齡之子的那位,其私通對象竟是一個佛教僧人。
    李念雖隻說了這三人,但由上觀下,且那麽多人願意行賄為僧尼,可見這佛教在大唐時是何等藏汙納垢。
    若沒有利益與好處,怎會有人行賄去為僧為尼?
    不僅要看到大唐佛寺的僧尼有淫亂,更要看到佛教在那時必然得到了政策上的優待。
    甚至,私通淫亂都算小事,充其量也就男女那點事,可對僧尼的優待政策便不小了,尤為讓始皇等重視。
    “韋後得勢期間,不僅朝廷混亂,後宮也是如此,有人守在宮外私約宮女淫遊作樂。”
    這韋後確實無法同武媚相比,朝政處理得不行,後宮治理也不咋樣。
    “據史載,景龍四年,韋後與其女安樂公主合謀毒殺李顯,立李顯第四子李重茂為帝,韋後臨朝稱製,年號唐隆。”
    始皇等對李唐皇位充滿腥風血雨這個說法又刷新了一次認知下限。
    妻殺夫,女殺父,這李唐之人為了皇位簡直瘋狂。
    王綰皺眉道:“韋後與那安樂公主謀殺李顯,其難道認為她已完全掌控了局麵,能讓所有人服她?”
    李念笑道:“從後來發生的事看,顯然沒有。要是她們真掌控住了局麵,又豈會讓玄宗成功發動‘唐隆政變’。”
    這玄宗肯定是大唐的下一位皇帝,但對李唐又發生政變這事,始皇等人已經看淡。
    就李唐這些人,要是這種情況不發生政變,他們才會感到奇怪。
    王綰又問道:“既然她並未完全掌控局麵,又為何毒殺李顯?豈不知李顯是其最大的護身符,這韋後竟愚蠢至此!”
    李顯雖昏懦,但他是名正言順的大唐皇帝,合法合理,其在世,有人想動韋後,都會有所顧忌。
    當然,李顯不死,韋後便一日是後,沒有可能再進一步。
    李顯一死,韋後的進步空間倒是大了,但這進步的機會,她不一定有能耐把握得住。
    給她機會,她未必中用啊!
    反而李顯的死會讓其失去護身符,之前因為李顯對她有所顧忌之人,現在可未必再會。
    而且,經過一次武媚稱帝,大唐的宗室和大臣肯定也不希望再出現一位女帝,必定會加大反抗力量。
    萬一又出個女帝,像武媚一樣迫害殘殺他們,那不給自己找罪受?
    這韋後要真想殺李顯,那也得在李顯的庇護下成長到羽翼極豐,能掃平稱帝路上的所有阻礙才行。
    就算是武媚,在稱帝前,也用了好多年做準備,這韋後才幾年,能有多少準備?
    韋後與其女安樂公主要有多蠢,才會在這種時候合謀毒殺李顯?
    李念笑道:“韋後和安樂公主毒殺李顯一事,並不能完全確定,甚有可能為捏造。”
    史書所載並不一定真實,而且不同史書之間的記述也會出現矛盾,就像高陽公主和辯機和尚私通之說也一樣有疑問。
    李念繼續道:“李顯之死很可能和其祖母長孫皇後、其父李治、其兄李弘一般患有某種家族性遺傳病,突然暴斃!”
    “李顯死時55歲,諡號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廟號中宗,葬於定陵。這位兩度為帝的大唐帝王,共在位五年半,被幾個女人給左右了一生命運。”
    在武媚時期,是身不由李顯,沒辦法做得了主,但第二次為帝時,李顯本有機會主宰他自己的命運。
    “不管李顯死因如何,他一死,讓韋後、上官婉兒和安樂公主在實質上處在了一個很危險的境地。偏生這一幹人還看不清形勢,覺得大勢在他們。”
    “史載,李顯死後,韋後秘不發喪,進行了一係列布置,召諸宰相入禁中,征諸府兵五萬人屯京城,用她的心腹掌管大唐樞要,這些看起來都沒問題。”
    “但她沒想過群臣和大唐宗室是否還想出現一位女皇?她做的越多,群臣和宗室忌憚越甚!”
    誰知道這韋後稱帝後又會整出一波啥幺蛾子?
    李唐宗室好不容易從武媚的屠刀撐過來,萬一韋後再來一波,誰有把握能再熬過去?
