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離經叛道!快刀斬亂麻!
字數:7730 加入書籤
洪武年間的大明朝堂,一直風暴不斷。
郭恒安、空印案、胡惟庸案,每個案件都殺得血流成河。
然而,這幾年已漸漸歸於平靜。
而今,又要起風了。
朱允熥看著池中之水不斷泛起的層層漣漪,笑道:“那依大師之見,我又該如何應對這場朝堂風暴呢?”
姚廣孝微笑,抬頭望向天空。
今日秋高氣爽,碧空萬裏,偶有白雲飄過,在蔚藍的天空,留下一抹抹白色流痕。
稍作點綴,更如畫景般的美。
“吳王殿下謀劃這麽久,在床上躲了這麽多天,不就是為了等著他們主動掀起朝堂風暴嗎?”
“想來應該早就做好準備了吧?”
“陛下讓殿下監國,卻不立為儲君,也正是為了如此!”
“陛下要看看殿下會如何應對朝臣洶湧澎湃的反對之聲,能否鎮得住朝堂。”
“是否還需要陛下親自出手,幫忙清理。”
“此事之後,殿下就該被正式冊立為儲君了!”
朱允熥哈哈大笑。
不錯。
老朱的目的,就是如此。
那些大臣們故意不上奏折,朱允熥不聞不問,老朱也不聞不問。
這正是爺孫之間的默契。
在老朱看來,趁自己還在世,讓那些人跳出來,再清理一遍,他也放心。
而朱允熥很清楚老朱心中所想,自然要滿足他。
朝堂風暴越大,就越能看清每個大臣的嘴臉。
也越能辨清忠奸正偽。
誰支持誰,誰反對誰,誰心裏有異心,都會在這場風暴中暴露出來。
如若沒有,又怎麽能看得清這些老狐狸的狐狸尾巴呢?
那些官員自以為能製造朝堂風暴來逼宮。
使監國的吳王無力處理朝政,治理國家,從而迫使陛下另行考慮儲君人選。
卻不知老朱和朱允熥,亦想借此來整頓朝堂,掃清魑魅魍魎。
讓朱允熥能順利接班掌權,再無障礙。
在這一點上,雙方竟然都想到了一起,不謀而合。
“我心裏自然有計劃,但還想聽聽大師的意見。”朱允熥笑道。
姚廣孝沉吟不語。
兩人又繼續緩步而行。
過了片刻,姚廣孝才道:“你讓燕王二子隨楊士奇去辦案,確實是一步好棋。”
“不過,其實在此之前,貧僧已經給燕王寫信,陳清利弊。”
“讓燕王從此收心,隻為大明鎮守北疆,再不起爭儲奪嫡之心。”
“貧僧的話,燕王還是會聽的。”
“吳王殿下要辦軍事學院,貧僧建議燕王也入軍事學院讀書,拜吳王殿下為師。”
“如此一來,吳王殿下雖然是燕王的侄子,卻亦是他的老師。”
“燕王從此唯吳王殿下之命是從。”
朱允熥雙眼圓睜,盯著道衍和尚,也有點難以相信自己的耳朵。
讓燕王朱棣拜自己為師?
那可是自己的親叔叔?
這合適嗎?
“有何不可?”道衍和尚卻不以為然:“學無先後,達者為師。”
“吳王殿下雖然年少,亦是晚輩。”
“但學識淵博,見聞廣闊,才思敏捷,俱在燕王之上,擔得起燕王之師。”
“何況,殿下是皇孫,輩份較低。如今的梁國公藍玉、開國公常升等諸多武將勳貴,無一不是殿下的長輩。”
“若僅僅因為對方輩份是皇親國戚,輩份又比殿下高,就不能入軍事學院拜殿下為師讀書,那殿下這個軍事學院最初的目標,可就永遠也實現不了!”
“貧僧讓燕王帶頭拜殿下為師,殿下的其他親戚長輩,就再也說不出反對的理由了。”
“此事方可順利開展。”
好像確實是這麽一個道理。
老朱的兒女,與武將勳貴們聯姻的,不在少數。
兒子娶武將勳貴之女,女兒下嫁武將勳貴或其子。
算起來,那些位高權重的武將勳貴,倒有一大半都是皇親國戚。
而且還都是他的長輩。
誰讓朱允熥年歲小,輩份低呢?
若以輩份為由,拒絕拜師入學,那他的軍事學院計劃,還未辦就先夭折了。
之前朱允熥也曾想到這一點,卻多少感覺有點束手無策。
他再聰明,輩份也擺在那裏,改變不了的。
有燕王帶頭,打破常規禮製,未必不是一個辦法。
隻是就連朱允熥也很清楚,在這個禮教吃人的時代,禮製約束有多嚴重。
連他也沒有去深想。
這一點上,朱允熥很佩服姚廣孝。
可不是什麽人都敢於打破框架,跳出禮教的約束。
果然是一個離經叛道的妖僧!
難怪他能在儒學最盛行的時候,寫出《道餘錄》。
實際上,姚廣孝被後世罵為禍亂天下的妖僧,輔助燕王造反奪得天下,隻是一個其小的原因,占比甚至連一成都沒有!
相反,很多人還是認定他此舉有再造社稷,重定乾坤的功績。
真正讓他背上千古罵名的,恰恰便是他後來編寫的《道餘錄》。
姚廣孝在書中對程朱理學,進行了大量無情的批駁。
更是認為理學大家朱熹的理論,全部都大錯特錯!
