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6章 飛機發明與燕子

字數:4388   加入書籤

A+A-


    話音未落,程萍突然抓住他手腕指向左側 —— 在鍾乳石垂落的陰影裏,三雙紅寶石般的眼睛正幽幽發亮。劉夢石說:“機器人白骨精幾個在監視我們呢?”沈聰明一聽,嚇得腿子隻是打顫。
    小夢石發現洞裏的暗河邊停靠著幾艘木船,小燕子也看見了,立即征求沈琳的意見:“沈琳阿姨,你看我們是遊過去?還是坐船過去?”沈琳說:“我們坐船過去好,看看這個水洞究竟有多長?”齊紅霞說:“不好吧,這是私人的船。”王可博士說:“沒有關係,我們給錢就是,隻當是租用他們的船隻。”劉夢石看了全部人員,說:“我們用三艘木船,王可與沈琳帶著幾個小同學,高敏所長與齊紅霞帶著張洪德等幾個專家,我與程萍編輯帶著劉媛媛、林燕子等。”
    木船在水麵上蕩漾,緩緩前行,程萍編輯看著清澈的水麵,驚叫起來,不像個女子,倒像個女孩。她在叫:“你們看,這水裏遊動的魚,怎麽能夠看得間裏麵的五髒六肺呀。”劉夢石說:“這是透明魚,透明魚鰓蓋和嶙片不含鳥糞素,皮層和肌肉不含色素,通過體側可以看到它的鮮紅色的鰓以及一切內髒。這種魚在1—5月齡時全透明,長大後呈現肉紅色。如常見的有玻璃龍金,玻璃文金和透明珍珠。有的透明度可以和銀魚相比。”
    程萍打開搜素功能查閱後說:“”半透明魚又叫有色透明魚,鰓蓋、鱗片均不含鳥糞素,但皮層和肌肉色素呈可溶狀態均勻分布,就象有色玻璃一樣。如瑰拍龍金、藍色文金、乳白珍珠等。鑲嵌型透明魚是由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幾個部分以及黑、白、紅、藍、黃幾種不同顏色鑲嵌在一起而顯示的花色,常叫五花魚。以上三種,前兩種用形態解剖學觀察,後一種多用於遺傳學研究。這種魚,分布於川、湘、荊楚和貴州。”
    小夢石說,我讀過一篇散文——
    清晨的霧氣還未散盡,林夏背著竹簍鑽進了鷹嘴崖的裂縫。這是她第十三次嚐試尋找爺爺說的 "水晶魚"—— 一種傳說中生活在暗河深處的透明生物。
    裂縫深處突然開闊,地下湖的水麵泛著幽藍的光。林夏剛想伸手觸碰,岩壁上突然滑下一條白蛇,猩紅的信子擦過她的手背。她慌忙後退,卻踩碎了腳下的鵝卵石。
    “嘩啦!”數十尾半透明的魚從石縫裏竄出,它們的身體像被揉皺的玻璃紙,脊椎在微光中泛著珍珠般的光澤。林夏屏住呼吸,看見領頭的魚頭頂長著三根細小的觸須,隨著水流輕輕顫動。
    “爺爺說的沒錯.....”她想起老人臨終前攥著她的手說:“那些魚能看見別人看不見的東西......”
    白蛇再次遊來,這次林夏看清它腹部有塊月牙形的鱗片。魚群突然轉向,朝著湖中心的巨大石筍遊去。當它們遊過石筍陰影時,身體竟開始發出淡淡的熒光,如同遊動的燈籠。
    林夏掏出手機想拍照,屏幕突然閃爍,所有電子設備都發出刺啦的雜音。魚群受驚四散,有幾尾撞到她的褲腳,冰涼的觸感讓她打了個寒顫。這時她才發現,湖水的溫度竟比外界低了十度不止。
    回到村子已是傍晚,林夏在溪邊清洗魚簍時,發現竹篾縫隙裏卡著片透明的鱗片。它在夕陽下折射出七彩光暈,像極了爺爺留下的那枚玉佩。
    當晚,村裏的老人圍坐在篝火旁,聽林夏描述那些會發光的魚。“那是山神的眼睛。”村長磕著煙袋說:“五十年前大旱,我爹在洞裏見過一回,後來發洪水衝了半個村子......”
