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加大力度,戰神要出山?

字數:7023   加入書籤

A+A-


    “吾燕王棣素聞吾侄吳王之名,天資聰穎,學富五車,才高八鬥,品德高尚。實為宗室之明珠,國家之瑰寶。”
    “餘雖齒長,然於學海無涯,猶感己之淺薄,故生仰慕之心,欲求進益之道。”
    “今,餘深思熟慮,決意破常格,不拘於輩分,特向侄兒陳情,願拜其為師。”
    “此舉或有悖世俗常理,然吾深信聖人之言,為學之道,當不恥下問。”
    “學問無長幼之分,師道無親疏之別,唯才是舉,方為大道。”
    “是以,餘昭告天下,望世人皆能體察餘心,共襄此舉。”
    “願吾輩攜手,為社稷之繁榮,蒼生之福祉,盡心竭力。”
    “祈侄兒吳王,賜以教誨。”
    “餘必恪守弟子之道,虛心受教,勤勉不輟。”
    “燕王棣敬上!”
    ……
    《大明日報》刊登了這則拜師公告,同時一起刊登出來的,還有大明軍事學院正式成立的消息息。
    一公布,整個金陵城瞬間沸騰了。
    開國公府。
    常升這段時間,日子是過得既開心又忐忑不安。
    開心的是,外甥吳王朱允熥的地位穩固,並奉旨監國。
    忐忑不安的是,朱允熥遭人刺殺,也不知到底受了多重的傷。
    他多次上門去探望,都被拒之門外。
    直到前日,才聽聞吳王正式開始理政,讓他稍稍安心。
    緊接著,今日就收到燕王朱棣拜師的消息。
    “我這外甥,還真是幹了一票大的啊!”
    常升一拍大腿。
    燕王可是皇帝陛下的四子,朱允熥的叔叔,他拜朱允熥為師,不就是認可他的儲君之位嗎?
    再說,有燕王帶頭,滿朝的武將勳貴,不都得跟著拜吳王為師?
    從此,天下大將,皆是吳王弟子。
    吳王繼位登基,也就是順理成章之事。
    一念及此,常升再也坐不住了。
    當即將平日與自己交好的武將勳貴全部召集了過來。
    “吳王創辦大明軍事學院的事,你們都聽說了嗎?”
    “燕王都去拜吳王為師了。”
    “我是吳王的舅舅,自然也少不得要拜他為師。”
    “至於你們,自己看著辦吧。”
    聽到他的話,這些武將勳貴們,哪裏還能不知道該怎麽辦呢?
    當下一個個爭先恐後,表態都要去大明軍事學院讀書,拜吳王為師。
    至於去了大明軍事學院,會不會要吃苦讀書與訓練,自己能不能受得了那份苦,這些想法和念頭,早就被他們丟到爪哇國去了。
    ……
    相比如常升與他那一眾狐朋狗友的積極,京中人其他人的反應,則要不同得多。
    隨著《大明日報》將其公之於眾,百姓們也在議論紛紛。
    “這燕王不是吳王的叔叔嗎?怎麽反而要拜吳王為師嗎?”
    “對啊,這樣一來,輩份豈不是亂了?”
    “燕王是吳王的叔叔,吳王是燕王的老師,那他們兩個,誰聽誰的呢?”
    “當然是學生聽老師的。”
    “不對,是侄子聽叔叔的。”
    ……
    “其實嘛,也可以各論各的。”
    “聖人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燕王這是求學心切,有聖人之誌啊!”
    “吳王如今已是監國,不久後就會被立為儲君,將來是會做天子的,不管燕王輩份多高,總不可能大得過天子吧?”
    “何止啊,吳王以辦大明軍事學院為名,收天下武將為門生,這就是為了穩固自己在軍中的根基,燕王此舉,是為了助吳王一臂之力,讓那些遠比吳王輩份高的勳貴武將,都不能自抬身價,這才是做臣子的本分啊!”
    百姓當中,也不乏一些稍有見識的人,看清楚了這其中的微妙之處。
    “如此說來,大明江山未來的主人,非吳王殿下莫屬了?”
    “這還用說嗎?要不然,陛下為何令吳王監國?”
    “吳王好啊,我早就聽說了“吳王立,天下興,乾坤從此定;八百年太平”,說是隻要吳王當了皇帝,天下就會大興,從此有八百年的太平盛世!”
    “此事我也聽說了,據說這可是神仙傳下來的。”
    “如今陛下要讓吳王繼位,豈不是正應這句話?”
    “這麽說來,咱們老百姓,以後有好日子過了?”
    ……
    “卑鄙,無恥!”聽到消息的黃子澄,氣得直跺腳。
    “世上豈有叔叔拜侄子為師的道理?”
    “這豈不是亂了輩份,違了綱常嗎?”
    “想不到堂堂燕王,竟如此臭不要臉!”
    方孝孺倒是比他鎮定得多。
    “學無先後,達者為師。”
    “不恥下問,不違聖人教誨。”
    黃子澄看了他一眼,不滿道:“方兄怎麽還在為那個不要臉的燕王說話呢?”
    方孝孺道:“我隻是直言而已。”
    “燕王此舉,雖有悖常理,但倘若他是真心向學,則亦可為天下之典範。”
    “可惜,並不是。”
