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絕不栽贓陷害,老朱的聖旨!(五千字大章)

字數:11944   加入書籤

A+A-


    老朱殺過很多人。
    其中不少是貪官,也有不少是曾經追隨他的功臣勳貴。
    老朱的心很狠。
    殺起人來,毫不手軟。
    但老朱從來不殺自己的兒子和孫子。
    不管他們犯了多大的錯,都不會殺!
    老朱唯一重重懲罰的親人,也隻有侄子朱文正了。
    可還是沒有殺他,隻是將其軟禁了而已。
    朱文正死後,老朱還將朱文正的兒子朱守謙封為靖江王,世襲罔替。
    從此成為大明唯一的非太祖血脈王族,一直傳到明朝滅亡。
    以老朱的性格,朱允炆不管犯了什麽錯,都不會將他怎麽樣。
    當初朱允熥敢站出來,公然在朝堂上向老朱討要儲君之位,固然是因為迫不得已,但也是清楚老朱的性子,才敢這般行事。
    若是換一個皇帝,比如唐玄宗。
    那他無論如何都不敢這樣做的。
    否則,脖子上長十個腦袋,也不夠砍。
    現在到了對付朱允炆的時候,老朱的性子,卻成了對方的保護傘。
    要老朱動他,不容易啊!
    除非今日的刺客,真是他派的!
    不顧骨肉親情,喪心病狂,派人刺殺親弟弟……
    若是這些都坐實的話,恐怕老朱就真的再也容不得他了。
    “以皇爺爺的精明,刻意栽贓,極有可能會被他識破,反而陷自己於被動。”朱允熥說道。
    搞陰謀詭計那套,老朱才是真正的高高手。
    和他玩,不怕翻船嗎?
    “不!”楊士奇微微一笑,道:“殿下誤會了。”
    “我輩君子,行事自當光明磊落,怎麽可能去栽贓陷害別人呢?”
    “那斷斷是絕不會做的事!”
    朱允熥被一口氣嗆住,咳嗽了兩聲,道:“那你剛才的話,是什麽意思?”
    “我的意思是,咱們要追查真凶。”楊士奇道:“經過追查,可以確認,除了樸家餘孽之外,再無別的真凶。”
    “至於誰是樸家凶徒的幕後指使者?”
    他稍稍停了一下,臉上流露淡淡笑意,道:
    “吳王殿下念及骨肉情深,不忍傷了兄弟和氣,自然是不會去追究的。”
    朱允熥的瞳孔一下子放大!
    楊士奇似是自言自語般繼續說道:“唯有不追查,那所有的疑點,就會懸而不解,又會不經意的指向獻王殿下和呂妃娘娘。”
    屋子裏的燭光突然都晃動了幾下。
    明明門窗緊閉,不應有什麽風吹進來。
    可燭火太細,太容易自然飄動。
    不甚明亮的光線,也隨之搖擺。
    “不止如此。”
    楊士奇又笑道:“殿下的大哥八歲早夭,殿下的母親生下殿下後,幾日後便逝世了。”
    “還有殿下的爹爹。”
    “故太子感染風寒,在府中休養數月,終不見好轉,不幸薨逝!”
    “這些事,一樁樁,一件件,未必就沒有疑點。”
    “而這世間的許多事,是不需要證據確鑿的。”
    “很多事,根本無須查明,也永遠不可能查明!”
    “不是每一件事,人們都能知道真相的。”
    “公堂上三推六問,尚有無數冤案錯案,何況是早已過去的事。”
    “隻要咱們隨手撒下疑慮的種子,它自然就會在人的心裏麵,生根發芽。”
    “人的心中,一旦有了疑慮,一切就不一樣了。”
    “此所謂,疑心生暗鬼。”
    他停了一下,吐了口氣,方輕輕說道:“當今皇帝陛下,素來便是一個多疑的人。”
    朱允熥怔怔望著他。
    這一刻,朱允熥忽然覺得楊士奇好可怕!
    他並沒有玩什麽陰謀詭計。
    他隻是在操弄人心而已。
    人心的變化,本身就是最大的陰謀詭計。
    比任何陰謀詭計都更有效!
