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不傳教了?
字數:6378 加入書籤
宗教是必然會產生的,尤其是在這個時代,與其讓外來不符合華夏思想的宗教占領這方麵的高地,不如建立一個由華夏文化為主導的宗教,還可用之作為華夏對外的文化思想武器。
自家不做,難不成還要像原本曆史上一樣,讓外來宗教進入對華夏產生深遠的影響?
應該是華夏的宗教走出去,影響那些異邦之民,讓異邦之民皆拜華夏的神靈,信華夏的教義!
而且,建立屬於華夏文明的宗教還可用以引導民眾,壓製民間邪魔外教的產生。
許多事都是如此,你不主動去做,那別有用心之人就會去做,難不成要等人整出白蓮教之類的教派,再去做反應?
李念繼續道:“李副相問‘若是時日再久一些,其等會否反客為主?’,這種擔憂確實有必要,但不必太過。與異邦之民的交流融合不可避免,除非大秦閉關鎖國,嚴禁與異邦之民交流接觸,我等所要做的是在這個融合的過程中,讓大秦子民一直保持主導地位。”
漢族本身就是一個大融合的民族,並非一直單一的從炎黃族群發展至後世,而是在漫長曆史中,融合了多個民族,許多原本被歸為蠻夷的民族都變成了漢族的一部分,像秦人融合了西戎,楚人融合了一些百越、百濮部族。
李念規劃中的大秦必定要走向世界,麵對一個個異域民族,那麽這世界的華夏族或者說秦族也會融合很多的族群。
“首先,要鼓勵大秦子民生育,並提升大秦子民的人口素質,讓大秦有充足的高素質人口,方好保證我大秦之正統。”
“其次,要對異邦之民進行限製,向其等宣揚我大秦文化,使其等信我大秦之教,對每一年能被認證成為大秦子民的人數定額,既要給他們希望,也要限製太多異邦之民轉化為大秦子民。”
但這種策略是不可能長久的,等到異邦之民的人口素質提升起來、見識提升起來,必定會爭取更多的權益。
“諸多先賢都曾論說過華夷之辯,李某在此便不多言,但大秦在今後必然會走向世界,成為一個世界性大國,會海納百川,容納許多外邦之民,華夷之辯亦當與大秦發展俱進。”
“對這些外邦之民,其等所居之地,其等麵貌長相和大秦子民定會有不同,若單純以此來論華夷,便為不妥,易將那些本可能會投靠我大秦者推於外。”
古華夏的王朝某些時候都有一個毛病,看不起蠻夷,即使蠻夷主動投靠,也看不起,雖然古華夏在絕大多數時候確實有看不起蠻夷的資本,但如此做,等於將本可為己方所用的力量推向了外。
“李某以為當主要以對大秦文化、對大秦的學習認同程度來區分異邦之民究竟是華夏,還是蠻夷,習我大秦禮儀者,用我大秦習俗者,可視為大秦子民!”
始皇帝和眾臣都明白了李念的設計,堅持大秦子民核心主導地位不動搖,但對異邦之民進行轉化,使其等轉變為雖在長相上、居住地上和真正大秦子民不同,可在思想文化方麵等同的精神大秦子民。
但這種轉化有限製,不是什麽異邦之民都能成為大秦子民,要想成為精神大秦人,也得有資格。
李斯起身向李念行了一禮,道:“聽公子之言,李斯已明了,多謝公子解惑!”
李念也還了一禮,後又道:“若拿下孔雀國,對孔雀國的治理,還有重要的一點:無論是派遣總督,還是分封哪位公子至此,都需對孔雀國進行足夠了解,絕不可認為孔雀國不如大秦,便有懈怠之心,不願去了解,不願去察訪,以傲慢的心理治理。”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此言是帶兵征戰之理,亦是治國做事之理。”
帶英之所以能將三哥殖民那麽多年,以二十來萬人治理數億人,其中一大原因便是帶英對三哥進行深度的調研和考察,派往三哥的高級官員都必須學習三哥的梵語,了解三哥的經濟、地理等。
殖民者比被殖民者更了解自己,怎可能殖民不好?
李念要是不提這,日後向孔雀國派遣總督時,肯定會有人不當回事:蕞爾小國,俺大秦來治理你是看得起你,哪還需準備太多?
