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造一大秦之教

字數:6215   加入書籤

A+A-


    對於大秦子民是孔雀國高種姓這點,眾臣未有反對。
    這不理所當然的嗎,難道還要讓大秦子民在孔雀國是低種姓?
    “保留種姓製度,既可拉攏孔雀國中高種姓,又可穩住低種姓,還可保障大秦子民在孔雀國中地位。”
    “倘若不保留種姓製度,將我大秦子民定為高種姓,孔雀國那些低種姓隻怕還會看輕我大秦,不將我大秦當回事!”
    眾臣聞言想了想,那孔雀國民眾確實離譜,這種不正常之民,可能真得用不正常之法治理。
    因為他們頭腦本身就不似正常人,將其當人看,未必會覺得你友好,更可能會覺得是你弱,他們自己很牛,你是怕了他們才被迫對他們友好,於是氣焰囂張,得寸進尺,想在你頭上拉屎拉尿。
    反倒是不將他們當人,狠狠地拿皮鞭抽打他們,他們越會認為你很厲害,讚美服從於你。
    “孔雀國國情異於我大秦,在我大秦的某些政令不可急於在孔雀國實行,須根據當地情況進行一定調整。”
    “在主要政令國策不變的情況下,某些政令可根據實地情況進行調整。”
    “這不僅是大秦對於孔雀國的治理策略,也當是日後大秦對其他非華夏文化地區的治理方針。”
    “李某知曉陛下和諸公都希望天下政令統一,然此事不好做到,強行去推行會出現很多問題。飯得一口一口吃,路得一步一步走!”
    曆史上的大秦就犯了這個錯誤。
    太著急讓各方麵全都一致,未曾考察到其他六國地區的實際情況,讓民眾積攢了一肚子怨氣。
    但這世界的大秦在李念引導下,沒有這麽心急,更顯從容不迫。
    對李念之言,王綰、王翦、尉繚人等都持支持意見。
    治國不是一夜一個時辰的事,這是一個需要耐心的工程。
    始皇問道:“何為‘主要政令國策’?”
    始皇心裏清楚,他是故意問,好讓李念回答。
    李念道:“承認為我大秦疆土,是大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承認受大秦朝廷治理,承認大秦律法,如其等會根據當地情況頒發一些政令,但這些政令須得經大秦朝廷同意,並在我大秦律法規定之內;”
    “承認陛下為大秦之君,承認並使用我大秦語言文字,使用大秦錢幣,進行大秦化教育……”
    “以上便是臣認為的‘主要政令國策’,尚不完整,還得與陛下和諸公再商討定奪。此為底線,不可逾越!”
    眾臣聽後皆明,允許孔雀國這些地方可以在某些方麵做出一定不同於大秦本土的政令,但設下底線,不可跨過。
    王綰點頭道:“的確得定下底線,否則其等便不是我大秦之地,而是另一國邦,會在日後生禍。”
    李念道:“對孔雀國的具體治理,臣也有一些想法說與陛下和諸公。臣以為可擇一位或數位總督過去治理,為此地政務、商貿、軍事之長,總督人選由陛下和朝廷商議定奪,須給總督定下任期,任期不可過長,亦不好過短。”
    “總督的人選最好是大秦本土之人,任期到後,不得連任,當被召回朝廷述職……”
    始皇和眾臣思考起來,這其實是帶英、某牙等國在後世殖民時所采用的一種製度,效果還算不錯。
    李念又道:“如果不設總督,也可以將一些公子分封至此,譬如孔雀國,孔雀國疆域不小,可劃分為數國,每一國皆可交由一位公子。”
    李念並不關心將諸位公子分封到海外後,這些地區在以後會產生動亂,諸位公子所分封的國會打起來,他的目標很明確:讓華夏文明傳播出去,給這個世界染上華夏的色彩。
    亂就亂,打就打唄,隻要最終肉是在華夏的鍋裏就成,仍舊屬於華夏文明,沒被外人給奪走就好了。
    始皇聞言看了眼李念,卻未說什麽,他現在已經懂這小子做事的意圖,以華夏文明為上,大秦都要往後靠。
    李念繼續道:“在治理之時,要嚴格推行我大秦的政策,將大秦的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等傳播至這些地區。不僅要強令,還要采用一些方法對當地民進行吸引,使之從異邦之民化為我大秦之民!”