那才是真正捅了馬蜂窩。
遭到天下讀書人的群起反對,自此罵名滾滾而來!
若沒有那本《道餘錄》,恐怕姚廣孝在曆史上的名聲,就不是禍亂天下的妖僧,而是重定乾坤的千古一相了。
畢竟,史書是讀書人寫的!
朱允熥笑道:“大師說得倒也不錯,不過此舉畢竟離經叛道,有違禮製,燕王難道就不怕人笑話?大師對此也不在乎嗎?”
“世間事,若畏懼流言,那便事事都辦不成。”姚廣孝道:“貧僧隻知天命,不知人言,更不知禮製。”
“天命在前,一切人言和禮製,皆不足道。”
“吳王殿下要執掌大明江山,這便是天命。”
“為了大明江山,為了天下安寧,區區禮教規矩,又算得了什麽。”
“且能因此而畏首不前?”
“吳王殿下當日敢在大殿上,公然向陛下索要儲君之位,可謂是石破天驚,千古未有。”
“足見吳王殿下心中,對於禮製和人言,也不以為然,與貧僧心中所想,亦無差別。”
朱允熥再度哈哈大笑。
不過,在他看來,在這件事上,朱棣恐怕未必會聽姚廣孝的。
道衍和尚雖然聰明絕頂,算無遺策,但對於朱棣,他有著極為特殊的感情。
人對自己身邊的人,對於與自己感情深厚的人,總會帶著一定的偏見,不能完全正確認知。
而這種偏見,就會誤導他的判斷。
朱棣在別的事情上,都會聽姚廣孝的建議,唯獨在這件事上不一樣。
老和尚聰明一世,卻終究是凡人,並非神仙。
凡人便有凡心,有被感情影響而判斷失誤的時刻。
當然,朱允熥此時也沒有說出來,這毫無必要,徒然讓老和尚傷心。
姚廣孝又道:“隻是貧僧始終不解,陛下諸子中,論野心,論地位,論聲望,首推秦、晉二王。”
“秦王是二皇子,故太子去後,他排第一。”
“晉王久鎮邊疆,麾下精兵良將不計其數,連宋國公馮勝、穎國公傅友德,皆在其節製之下。”
“論實力,燕王遠不及他。”
“按常理來說,這兩人才是除了殿下那二哥獻王之外,儲君之位最有力的競爭者。”
“為何殿下卻將目光牢牢盯著燕王,卻對秦、晉二王視而不見呢?”
“前些時日,殿下遭遇刺殺,依貧僧之見,秦、晉二王的嫌疑,也是最大的。”
因為他們兩個人,會死在老朱的前麵啊!
那還擔心什麽呢?
老和尚就算再精明,也算不到這一點。
故而才會疑惑。
不過,刺殺自己的這筆賬,確實要算一算。
楊士奇勸他以大局為重,先利用刺殺之事,扳倒朱允炆再說。
可如今楊士奇的謀劃已經成功,隻需等待時日,就能看到效果。
那刺殺之事,他也可以追查一二了。
隻是這件事,不能太操之過急。
等等!
朱允熥突然之間腦海內驚芒閃過。
不對!
自己穿越過來,一定會產生蝴蝶效應。
那秦王、晉王,還會在老朱駕崩之前,就先離世嗎?
答案是不一定!
也許世界線早就變了。
一切都不一樣了!
若這樣的話,自己一直忽略兩人,可就犯了不小的錯誤。
之前有點先入為主,太過於想當然了。
總認為曆史的軌跡不會改變。
但如今想來,從自己穿越的那一刻開始,曆史不就已經變了嗎?
怎麽還能認為其仍一絲不變呢?
想到這裏,朱允熥驚出了一身冷汗,道:“大師說得極是,我此前確實是太過於忽略秦、晉二王了。”
姚廣孝一直在看他,看到他臉上神情變化,不禁又深深疑望了一眼,卻沒有再追問原因,道:“朝堂的事,若那些官員們隻是鬧,倒是好辦,都殺了便是。”
“但貧僧真正擔心的,還是政務的問題。”
“殿下畢竟是初涉朝政,諸多事務,都不甚清楚。”
“要詳細了解其中的種種關竅,尚須時日。”
“但殿下一旦出手,他們就不會再給殿下任何時間。”
“奏章必然如潮水般的蜂擁而上下。”
“平常的事情倒還罷了,貧僧亦可以協助殿下處理。”
“真正麻煩的,還是一個“錢”字。”
“治國之要,首在理財!”
財政問題,稅賦問題,永遠都是一個國家最核心的問題。
沒有錢,便什麽事都辦不成。
軍隊要軍餉,官員們要俸祿,還有修路,河工……凡此種種,皆離不開一個“錢”字。
他此前一直在思索此事。
朝中的其他事,都好說。
官員不聽話,陰奉陽違,殺了換一批就是。
唯獨財政稅賦,專業性極強,裏麵能做手腳的地方也多,處理起來會非常麻煩。
朱允熥沉聲問道:“大師對此有何高見?”
姚廣孝佛眸微閃,平靜道:“財稅之事,繁鎖無比,貧僧本來以為,此事還須徐徐圖之。”
“不過,吳王殿下既然連複式記賬法都發明出來了。”
“那依貧僧之見,不如幹脆快刀斬亂麻,釜底抽薪!”
“此事必須要下手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老和尚輕輕吐出了兩個字:“封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