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八章 真正的名將!真正的神器!

字數:9045   加入書籤

A+A-


    朱允熥走上船頭,拿出大明製造局新造出來的望遠鏡,眺望倭寇的營寨。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玻璃就已經問世。
    隻是在這之後,玻璃在華夏之地,並沒有得到重視。
    而是將技能點都加在了瓷器製作上麵。
    朱允熥成立大明製造局之後,大批的銀子砸進去,數不清的工匠加入,玻璃的冶煉技術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無色透明玻璃,正是其中最重要的新品。
    凸鏡和凹鏡亦順理成章,望遠鏡也就出現了。
    此次出征的大明海軍,就配備了大量的望遠鏡。
    細細觀看一番之後,朱允熥將手中的望遠鏡交到了朱能和張輔兩人手中。
    兩人都分別看了一會兒,朱能震驚道:“這是何神物,竟有若千裏眼一般。”
    “這就望遠鏡,是太孫殿下令大明製造局打造出來的神器。”
    馬和在大明軍事學院讀書時,便已經見過此物,當即出言解釋。
    “太孫殿下製造出來的神器可多了,這隻是其中之一。”馬和滿是崇拜和為之驕傲之色。
    “太孫殿下當真是神人也。”張輔由衷感歎。
    對於太孫的種種傳聞,他早就聽得耳皮都起繭了。
    之前還以為吹噓的成分居多。
    就好像《大明日報》上刊登的洪武大帝傳奇一樣。
    寫得神乎其神,坊間百姓對此都深信不疑。
    可張輔這等自幼聰慧的將才,自然有足夠的辨別能力,清楚其中有許多都是誇大其辭。
    不過是為了向百姓宣傳皇帝陛下的英明神武,以此在民間樹立更高的威望,維護大明的統治。
    以此而推之,他當然也認為,有關太孫的諸多傳聞,亦是如此。
    一個十幾歲的少年,真有傳說中那麽厲害嗎?
    張輔不相信!
    可這幾日親眼目睹太孫殿下打造的大明海軍艦隊,種種神奇之物,才清楚傳聞不但沒有誇大,反而將太孫殿下的本事說小了。
    太孫之能,又豈止是傳聞裏所能比的?
    一時間,張輔亦如馬和般,對朱允熥升起強烈的崇拜之情。
    他雖然年輕,但內心中自視極高,不服於人。
    可麵對太孫,竟覺自己愚笨不堪。
    朱允熥淡淡一笑。
    其實望遠鏡還真不是他發明出來。
    他充其量就是向工匠們講述了有這麽一個東西,大致原理是什麽。
    至於如何做出無色透明的玻璃及凸鏡,都是大明製造局的工匠,經過無數次反反複複的嚐試,不斷總結經驗,改造工藝,最終製作而成。
    換句話說,朱允熥隻是告訴他們,一千裏以外的山上,有一件什麽寶物。
    但你們怎麽走到這一千裏之外,那就是你們自己的事了。
    真讓朱允熥自己去製作,可能十年,二十年也做不出來。
    不過,麵對馬和等幾人,朱允熥也懶得做太多解釋。
    就讓他們去誤會好了。
    這種被人“誤會”的感覺,還挺不錯的!
    “對於倭寇的營寨,你們怎麽看?可看出一點名堂了?”朱允熥問道。
    之所以這麽問,是因為他自己看了半天,啥也沒看出來。
    書上說有經驗的將領,僅僅觀看敵軍營寨,就能看出敵軍的虛實,優劣,弱點……從而洞悉敵軍的具體情況。
    書上還粗略描述了應該如何看。
    朱允熥也曾經看過那些書籍。
    但真正到實踐的時候,才發現完全抓瞎。
    書上寫得太簡單了。
    實際情況根本不是那麽一回事。
    很多東西,在書上都找不到答案。
    而能與書上所記載的內容嚴格對照起來的現象,他觀察半天,啥也沒有發現。
    此時才想起朱能和張輔都是久經沙場的將領,或許能看出一點端倪。
    “據卑職的觀察,島上的倭寇人數,大約在三千人左右。”朱能搶先道。
    “應該是二千八百到三千三百之間。”張輔補充了一句。
    這都能看出來?
    還看得這麽準?
    朱允熥臉露震驚之色,問道:“何以見得?”
