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 一石三鳥!老朱的罵與愛!遠征!

字數:11067   加入書籤

A+A-


    太孫殿下決定親自統率艦隊,揚帆出海,誓要蕩滌倭寇之患的消息傳出,整個金陵城都沸騰了。
    這段時間以來,朱允熥經常前往大明軍事學院講課。
    即便是藍玉,王弼等久經沙場的將領,也對他的軍事見解和戰略思想十分欽佩。
    很多內容,他們心裏也知道,但受製於知識文化水平,若讓他們來講的話,卻是無法用精準而生動的闡述出來。
    還有一些,則是他們以前也沒有想到過的。
    太孫殿下都能一一講出,足見其天賦之高。
    然而,紙上談兵和實際領兵作戰畢竟不一樣。
    戰場瞬息萬變。
    在大多數時候,戰場上做決定需要的是過人的膽識,無畏的勇氣,以及超人一等的敏銳直覺,而不是各種預想好的謀略。
    擅長在後方做規劃,做謀略的人,未必適合在前方率領千軍萬馬作戰。
    兩者表麵看起來都是在指揮軍隊打仗,實際上已然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領域了。
    太孫殿下畢竟沒有上過戰場。
    他能行嗎?
    藍玉首先找到朱允熥。
    “太孫殿下既要率軍親征,我藍玉願為先鋒!”
    朱允熥搖頭:“不必了。”
    “海上作戰,非比陸地,舅姥爺並沒有出過海,不習海戰,又何必同去呢。”
    海軍是專業性很強的兵種。
    藍玉雖然是陸上名將,但到了海上,又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何況,他這次之所以親自帶兵出征,就是要樹立自己在軍中的威望。
    若有藍玉這樣的名將坐鎮,很容易讓人誤以為都是藍玉的功勞,他不過跟著撿點便宜,賺取名聲罷了。
    這對於朱允熥的計劃不利。
    因為大明初創,開國大將都還在,各類軍頭本身就太多了。
    他也並不想在新軍裏麵,再啟用這些人。
    藍玉可以用,但同時也要壓。
    說到底,軍權必須控製在自己的手中,而不是假手於人。
    “可太孫殿下也沒有出過海!”
    藍玉顯然不會被一句話輕易說服,繼續堅持。
    “大明海軍是我一手創建,我知道該怎麽指揮他們作戰。”朱允熥信心十足,又接著道:“舅姥爺,我有一個任務要交給你。”
    “我率海軍出海之後,你去北方,去北平坐鎮,防範北元入侵。”
    藍玉皺眉,略一思索,道:“北元沒有理由在此時入侵。”
    北元入侵一般都在冬季,不會在春夏之時。
    朱允熥笑道:“此番率軍出海,恐怕不是短時間就能回來的。”
    “正常而言,北元不會在此時南下。”
    “但若藩王們故意去招惹北元,誘導北元南下呢?”
    藍玉眸內精芒驟射。
    據這段時間陸陸續續傳回來的消息,過去的一整個冬季,藩王們麾下的軍隊,都在主動征戰北元。
    他們那樣做,表麵打上的旗號是維護北方邊境安寧,掃除北元餘孽的威脅。
    實際上,以藍玉的眼力,自然看得出來,他們是想以此來激起北元的報複,從而促使北元大軍大舉南下。
    畢竟,朱允熥此前還沒有為北元大軍南下做好準備。
    相反,因為開辦大明軍事學院的緣故,將包括朱棣等藩王在內的一眾勳貴將領,都留在金陵城。
    若北元大軍真的大舉南下,就能啪啪打朱允熥的臉,讓他下不了台。
    可惜冬季的草原荒漠,千裏不見人煙。
    遊牧部落都躲到了少數聚居地。
    他們很難尋到蹤影,也就更難將其激怒。
    最終,北元大軍並沒有南下。
    可到了春夏之季,草長之時,情況就不一樣了。
    遊牧部落為過冬準備的糧草,都吃完了,需要出來四處放牧。
    此時派兵去襲擊,騷擾,對方就不得不出來應戰。
    惹狠了,急眼了,自然會大舉還擊。
    而這,正是諸藩王所希望看到的。
    有關朝廷即將削藩的謠言已逐漸傳開。
    藩王們需要證明自己有存在的價值,不能被削。
    朱棣還在金陵城,北平缺少領軍大將坐鎮。
    若北元大舉還擊,則極可能將目標對準北平。
    “好!那我就去北平城,太孫殿下保重!”