    “且韋後和其手下之人太心急,史載宗楚客與太常卿武延秀、司農卿趙履溫、國子祭酒葉靜能及諸韋共勸韋後遵武後故事。南北衛軍、台閣要司皆以韋氏子弟領之,廣聚黨眾,中外連結。”
    “宗楚客又秘密給韋後上書稱根據圖讖,韋氏也應該像武氏一樣取唐室而代之,並獻言謀害李重茂。”
    “但這些都還好,可剩下一條要了他們的命,宗楚客對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極為忌憚,偷偷和韋溫、安樂公主謀劃怎麽除去李旦和太平公主。”
    聽到“李旦”這個名字又登場了,蒙恬饒有興趣道:“這李旦便是玄宗?他也再度為帝?”
    李念道:“玄宗乃李旦第三子,名為‘李隆基’,又稱唐玄宗、唐明皇,乃大唐巔峰盛世的締造者,當然大唐也是由他轉衰。詩仙李白便生活在他的朝代!”
    這麽一聽,這個唐玄宗絕對是個不得了的帝王,可能有其曾祖太宗之風。
    但始皇帝等顯然並沒理解李念話中的“大唐也是由他轉衰”為何意,以為李隆基將大唐帶到了盛世巔峰,大唐接下來走下坡路也很正常,就跟漢宣帝劉詢一樣。
    漢宣之時,西漢達至最強,可也是在漢宣後,西漢步入衰頹。
    李念繼續道:“太平公主是李治與武媚之女,頗受父皇母後和兄長們寵愛。她自然也一樣有武媚那般的宏圖大誌!”
    始皇等人並不感到意外,這太平公主要是不想做女帝,那才會讓他們驚奇。
    始皇還在心裏琢磨:李念這小子真沒說錯,武媚確實起了一個極壞的頭,讓這些李唐的女人一個個都想當女帝。
    “正所謂姑嫂相看不順眼,而且還是有做女帝同個誌向的姑嫂,相看當然更不順眼,給她們逮到機會,絕對會把對方弄死。”
    “宗楚客和安樂公主等人的謀劃被泄露到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那……”
    王賁搖頭道:“‘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這等機密要事,也能被對手得知,如何能成大事?”
    李念笑道:“在得到消息後,李隆基和其姑太平公主商議,兩人結成同盟,果斷決定先下手為強。於唐隆元年,六月庚子日,李隆基發動唐隆政變,韋後、上官婉兒、安樂公主等還未反應過來,政變便已發至。”
    “幾人在不同史書中的死法並不一致,如安樂公主,有史書記載她在照鏡畫眉時,被軍士斬殺,也有史書稱她是在畫眉結束,還抵擋了一會兒軍士才被殺。”
    “上官婉兒同樣如此,有史書記載其在亂軍中被殺,有的記載她是向李隆基投降,李隆基不接受,將其斬於旗下。”
    “但毫無疑問,韋後、安樂公主、上官婉兒等人都死在了唐隆政變中。”
    蒙恬笑道:“這李隆基能無視上官婉兒投降求饒,顯然是一不重女色之輩,難怪其能使大唐達至巔峰盛世。”
    蒙恬說完便注意到李念那古怪的臉色,暗道他莫非說的不對,這李隆基其實是一好色之徒,亦或他殺上官婉兒,另有原因?
    其他人也注意到李念的神色,生出和蒙恬同樣的想法。
    玄宗究竟好不好色,壽王李琩應該很有發言權……
    李念並未給他們解釋,接著道:“在唐隆政變發動成功後,李旦複辟,登上帝位!先前說錯了,李旦和其兄李顯同樣是二度為帝。”
    “這兄弟兩的經曆頗為相似,後世人調侃說兩人是‘六位帝皇丸’。”
    蒙恬好奇道:“何謂六位帝皇丸?”
    李念笑道:“其父為皇帝,其母為皇帝,其本人為皇帝,其兄或其弟為皇帝,其子為皇帝,其侄為皇帝。”
    仔細一想,李顯和李旦的情況還真是如此,關係很近的一家子出了六個皇帝,也是離譜。
    “六位帝皇丸”這說法還真形象!
    李念道:“李旦複辟後,太平公主因參與唐隆政變等功勞,加之她與李旦一母同胞,對她頗為寵信,達到了大唐公主權勢的頂峰,連還沒成勢的李隆基,當時都要畏懼討好他這位姑姑。”
    “太平公主喜權勢,她的目標也是和武媚一樣成為女帝,而李隆基正好也是有雄心壯誌之人,目標同樣是大唐帝位。一朝怎能容得下兩位有誌帝路之輩?”
    “帝路爭鋒向來凶險,往往隻有一人能登臨絕頂,今有兩人,常會互相殘殺,決出最後的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