    “征服一地,肉身征服易,思想征服難,也即口易服而心難服,唯有從思想上將異邦之民轉為大秦之民,才能長治久安。”
    眾人頓時來了興趣,認真聽了起來,隻聽李念道:“我大秦子民和當地民是不同的,當地民隻要不蠢,肯定也明白這點!”
    “像大秦在征服孔雀國後,其等定會覺得我大秦子民更高貴,他們要差於大秦子民,因此想成為真正的大秦子民。我們不僅不能絕了他們這種念想,反倒要給他們一條路!”
    “但這條路不能給的太容易,容易得到之物,往往不會感到珍貴,隻有得到的過程艱難,才會認為貴重難得!”
    “可設立標準,根據其等向大秦捐納的財貨多寡,對大秦語言文字、風俗習慣掌握程度來進行評定,達到標準者方可得到大秦子民的身份認證。連大秦之言都不會說,大秦之字都不會寫,也好意思做大秦子民?”
    “還可對其中一些有突出貢獻者進行認證,像異邦之民中那些才智卓絕之輩,像其中為我大秦立下功勞之輩,可用此方式招攬為我大秦所用。”
    “此舉既可增加我大秦可用之才,亦是在削弱異邦之民,其等族內才智之士被我大秦招走,其等叛亂造反的可能便會降低!”
    這句話說到了始皇帝和眾臣心坎,將異邦之民中的才智之士招走,不僅是增強了大秦的力量,同時也削弱了異邦之民的力量。
    “陛下和諸公莫要小看這策略,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我大秦在其他地區的人口都不會很多,想要治理人數占據優勢的當地民,必須得任用當地民,譬如在當地駐軍,大秦能派多少軍隊過去?”
    “像平時維護當地治安、征收稅賦,還得用當地之民去做,若不予以其等好處,其等怎會甘心為大秦辦事?”
    始皇帝和眾臣也立馬反應過來,是啊,即使大秦征服了孔雀國,也不可能立刻派多少人過去,肯定得用當地民來辦事。
    而要讓當地民忠心,甘心為大秦辦事,成為大秦走狗,給他們一個大秦子民的身份認證既有效,又付出不多。
    讓其等認證為大秦子民,既可彰顯大秦對他們的重視,還可激勵其他當地民效仿,從而勤奮立功得到認證,同時還可讓得到認證的當地民與未得到認證的當地民產生一定的隔閡……
    咱已經得到大秦認證,不是孔雀國人了,而是高貴的大秦子民,與你們這些孔雀國的泥腿子不一樣,你們以前怎麽稱呼咱,咱可以不計較,但現在得稱一聲大秦老爺!
    認證為大秦子民的孔雀國人定不會將原先的同族再當作同族,他們會對大秦比真正的大秦子民更忠誠,對原先的同族會更狠。
    這種現象在曆史上已多次證明過!
    李念繼續道:“為了增加我大秦子民在當地的人口占比,在將當地民變為我大秦子民的同時,還要向當地進行移民。可將一批未犯不赦之罪的犯人遷移至當地,可通過激勵吸引一些民眾至此,像大秦民眾隻要願意遷居此地,便能獲得耕地、減免賦稅徭役。”
    大秦的人口還是太少,七國加起來也才兩千多萬人,還得提升大秦人口,不然不僅大秦國內發展受限,向海外開拓也會。
    確實得增加當地的大秦子民人口數,必須得占到一定的比例才穩妥,否則一有事變,地方就會脫離大秦控製。
    隻是李念講說的方法也有問題,李斯問道:“公子所言之法確有可取之處,卻也有不妥之地:一者,公子言要讓那些異邦之民被認證為大秦子民,言中之意當是讓其等具有和大秦子民同等地位。”
    “可如此一來,其等會否反過來影響大秦?像其等信奉那佛教、耆那教、認同那種姓製度,會否帶壞大秦子民?若是時日再久一些,其等會否反客為主?”