    藍玉終於被他說服。
    朱允熥微微笑了笑。
    這一招是一石三鳥之計。
    一是有藍玉坐鎮北平,可保北平安全無憂。
    二是北平一帶駐紮的軍隊,多年來一直在朱棣的控製下,讓藍玉前往,也便於在裏麵摻沙子。
    曆史上的靖難兵變,朱棣以八百府兵起家,可很快就有許多軍隊響應,憑借的就是他在軍隊中的威望。
    對朱允熥而言,這可不是好事。
    雖然朱棣現在已經是“自己人”,但他不允許北平一地的軍權被朱棣所控製。
    朝廷的軍隊,就應該無條件服從朝廷的命令。
    而不是某一個將領振臂一揮,將士們就聽他的。
    正因為如此,朱允熥才將朱棣留在金陵城,讓他遠離北平封地,遠離大軍。
    藍玉再前往的話,就能基本上控製了。
    也等於是將北平及其附近的軍權,徹底收歸朝廷。
    三是同時也讓藍玉遠離了自己舊部。
    既能利用藍玉壓製北平的軍隊和將領,也能削弱藍玉在軍中的勢力。
    而藍玉對此還十分樂意。
    畢竟,他素來都懷疑燕王有異心。
    前往北平,鎮住燕王舊部,削弱燕王在軍中的影響力,正合他意。
    前腳送走藍玉,後腳朱棣就來了。
    “你為宗人令,要管好皇室宗親,重任在身,不得離開金陵。”
    朱允熥不待他開口,便搶先拒絕。
    朱棣愕然,道:“軍事學院裏麵那麽多宿將,你一個都不帶嗎?”
    “行兵打仗,非同小可,你畢竟沒有領過兵,沒有沙場作戰的經驗。”
    朱允熥笑道:“倒是打算帶兩個,就是曾在你麾下效力的朱能和張輔。”
    對朱棣麾下的諸將,朱允熥早就盤算過。
    張玉、丘福兩人雖然能力也不錯,但年齡都過大。
    海上風浪一起,恐怕兩人都吃不消。
    相比之下,張輔和朱能就年輕得多,也更有培養改造的價值。
    再則,雖然兩人此前都在朱棣麾下,但職位還不高,沒有受朱棣太大的恩惠,很容易拉攏過來為自己所用。
    特別是張輔。
    朱允熥翻閱過將領們的資料,他的父親張玉,以前是藍玉帳下的將領,曾經參加過捕魚兒海戰役,一年前才調往燕山左護衛,隸屬朱棣管轄。
    盡管朱允熥對自己很有信心,此次出征的軍隊,也是他一手打造的大明海軍。
    戰術戰法都是他編製的,與傳統的大明軍隊截然不同。
    但朱允熥畢竟是第一次統兵,心裏多少還是有些擔心。
    朱能和張輔都是年輕將領,在大明軍中也沒有什麽名氣。
    就算兩人在戰爭中表現光彩奪目,從此嶄露頭角。
    那也是他朱允熥有識人之明。
    朱能和張輔會感激他的知遇之恩,軍中將士會欽佩他的識人之明。
    這與啟用名宿老將是截然不同的。
    新軍裝備了大量的火器,作戰模式將有天翻地覆的改變。
    但戰場上需要的勇氣、膽識、直覺等能力,卻是相通的。
    朱能和張輔作為曆史上的名將,或多或少能發揮一點作用。
    海上作戰也許不行。
    可遠征軍還是要登陸的。
    兩人雖然未成名,但都早就上過戰場。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即使他們現在不熟悉新軍的戰術戰法,但隻要給他們時間,未來的成長潛力巨大。
    僅此一點,也應早早帶在身邊,使其成為自己的心腹。
    聽到朱能和張輔這兩個名字,朱棣不由得皺起了眉頭。
    朱能他倒是知道,那是一名年輕的將領,其父親是燕山中護衛副千戶。
    此人曾經隨朱棣一起北征,頗有幾分膽量和勇氣。
    張輔是誰,他就不知道了。
    莫非是張玉的兒子?