    他搖了搖頭,道:“燕王此舉,並非好學,不過是為了向吳王獻媚,搖尾稱乞憐,可憐可歎。”
    朱允炆心中仍在籌劃著在母親生日宴時,如何對朱允熥下死手,但此時見他如此春風得意,仍不免心裏恨恨不已,也越發堅定了殺朱允熥的心。
    因為心裏麵有事,他對黃子澄和方孝孺兩人的討論,便始終都不發一言。
    黃子澄咒罵了一通,又緊鎖愁眉。
    “辦大明軍事學院,收武將勳貴,五軍都督府的左右都督,僉事,斷事官,以及鎮守各地的指揮使為弟子。”
    “如此一來,天下將領皆是他的門生。”
    “大明朝還有誰能威脅到他的地位呢?”
    方孝孺歎道:“如今再罵他們,也無濟於事。”
    “難道還能將人罵死不成?”
    “不過。”他摸了摸胡須,道:“陛下才剛剛讓他監國,他就做出這種事情,將天下大將皆收為門生,陛下難道就真的一點都不疑嗎?”
    黃子澄一愣,有些狐疑道:“當今天子與眾不同,那日在朝堂上的事,你也在場。陛下對故太子情深意重,恨不能將江山親手交付。”
    “藍玉公開說自己會追隨太孫殿下造反,陛下不僅不罰他,反而厚賞。”
    “不然!”方孝孺搖了搖頭:“神器之重,又豈是尋常事物所能比的?”
    “陛下喪子未久,那日在朝堂上,驟然勾起思念之情,自是與平常不一樣。”
    “但我卻不相信,他吳王真要動手奪神器,陛下還會無動於衷!”
    黃子澄稍一沉吟,道:“那依你之見,我們該如何行事?”
    “繼續造吳王當為天子的謠言。”方孝孺道:“之前我們本就進行了布局,此時再接著加大力度就是了。”
    “這……”黃子澄有些猶豫。
    方孝孺吹著胡子道:“你怕什麽?吳王先奪了戶部的國庫,如今又以辦軍事學院為名奪兵權,若再大造聲勢,又有兵又有錢,他就是當之無愧的天下第一人了。”
    “陛下還活著呢,我不信陛下真的能容他!”
    黃子澄目光望向朱允炆,道:“殿下以為呢?”
    在他看來,身為朱元璋孫子的朱允炆,自然更了解老朱的性格。
    朱允炆此刻滿腦子都是在母親生日宴上殺朱允熥的計劃,對於他們兩人的謀劃,並不感興趣。
    聞言,當即道:“但憑兩位老師做主便好。”
    “既然獻王殿下也沒有意見,那就依方兄所言吧。”
    黃子澄略一思索,又道:“燕王這一帶頭,恐怕梁國公藍玉也會立即跟上吧。”
    方孝孺冷笑道:“藍玉雖為梁國公,實則早就已經將臉不要了,厚顏無恥至極,有燕王帶頭,他肯定是會效仿的。”
    黃子澄嘴角邊浮現一抹笑意,道:“或許,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點大做文章。”
    方孝孺連忙問道:“莫非黃兄有什麽妙計?”
    黃子澄站起身來,向前走了幾步,又轉過身子,笑道:“燕王和藍玉不要臉,但別的武將勳貴卻未必。”
    “如今燕王帶頭,藍玉跟上,那其他武將勳貴,到底跟不跟呢?”
    “跟,吳王畢竟是他們晚輩,他們心中多少有些不服氣。”
    “不跟,形勢所迫,隻怕也由不得他們。”
    方孝孺卻連連搖頭,道:“依我看,那些武將勳貴,即令心中有少許不滿,也不會在此事上和吳王作對的。”
    “別人不會,有一個人卻可能會。”黃子澄說出一個人的名字:“曹國公李景隆!”
    “他?”方孝孺皺眉。
    “對,正是此人。”黃子澄道:“此人乃是李文忠之子,亦是皇親,襲了曹國公的爵位。”
    “李景隆自幼喜歡讀兵書,勤勉好學,舉止雍容,雖是勳貴出身,卻從不似尋常紈絝子弟那般,整日花天酒地,反而極求上進,因此深得陛下的看重。”
    “前幾年,他又娶了陽成公主,授駙馬都尉。”
    “算起來,李景隆也是吳王的姑父。”
    這裏麵的輩份,實際上是有點亂的。
    因為李文忠本來就是朱元璋的外甥。
    但李景隆作為李文忠的兒子,又娶了朱元璋的女兒,也就是他的表姑!
    不過,古人對這種事,大多並不太在意。
    就是父親娶了姐姐,兒子娶了妹妹之類的事,也比比皆是。
    當然,有一個客觀原因,是因為古代孩子生得多,姐妹之間的年齡可能相差十幾歲,二十幾歲。
    輩份不同,但年齡卻可能是剛好相匹配。
    這也加劇了混亂。
    黃子澄繼續道:“如今燕王臭不要臉,公開拜吳王為師。”
    “但李景隆素來自視甚高,我料定他必不願跟隨行事,甚至會阻止燕王做這種事。”
    方孝孺眼前一亮,問道:“你有把握?”
    黃子澄笑道:“我與曹國公,也曾經打過幾次交道,知道他的為人。”
    “隻要在這件事情上麵,有人激上一激,他必定會覺得受不了,站出來反對此事。”
    方孝孺問道:“莫非黃兄可以去做說客?”
    黃子澄沉吟不語,道:“我與他的交往,也不是太深,隻能勉強一試。”
    “事不宜遲,我今日便去曹國公府拜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