    林夏攥緊口袋裏的鱗片,聽見遠處傳來悶雷般的轟鳴。月光下的鷹嘴崖仿佛活了過來,岩石表麵浮現出古老的圖騰,那些魚的輪廓在石壁上若隱若現。
    小夢石能夠與機器人手機聯網,當然也能夠搜素,他說:“紅點齒蟾幼體蝌蚪,以水藻等為食,長期生活在無光的環境裏,身體幾乎透明,體內的熒光蛋白發著暗藍的熒光。當蝌蚪四肢生出,尾巴退縮消失後,身上的熒光也逐漸消退,甚至不再透明;經1~2年完成變態,成為一隻色彩斑斕的紅點齒蟾成體。成年的紅點齒蟾可以擺脫水環境,甚至可以躍出黑暗的洞穴,去洞外接受陽光的洗禮。紅點齒蟾幼體蝌蚪生活在喀斯特溶洞中,因為身體透明被人們稱為“透明魚”。也因為它的身體像玻璃一樣透明,川南宜賓一帶稱之為‘玻璃魚’。”
    至於民間傳聞“透明魚”見光就死一說,村民們進行了實驗,他們將蝌蚪連溶洞內的水一起帶出洞外,近2個小時又放回洞內,而蝌蚪依然活著,並非一見陽光就會死去。
    劉夢石、高敏、王可博士負責指揮的三艘木船大約在水洞裏行走了五六千米之遠,上了一個石頭階梯,進入了一個又深又長的石洞。這個洞很高,有二十多米高,很大,給人進入了一個禮堂。劉夢石說:“這個石洞估計能夠容納數百人。”劉夢石說完,看見燕子呼呼地飛起,有鋪天蓋地的感覺。王可說:“原來,這是一個燕子洞。”
    王可博士說:神農地區也有一個燕子洞,這是是燕子埡標誌性的景觀。洞深景幽,高約20米,洞內頗寬,可容千人。右側有一偏洞,左側上端,有一小洞,從半崖中穿出,陽光可照進洞內。洞內鍾乳石林立,水滴聲如琴,燕巢遍布洞壁。金絲燕“吱吱”的叫聲不絕,冷風嗖嗖。進洞約50米後,便無光亮,越往裏走越黑,不到100米,已伸手不見五指。可這些燕子卻全然不覺,每當燕子歸巢時,簡直多得不可勝數。它們一不會撞著崖壁,二不會互相碰撞,能在黑暗中準確的落回自己的窩中。”
    劉夢石說:“我在海口大學南海醫學院當教授,曾經去萬寧的燕子洞旅遊。山欽灣燕子洞是萬寧一個比較小眾的景點,位於萬寧市北部龍滾,與瓊海市博鼇唇齒相連。這裏依山傍水,處於熱帶和亞熱帶的交匯地帶,其獨一無二的海景、黃色的粗沙、婆娑的椰樹、黑色的熔岩,巨浪撞擊洞口的礁壁,潮水湧進退出的岩洞,讓人感歎大自然的無盡魅力。”
    深秋的時候,北方的大批燕子南遷,便會到海島上築巢,洞中燕巢也越來越多,因此成了一道風景線——燕子洞。但我在這長約10餘米、寬不足5米、最高處不超4米的不規則黑色岩石洞穴中沒找見任何燕子和燕巢,也許人來多了,燕子已被迫搬家他處了喲!另有一種說法,即在洞穴內某一仰角點觀察,洞口處會呈現出燕子身體姿態的造型,於是燕子洞名油然而生,但是我沒有找到或者看出來。
    燕子洞及周邊海岸礁石,其實是火山熔岩遇海水迅速冷卻後形成的,層層疊疊,像天書一樣,魅力無限,彰顯著大自然的無窮魅力。這裏非常容易出片,許多遊人喜歡在洞內拍出超棒的剪影,特別是拍婚紗照更是首選之地。但對攝影師來說,三角架低角度,支撐單反相機加裝超廣鏡頭,再加減光鏡,應用小光圈長時間曝光,一氣嗬成慢門下的燕子洞美圖,其樂融融。太陽西下後,我們並沒有等到期待已久的晚霞,而是霧氣蒙蒙,隻能收場到龍滾鎮上先晚餐,後到酒店開房休息。
