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玄宗究竟幹了什麽?

字數:7549   加入書籤

A+A-


    “寵信的妹妹和兒子爭鋒,讓夾在中間的李旦十分為難,想兩頭安撫,讓兩邊的矛盾不會激化。”
    “在遇到事情時,李旦會先問太平公主的意見,再詢問李隆基的意見。史載:每宰相奏事,上輒問:‘嚐與太平議否?’又問:‘與三郎議否?’然後可之。”
    始皇搖頭道:“這李旦倒是個好人,可好人未必是好君王,他若真想那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相處無事,就必須強勢壓製其中一方,使之無有可能得取神器,否則其隻是居中緩和兩方矛盾,不過是延緩些許時間。”
    矛盾依舊會爆發,甚至爆發得比李旦所以為的更猛烈。
    因為李旦的調和並不會真的緩和兩方的矛盾,反而會由於時間被拖延,積累得更深,雙方的實力也會隨時間積累得更強。
    之後到了不得不爆發時,也將變得更炸,不死不休,再無緩和餘地。
    王綰也認同道:“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在此事上,李旦必須完全斬斷一方的念想,全力支持他中意的一方,也許這一方在登基後才會放過另一方。”
    這種事上,豈能和稀泥?
    必須堅定不移地支持其中一方,壓製另外一方,才能有機會讓兩方相安無事。
    但這也很難做到,太平公主和李隆基都不是省油的燈,不管是支持誰、打壓誰,一樣會生亂子。
    這是一個沒標準解,隻有較優解的難題。
    李念道:“太平公主覺得太子李隆基精明能幹,對她多有妨礙,於是想另立太子。而李隆基也不是個善茬,他小姑打的主意,怎可能不知?他也想除掉他這位小姑。”
    王翦這時發現了一個問題,問道:“李隆基是李旦第三子,即是李旦還有兩子,為何是這李隆基為太子,莫非另外兩子已死?”
    要不說人能成為名將,準確抓住了李念話裏的微小細節。
    李念搖頭道:“那倒不是,這兩位並沒死。李旦的長子李憲在李旦第一次為帝時,還被冊封為太子。李旦第二次為帝,按嫡長子繼承製,李憲當為太子,但被李憲堅決拒絕,其說道‘國家安則先嫡長,國家危則先有功。’,推舉李隆基為太子。”
    王綰撫須頷首,道:“這李憲有德有智,知曉才能不及其弟,便將太子之位讓與隆基,既避免了一場兄弟相殘之禍,也讓大唐減少了一次內亂。”
    雖還不太了解李隆基,但根據目前所知,此人是一位有才幹、有帝位野心的人。
    這種人沒被立為太子,若不及時除掉,在之後一定會為了帝位發動政變,到時也免不了一場兄弟相殘,甚至父子相殘之禍。
    這李憲也是個不得了的人,很多人明知道某些事做了會有禍,但還是因為心中的欲念忍不住去做了。
    他們不是看不清形勢,而是對抗不了誘惑,克製不住欲念。
    而李憲麵對的可是太子之位的巨大誘惑,其不僅克製住了,還主動拒絕,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
    蒙恬道:“那李隆基對這李憲又如何?”
    要是李隆基把李憲殺了就有意思了,兄將太子之位讓給弟,弟卻認為兄活著是威脅,將之除去,更證明大唐皇位的殘酷血腥!
    不過,蒙恬還是更想看到李隆基能善待李憲,兄弟相殘肯定不如兄友弟恭。
    李念笑道:“李隆基對李憲極好,在李憲生前,李隆基便對其榮寵極厚,在李憲不以天子之稱,而稱‘弟隆基’。不僅是李憲,李隆基對幾個兄弟都相待甚好,即使有人挑撥離間,李隆基也不信。”
    “甚至李隆基曾給李憲和兄弟們寫信,說他得到傳說中羽翼登仙的仙藥,願將此藥與兄弟們同享,一起同保長齡,永無限極。”
    蒙恬讚道:“兄友弟恭,這李隆基對得起李憲讓位之情。若大唐太宗見得此幕,不知會否心生羨慕?”
