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 周密的準備,班門弄斧!

字數:10810   加入書籤

A+A-


    從金陵長江口岸,到長江出海口,全長約摸六百餘裏。
    朱允熥此次所率領的戰艦,皆是經過重新設計和改造的新式戰艦。
    吃水深,能適應海域航行,且大量運用了縱帆和三角帆,能隨意逆風航行。
    後世的長江水道較淺,經過人工疏通且不斷維護,才能讓大船無礙通行。
    但那些沉積在河底的河沙,也是一年一年慢慢積累起來。
    在此時的大明,至少從金陵到海上這段長江航道,還是挺深的,吃水很深的大船,也能通行無阻。
    此次出征,共計有四十一艘大船,合計一萬餘人。
    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各占五千。
    其中戰艦二十八艘,另有兩艘醫療艦,兩艘測量艦,一艘指揮艦,八艘運輸艦。
    如果說有什麽事情是朱允熥最擔心,那無疑就是傳染病。
    大軍遠征,水土不服。
    生活條件惡劣,氣候變化莫測。
    將士們是很容易染病的。
    先進的火器可以輕易的擊敗敵人,卻對付不了疾病。
    雖然朱允熥一直想研究出青黴素之類的神藥。
    可他前世對這方麵的知識實在太過於缺乏,此時也無法進行任何指導。
    隻能讓醫生們去瞎鼓搗。
    恐怕要想製作出青黴素,遠非一朝一夕之功。
    朱允熥隻能下令在新軍中開展衛生教育,喝開水,勤洗手洗澡,保證吃住的地方幹淨衛生,以此來盡量降低傳染病散播的可能性。
    此外,還帶了大量的泡菜,以防止缺乏維生素C而引發壞血病。
    糧食自然不用說。
    其他各種便於保存的臘肉、幹蘿卜,瓜類,也攜帶了不少。
    朱允熥很清楚種類豐富的食物,對保持士兵健康的身體至關重要。
    在陸地上,這通常是不需要考慮的問題。
    因為隨意攝取的食物已經足夠豐富。
    可一旦出海就不一樣了。
    反正隻有一萬多人,以此時大明的國力,可以很輕鬆的按照幾萬人的標準給他們準備主糧和其他食物。
    朱允熥對此亦是不惜代價。
    無非是多花一點銀子罷了。
    攜帶醫療船出征,也是重大舉措之一。
    這恐怕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專職醫療船了。
    有了它,將士的身體健康又多加了一層保障。
    測量船則是為了記錄相應的水文特征,天氣狀況,航向航道……這些都會成為日後寶貴的資料。
    僅僅靠口耳相傳的經驗傳承,就會做大量重複的無用功。
    而且,沒有經過科學的測量,土經驗的積累是非常緩慢的。
    這些測量船上的人,有不少是國子監的監生。
    在朱允熥進行“科學”的科普講座之後,許多監生立誌走上了科研之路。
    這個世界固然有許多人喜歡當官,但厭倦官場的人,其實也不在少數。
    隻是在此之前,他們沒有別的道路可以選擇。
    而今,既然能走上“科學”之路,他們對此都十分興奮。
    除了這些人之外,還有精通東夷土著語言,以及懂倭國文字和語言的翻譯。
    可以說,各種專業人士,應有盡有。
    各種物資,亦是如此。
    朱允熥的指揮艦上,還攜帶了上百隻信鴿。
    自從探聽司成立之後,便一直在訓練信鴿。
    砸了大量的金錢之後,幾個月的時光,信鴿數量已頗為可觀。
    海上傳訊不易,飛鴿傳書無疑是最好的辦法。
    站在指揮艦的最前方,朱允熥的思緒在飛揚。
    此次出征,不僅僅是要徹底鏟除倭寇,收複東夷,令倭國從此臣服。
    更重要的是,還要為大明後續的改革鋪平道路。
    如今的他已經大權在握,一聲令下,天下莫敢不從。
    但改革不是僅靠權術就能推動的。