    雀形目燕科的1屬。本屬鳥類體小型,體長130~180毫米。身長,口小而尖,頷大,翅薄且尾有分叉翅尖長。背羽大都輝藍黑色,因此,古時把它叫做玄鳥。翅尖長善飛,嘴短弱,嘴裂寬,為典型食蟲鳥類的嘴型。腳短小而爪較強。世界有20種,中國有4種,其中以家燕和金腰燕等比較常見。家燕前腰栗紅色,後胸有不整齊橫帶,腹部乳白色。
    金腰燕體形似家燕,但稍大些。此種燕腰部栗黃,非常明顯奪目,下體有細小黑紋,易與家燕相區別。習性亦與家燕相似,但大都棲息於山地村落間。燕子上體通常為金屬質的藍黑色、綠黑色,或為褐色;有些種類的腰都具有對比鮮明的顏色;下體一般著色較淺(常為白色、淺黃色或果色)。兩性通常具細微差異,但雄鳥有時比雌鳥著色醒目且尾較長:幼鳥一般較成鳥踏淡、尾更短。鳴聲:鳴囀為簡單而快速的啁啾聲或嗡嗡聲,平時鳴聲則持續時間較長、音節順序多變。
    小聰問:“人類飛機發明與燕子有關嗎?”科普作家李任惠說,在飛機發明的曆史中,燕子並沒有直接的技術貢獻,但它的形象和特性在某種程度上激發了人們對飛行的想象和研究。例如,萊昂內爾·羅斯福·阿拉伯塔·俾斯麥在1505年設計了一種被稱為“燕子式飛機”的飛行器,這種設計受到了鳥類特別是燕子飛行方式的啟發。
    劉夢石說,人類對於飛行的向往可以追溯到古代,而現代飛機的發明則始於20世紀初。萊特兄弟被認為是現代飛機的發明者,他們在1903年12月17日進行了首次持續的、有動力的、可操縱的飛行。此後,飛機技術迅速發展,經曆了從單發動機到多發動機、從活塞驅動螺旋槳到噴氣發動機等多個階段。
    王可博士說,“燕子式飛機”是一種具有翅膀、尾翼、機身和發動機等部分的飛行器,其設計精細,能夠實現上升、下降和低空活動。盡管由於當時技術限製,俾斯麥未能實現真正的飛行,但他的設計和理念對後來的飛機發明產生了深遠影響。在現代飛機發展中,也有一些設計借鑒了燕子的特點。例如,德哈維蘭公司的飛機,因其高速飛行能力和後掠翼設計,被非正式地命名為“燕子”。這款飛機雖然是為了研究高速噴氣飛行而設計的,但它在技術上取得了重要突破,並為後續的噴氣式飛機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數據。
    劉夢石教授說,綜上所述,雖然燕子本身並未直接參與飛機的發明過程,但其飛行特性和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人類對飛行的研究和創新。從萊昂納多·達·芬奇的“燕子式飛機”到現代高速噴氣式飛機,燕子作為一種自然界的飛行專家,始終在人類飛行夢想的探索中扮演著重要的象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