    張輔和朱能迅速給出了自己分析依據。
    從營寨裏麵的哨兵數量,房屋分布,乃至出來活動的人員……等等。
    甚至連倭寇的作戰素養,營寨的堅固程度,攻防的弱點,要如何布置進攻,才能最容易突破,又最大程度的減少己方傷亡,兩人都做了詳細闡述。
    朱允熥隻覺如聽天書,又有茅塞頓開之感。
    久經沙場考驗的將領,就是不一樣。
    他暗暗慶幸自己帶了他們兩人出來。
    還真是帶對了。
    說完之後,張輔和朱能都眼巴巴望向朱允熥。
    兩人哪裏能想到,眼前的太孫啥也沒有看出來,還以為是太孫殿下之所以詢問,是在考驗自己兩人。
    以太孫殿下之能,肯定看出了更多的東西。
    兩人一麵寄望著自己的看法能被太孫殿下肯定,一麵又想著太孫會不會給出更多的指導呢?
    不料,朱允熥對他們所說的內容,根本不置可否,畢竟他自己根本不清楚,如何評判他們的對錯呢?
    想來兩人皆說得頭頭是道,應該是錯不了的。
    轉而笑問道:“燕山軍中,能似二位一樣,輕易看出敵軍虛實的將領有多少呢?”
    張輔微微沉吟,沒有立即作答。
    朱能是直性子,大咧咧道:“一般的將領,哪有這樣的能力!那都是一群沒用的廢物。”
    朱允熥心中鬆了一口氣。
    若隨便一個將領,都有這樣的本事,那未免也太離譜了一些。
    顯得他倒是成了笨蛋了。
    朱能和張輔能曆史上留下名聲,以軍功一步步爬升上去,自然非尋常將領可比。
    兩人此時都已經二十幾歲,該有的能力,其實都已經全部具備。
    所需要的,僅僅是立戰功的機會罷了。
    張輔接言道:“若沒有太孫殿下的望遠鏡,也觀察不了那麽仔細,僅憑粗略遠看,卑職隻能看出倭寇數量在一千人到五千人之間,營寨的弱點更是全然瞧不出來。”
    “能看得這般仔細清楚,還是全仗太孫殿下提供的神器。”
    朱能也連忙道:“對,全仗太孫殿下的神器,不然就隻能去近觀,才能瞧得分明。”
    後世由於空氣汙染的緣故,空氣中的灰塵和各種顆粒物數量非常多,能見度不高。
    即使拿著最先進的望遠鏡,看太遠的地方仍然十分模糊。
    在這個時代,沒有啥空氣汙染,天空透明無比,能見度奇高,才能真正發揮望遠鏡的威力。
    “太孫殿下,這股倭寇勢力不弱,必是浙江沿海一帶的倭寇老巢無疑了。咱們這點兵力,要剿滅他們,隻怕不易。”
    張輔建議道:“咱們戰艦眾多,又皆是大船,倭寇的小舟無非與我等在海上作戰。”
    “不如先包圍倭寇,斷其海路,再派人去浙江,調遣大軍前來圍剿。”
    別看倭寇隻有三千人。
    實際上,三千倭寇已經是非常龐大的數量了。
    曆史上,嘉靖年間,曾有五十幾名倭寇,縱橫浙江、江蘇、安徽三省,一路燒殺搶掠,最後打到金陵城下的奇事。
    也有過七十幾名倭寇,同樣是橫跨三省,在二十幾個縣肆虐,殺死殺傷四五千人,才被剿滅的事。
    固然,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主要是明朝中後期,官府腐敗,軍備鬆馳,士兵無心應戰。
    但由此也可以看出,倭寇的戰力之強!
    這裏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大明的軍隊,是半耕半戰的。
    平時為民,戰時為兵。
    說到底就是一群拿起武器的農民。
    武器還都是破破爛爛的。
    真正能打的,隻有武將身邊的少數親兵。
    但倭寇不一樣。
    每一名倭寇,無論是從倭國過來的真倭,還是混雜其中的江洋大盜,他們都是真正的職業強盜。
    殺人對他們來說,就是家常便飯。
    他們當中也沒有老弱病殘,全部都是壯年精銳。
    因為老弱病殘是很難做強盜的,隻能自己退出,或者幹脆就是被曾經的同伴殺了。
    這樣的職業強盜,幾十個人的戰力就很強了。
    普通縣城的衙役,還真擋不住他們。
    當然,明初的軍隊,戰力遠不是中後期可比。
    但衛所兵都有大量的老弱病殘,也在半耕半戰。
    除了北方邊塞的明軍,仍是精銳中的精銳以外,南方和平了二十幾年,許多衛所兵已將精力主要放在耕種上,而非作戰了。
    倭寇則是純精銳,有多少人都是實打實的。
    三千倭寇,實際上就相當於數萬軍隊。
    朱允熥率領的大明海軍,都是新軍。
    張輔心裏總有擔心。
    一支新訓練出來的軍隊,沒有經過戰場血與火的考驗,它能行嗎?