    更重要的是來自內外部的壓力,願意為之奮鬥的利益群體,以及足夠的可分配利益。
    若僅僅立足於大明國內,即使他運用皇權強壓,改革也是千難萬難。
    唯有引入外部力量,讓大明早日跨入大航海時代,培養出新的利益階層。
    他想要推動的改革,才能有千千萬萬的人響應和支持,才能水到渠成。
    戰艦經過朱允熥的改造,艦體首次運用了破浪式的船體,而不是以前的老式船首,故而行速極快。
    數日後,便從長江口駛離,駛入了大海。
    這幾日,馬和一直在旁邊侍候。
    他自進入大明軍事學院後,表現一直極佳。
    學院裏的學生,入學時大家都是一樣的層級。
    但很快就根據在校表現,進行考核與提拔。
    馬和作為最優秀的學員之一,已經提成了艦長。
    考慮到他原來是太監,知道怎麽侍候人,此次出海,便又將他安排到了朱允熥身邊聽令。
    另外兩個人,則是抽調而來的朱能和張輔了。
    他們兩人到現在都想不通,自己憑啥會被太孫殿下看上,竟調到太孫身旁聽用。
    但不管如何,對他們來說,都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兩人心裏既忐忑不安,又充滿雄心壯誌,希望能一展胸中抱負。
    “簡在帝心”四個字,不知是多少人一生夢寐以求的。
    朱允熥雖然還是太孫,實際權力幾與皇帝無異。
    在他心裏記上號,將來的前程,自不可限量。
    朱能和張輔都還年歲不大,如何能沒有一點夢想呢?
    指揮室內,朱允熥展開地圖,笑問三人道:“依你們之見,江浙沿海一帶的倭寇,會藏身在什麽地方呢?”
    “這裏!”馬和搶先開口,指向地圖裏的翁山縣,也就是後世的舟山群島。
    “此處島嶼林立,離大陸的距離亦不算太遠,既適合藏匿,又便於去陸地搶劫。”
    朱能和張輔相互對望了一眼,也道:“我們兩人,亦是同樣的看法。”
    朱允熥輕輕點頭,他們三人的眼光,倒是出奇的一致:“那就先去這裏,蕩平倭寇。”
    馬和微微皺眉,張輔亦沉吟不語,朱能最沉不住氣,拱手道:“太孫殿下,這一帶島嶼眾多,星羅棋布,雖然在地圖上看起來範圍不大,實則麵積極為遼闊。”
    “倭寇隱匿在其中,難以尋到蹤跡。”
    “我們的船隊固然強大,可找不到敵人,又如何殲敵呢?”
    張輔亦隨之道:“昔日我隨父親出征北元,在茫茫草原上作戰,最重要的一點,便是尋到北元的主力,與之決戰。”
    “這也是最麻煩的地方,草原遼闊,北元韃子往往會想方設法躲避。”
    “我們勞師遠征,糧草供給不易。”
    “若是時間拖久了,仍然找不到北元主力所在,就會陷入人困馬乏,糧草不濟的境地。”
    “此時北元韃子再出來襲擊,就有兵敗的危險。”
    “卑職以為,海上作戰,亦是如此。”
    “茫茫大海,無邊無際,較之草原更廣闊百倍。”
    “我們尋不到敵人,恐怕就會無功而返。”
    從踏上戰艦開始,這個疑問便一直在幾人腦海內盤旋。
    隻是此際才有機會說出來。
    馬和望向朱允熥,用極為崇拜又恭敬的語氣道:“卑職以為,太孫殿下必有準備。”
    朱允熥哈哈大笑,揮了揮手,立時有侍衛拿出一張新的地圖。
    相比前麵的地圖,這張記圖僅僅畫出了翁山縣一帶,但更加詳盡。
    而且,上麵更是用紅點標注了倭寇的據地。
    馬和、張輔、朱能三人的眼睛,一下子瞪大。
    朱允熥一臉笑意。
    沒準備的事,他從來不做。
    早在出征之前,姚廣孝的探聽司,就已經將倭寇在沿海一帶的據點,都打聽清楚了。
    事實上,這並不是多麽難以打探的事。
    沿海一帶的江洋盜寇,江湖的上綠林人物,甚至一些私底下作惡的豪紳地主,都知道倭寇的主要據點在什麽地方。
    畢竟,倭寇又不是一個人。
    那麽多的人,要吃要喝要穿,需要大量的物資供應。
    每天都有大量的人員進進出出,運輸補給,怎麽可能保密呢?