    能曆經五朝,四十年穩居內閣而不倒的人,果然能力非凡。
    他如今不過二十幾歲,便已有這份心機謀略。
    可想而知,若是再打磨一些年月,又將到何等地步!
    怪不得曆史上的楊士奇,能四十年不倒!
    還好。
    他是自己人,為自己所用,而不是敵人。
    他的謀略,都是自己的。
    朱允熥道:“那就按你說的去辦吧。”
    “不過,千萬記得,不要露出馬腳!”
    楊士奇微微笑道:“我什麽都沒做,又哪來的馬腳可以露呢?”
    朱允熥也不由得也跟著笑了起來。
    楊士奇又道:“還有一條,殿下要在床上多躺幾日,以示傷得較重。”
    “楊某亦略通醫理,深知頭部的疾病,再是複雜難明。”
    “縱是最高明的醫家,亦不能下定論。”
    “太醫院的太醫再強,也絕對看不出什麽。”
    “如此的話,陛下既會心痛殿下的傷勢,又會感念殿下的仁義,而對殿下的那位兄弟嘛……”
    楊士奇淡淡笑著,其中之意,不言自喻。
    “好!”
    朱允熥答應下來。
    能借此解除朱允炆和呂妃的麻煩,在床上多躺幾天而已,又有什麽關係呢?
    他忽然想起什麽,便將退朝之後,與老朱聊天,向老朱進言的事,都向楊士奇細細說了一遍。
    在朝堂上的事,在場者眾多,早已傳出來了,自然不用他再多說。
    但後來的事,隻有他和老朱兩個人在場,楊士奇自然不可能知道。
    楊士奇聽他說完,拍掌讚道:“殿下當真非凡人也。”
    “這辦軍事學院和實行雙主官製的法子,委實天馬行空,驚世駭俗,大膽卻又巧妙萬分。”
    “有此兩法,困擾數千年之久的武將專權問題,將能得到徹底的扭轉和根治。”
    “高啊!太高了!”
    “如此高明的法子,也隻有殿下才想得出來。”
    “我卻是萬萬也不能的!”
    “殿下之才,勝我萬倍!”
    他神色間真情流露,欽佩不已。
    這些年,他雖然顛簸流離,到處講學讀書,卻是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
    心裏始終憂國憂民,也一直在思索治國救民強軍的國策。
    卻從來沒有想到過這般好的法子。
    對朱允熥,楊士奇確實是發自心底的佩服。
    自己隻能想一些權鬥謀略,機關算盡,這終究隻是小道,小才!
    而吳王殿下,卻能想出這般巧妙治軍法門,這才是真正的大道!
    吳王有大才啊!
    楊士奇對朱允熥的看法,又提升了許多許多。
    他雖然沒有中舉,卻是最純正的讀書人。
    心中想的亦是“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
    又或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
    再或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能輔助一位明君,那一生該何其幸運?
    沒想到,還真讓他遇上了。
    不僅慧眼識珠,如伯樂般看中了他。
    使他從一介布衣,驟然間出入王府,引為上客。
    還拜他為師。
    眼看著就要被立為儲君,將來執掌大明帝國。
    而他作為帝師,前途自不可限量。
    更重要是,此人有天縱之才,想的法子,每出人意料之外,卻又高明無比。
    這樣一個人,若是有一天登基稱帝,治理大明,必定讓大明迎來前所未有的繁華盛世。
    而他作為輔助者,也將名垂青史。
    念及這一切,楊士奇隻覺恍如做夢。
    需知他昨日還是一介平民,甚至被莫名其妙關在地牢中,前途未卜。
    不知不覺間,楊士奇的眼眶竟然都濕潤了。
    他為自己遇到這樣的明主,高興得哭了。
    朱允熥並沒有注意這些,他笑道:“你先別急著奉承我,先好好想想,明日去見皇爺爺,該如何應對吧。”
    “這可是你第一次麵聖,一定要拿出一定本事,可不能讓皇爺爺看低了我親自找來的老師。”
    楊士奇背過頭去,偷偷用衣袖擦掉眼淚,笑道:
    “雖然陛下之前和殿下說了,但因殿下遇刺的事,陛下受了刺激,龍體尚未康複,明日多半不會召見我!”
