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摩葉上師至百越

字數:6524   加入書籤

A+A-


    新年慶祝結束,大秦又恢複到平時的軌跡之中,有條不紊地繼續沿著強盛繁榮的道路前進。
    始皇曆二年十二月十五日,大秦派使團向烏孫出使,這是大秦首次向西域諸國派出使團,但絕不會是最後一次。
    曆史上的大秦,由於立朝時間短和對外政策,導致和西域的直接交流有限,但這世界的大秦因為李念的存在,知曉西域這片地區對大秦的重要價值,對外政策發生了很大變化。
    即使目前還不能有效控製西域,但派個使團過去和西域諸國交流交流、混個臉熟、獲取些西域的消息,還是能做的。
    先了解西域,等日後力量積攢好可以行動,直接就能用得上,不至於等到要用時才匆忙去了解。
    一月十日,舉行了第二屆鹹陽大考,這一屆參考的考生比上一屆更多,首先是第一屆的示範做的極好,給足了上榜考生的顏麵。
    正所謂“一朝榜上名,遍傳天下知”,現在哪怕是偏遠的鄉間也有人知道鹹陽大考的前三名叫“狀元”、“榜眼”、“探花”?
    那狀元可不得了,能跨馬遊鹹陽城,還能得皇帝陛下賜衣賜宴,是多麽榮耀之事?
    當然,有人不是衝著得始皇帝賞識來的,而是對去年鹹陽大考的狀元、榜眼、探花感到不服:那些人才能不及我,都能榜上有名,名揚天下,要是我去參考,肯定能拿到比那些人更高的名次。
    山中無老虎,一群愚蠢的猴子也敢稱大王,也罷,我便出山往鹹陽走一遭,讓世人知曉誰是真正的賢才。
    其次是過去一年,大秦發生的種種變化改變了許多人對大秦原本的印象。
    很多在野賢士並不喜歡大秦原來的治國方式,認為太嚴苛殘酷,不是一個正常國家該有的治國之法,因此心裏對大秦有抵觸,不願當大秦的官,也不想為大秦做事。
    但過去一年裏,向來主張嚴刑峻法的大秦居然緩和了下來,雖實際上,律法條文比以前更多更細了,但處罰卻輕了不少,不會再動輒罰一盾罰一甲,不會隨意對罪犯處以那些殘酷的肉刑,變得溫和了。
    大秦還減免了一些稅賦徭役,讓人們對生活有盼頭。
    從諸多的改變中,眾有識之士認識到大秦正在朝一個好的方向發展,大秦正處在一個劇變的時期,而這場變局可能是前無古人的。
    這令他們感到興奮,前無古人的變局,那會締造出一個怎樣的國家,會不會比過去的夏商周都要強,會不會國祚綿延勝過周?
    變局之所以是變局,因為其結果還未定,誰也不知曉其會走向何方,而乾坤未定,也就意味著大有可為。
    他們自然而然想參與到其中,如此前所未有之變局,若是錯過,得一生遺憾。
    他們要在這場偉大的變局裏一展他們的才華,綻放出他們的光芒,親身經曆觀察,將這場變局記錄下來。
    於是,很多在第一屆鹹陽大考時觀望的人跑來參加了第二屆鹹陽大考,導致第二屆人數激增。
    得聞這麽多人前來參考,始皇帝臉既欣喜又鬱悶。
    欣喜的是這波大考後,大秦將又有一批人才可用,鬱悶在於天下間其實能人賢士不少,可他們以往就是不想給大秦做事,寧願空置一身才華,也不願為他和大秦所用。
    現在大秦發生了變化,這些人便主動跳出來為大秦所用,證明以往的大秦確實在天下間不太得人心。
    要是按鹹陽大考這種模式再進行幾次,遲早會成為大秦的慣例,變為大秦版科舉。
    第二屆鹹陽大考聲勢雖比第一屆更大,但李念並沒太關注,因為第二屆人數雖多,可章程規定都是按他設計的第一屆在做,他隻參與了最後的各榜前十排序。
    三月份,六英學宮迎來了第二批新生入學,這一次入學的新生依舊是從老秦人中選取的數百位適齡稚童。
    李念對六英學宮的計劃是五年學製,五年後,除其中表現極為優異者可繼續學習外,其他稚童將會畢業,被分配到各個需要他們的職位上。
    這都是很聰明的孩童,可惜生在這個時代,他們中很多人注定沒辦法像後世的學生一樣經曆小學、初中、高中,再到大學。
    因為大秦現今的狀況不可能給他們這麽多時間在學校裏學習,除非才智的確極其優秀,否則他們在學宮學習的時間隻有五年,便要被安排到大秦需要他們發揮作用的職位。
    李念對他們的期望很高,希望在這五年裏,他們的學識水平能達到後世初中生,甚至摸一摸高中生境界。
    四月,經過數月的趕路,甘煜等人終於帶著耽摩栗底使團到達了百越地界。
    看著前方茂密的山林,甘煜笑著對摩葉上師介紹道:“穿過這片山林,就到了百越諸部之地。百越是我大秦對這篇地區一眾部族之稱,他們並不是一個國邦、一個部落,而是一群部族。”
    “前方便是百越部族中的越裳部之地,這越裳部也是與我大秦交好的百越諸部之一,在很久前便生活在此,我們過去後會遇到他們。”
    聽甘煜的介紹,摩葉上師和隨行的僧侶都生出好奇、興奮,以及期待,這越裳部明顯是個他們以前未接觸過的部族,也就是說他們有可能向其傳播佛陀的妙法!