    李念沒回答蒙恬這個問題,繼續道:“等其他兄弟都已逝世,唯有李憲還在世時,李隆基對這位大哥的榮寵更厚。李憲過生日,李隆基必會到場為之慶賀,有他吃過覺得味美的東西,會馬上分享給李憲……”
    “在李憲去世後,李隆基十分悲痛,下詔追諡李憲為‘讓皇帝’。”
    蒙恬感歎道:“能對兄弟如此,又有治國理政之才,無怪乎其能將大唐帶至巔峰,想來其在位時,定不會再現太宗、李治那些事。”
    “可惜其未有選好後繼之君,致使大唐在他之後便入衰頹。”
    蒙恬覺得他已經猜到了李隆基之後的發展過程,李隆基有才幹有能為,對兄弟們也夠意思,就算不如太宗,但必定也相差不遠。
    尤其在兄弟這方麵,李隆基勝太宗遠矣,在其治下,大概是兄友弟恭,父慈子孝,後宮也一片安寧。
    隻是李隆基犯了帝王常見的錯誤,沒能選好儲君……
    但蒙恬說完便見李念又露出剛才那種古怪的神色,難道這李隆基的事有反轉?
    可蒙恬一時間又想不出反轉在何處。
    李隆基確實是對兄弟們很好,但對兒子們嘛,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壽王李琩表示那真是“父慈子嘯”。
    而且,大唐也不是因為李隆基沒選好儲君由盛轉衰,是他創建了大唐的巔峰盛世,也是在其手中將大唐帶入衰敗。
    李念回到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事上:“在李憲辭讓後,李隆基被冊立為大唐太子。”
    見李念又不回答蒙恬關於李隆基的看法,始皇等人哪還不懂:這小子越有意不說,越說明這個李隆基包有大問題。
    莫非李隆基除了兄友弟恭這點,其他方麵都比較離譜,李隆基其實頗為好色,對子女也非常凶狠,後宮也並非一片和諧?
    甚至連大唐,也不是因為其後的大唐之君而衰敗,是就在他手中敗壞。
    其是大唐巔峰盛世的締造者,也是親手開啟了大唐的衰敗?
    李念繼續道:“在李隆基成為太子後,太平公主深刻認識到李隆基是她登基稱帝的最大阻礙,可能比李旦這位在位帝王還大。李隆基同樣也明白,他這個小姑才是他皇位的最大競爭對手。”
    就在此時,王賁提出了一個觀點:“李憲辭讓太子之位,是否也有此中原因,認為其無法與太平公主相爭?”
    還真有這種可能,要是沒有李隆基,李旦其他幾個兒子未必能鬥得過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雖隻是李旦之妹,可李旦那時隻有這麽一個胞妹了,對其十分寵信。
    李念笑道:“或有可能,太平公主的確並非一般人能與之對抗。”
    “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矛盾日深,太平公主數次想讓李旦廢李隆基太子之位,據史書記載,甚至在宮外攔下大唐重臣,暗示他們可以幫忙廢李隆基。”
    “但經過武媚和韋後亂政後,大唐的大臣們哪不懂太平公主心思?這些大臣更傾向李隆基,有大臣更是直言質問太平公主。”
    這就是武媚和韋後把後麵人的路給走窄了,都怕再出一個武媚、韋後。
    當然,太平公主和武媚、韋後不同的地方在於,她姓“李”,即使其登基即位,也依舊可說是李唐的江山。
    可眾臣同樣會思考在太平公主之後呢?
    太平公主會把江山繼續傳給李唐宗室,還是傳給她自己的子女?
    繼位的子女要不要改“李”姓,還是堅持用他們的父姓?
    若是後者,跟武媚所行、韋後欲行之事又有何區別?
    為了江山穩定,這大唐的神器還是由李唐男子執掌得好!
    從一開始,太平公主登基即位的可能性便已不高。
    可那個位置太誘人,而且她母後曾成功過,嫂子差“點”成功過,太平公主怎可能甘心放棄?
    “見自家妹妹和兒子的矛盾已到了他難以調和的地步,李旦做了個很有意思的決定。”
    始皇心中一動,猜到了是什麽決定,隻是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始皇道:“莫非李旦主動禪位給了李隆基?”