    他又想起了什麽,道:“軍事學院招收的學生如此特殊,是否讓陛下擔任院長,會更好一些?”
    “殿下隻需擔任副院長即可。”
    “如若不然,滿朝勳貴武將,還有都督,指揮使,皆是殿下門生。”
    “權柄太重,恐怕會惹來猜忌。”
    朱允熥卻是搖了搖頭,道:“無妨。”
    “皇爺爺若真要立我為繼承人,便絕不會猜忌我。”
    “外人的閑話,又何足道哉?”
    他很篤定,老朱不是這樣的人。
    而且,他想要當儲君,早就明著說出來了。
    設立軍事學院,就是培養自己的嫡係,打好根基。
    這些都是擺在明麵上的。
    將老朱請來當院長,自己做副院長,反而顯得有點假惺惺。
    老朱畢竟是皇帝,出宮一趟都不是小事。
    再加上他現在的身體狀況,擔任院長明顯也隻能是掛個牌子。
    可這樣一來,他這個副院長,就失去了收學生的名分大義。
    那些武將勳貴,左右都督,僉事,推事官,指揮使,就是老朱的弟子,而不是他的弟子。
    他隻能通過籠絡的手段去拉攏。
    這不是故意給自己造成不便嗎?
    朱允熥當然不會這樣做。
    聽到他的話,楊士奇心中一動。
    突然想起今日朝堂上,藍玉的應對。
    藍玉所說的話,可謂是石破天驚。
    明明白白的說,哪怕故太子謀反,他都要跟著。
    擱在別的皇帝那裏,藍玉早就人頭落地了!
    可在老朱這裏,竟反而因為這樣的話,而被老朱讚賞。
    這位開創大明帝國的皇帝陛下,還真不能以一般的帝王之心度之。
    想到這裏,楊士奇便不再反對。
    “殿下既然有把握,那便依殿下所言!”
    兩人正說話間,外麵突然響起了侍衛的聲音。
    “宮中派人來傳旨了!”
    這是楊士奇早就交待過的。
    若有什麽人來了,要大聲呼喊,使裏麵的人知道。
    聞言,楊士奇連忙出來開門。
    很快,一名太監捧著一卷聖旨,走了進來。
    他走路邁著八字步,目不斜視。
    走起來虎虎生風,頗有一番睥睨所有人的姿態。
    侍衛以及楊士奇向他拱手見禮,他亦全當視而不見。
    身為皇帝陛下身邊的親信首領太監,他確實有傲視百官以及王公勳貴的資格。
    朱允熥連忙以手撐著身體,試圖從床上爬起來。
    那名太監見狀,頓時大驚失色,再也不複剛才的神氣。
    連忙彎腰上前道:“殿下萬萬不可亂動,傷了身體,奴婢的罪可就大了。”
    朱允熥道:“皇爺爺的聖旨,我再怎麽著,也得起來接吧。”
    那名太監忙道:“不必了,不必了!”
    “咱家出宮前,皇帝陛下特意交待了,吳王殿下身體尚未康複,無須起來接旨,就躺在床上聽就好了。”
    朱允熥本來就要裝病,此時一聽,便不再反對,安心躺下,又問道:“聽說皇爺爺昏過去了,卻是本王的不孝,皇爺爺的身體,可好些了嗎?”
    “好多了!”太監仍低低彎著腰,頭幾乎都要垂到了床邊,姿態十分卑微,道:“陛下聽說殿下安然無恙,就放下心來了,身子骨也一下子好了許多。”
    “太醫說了,隻要休養幾日,就無甚大礙。”
    “那就好!”聽到太監的話,朱允熥放下心來。
    老朱沒事就好!
    他也有時間慢慢圖謀,在朝中打造屬於自己的班底,日後安安穩穩接管大明江山。
    “多謝公公告知,那就請公公傳旨吧!”
    “是!”太監應了一聲,說道:“聖旨一共有三道,其中兩道是口諭。”
    朱允熥怔了怔。
    老朱竟然一次下了三道聖旨?