    與倭寇相互勾結,狼狽為奸的盜賊,或者幹脆打著倭寇名義行事的江洋大盜,也不在少數。
    他們消息靈通,自然能打探到。
    但官府確實是不知道的。
    或者說,朝廷派來的流官不知道。
    在這個時代,官和吏是截然不同的兩個階級。
    流水的官,鐵打的吏。
    官往往是外地調來的,做幾年之後,就會調離。
    吏才是紮根本地,在實際上進行統治的人。
    一個縣有哪些綠林好漢,江洋大盜,梁上君子,衙門的捕頭必定門清。
    但縣太爺就不一定知道了。
    倭寇的事也一樣。
    若說衙門的胥吏無人知曉,肯定不可能。
    畢竟,各地衙門裏麵,都不乏及時雨宋江這類的人物。
    義薄雲天,四處結交三山五嶽好漢,在江湖上頗有聲望。
    他們的消息,也靈通無比。
    但他們會講江湖義氣,很多事情,都瞞著朝廷派過來的流官。
    流官不知道,也就不會上報朝廷。
    朝廷對倭寇的位置,自然就不清楚了。
    老朱的錦衣衛密探和檢校雖然無孔不入,可畢竟人數有限,主要勢力集中在金陵城及其周圍。
    外麵雖也有少量派遣,卻基本上集中在大城市。
    目的是監視朝廷重臣。
    他們同樣打探不到太多倭寇的具體信息。
    但探聽司不一樣。
    隨著《大明日報》在各地開設分社,探聽司的勢力,也深入到更廣泛的地區。
    探聽司招募的人,三教九流,無所不包。
    更重要的是,探聽司有錢啊!
    《大明日報》一年兩百多萬兩白銀的收入,都砸在了探聽司和情報局。
    相比之下,老朱的錦衣衛密探和檢校,一年能投入的錢,連他們的零頭都沒有。
    有錢能使鬼推磨。
    有錢就能招募更多的奇人異士,有錢就能買到很多很多消息。
    而且,此時的探聽司,雖然做的是朱允熥這個太孫委托的事,但它本身並不是官方機構。
    除了主管探聽司的姚廣孝之外,探聽司內的其他人,都是沒有官階品級。
    雖然內部也有級別高低,但它更像是一家企業在運作。
    沒有官階品級,也就沒有什麽流官和胥吏之分。
    消息便不會上下堵塞。
    同時,探聽司的人,在全國各地四處調動,以防止被地方勢力把控。
    這樣的探聽司,對各路綠林豪傑,英雄好漢,江湖幫派,都了如指掌。
    當然也能打探到倭寇的據點在哪裏。
    另一方麵,探聽司雖然不是官方機構,但它畢竟歸屬於《大明日報》。
    盡管《大明日報》各個分社也沒有官階品級,但誰都知道大明日報是太孫殿下親自主辦的,誰都清楚,大明日報上一篇文章的影響力有多大!
