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大明第十六行省!大開發!

字數:7073   加入書籤

A+A-


    “那東夷當真是如此富饒之地嗎?”
    “看報紙上說,那裏簡直就是金山啊!”
    “看得我都心動了,可是家裏有老有小,去不了啊!”
    “老實說,要不是我家還有幾畝薄田,我肯定去東夷島。”
    大明的市井間,百姓議論紛紛,言語間皆流露出對東夷的無盡憧憬與豔羨。
    然而,談及遷徙之事,多數人卻還是連連搖頭。
    盡管太孫殿下頒布了移民令,大明境內,所有人皆可移民東夷。
    可他們心中那份“葉落歸根,人離鄉賤”的古老情懷,如同根深蒂固的藤蔓,難以輕易割舍。
    當然,這是對有家有業的人來說。
    對於窮得一無所有的佃戶,流民,那就不一樣了。
    正怕謂“族旺留原籍,家貧走四方”。
    福建等地有許多窮人,此前可是敢上午拜媽祖,下午就出發去南洋的。
    風險比前往東夷大一百倍。
    如今,海麵上的倭寇強盜被太孫殿下所率領的大明海軍清除。
    太孫殿下又發布了移民令,對於這些渴望新生的窮光蛋而言,無疑是春風化雨,讓他們心中的希望之火熊熊燃燒,躍躍欲試。
    一大早,泉州港的碼頭上,便擠滿了準備前往東夷的福建貧苦百姓。
    以前出海是違反朝廷禁令的,隻能偷偷摸摸趁夜離開。
    現在光明正大的移民,倒是沒有了這些顧慮。
    “不要擠,排好隊!”
    港口裏的官員大聲吆喝著:“誰不排隊,就休想踏上去東夷的船。”
    現場的秩序漸漸恢複。
    “都聽好了,上船之前,要簽生死狀。”
    “海波凶險,生死難測。”
    “願意去的,過來按手印。”
    “不願意的,現在即刻打道回府。”
    官員令人搬來一張桌子,上麵擺著一疊疊早就寫好的生死狀。
    “我願意!”
    “我願意!”
    ……
    若是在江浙等地,恐怕絕大多數百姓都要當場打起退堂鼓。
    但對素來便有去海外討生活的傳統習俗的福建百姓來說,上船之前簽生死狀,這是曆來的規矩,他們並不會因此而害怕。
    何況此次坐的還是朝廷的官船,並且是免船費的。
    當下一個個人有序上前,按好手印,再依次上船。
    官吏旁邊,一名差役在其耳旁小聲,道:“大人,小的們一大早出來當差也不容易。”
    “這些人既然搶著要上船,不如每人收二兩銀子。”
    “交了錢的,先上船。”
    “沒錢的,到後麵去排隊。”
    “收的銀子,大人得七成,剩下的三成,歸小的們平分了。”
    “如此一來,既不算違反朝廷的移民令,大人和弟兄們也能賺點辛苦費。”
    官吏啪地一掌,重重擊打在桌子上。
    橫眉怒目瞪著向他提建議的差役:“糊塗!”
    “你難道不知道,太孫殿下如今就在東夷島上嗎?”
    “移民之事,是太孫殿下一力主持。”
    “這些人去了東夷島,弄不好太孫殿下還會見一見他們。”
    “現在收了他們的錢,若是他們見到太孫殿下的時候,告上咱們一狀,你我這脖子上的腦袋還要不要啊?”
    差役挨了罵,小聲癢癢道:“也沒有這麽嚴重吧,咱們收的是排隊費,不是船費。”
    “你以為換個名目,就能蒙混過關嗎?”官吏怒罵道:“你當太孫殿下傻嗎?”
    見差役仍有些不甘的樣子,他輕歎了口氣,道:“現在不是以前了。”
    “朝廷免費派船送他們去東夷島的消息,可都在大明日報上麵,白紙黑字刊登著呢。”
    “來這裏的人,誰不知道啊?”
    “騙不了人的。”
    官吏語重心長,道:“告訴弟兄們,心裏再想撈錢,也要給本官忍住。”
    “太孫殿下親自坐鎮,你們去捋老虎須,那就是活得不耐煩了。”
    “但隻要將差事辦好了,到時候,太孫殿下必定會重重有賞的。”
    差役眼光頓時放亮,道:“當真?”
    官吏壓低聲音道:“太孫殿下可不是原來的皇帝陛下。”
    “太孫殿下素來出手大方,從不虧待給朝廷辦事的人。”
    差役這才眉開眼笑:“大人說得極是們,小的一定謹守規矩,將差事辦好。”
    ……
    東夷。
    將澎湖列島的倭寇全部清除之後,朱允熥才轉道回程,登上東夷島。
    不得不說,這裏確實是一塊寶地,氣候宜人,物產豐富。
    對於如何開發此地,他心中也已經有了通盤的計劃。
    移民是必然的步驟。
    按照大明曆來的傳統,新移民開發的荒地,即歸自己所有。
    但朱允熥偏偏不按常理出牌。
    他的做法是,先宣布東夷所有的土地,皆歸朝廷所有。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這是主權宣示,並無多大的實際意義。
    但接下來的操作,就不一樣了。
    原來土著部落的領地,自然是全部不動,仍由土著自行管理。