然後到了孔雀國後不了解當地情況,隻按自己的想法行事,隨後便發現事不好辦。
王綰點頭認同道:“確如公子所言,治國不可自以為是,自認為某些事理所應當,便隨意為之!”
李念道:“以上之法不僅可用於治理孔雀國,也可為大秦治理其他國邦參考,然大秦目前不會對孔雀國用兵,所以此為遠謀。”
“當下能為之事是:繼續打探孔雀國消息,察知其軍備、地理、經濟等狀況,訓練海軍,立我大秦之教……”
大秦的海軍如今發展的勢頭良好,無論是軍官培訓,還是艦船製造,這也得益於大秦本身就有底子,大秦能造出讓徐福帶領三千童男童女的艦船,可見造船能力不差。
且徐福東渡求仙可沒有李念準備這麽充分,也沒李念將工匠集中起來學習培訓的操作,這世界大秦將造出的艦船絕對還要勝過徐福求仙時所乘坐的。
聽了李念話後,始皇帝看向李念,道:“既是你所提之策,那此教要如何設,便由你來辦!”
李念毫不客氣地接過這個任務,這事要放給其他人去做,他也不放心,這事要是做成,可是將影響這世界的華夏很久,甚至對這個世界的曆史產生深遠影響。
雖然李念的作為已經會對這世界產生深遠影響,讓其走上一條和原本曆史不同的道路,但這事會讓影響變得更大。
一晃,數日過去,摩葉上師等人終於等到始皇帝召見他們,在甘煜帶領下前往大秦皇宮。
還未正式進入皇宮,看著皇宮的外牆樓閣,以及守衛巡邏的皇宮禁軍,摩葉上師等人便感到一種孔雀國王宮所不具有的氣勢。
孔雀國王宮修得漂亮華麗,卻總感覺缺了些什麽,摩葉上師等人如今已知道缺的是什麽,是君王的霸氣和大氣!
孔雀國王宮華麗歸華麗,卻不像一位君臨天下的帝王居所,沒有那種執掌天下、令萬邦來朝的宏大氣勢。
而大秦皇宮卻有,其立於鹹陽城中,以冷漠霸道的目光俯瞰天下四方,迎接著一位位外邦使臣來此恭賀朝拜,一如居住在其之中的那位大秦皇帝!
進入皇宮後,這種感覺變得更甚,尤其等到了章台宮前,無形的勢從台階上的宮殿發出,震懾天下,威淩四方,無可撼動,無可比擬,穿過去跨未來,似乎為這天地最中樞所在。
隨著一聲“宣孔雀國僧侶覲見!”,摩葉上師等人被引進章台宮中,一進大殿,便感到多道目光落在他們身上。
摩葉上師不敢亂看亂瞧,帶著入殿的眾僧行禮:“孔雀國僧侶摩葉拜見大秦皇帝陛下!”
他不敢抬頭,隻能感到前方的存在不可直視,有沉重的威嚴傳來,仿佛他們在行禮拜見的不是人間君王,而是一尊偉岸的神靈。
會生出這種感覺其實不完全怪摩葉上師等人,也和章台宮的建築布局有關。
華夏的建築,尤其是皇宮,天子上朝理政之處,為體現皇帝的威嚴神聖,在建造時會進行特殊布局,通過空間、光線等手段讓坐於龍椅上的皇帝看起來異常神聖威嚴。
像皇帝在龍椅上說話,其聲音仿佛從天穹高遠處傳來,即使聲音不算特別大,也能依靠特殊的空間布局讓殿內眾人都可聽到。
摩葉上師等人便受到了這種影響,加之在鹹陽城的見聞,入皇宮前已先入為主的感受,使得其等產生了大秦皇帝如神一般的感覺。
看著向他行禮的摩葉上師等人,始皇帝道:“平身!”
待摩葉上師等人起身後,始皇帝問道:“朕聽聞諸位從孔雀國耽摩栗底而來,欲在大秦傳教,是否有此一事?”
很多大臣沒參加甘煜的匯報會,此刻聽到始皇帝之言後,許多人挑了挑眉,看向摩葉上師等人,這些異邦人要向大秦傳教?他們是能比得過儒家,還是能比得過法家?
