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大秦當發展為六邊形戰士

字數:5916   加入書籤

A+A-


    不待人回答,李念道:“當匈奴對大秦的東西依賴到難以舍棄,一旦舍棄便會嚴重影響其等民生,連日常生活都難維續,匈奴還敢隨意背叛大秦?”
    “大秦要控製匈奴的經濟,使之對大秦養成依賴,使其經濟非正常發展,如將其等觀念轉變成‘自己製造不如從大秦購買’,讓其等能生產製造之物受我大秦控製。”
    “像匈奴人擅長放牧,那就讓其等長久從事和放牧有關之事,不要去想搞工業,也不要想著搞耕種。他們要是缺糧食,就大秦這買,缺日常用品,也從大秦這買,匈奴人隻要老老實實放牧就好,其他的由大秦幫他們考慮!”
    這話聽得始皇等人眼前一亮,大秦要是能對匈奴做到這些,匈奴將被大秦控製得死死的,很難背叛大秦。
    等於是讓匈奴變得殘缺,即使匈奴成長起來,也會手少一根,腿短一截,不是該有的正常發育。
    當然,匈奴畢竟是大秦的摯愛親朋,大秦自然不可能讓匈奴就缺胳膊短腿的出去被外人恥笑,會貼心地給匈奴裝上假肢,使其在外人眼中看起來仍是一個正常人。
    但大秦能給匈奴裝上手腳,那在某天,也能將裝上去的手腳給拆卸下來,讓匈奴重新變為一個殘疾人。
    這是讓一個國家發展的道路走偏,最終發育得畸形殘缺,從而削弱對大秦的威脅,且畸形殘缺的部分還受大秦控製。
    試想有一日,匈奴人除了牲畜不少外,其他東西都要從大秦進口,吃的糧食來自大秦、穿的衣服來自大秦,甚至連其等所用兵器也是大秦製造,那匈奴在某天即使想背叛反抗大秦,也難以做到……
    這種控製方式一旦做成,其效果不比出兵直接征服弱,的確能稱得上“兵不血刃”,最妙的是在最初時很容易蒙騙到那些國家,讓其等一時半會兒看不出大秦算計,反而認為大秦這樣做是對他們好。
    最初時,大秦會打著“互惠互利”的旗號,給予其等優待,像對匈奴,大秦會說你們匈奴擅長放牧,這是你們的優勢長處啊,哪像我們大秦,在放牧的技術上不如你們,找一塊合適的牧場也不容易。
    你們匈奴有放牧的優勢,其他方麵的生產製造不行,而我們大秦放牧不行,卻能造出那些你們難以製造之物,正好形成優勢互補。
    不如,你們匈奴多牧養牲畜,我們用符合你們心意的價格進行收購,然後你們再用從我們這賺來的錢去買糧食、衣物、武器,大家分工合作,互惠互利,你好我好大家好,豈不美哉?
    牧養“牲畜”還是太直白了些,如果換成你們這地方具有某某優勢,非常適合為我們提供某項服務,不如你們這地方以後就一直為我們提供這項服務,我們願意給出讓你們滿意的價格,接著在說些什麽全球化,產業鏈分工之類的話……
    連後世現代很多國家都中了這種招數,何況是這時的國家,能看清其中坑洞的定不會多,多會撲通撲通跳進大秦挖的坑裏。
    中這招數的國家工業體係常會變得畸形,要想生產出某樣東西,須得好些國家聯合生產,這便給了他人拿捏他們的機會!
    說的好聽叫全球化後產業鏈分工,可整合資源並讓大家在技術上形成互補,你出人、他出資源、我出技術,或者你用你的技術製造這部分,我用我的技術製造那部分,最終組合。
    這看似挺好,實則有問題,最顯著的便是產業鏈分工後,大家也就不需要完整的工業體係,都隻用保持各自所需要完工的那部分技術即可,反正其他部分是由他國製造,那我們研究那方麵技術,建那些工廠幹甚?