    因此,在必要的時候,探聽司也可以請大明日報分社的主管,去請官府配合行事。
    官府肯定是會賣這個麵子的。
    畢竟,誰也得罪不起大明日報和它背後的主人。
    楊士奇主管的大明銀行也是如此。
    企業化運作,沒有官階品級。
    但地方官府會給予配合。
    實際上,大明銀行還承擔著另一個責任,那就是打擊假鈔。
    雖然新版大明寶鈔的防偽能力很強,偽造難度非常高。
    但劣質偽造也是偽造。
    並不是所有的老百姓都具備很強的鑒別真偽的能力。
    在專業人士眼中一眼假的假鈔,老百姓也不一定能鑒別出來。
    這時候,大明銀行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
    因為收到錢之後,總有老百姓將錢存入銀行。
    銀行一旦發現假鈔,就立即啟動上報追查程序。
    如此一來,很容易發現假鈔來源於哪裏,從而對其進行嚴厲打擊。
    在沒有大明銀行之前,等官府發現市麵上有假鈔的時候,往往都已經泛濫成災,造成極大的破壞了。
    可各個地方都開設了大明銀行,假鈔就會被第一時間發現。
    企業式運轉的好處是靈活。
    這個時代還沒有編製的說法。
    但百姓找一份工作,都是希望能長長久久一直做下去的。
    因為資本還處萌芽階段,“跳糟”這個名詞都沒有出現,員工為了保住飯碗,也會盡心負責。
    何況大明日報各級員工的薪水報酬都非常可觀。
    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官僚主義肯定同樣會在大明日報和大明銀行內出現,但那是以後的事了。
    至少此時的大明日報和大明銀行,作為新成立的機構,一派欣欣向榮,還沒有沾染什麽官場惡習。
    探聽司正將觸爪深入各地,將數不清的消息傳遞匯總。
    情報局也在抓緊運作。
    他們甚至已經派人前往倭國。
    或許,在朱允熥正式出征倭國之前,就能收到情報局的密諜傳回來的情報了。
    “果然如此!”馬和一臉興奮:“太孫殿下早就知道倭寇所在了。”
    對於自己崇拜的偶像,他絕對信任。
    一旦證實,就更加高興了。
    朱能和張輔相互對望了一眼,同時拱手道:“太孫殿下胸有丘壑,卑職佩服。”
    也對。
    這位傳說中的太孫,號稱才華智略天下無雙。
    怎麽可能連如此簡單的事都想不到呢?
    自己兩人有點杞人憂天了。
    主要是親臨太孫身邊,才發現他實在太過於年輕。
    很容易便不自覺的將他看成一個不諳世事的少年。
    此時才猛然響起,眼前的少年,並不是尋常的少年。
    而是多智近妖,料事如神,殺伐果斷,民間皆傳他乃是神仙臨凡,真龍降世的太孫殿下。
    也隻有在此時,看著他拿出來的圖紙,想起他的種種事跡,才驚覺眼前之人的不凡。
    而自己兩人,自是以為是的說了一大堆,有點班門弄斧了。
    朱允熥淡淡一笑,道:“那便去傳令吧,向倭寇聚集之地進發,先蕩平了翁山縣一帶的倭寇。”
    馬和立即出去,讓甲板上的傳令官通過旗語向其他艦船傳令。
    旗語在此前的早就存在,朱允熥又下令對其進行了改進。
    通過國子監一眾學生的努力,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最後在旗語中加入了更加複雜的指令,並製定了一整套的編碼規則。
    這其實並不難。
    此前沒有人這樣做,是因為大家都覺得簡單的令旗指令就夠用了,完全沒必要搞得太複雜。
    朱允熥卻認為,隨著海軍的發展,旗語的重要性必然越來越高。
    尤其是在海戰中,需要傳遞更多更複雜的信息,需要完整的編碼規則。
    這也成了大明軍事學院新軍學員每一個人都必備的技能。
    在海上作戰,隨時用旗語進行通訊,聯係,十分重要。
    很快,各戰艦都收到了命令,調轉方向,浩浩蕩蕩,開向倭寇在近海的據點。
    兩日後。
    晨曦初露之際,遠方的海島上,一處倭寇據點緩緩浮現在大明海軍艦隊眼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