    並發布對土著的保護令,禁止移民侵占土著的土地。
    可實際上,因為文明落後的緣故,土著部落所占據的地方很少。
    寶島上絕大多數地方,都是未開發的處女地。
    朱允熥下令,所有新移民上岸之後,要開發荒地,都必須先向朝廷購買,由朝廷劃定區域進行開發。
    土地出售價格,統一為一兩銀子一百畝地。
    別看這個價格低得離譜,但要知道,在此之前,大明開發荒地,朝廷從來沒有收過錢。
    畢竟,朝廷曆來都是鼓勵墾荒的。
    誰開荒,田地即自動歸誰所有。
    甚至還有獎勵。
    連荒地都要賣錢,自大明成立以來,還是頭一遭。
    準確點地說,曆朝曆代,都沒有這樣的事。
    無主荒地,曆朝曆代都是誰墾荒就歸誰所有。
    朱允熥之所以這樣做,有三個原因。
    第一:越是需要錢購買,百姓們越會認為東夷的土地肥沃,因而更加心生向往之情。
    反之,若是宣布誰墾荒即歸誰所有,則他們都會認為東夷肯定是貧瘠之地。
    第二:誰墾荒歸誰所有,看似是一種福利,實際上因為地權歸屬不明,弱者很容易守不住自己墾荒出來的土地。
    為什麽沒有地的流民,貧苦百姓不去墾荒,關鍵原因正在這裏。
    貧民辛辛苦苦的開墾一塊荒地,別人有錢有勢,說地是他墾的,從貧民手中強搶費盡千辛萬苦才開墾出來的土地。
    這種事情,在這個時代,各地每天都在上演。
    簡而言之,恰恰就因為墾荒免費獲得土地,因為誰開墾歸誰所有,反而造成了無權無勢的貧民在事實上喪失了墾荒權。
    墾荒成了地主和豪紳的專屬。
    無權無勢,守不住地,便不能進行開荒。
    否則,開墾出來,也是給別人作嫁衣裳。
    貧民隻能去租種地主的田地,而不能通過墾荒獲得屬於自己的田地。
    可如果荒地本身就是從朝廷手中購買的呢?
    地契明確,權利歸屬明確,那便誰也搶不走了!
    朱允熥還設置了購買上限,一名壯年男子,最多隻能購買一千畝的荒地,且購買之後,必須在三年內完成墾荒。
    否則,荒地又要收歸朝廷。
    至於連一兩銀子都拿不出來的窮光蛋,看似他們無法購地,但其實有很簡單的解決辦法。
    購得荒地的人,僅靠自己一個人是很難墾荒的,必然需要雇傭人力。
    窮光蛋可以通過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獲得報酬來獲取銀子了。
    前來東夷拓荒的移民,必定是身強體壯之人,再加上墾荒需求旺盛,勞動力價格還會走高,賺一兩銀子不困難。
    退一萬步,官府也會進行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諸如鋪設道路等。
    他們也可以通過在官府手中做工,來賺取銀子。
    第三個原因,則是土地權歸屬明確,減少移民者彼此之間的糾紛,也減少移民與土著之間的紛爭。
    若是任由移民去開墾荒地,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必然會去開墾土著部落原來占據的土地,由此引發矛盾和衝突。
    由朝廷劃定荒地,移民再購買,便能避免這個大麻煩。
    除此之外,還能使墾荒的規模受到官府的控製,不至於將林地盡毀,將生態環境完全破壞。
    當然,墾荒的土地,雖有開墾時限,卻未來十年也不用交一分錢的稅賦。
    至於後續進一步的經商貿易,朱允熥相信,這些都會隨著移民的到來,兩岸交往變得密切頻繁而變成順理成章之事。
    為了加快實現這一目標,他還宣布在東夷和福建之間,開通固定的渡船。
    除非遇上大風大浪,不適宜通航的天氣,否則,每天人員物資皆往來不息。
    對於東夷的管理,姚廣孝和楊士奇都提議設府。
    然而,朱允熥深思熟慮後,決定采取設立行省。
    以此彰顯朝廷對該地的無上重視。
    並巧妙提升赴任官員的職級,解決一個曆史性的難題。
    與無家可歸的流民和一無所有的貧民不一樣,官員們對於遠赴邊疆任職,素來都是非常抵製的。
    這是曆朝曆代的頑疾,也是人之常情。
    強製派遣,非但無法激發其勤勉之心,反可能招致敷衍塞責,不用辦差。
    寶島正開發之際,絕不能如此。
    唯一的辦法,就是給他們升官加職。
    試想,一名原本籍籍無名的縣令,一旦受命前往寶島,便能一躍成為知府。
    三年任期屆滿再歸鄉,便是身價倍增,官階顯赫。
    此等誘惑之下,官員們非但不會再抗拒,反而趨之若鶩,視此為仕途上的“鍍金之旅”。
    來這裏之後,不管條件多艱苦,辦事的積極性都會大大提高。
    這一提議很快就得到了老朱的同意。
    不久,大明第十六行省正式宣告成立,按朱允熥的提議,取名“台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