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陰狠毒辣的妖僧,誅殺呂氏!

字數:8230   加入書籤

A+A-


    盡管是天晴的日子,但江南冬季的風,仍十分寒冷。
    吹過來的時候,便仿佛陰森森入骨的刀子,刺入身體裏每一處地方。
    一名身披黑色袈裟的和尚,信步走在寒風中,身後還跟著幾名護衛。
    此際的姚廣孝,已是大明官階再高的僧人,超過了僧錄司左善世。
    老和尚的臉色無悲無喜。
    恐怕也隻有他自己才知道,就在剛才麵聖的短短時間內,他至少經曆了四次以上的生死危機。
    隻要一個應對不當,此際的姚廣孝,便已是一具屍首。
    看似風淡雲輕的應對,好像隻是普通人敘敘家常一般。
    實則沒有一句多餘的閑話,殺機四伏。
    朱元璋是一位疑心很重,殺心更重的皇帝。
    他和楊士奇還不一樣。
    楊士奇在老朱眼中,是朱允熥請來相助自己的讀書人,堂堂正正的謀士。
    對這類人,老朱並不會有太大的殺心。
    隻不過,楊士奇要利用麵聖之機,為朱允熥鋪路,將皇帝陛下一軍,才置自己於險地。
    姚廣孝則不同。
    以和尚之身,到吳王身邊辦事,天生就會有惑亂未來君王的嫌疑。
    他不是在刀刃上跳舞。
    而是從一開始,老朱就舉起了屠刀盯著他。
    隻要姚廣孝稍有一句話說得不對,立刻便是身首異處的下場。
    然而,老和尚還是平安的渡過了危機。
    不止如此。
    今日的老和尚,還替朱允熥砍出了新的一刀,為他成為儲君,掃清了最後的障礙。
    楊士奇以人心為引,令老朱懷疑呂氏。
    但老朱始終沒有動呂氏,而是在默默觀察著。
    這不是老朱對呂氏有多好,而是對自己的孫子太過寵愛。
    呂氏畢竟是三位皇孫的母親。
    老朱不會輕易動她,也不願輕易動她。
    呂氏的生日宴會發生什麽,姚廣孝也不知道。
    但他很清楚先發製人,後發製於人的道理。
    呂氏和朱允炆謀劃這麽久,一旦發動,必定非同小可。
    老朱想等等,看呂氏和朱允炆會做什麽,看朱允熥如何應對。
    可姚廣孝卻不願意等。
    這會給朱允熥的儲君之路,帶來意想不到的風險。
    最好的做法,便是先發製人,讓老朱提前下定決心。
    因而姚廣孝才在老朱麵前,拋出了“呂氏的陰謀”。
    呂氏真的會以死來陷害朱允熥,助自己的親生兒子朱允炆嗎?
    事實上,老和尚也不知道。
    世間最難測的便是人心。
    連佛祖都隻能勸人修行,勸人向善。
    連佛祖都隻能渡一心向佛之人。
    連佛祖也難以改變人心。
    何況他隻是一名和尚。
    但姚廣孝可以將這件事發生的可能性,拋到老朱的麵前。
    從而迫使老朱改變繼續觀察的想法。
    呂氏終究隻是一個外人,並不是老朱的骨肉至親。
    這一刀斬下,呂氏還能有活路嗎?
    楊士奇在皇帝心中種下懷疑的種子,而姚廣孝則是在逼皇帝陛下殺人!
    老和尚雖有普渡眾生之心,但卻又從來不是什麽良善之人。
    相反,他是陰狠毒辣的妖僧。
    若殺幾個人,便能掃前吳王前路的障礙,助吳王登基。
    老和尚會毫不猶豫的揮刀。
    殺一千人,一萬人,都不會手軟!
    這件事,他甚至沒有事先和朱允熥商議過。
    因為他擔心朱允熥會顧及呂氏的養育之情而不願致其於死地。
    他自己做了決斷,然後果斷在皇帝陛下麵前出手。
    一切也如他所料,老朱信了。
    又或者說,皇帝陛下不得不信。
    因為哪怕姚廣孝說的事情,隻有極低的可能性會發生,但隻要有可能,就是老朱也承擔不起的風險。
    皇帝陛下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
    “阿彌陀佛!”姚廣孝念了一聲佛號,滿臉慈悲。
    隨後大步如流雲,直向吳王府行去。
    一路上,不少行人側目,望向這位長相怪異的黑衣和尚。
    老和尚渾然無覺。
    進了吳王府,便徑直去見朱允熥。
    “貧僧死罪!”
    書房內,姚廣孝拜倒在吳王麵前。
    “呂妃娘娘的生日宴,吳王殿下可以不用去了。”
    朱允熥微微錯愕。
    老和尚抬起頭,平靜道:“貧僧今日已向陛下進言,誅殺呂妃!”
    呼啦!
    正提著毛筆畫圖的朱允熥手抖了一下,毛筆頓時在紙張上畫出重重一筆。
    所畫之圖前功盡棄。
    ……
    天界寺。
    誦完經,吃完齋飯,老朱閑庭信步,來到了寺中後院的亭內。
    身後跟著一眾太監侍從,還有宗泐禪師。
    古樹蔥蔥,挺拔峭立。
    風過之時,樹枝微微搖晃,樹葉飄撞,發生細沙沙的聲音。
    倒映在亭旁水潭的影子也隨之蕩漾。
    鱗波翻湧。
    池子裏的金魚,正四處遊來遊去,自在得意。
    老朱隨手從身後緊緊跟隨的小太監捧著的石盒裏抓了一把魚食,撒了下去。
    刹時間激起無數魚兒爭相搶奪。
    綠水紅鱗舞,旭日和風蕩。