    基於此,穩妥起見,他才提出圍而不攻的建議。
    反正從地圖上看,翁山縣距離大陸不遠,將倭寇圍住,就是甕中捉鱉。
    等大軍一到,還怕不能鏟除這股倭寇嗎?
    朱能卻是不以為然。
    “兵貴神速,倭寇不知我軍來到這裏,沒有防備。”
    “此時就該一鼓作氣,對倭寇發起衝鋒,將其徹底剿滅。”
    “朱能願為先鋒,率敢死將士,帶頭上岸,與倭寇死戰。”
    他素來以敢打敢拚而著稱,此時更是躍躍欲試,要在太孫殿下麵前,好好表現一下自己的勇武。
    朱允熥轉而望向馬和,道:“你有何看法呢?”
    “卑職以為,可以將倭寇圍住,然後用炮轟!”馬和道:“卑職仔細觀察過,倭寇無炮,對我軍的遠程炮火攻擊,沒有還手之力。”
    “用大炮轟幾天幾夜,再進攻就容易了。”
    與剛從北方來到金陵城,然後馬上參加遠征的朱能和張輔不一樣。
    曾經在大明軍事學院讀書,接受過訓練的馬和,很清楚大明海軍艦炮的威力。
    朱能和張輔則臉露狐疑之色。
    在他們看來,大炮最大的威力,主要還是恐嚇敵人的戰馬。
    戰馬受驚,就會陷入混亂。
    然後趁機發起進攻,便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真靠大炮殺傷,幾個實心彈扔下去,又能殺死幾個人呢?
    可倭寇盤據海島塞中,並沒有馬匹。
    隻要不自亂陣腳,能給其造成的殺傷會很有限。
    倭寇可都是亡命之徒,不可能會被幾聲炮響嚇住。
    朱能拱手道:“卑職以為,真要用炮攻,也要在炮擊過後,便迅速發起進攻,不能久拖。”
    “須知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朱允熥哈哈大笑:“沒有這麽麻煩,我大明將士的血,不能隨意白白浪費在這群倭寇身上。”
    他吩咐道:“傳令,令各艦列陣,分別瞄準不同的區域,待本宮下令後,一齊炮擊。”
    令旗官當即開始傳迅。
    這時候,複雜旗語和完整編碼規則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
    要調整每一條戰艦的位置,並給其分配不同的攻擊區域,指令非常精細且複雜。
    若沒有相應的旗語,就隻能派小艇下去,人工傳訊了。
    他們三人的建議,各不相同。
    但朱允熥卻是誰的建議也不打算采納。
    通過營寨來看敵軍虛實,他確實不如張輔和朱能兩人。
    但對這支由他自己一手打造出來的海軍的戰力,以及如何發揮這支海軍的最大戰力,朱允熥卻是最清楚不過了。
    今日就要讓他們幾人,好好見識一下什麽叫真正的炮戰。
    什麽叫強大的海軍!
    給他們來一點小小的心靈震撼。
    日後才能成長為優秀的海軍將領。
    戰艦迅速調整,依仗三角縱帆的特殊性,它們在海中非常靈活,進退自如。
    但旁邊朱能和張輔的臉上,卻皆流露出驚疑之色,並顯得十分忐忑不安。
    兩人都是知戰之人。
    在他們看來,遠道而來,要麽幹脆圍住,要麽就立即發起進攻。
    似太孫殿下這般,圍又不圍,攻又不攻,浪費大量的時間,在海上調整軍艦陣刑,這不是給倭寇更多更充分的準備應戰時間嗎?
    從軍事角度考慮,這無疑是兵家大忌。
    世上豈有這樣用兵的?
    可太孫殿下之前的所作所為,震懾了兩人。
    此刻的朱能和張輔雖然皆是大惑不解,心裏焦急不安,卻都沒有出言勸阻。
    始終在一旁靜靜等待,看太孫殿下會如何指揮作戰。
    待到所有的戰艦全部準備完畢,炮口瞄準各自的負責的區域。
    朱允熥方下令道:“開始炮擊!”
    轟!
    轟!
    轟!
    隨著一聲令下。
    刹時間,萬炮齊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