    這是片蠻荒的土地,但也是一片未曾開發的傳佛沃土,如果能讓此地之人也學佛信佛,聆聽佛陀的妙音,那該有多美妙?
    看到這些耽摩栗底人臉上的神情,甘煜哪不知道這幫僧侶在想什麽,定是在想給百越人傳佛。
    甘煜心中也生出些許好奇,很想知道當耽摩栗底僧侶給百越人傳佛會是一種什麽樣的場麵?
    “請問甘煜施主,此地距離大秦還有多遠?”
    摩葉上師並未忘記,此地的百越部族不是他們的最終目標,大秦國才是,他們從耽摩栗底遠道而來,是要將佛法傳到大秦國,不是要傳給此地這些蠻夷部落。
    當然,如果能順手做成,摩葉上師也並不介意做一做。
    甘煜道:“從此過去,經過雒越部地,再經過西甌之地,向北而行便可入我大秦之境。以甘某估計,一個月內應能趕到大秦!”
    還要一個月才能到那大秦,大秦國離他們是真的很遠,但他又期待起一個月後,所能看到的大秦之景:
    希望這大秦國能有足夠的人口和土地,能順利讓他們傳佛成功,為佛陀開辟又一方信佛之土!
    摩葉上師沒有再問,眾人繼續在山林中穿行趕路,當走出那片密林,摩葉上師看到前方出現了很多人。
    這些人身材瘦小,皮膚略微有些黑,和金地那片地區那些部族的人有些相似,但衣著服飾不一樣,且這些人相比於金地那的人多了一份凶狠。
    這應該就是秦人所言的越裳部族之人!
    摩葉上師在心中猜想到,那些人見到秦人後,立刻臉上滿是笑容,為首的一人更是熱情地上來和秦人甘煜打著招呼。
    此人說的是一種摩葉上師聽不懂的語言,但摩葉上師能聽懂秦人的語言,由此猜測說的是:歡迎大秦的各位出使歸來!
    對於越裳部族的人出現在這,摩葉上師倒不意外,因為在他們到達這片地界前,秦人已先派人先行一步,既是偵察前方的情況,也是通知越裳部族之人。
    在和秦人甘煜交流了一番後,此人的目光落到了他的身上,摩葉上師隨後便聽甘煜介紹道:“這位是摩葉上師,這些都是從孔雀國耽摩栗底來的僧侶,僧侶就是虔誠信仰神靈佛的一群人!”
    摩葉上師向此人行了一禮,道:“貧僧摩葉,見過施主!”