    可張玉自己也不過一個指揮僉事罷了。
    除非報名參加新軍,並通過考核,否則,小小的指揮僉事,就連進入大明軍事學院讀書的資格都沒有。
    這種人物的兒子,太孫殿下怎麽會注意到呢?
    朱棣滿臉疑惑的望向朱允熥。
    朱允熥笑道:“世有伯樂,然而有千裏馬。”
    “雖然朱能和張輔此前都在你麾下效力,但他們都是朝廷的將領,要聽從朝廷的調令。”
    “有人和我舉薦,說兩人都是將才。”
    “我看過他們兩人過往的戰績,覺得確是可塑之才,便調過來用了。”
    這就是掌權的好處。
    看中誰就能用誰。
    資源、人馬隨意調配。
    相比以前當吳王時,費盡心思的去挖人,卻是容易太多了。
    調朱能和張輔的命令,早就已經發出。
    隻是因為兩人都遠在北平,從發令到他們趕來金陵,需要時間。
    如今才剛剛抵達。
    朱棣再度深深望了他一眼。
    朱允熥用人的風格,素來便是如此。
    看中誰就啟用誰,非常任性。
    比如楊士奇,明明隻是一個連中舉都沒中的秀才,也不是啥顯赫世家出身。
    可朱允熥就是“莫名其妙”般的看中了他。
    而楊士奇後來的表現,也非常出色。
    最近又用了一個夏原吉的人,僅僅隻是國子監的監生而已。
    但同樣,夏原吉被提拔之後了,也表現出了令許多官員驚豔的能力。
    就連自己過去信賴的老和尚姚廣孝,明明沒啥名氣,朱允熥卻好像未卜先知一般,知道他的本事,硬是將他給挖走了。
    如此種種。
    細細想來,令朱棣深感不可思議。
    而今又突然調用朱能和張輔兩人,難道他們真有什麽大本事不成?
    是誰向朱允熥舉存的呢?
    朱棣忽然想起常升。
    那家夥雖然不學無術,整日花天酒地,但交際圈極為廣泛。
    勳貴子弟沒有他不熟悉的。
    或許是常升從其他勳貴當中,聽到朱能和張輔的事,舉薦給了朱允熥。
    畢竟,常升是他的舅舅,與朱允熥關係非同一般。
    之前那個楊士奇,不也是他找來的嗎?
    看來,自己以後倒是要好好注意一下這個紈絝子弟了。
    朱棣笑道:“太孫殿下之前說要讓皇室宗親建功立業,才能保住爵位。”
    “如今率軍出征,又不給我等皇室宗親機會。”
    “我等如何能建功立業呢?”
    自從知道宗室製度要變革以後,朱棣就上心了。
    雖然當不了皇帝,但親王的爵位,無論如何也要保住吧?
    難道真讓子孫後代降爵,最後淪為平民?
    朱棣想想都覺得不甘。
    朱允熥大笑道:“皇室宗親與外人畢竟不同。”
    “改革宗親製度,論功封爵,卻未必一定要是戰功。”
    “治理天下,亦是大功。”
    “隻要有功於朝廷,有功於社稷,皇室宗親,都可以封爵。”
    “我統兵出征之後,各地的藩王和皇室宗親,必定蠢蠢欲動。”
    “四叔幫我看好他們,就是大功一件。”
    朱棣拱手道:“太孫殿下但請放心,我既為宗人令,必定將藩王和皇室宗親管好。”
    “好,那就拜托四叔了!”