    這在全球化的黃金時代很好,經濟上行,大家都有錢賺,你好我好做生意,可一旦全球化浪潮退去,別人不想再分工合作,那些沒有完整工業體係的就成了沒穿褲衩的裸泳者。
    而且,因為其等工業發展畸形,很多東西無法自己製造,將不得不受製於他人。
    大秦雖遠未達到全球化產業鏈分工的地步,但李念給大秦設計的這條策略卻是從中借鑒,盡力阻止除大秦外的其他國家搞工業,讓其等發展方向走歪。
    在大秦搞工業後,其他國家看到大秦因工業化而帶來的強盛,也必會發展自己的工業,工業化、現代化會成為大勢,大秦也無法永遠攔住其他國家,在未來必定會有其他國家或民族完成工業化,但可以要讓大秦有先發優勢,讓其他國家變得殘疾。
    始皇等人琢磨過來李念話裏的意圖,這方法不容易被受害國察覺,且受害國如未能及時反應過來,拖得時間越長,越難爬出來,難怪這小子要再三叮囑必須讓大秦保留獨立完整的生產製造能力。
    在大秦不能出現的問題,卻可以引導發生在其他國家,使之為禍他國,這種“己國無患而使他國有”讓始皇等相當滿意。
    李念又道:“但這些事要想達成,還得大秦有足夠讓他國敬服的軍事實力,‘真理隻在大炮射程之內,道理隻在劍鋒之上’,沒有懾服他國的武力,如何能其他國家聽大秦講道理?”
    “‘以德服人’的‘德’很多時候是‘武德’,尤其國與國間,常講‘武德’,而不講‘道德’。”
    王翦點頭認同道:“此言甚是,若無強橫的武力為支撐,有再妙的計策,又能如何?”
    李念道:“所以我的提議在這個時代,唯有大秦方能做成,難道烏孫、東胡、匈奴、羌人、百越諸部能做到?這也是我一直認為大秦立朝後,還需要一場立朝之戰的原因!然……”
    一個“然”字讓李念話鋒一轉,他鄭重告誡道:“一國的實力並非隻有軍事實力,還得看經濟實力、文化實力。以往的大秦為滅六國、統一天下,主要著重於軍事,而忽略和經濟、文化等建設。”
    “這種發展同樣走歪了,但那時是為滅六國,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這種走歪可以無視,甚至不算問題。然而現在已是滅六國,統一天下之後,便不能再繼續下去。”
    李念沒說繼續走歪的後果,始皇等人都知道那個後果:始皇帝才駕崩後一年,陳勝吳廣便起義,駕崩後三年,大秦二世而亡。
    胡亥確實不是一位優秀的後繼之君,可始皇駕崩後一年,便有陳勝吳廣起義,即便胡亥再能作,也沒法作到這等程度!
    這是始皇留下的大秦本就有問題,這問題也不屬於始皇一人,因為問題源於大秦本身的製度和發展方向,此是大秦諸先王、諸多大臣共同定下。
    在戰國背景下,大秦為滅六國、統一天下,采取相應的製度發展變強,沒問題,可在戰爭結束後,沒予以修正,便有大問題。
    始皇帝的過錯也源於此,他作為大秦滅六國的統一之君、秦朝的建立者,卻沒能發現問題,也沒能進行糾正。
    大秦二世而亡,並不冤,且大秦滅亡的責任,始皇比胡亥更大!
    李念今日重新提到這點,是借此提醒始皇等人,讓他們更深刻認識到:現在已不是大秦滅六國的時代,大秦不能再像以前一樣將一切集中在軍事發展上,也要注重其他方麵的發展,否則大秦不僅沒法在軍事上進步,反而會陷入危機!
    李念道:“一個國家的實力是多方麵綜合,非經濟、文化、軍事、政治任何一部分單獨作用,若經濟強盛而軍事不足,便會像宋(慫)一般,成為一個窩囊的王朝、窩囊之國!”
    “宋很富有,卻一直被欺負,有時明明打贏了戰爭,反倒要賠錢給對方,毫無國格和尊嚴。”
    “有人認為花這筆錢買和平很值得,和平能賺的錢更多,如果大宋能趁和平的時間厲兵秣馬,發展強大,在日後將對方擊敗,奪回燕雲十六州,臣認為確實可先用錢買和平。”
    “然而宋確實國如其名,‘宋’是‘送’,也是‘慫’,沉浸於這種苟安之中,雖富有又如何,清明上河再繁華又怎樣?還不是被金人打破國都,連皇後、公主都被擄走,淪為娼妓!”