大秦皇帝一上來就直問他們的目的,讓摩葉上師感到頭皮發麻,自從進入大秦地界後,他們已經明白在大秦傳教可能行不通,這不是蠻夷小國、愚昧之邦,而是比他們孔雀國更強的國邦。
但他們對這種情況也有預料,想了如何應對,他道:“不敢欺瞞皇帝陛下,貧僧等的確有意在貴邦傳教!”
“我孔雀國有一大智慧者‘佛陀’,其察世間之事、悟天下之理,立有教,名曰‘佛’,貧僧等便是佛教弟子。”
“貧僧等傳教,實則是傳佛陀之法,佛法可引世人向善,可消災劫,讓世人無內生之厄,無外傳之災,天下得以寧,萬民得以安!”
始皇帝道:“既然佛法如此之好,那孔雀國可已無災無劫,人人安居?”
如果不知道大秦的強盛,摩葉上師或許還會隱瞞一番,說孔雀國為上善之國,國中之民皆品善性良,但此刻搖頭道:“無有,然此非佛法之過,佛法隻度有緣之人。”
未等始皇帝繼續問話,摩葉上師接著道:“貧僧觀陛下之民,乃神佑之民,有大智慧大福報,無需佛法度化。”
聽到摩葉上師話後,在殿內的甘煜等人麵露微笑,這些僧侶在從耽摩栗底出發前多信心十足,仿佛隻要到大秦,佛法就必能傳開,大秦民眾必會皈依。
現在咋退縮了呢?
甚至還向陛下恭維起大秦民眾是神佑之民,有大智慧大福報,主動承認大秦民眾不需要佛法度化。
始皇帝看了眼摩葉上師,這廝反應不錯,知道繼續嘴硬要向大秦傳教肯定沒好,非常果斷地滑跪。
摩葉上師等人又不是真傻,知道繼續當著大秦皇帝的麵說要向大秦傳播佛法,可能會引起大秦皇帝厭惡,讓他們性命不保,當然會改變言辭保命。
傳教之事能暫時放一放,可惹怒了大秦皇帝,一怒之下讓他們腦袋沒了,那還傳什麽教?
‘我佛,不是弟子等不想傳播您的智慧,實乃形勢如此!’摩葉上師在心中暗歎。
始皇帝也不在意,本就沒打算讓這些僧侶在大秦傳教,其等自己主動退縮了正好:“既不傳教,諸位到朕大秦,可還有事?”
原本過來主要是為傳教,但如今這個任務廢了,好在他們這一路上又找到了目標。
摩葉上師道:“聽聞貴邦多有智慧者,稱‘孔子’、‘老子’、‘墨子’,留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學派,貧僧等想同貴邦學者學習交流,求陛下允準!”
他們是想以此了解大秦的文化思想,同時取長補短,如果這些被稱為“諸子百家”的學派有勝過他們佛教之處,便借鑒過去,填充補完他們佛教。
始皇帝道:“朕可以允準此事,然有條件:一者,在大秦,須遵守大秦律法,諸位雖來自他國,然在大秦境內便須守大秦之法;二者,朕會派人向諸位學習孔雀國語言文字,諸位須好生教授。”
第一個條件沒讓摩葉上師等人感到如何,可第二個條件讓他們心驚,大秦皇帝讓他們教授孔雀國語言文字,這是想幹什麽?
絕對不會是學會了,好方便和孔雀國交流那麽簡單!
在這一路上,他們聽聞了這位大秦皇帝的許多事,正是在其手中,這片大地上的其他六國被滅,完成了統一。
盡管他們心裏很不想承認,但這是位比月護王、阿育王更雄才大略的君王。
可知道大秦皇帝可能所圖甚大,他們如今還有其他選擇?
不答應,恐怕馬上就會身死!
當初,就不該從耽摩栗底來這大秦,若不來,也不會麵臨這種選擇,但這隻是他們掩耳盜鈴的想法,他們不和大秦接觸,可大秦會和他們接觸,結果一樣。
他們是這片世界森林中已經被大秦盯上的獵物,逃不了!
世界森林,弱肉強食,實力為尊,落後的民族便會挨打,若落後沒被打,那隻是別人不想打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