    其他人一聽也反應過來,從李念話中,他們已大概看出李旦這人的性格,覺得是此人能做出的決定。
    這李旦雖看起來沒啥大的才能,但能主動禪位這點,便已超過了太多人。
    李念笑道:“不錯,李旦覺得調和不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索性來個眼不見為淨,而且他可能還存著讓李隆基登基即位,造成既定事實,能徹底斷了太平公主念想,讓兩人不再繼續鬥下去的意圖。”
    “說來,李旦之所以禪位,還有太平公主的功勞,她本來是想借‘天人感應’的讖緯之說在李旦麵前打擊李隆基。”
    說到這裏,李念準備給後世的儒家也上點眼藥,雖說現在的儒家不是後世儒家,但仍舊要保持警惕,防止大秦的儒家劣化。
    “‘天人感應’之說,陛下和諸公定是知曉,但此說在西漢時被儒家大儒董仲舒重新賦義闡述,與君王相聯係,再之後更是被有心人作為打擊君王或政敵的武器。”
    “天人感應”有好的地方,也有壞的地方,不能認為這東西出於儒家,就完全是壞的。
    “簡單講便是,天子失德,老天就會降下異象災劫,天子若為有德之君,老天就會降下祥瑞慶賀。所以,天下間有了災劫或異象,那必定是天子本人或天子身邊有人出了問題,若不及時處理,老天就會降下更重的災劫,危及整個社稷。”
    始皇等人以前也有些信這,但從李念那知曉科學後,已不再信。
    但他們也明白在那些迷信的帝王那,這種攻訐的手段將能發揮多大的用處。
    始皇看向李念,暗道:幸虧有這小子,他才沒像那些迷信的帝王!
    李念繼續道:“據史載,太平公主找了一位懂天象的術士向李旦上言:‘彗所以除舊布新,又帝座及心前星皆有變,皇太子當為天子。’”
    聽到這,蒙恬臉上的表情古怪,道:“太平公主是想在李旦麵前進讒,以這讖緯之說使李旦對李隆基心生猜忌,從而使父子隔閡?”
    王賁接話道:“但太平公主沒想到李旦的做法時,既然天現異象,想讓李隆基為天子,他何不順承天意,主動禪位?”
    太平公主屬實沒料到她這位兄長會願意放下帝王之權。
    這劇本不對,皇兄,我是想讓你忌憚李隆基的,不是想讓你禪位給李隆基那小子的。
    李念笑道:“李旦當時聽到那術士的話時,隻怕想的是‘一言為定’,正好趁這個機會直接禪位,省得再看妹妹和兒子鬥來鬥去。”
    “太平公主和其黨羽聽到李旦要禪位,當時便急了,李旦在位其實對他們更有利,可李旦禪位給李隆基,他們便將陷入劣勢。”
    “身為皇帝的李旦才是太平公主最大的依仗,可現在這個靠山要走,還要將她的對頭給搬上皇位,她要麵對的不是皇太子李隆基,而是大唐皇帝李隆基。”
    “且李旦為皇帝,李旦還能調和她和李隆基的矛盾,讓二人彼此間有緩和餘地,李旦禪位一去,她和李隆基將開啟生死爭鬥,既分高下,也決生死。”
    李念道:“所以出現了頗為有趣的一幕,在李旦宣布要禪位給李隆基後,太平公主及其黨羽力諫,以為不可。”
    沒想到她老哥李旦居然這麽“實誠”,太平公主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但李旦心意已決,堅定地要禪位給李隆基。李隆基即位後,太平公主野心未滅,仍想爭一爭皇位,據某些史書記載,似是太平公主黨羽更多,實力更強,李隆基情勢更危。”
    “可在先天二年七月,實力更強的太平公主卻不堪一擊,被李隆基一舉擊潰,其麾下迅速被捕被殺,太平公主逃到山裏的寺廟,事發三天後出寺,被李隆基下詔賜死於家中。”
    蒙恬道:“李旦此時可還在世,其未曾為太平公主向李隆基求情?”
    李念道:“李旦當然還在世,他也得知了此次政變,但他如何能勸?妹妹和兒子已成水火之勢,必有一死,且李隆基那時已勢成,他也不能強令。”
    “太平公主死後,李旦也正式歸政於李隆基,他退居百福殿,頤養天年,成為一名真正的太上皇。大唐也在此時正式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這個時代名為‘開元’!”
    “詩聖杜甫曾在他的詩《憶昔》中寫到: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宮中聖人奏雲門,天下朋友皆膠漆。
    百餘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
    “可知開元盛世有多輝煌,那個時代有詩仙李白,詩歌如同天上來,有華夏曆史上四大美女之一的‘羞花’,有寫下千古名篇《春江花月夜》的張若虛,那是一個璀璨奪目的時代。”
    李念搖頭歎息道:“可惜,成也玄宗,敗也玄宗……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盡管早就猜到李隆基既是大唐巔峰盛世的締造者,也是大唐衰敗的開啟者,此刻聽到還是有些唏噓。
    “後世許多人認為玄宗若是早死二十年,縱使他在眾多帝王中排不了第一,也絕對能進前三,漢武都未必及得上他。”
    “玄宗當皇帝挺好的,就是活得太久,死得太晚!”
    這李隆基究竟在後來幹了什麽,會得到這種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