    始皇等人也聽得有些發愣,這回是真愣,李念以前沒怎麽提過宋之事,沒想到這個朝代如此離譜,明明是己方得勝,卻賠錢給對方,國都被破,皇後、公主被擄為娼妓。
    李念又道:“後世常將‘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同提及,然臣以為‘宋祖’不配和其他三位並列,若真要選一位,當選‘明祖’!”
    這是李念真實的想法,趙匡胤如果能活得夠久,興許能有機會與那三位並列,可惜他活得不夠久,且在其弟趙匡義繼位後,宋的風評便更難再反轉,這能和明太祖相比?
    老朱雖也有問題,但人的的確確驅逐了蒙元,建立又一個大一統的漢人王朝。
    “宋便是經濟強,文化盛,然軍事不足的典範,經濟再強,若無軍事實力作為支撐,不過是他人眼中的肥肉!反之,軍事強而經濟弱,文化不夠,國內必會生亂……”
    這個不用李念舉例,大秦自己就是例子,“而且,經濟弱、文化不足,軍事也未必能發展得強盛!”
    “方才已說過國家實力是多方麵綜合,軍事強大能守護經濟、文化強盛而不被他人覬覦,經濟、文化強又能讓促進軍事的發展,像人人都能吃飽穿暖,讀書識字,造出的刀劍會更鋒銳,造出的甲胄會更堅固,由這些人訓練組建的軍隊也會更有戰鬥力!”
    “大秦要在各方麵均衡發展,做到各方麵皆強,沒有短板,才能長久領先於他國。”
    李念再次告誡後,又道:“再是稅賦方麵,臣將此點放在經濟之後,是因賦稅和經濟生產有極深的關聯。大秦經濟會因與諸國更密切的往來受到影響,那麽稅賦也必須得與之相變。”
    “如大秦今後養殖的牲畜,耕種的作物會相較以往有變化,大秦某些地方可能會在朝廷政令下專門養殖某些牲畜或種植某作物,那在這些地方,還是否適用大秦以前定下的稅賦之法收納賦稅?”
    始皇等人陷入沉思,李念又道:“大秦與諸國貿易往來,將有許多異邦商賈到大秦買賣,也將有很多大秦商賈往異邦買賣,此中產生的利益極大,用大秦以前對商賈征納的稅率還否合適?異邦商賈是否也要征收稅賦?”
    “異邦商賈所帶來的貨物會對大秦國內同類的貨物產生影響,若不向其等征收賦稅,豈不是任由其衝擊國內市場?”
    李念舉了個簡單的例子:“像要是某國能出產大量糧食,並毫無阻礙地向大秦出口,糧多本是好事,可會壓低大秦百姓所種的糧食價格,使大秦百姓之糧難以賣出,於大秦、於百姓,還能算是好事?”
    李念一連數問,始皇等人在心中思考一番後,給出了答案:按李念這小子所說,大秦的賦稅模式確實得改變!
    不說其他,像商賈那幾問,必要對商賈征收與其利潤相適配的稅賦,否則隻征收一點稅賦,商賈會積攢出驚人的財富,這於一個國家而言,不會是什麽好事。
    因為商賈積攢的財富多了,那麽其他人的財富就少了,朝廷的財富少了,百姓的財富也會變少,而商賈積攢出如此巨大的財富,他會想幹什麽,又能幹什麽?
    作為一名合格的君王、大秦頂尖的幾位大臣,始皇等人自然而然會思考商賈有了巨量財富後,會不會對大秦、對他們產生影響。
    就算商賈不會對他們有威脅,可商賈握有巨量財富,仍是一隱患,須以稅賦削減商賈之利,既利於國,也利於民。
    “再者,大秦發展需要大量的錢,而錢從何而來?難道鑄出更多錢幣,就是錢了?”
    李念又一次自問自答:“那不是錢,隻是一種在名稱上被稱為‘錢’的物品,而不能通過直接鑄幣的方式讓大秦的錢增多,便需其他方法為朝廷獲得足夠的收入,稅賦正是其中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