    此時,太監已站直了身體,念道:“陛下口諭:熥兒,咱聽說你遇刺了,幸好上天保佑,沒有什麽大礙,咱也放心了。”
    “咱的身體好得很,你不用牽掛。”
    “這幾天,你要安心在府中養病,將身體養好,沒有咱的旨意,不許進宮來給咱請安。”
    “那些人膽敢當街刺殺你,刺殺咱的孫兒,咱一定會給你報仇雪恨。”
    “不管背後是誰指使,咱就是掘地三尺,也要把他們全部都找出來。”
    “咱要將他們的九族都千刀萬剮,剝皮充草,再挫骨揚灰,以報此仇,以消心頭之恨。欽此!”
    這聖旨,還真是殺氣騰騰啊!
    看來老朱是真的生氣了,而且還不是一般的生氣!
    不過,將背後之人的九族都千刀萬剮,剝皮充草,再挫骨揚灰。
    你是認真的嗎?
    萬一背後的指使者是自家人,你將來是打算食言而肥呢,還是真動手刀了自己呢?
    朱允熥有種哭笑不得的感覺。
    此時,太監又念道:“陛下口諭:楊士奇接旨!”
    旁邊的楊士奇吃了一驚。
    沒想到皇帝陛下的第二道口諭,竟然是下給自己的,連忙跪了下去。
    太監淡淡看了他一眼,念道:“楊士奇,熥兒說你有宰輔之才,要拜你為師。”
    “咱想見見你,看看你是不是如他所說的那般,真有這麽大的本事。”
    “著你明日一早,進宮見駕,不得有誤。欽此!”
    楊士奇微微一怔,沒想到皇帝陛下連人都病倒了,卻還要他明天去見駕。
    太監念完旨意,道:“楊士奇,還不接旨謝恩?”
    楊士奇這才回過神來。
    剛才朱允熥並沒有說接旨謝恩之類的話,傳旨的太監也沒有說什麽。
    他一時間也給忘了。
    聽到太監的話,楊士奇忙道:“草民楊士奇接旨,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朱允熥笑道:“看來你這次卻是預料錯了,皇爺爺還是要明天見你。”
    “你可得好生準備了。”
    “剛才聖旨的內容,都聽清了吧。”
    “我可是在皇爺爺麵前誇下了海口,說你有宰輔之才,千萬不能讓我失望。”
    他剛才一直在疑惑,老朱一次傳三道聖旨也就罷了。
    怎麽還有兩道口諭呢?
    原來另一道是傳給楊士奇的。
    這就怪不得了!
    楊士奇的臉色,亦變得前所未有的認真。
    對一名讀書人來說,平生第一次見皇帝,絕不是一件小事。
    往往隻有金榜題名的時候,才有機會見到。
    還是許多人集體上殿,遠遠看上一眼。
    而現在,他卻是皇帝陛下私底下單獨召見。
    這是新科狀元都沒有的待遇。
    楊士奇又如何能不緊張呢?
    “遵命!”楊士奇道:“那我就先去準備了!”
    他昨晚一夜未眠,今日白天也一直在焦急等待朝堂上的結果,並沒有好好休息。
    本想著今晚好好補一覺,現在得知皇帝陛下明早要召見自己,卻是一下就睡意全無了。
    “且慢!”那名太監道:“這裏還有第三道聖旨呢。”
    “乃是陛下禦筆親書,極為重要。”
    “楊士奇,你也留下來,一起聽旨吧。”
    說著,那名太監便將寫聖旨的卷軸緩緩展了開來。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以九五之尊,承天命而治天下,然近日龍體欠安,諸事難親。”
    “大明初定,國之大務,須臾不可輕忽。”
    聽到這裏,朱允熥心裏驟然“咯噔”了一下。
    老朱平日裏寫聖旨,不少是大白話。
    但今日這封聖旨,卻寫得文質彬彬。
    可想而知,絕對非同一般了。
    思索間,便聽太監繼續念道:
    “吳王忠孝兩全,天縱之才,能擔重任,朕心甚慰。”
    “今特命吳王暫行監國之職,總攬國事,以安民心,以定國基。”
    “自今日起,凡朝中一應大小事務,皆由吳王決斷,不必再啟奏朕聞。”
    “四方臣子,宜同心協力,共輔吳王,以成朕意。”
    “若有違逆,必嚴懲不貸。欽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