    朱允熥又勉勵了他一番,待朱棣走後,方準備行囊。
    雖然下人們早已收拾好了,但他還要親自檢查一遍才放心。
    這一切做完之後,朱允熥又召集姚廣孝、楊士奇、夏原吉等人,對自己離開後的諸般事務交待了一番。
    老朱還在世,倒不用擔心什麽人奪權,隻是有許多建設,不能停止。
    接著,又趕往大明製造局,叮囑朱高熾和趙瑞。
    ……
    三日後。
    金陵城旁的長江口岸。
    一輪紅日如炬,自東方噴薄而出,將萬道金光灑向浩瀚江麵。
    戰艦列陣,巍峨如山,甲板上旌旗獵獵,隨風翻飛。
    新軍將士們身著嶄新的海軍服,手持新式長槍,目光如炬,挺立於甲板之上,宛如鋼鐵長城,氣勢磅礴,不可一世。
    戰鼓擂動,號角齊鳴,在江麵上回蕩,更添幾分肅殺與豪邁。
    江岸之上,人山人海,萬頭攢動,民眾自四麵八方湧來,欲要一睹大明新軍的風采。
    密密麻麻的人群,一眼望不到頭。
    朱允熥與百官辭別,正待登上戰艦,啟程遠征,卻突然看到了一道熟悉的身影。
    “皇爺爺!”朱允熥脫口而出。
    “小兔崽子,你還記得我這個皇爺爺啊!”老朱怒目瞪了他一眼:“你可知海波莫測,兵事凶險,你身為儲君,一身擔係萬鈞重擔,怎麽就敢如此輕率的親自出征,你是想氣死你皇爺爺嗎?”
    “皇爺爺,我隻是統兵出征,又不是自己去衝鋒陷陣,哪裏就有這麽危險了?”
    朱允熥一臉笑意,拉著老朱的手,指了指旁邊的戰艦:“以我大明的兵馬之勝,軍艦之強,倭寇不過是土雞瓦狗,不堪一擊。”
    “我這次出征,就是給自己撿點軍功罷了。”
    “日後才能威懾朝堂上的驕兵悍將,執掌大明江山。”
    “若是一直呆在金陵城裏,不出去看看,不懂軍陣之事,將來難免遭前線將領欺騙,也難以駕馭那些人。”
    “皇爺爺,此番我意已決,您就不要阻攔了吧。”
    老朱又瞪了他一眼。
    事實上,朱允熥要率軍出征的消息,早就刊登在《大明日報》上。
    老朱當然不可能不知道。
    真要阻攔,也不會等到現在才出現,在東宮就將其攔下了。
    此時前來,不過是想親自送一送孫兒。
    雖然很不舍,但老朱很清楚,要當好皇帝,還是需要曆練的。
    他其實提前登船去看過,被戰艦裏麵的炮火裝置深深的震撼。
    若是當初與陳友諒大戰時,就有這樣的戰艦,那一戰也不會打得那麽艱辛。
    而是能不費吹灰之力,就將陳友諒的大軍擊潰了。
    帶著如此堅船利炮出征,對付小小的倭寇,應該沒有啥問題。
    “出去之後,記得每日派人傳信回來。”老朱板著臉道:“還有,隻許你率軍剿滅大明沿海的倭寇,不許你出征倭國。”
    “若要出征倭國,必須另遣將領。”
    朱允熥當即答應下來:“孫兒領旨!”
    反正出去以後,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那時候他是不是親自率軍前往倭國,老朱也管不著了。
    老朱臉上露出了慈祥的笑容,伸手抱住朱允熥,摸了摸他的腦袋,龍眸中盡是不舍。
    “去吧!”
    半晌,老朱終於說了一聲。
    朱允熥離開他的懷抱,向著老朱深深一拜,而後轉身回頭,大踏步走向戰艦。
    “出發!”
    他向著岸上的老朱揮了揮手,而後下令。
    令旗官連忙揮動令旗。
    轟!
    轟!
    轟!
    幾聲禮炮鳴響。
    戰艦收錨,風帆盡展,一艘連著一艘,如長龍般駛向遠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