    眼前景色恬靜宜人。
    老朱的嘴角邊,也掛起微微笑容。
    “筆墨侍候!”
    他淡淡吩咐了一聲。
    立時有小太監端來文房四寶,在亭子裏的石桌上逐一擺好。
    吉垣趕緊過來磨墨。
    老朱提筆揮毫,鐵勾銀劃
    “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
    幾個大字刷刷寫成。
    宗泐合十:“阿彌陀佛!”
    “陛下這兩句詩,境界至高,已至絕頂。”
    “足見陛下仁義之心,堪稱人間真佛。”
    老朱笑道:“你這馬屁可是拍錯人了。”
    “這兩句詩,是咱孫兒所作,卻不是咱寫的。”
    宗泐眸內一亮,問道:“莫不是寫‘滾滾長江東逝水’的吳王殿下?”
    “除了他,還能是誰呢?”老朱將毛筆放下,對一旁的吉垣道:“將這幅字收好,帶回宮去,掛到咱的書房裏。”
    “是!”吉垣連忙小心翼翼收起來。
    宗泐歎道:“吳王殿下天縱之才,又有此悲憫之心,大明江山後繼有人,大明百姓幸甚,天下蒼生幸甚!”
    老朱轉頭望向他道:“你也覺得他是咱子孫裏麵,最合適的繼承人嗎?”
    宗泐神色一愣,合十行禮:“陛下恕罪,是貧僧多言了!”
    老朱淡淡一笑,道:“無妨!你不過是有感而發罷了,算不得什麽大過。”
    他突然話鋒一轉,又問道:“道衍此人,當年還是你向朝廷推薦的吧?你對此人如何看呢?”
    宗泐沉默半晌,方道:“道衍器宇恢弘,性懷衝澹。”
    “入我佛門修行多年,潛心內典,得其閫奧,廣博敷暢,旁通儒術,至諸子百家無不貫穿。”
    “作文則文章閎嚴,作詩則詩律高簡,皆超絕塵世!”
    “縱名士高人,亦不及也。”
    “其人之才,世間罕見。”
    老朱龍眸瞪著他,笑而大聲道:“你倒是很會為同門吹捧啊!”
    “阿彌陀佛!”宗泐再念佛號,道:“出家人不打誑語。陛下問貧僧,貧僧便據實而言。”
    “好一個據實而言!”老朱走向亭邊,仰向樹冠雲天:“咱倒是覺得,他就是一個妖僧。”
    “一個擅長謀略,陰狠毒辣的妖僧。”
    老朱回想著姚廣孝之前說的話。
    其用意昭然若揭!
    他對此皆是洞若觀火。
    不過,朝堂上波譎雲詭,那些大臣誰都不是善茬,有這樣一個滿腹陰謀詭計的妖僧在朱允熥身旁輔佐,未必不是好事。
    原本老朱還有些不放心,擔心孫子被神棍騙了。
    但後來細想,朱允熥先是簡拔楊士奇,接著又啟用姚廣孝。
    兩人無一不是老謀深算的老狐狸。
    這足以說明,孫兒有識人之明,對他們的本事能力,皆了如指掌。
    那便不會被誰騙了。
    至於再往後世。
    朱允熥尚且年少,姚廣孝卻垂垂老矣,就不用擔心什麽了。
    宗泐沒料到皇帝陛下竟會如此評價姚廣孝,一時間竟不知該如何應對。
    好在老朱很快又開口。
    “道衍今日在佛祖前立誓,此生永不還俗。”
    “咱覺得他才華橫溢,又輔佐吳王,查了戶部的賬,還替朝廷揪出了趙勉那個大貪官,有功於朝廷。”
    “一心向佛,其誌可嘉。”
    “咱已經封了他做詹事府大學士,咱還要封他為大僧綱,你覺得如何?”
    宗泐再度愣住。
    僧綱即掌管僧眾之意。
    大僧綱就是掌管天下僧眾的大和尚。
    位置還在他的左善世之上。
    不過,這是虛號。
    姚廣孝已入朝做官,不可能來廟裏管理天下僧人。
    隻是佛門中人,要實職又有何用?
    虛號足矣。
    皇帝陛下之前還在說姚廣孝是妖僧,令他一度以為皇帝是要治姚廣孝的罪。
    沒想到,下一刻卻又這般重重封賞他。
    果真是天威莫測!
    “貧僧替道衍師兄謝陛下隆恩。”
    宗泐當然不會問原因,連忙謝恩。
    老朱便揮手道:“你且下去吧。”
    “貧僧告退!”宗泐行禮退下。
    待到他的身影消失不見後,老朱的臉色才一點點變得凝重起來。
    臉上的笑容,早已在不知不覺間消失無影無蹤。
    他看了看天色,又望向石桌上的筆墨。
    緩緩閉上眼睛,回想起那句“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
    從前種種,皆在腦海內回放。
    臉上的神色更是風雲變幻不定。
    四周皆安靜無比。
    隨侍的太監們一個個屏氣凝神,不敢發出半點動靜。
    唯有風兒仍輕輕吹蕩。
    半晌,老朱的龍眸驟然睜開,殺機驟然浮現。
    他的臉色重新平靜了下來。
    “去一趟東宮!”
    老朱蒼老而穩重的聲音平平響起。
    “自太子薨後,呂妃思念丈夫,終日茶飯不思,積憂成疾,百病纏身,今兒終於也隨太子去了。”
    旁邊伺候的吉垣頓時驚得眼珠都要快掉落。
    但他沒有問一句,躬身行禮,隨即便轉身離去。
    院內,輕風依舊。
    金鯉在池水中自在吐出泡泡。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