    甘煜這時又用孔雀國語介紹此人,“這位是越裳部中西嶺部的也卓頭領,其部落棲居於越裳部西邊,我等從西邊歸來,最先便會遇到也卓頭領的部落,也卓首領是專程在此迎接我等。”
    此人亦是還了一禮,說著摩葉上師不懂的言語,但猜測其意應是在報上他的姓名,歡迎他們。
    果然,語言不通是交流的第一障礙,摩葉上師現在十分希望有一種通用語言,不論是哪的人都會講。
    簡單介紹過後,在這位越裳部西嶺部首領的帶領下,眾人到了一處居住地。
    這是座摩葉上師和耽摩栗底僧侶們未曾見過的城,實際上,應該稱不上城,稱為部落聚集地或是山寨更為準確。
    這城相比耽摩栗底,稱得上簡陋落後,建築主要為木和竹為材,樣式古樸,風格和耽摩栗底的建築大為不同。
    從這座城和城中的建築,一看便知此地還處於蠻荒落後中,遠不及他們孔雀國,看來當真是佛的旨意讓他們至此,要為這些愚昧蠻夷傳播佛法,使其等脫離愚昧。
    城中之人也和他們之前見到那些人一樣,瘦小、皮膚略黑,穿著簡陋古樸的服飾。
    其等應是先前見過秦人,所以對秦人的關注不多,但一個個很好奇地看著他們。
    感到此地民眾投來的目光,摩葉上師和眾僧侶回報以微笑,有僧侶還有意念了一兩句佛經,隻可惜此地民眾愚昧,不懂此中智慧。
    那位叫“也卓”的頭領很熱情,請他們到了城裏修建得最好最闊氣的那片建築中,那應是這位也卓頭領的居所。
    說是最好最闊氣,那是同此地的其他建築相比,如果是何耽摩栗底的建築相比,也就一平平無奇的水準。
    那裏已布置好酒宴,全是摩葉上師和眾僧侶未見過的菜肴,其中沒有糊狀食物,看來此地之人在食物一道上也和他們相差甚遠。
    若沒有糊糊,便是佛祖來了也難下咽,隻有糊糊才能讓食材的特質充分發揮出來,將食物的美味完美呈現於人,不會做糊狀食物的地方,絕對是美食荒漠之地!
    摩葉上師和眾僧侶未多言,麵帶微笑地品嚐著這些食物,雖不合他們口味,但總比在趕路途中充饑的幹糧要好。
    一邊吃一邊聊,那也卓頭領看向摩葉上師等人,笑道:“原先聽聞大秦諸位說有一國名為‘孔雀’,還不曾當真。未想世間真有孔雀國,且就在我部之西。不知那孔雀國是何風景?”
    甘煜充當了翻譯,將也卓頭領的轉譯給了摩葉上師。
    摩葉上師一聽,這是在向他問孔雀國的狀況啊,可得好生與這蠻夷頭領言說一番,說不準能有利於他們在此傳教。
    斟酌了片刻,摩葉上師笑道:“我孔雀國乃上善之國,幅員遼闊,山川壯美,物產豐饒,地有萬裏之廣,人有千萬之多,多有大智慧之人。雖地廣人多,然吾國人聆佛陀教誨,皆品善性良!”
    說到這裏,摩葉上師又補充道:“佛陀便是吾國曾經一大智慧者,本是迦毗羅衛國王子。”
    “然佛陀生而有大智慧,要度盡世間厄難,救世人脫離苦海,於是舍棄王位,出家修行,終於伽耶畢波羅樹下達至覺滿。”
    “佛陀覺滿之後,將其智慧傳於世人,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偉大的賢王阿育王也是我佛信眾。阿育王早年時為一統吾國,殺戮無數,四十年前征伐羯陵伽國時,便有十五萬人被俘,十萬人被殺,死傷數十萬,是為‘黑阿育王’。”
    “阿育王也因這場屠殺而得醒悟,自此後聆聽我佛經文,用其力將我佛智慧傳播於世人,是為‘白阿育王’,也正是因阿育王之舉,吾國才得以在如今成為上善之國!”
    這個叫“摩葉上師”的什麽佛教僧侶顯然是在向他們吹噓自己的國家有多強多美好!
    提那阿育王,在也卓和參與酒宴的越裳部族人看來,其實是在彰顯他們國家的強大:眾位莫要小覷了我們,我們孔雀國曾經一戰死傷數十萬,老厲害了!
    至於說的什麽品善性良,直接給也卓等人忽視了,一個國家的人要是品善性良,遲早得給人擺在砧板上。
    可這個摩葉上師怎麽好意思在秦人麵前吹自己很強的?
    不知道北邊的大秦打了幾百年,那麽多國家滅到現在隻剩下大秦一國,聽說大秦和那趙國有一場戰爭,一戰便坑殺了幾十萬趙人。
    你們孔雀國那點戰績也敢擺出來在秦人麵前顯擺,知不知道秦人打得有多凶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