    這問題問的好,這是在問允許這些當地民成為大秦子民,得到和大秦子民一樣的待遇,那在未來會影響大秦子民的純正,甚至其等後代人口若是過多,會讓大秦人口結構發生變化,反過來鳩占鵲巢。
    就像某高盧雞一樣,已經要從高盧雄雞變成高盧烏雞。
    李念道:“李副相所問很有遠見,但在短期內不會發生,縱使發生也會在幾十年乃至百年後。有充足的時間對此進行處理!”
    “接納異邦之民,將其等化為我大秦之民,必定會對大秦產生影響,這種影響若想避免,一點也不想產生,最好是閉關鎖國,完全不和外界接觸交流!”
    但這是不能做的,不說始皇帝,就是王綰、李斯等眾臣也不會接受。
    如果是在以前,王綰、尉繚、李斯等人可能還會接受,但如今已知世界之大,外邦不僅不是蠻荒之地,反而在某些方麵勝過大秦,怎可能不想去占領奪取?
    世界那麽大,那些好的海外之地,大秦不占,其他國邦就會占,那在日後更可能會對大秦產生威脅!
    “但閉關鎖國,也即意味著放棄大秦之外的地方,此中弊端,陛下和諸公當是知曉,此法不可選也。因此,大秦必定和外邦接觸,與異域交流。既然不可避免,我等所要做的是對其進行控製!”
    “李副相問‘其等信奉那佛教、耆那教、認同那種姓製度,會否帶壞大秦子民’,這是可能發生的。”
    “所以,我等在審查其等認證資格之時,必須更嚴格把關,對其身世背景、宗教信仰、思想狀況進行嚴密審查,設置更合適的標準。”
    “如信佛教、信耆那教者不能得到認證,若發現在我大秦傳播此類信仰者,處以嚴懲!並且,在大秦要設立監察宗教之所,對宗教進行規範,不可任其胡作非為!”
    將宗教徹底消滅取締是不現實的,至少在當前大秦這個時代不可能,恐怕要在生產力遠勝過現代,人們思想覺悟極高時,才有可能。
    李念的想法是製造一個在大秦掌控內的宗教,以此宗教去擊潰取代其他宗教,而大秦現今雖無統一的宗教,卻有祭祀的神靈,如楚人信仰的東皇太一、始皇帝祭祀的五帝。
    都可以用來改一改,成為大秦宗教的神靈,有巢氏、燧人氏、黃帝、神農氏、大禹這些華夏先祖也都可作為信仰。
    大秦要從各方麵去改變影響這個世界,不僅僅是武力震懾諸國,還有文化、思想、信仰等方麵。
    李念道:“臣有一想法,立一發源於大秦的世界性宗教,以之取代異邦教派,此也可作為一考核認證的標準,以其等是否入我大秦之教、能熟記多少我大秦教義為參考。”
    聽了李念話後,始皇帝和諸臣陷入思索:真別說,這想法還真有一定的可行性。
    這種方法比暴力限製摧毀異邦宗教好,倘若能實行成功,所能給異邦之民造成的影響也更佳,更有利於傳播大秦文化,摧毀其等原本的文化。
    宗教是一種文化現象,就算再怎麽發生改變,也會帶有其發源地的文化特征,就像華夏佛教早已有別於印度佛教,但其還是會帶有一些古代印度文明的烙印。
    這是其在誕生時就已鑄下,很難改變去除得了。
    與其讓其他民族國邦創造帶有他們文化特征的宗教來影響華夏大秦,不如造一個純正華夏文化性質的宗教去影響其他人,以之成為世界性宗教,讓他們來信仰華夏的祖先、祭祀華夏的神靈。
    憑什麽其他人能做得,華夏就做不得,沒這樣的道理,此世大秦或者說此世華夏不僅要在武力勝於諸國,文化思想上也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