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 愛好和平的寶島人民!朝野爭議!

字數:7051   加入書籤

A+A-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馬和深刻領悟了“以理服人”的真諦,亦見識了寶島百姓“簞食壺漿”迎王師的溫情場景。
    大明海軍艦炮的轟鳴,如同天籟之音,震撼了島嶼的每一個角落。
    令寶島百姓們對這支遠道而來的軍隊,生出了前所未有的善意與敬畏。
    朱允熥引領大明海軍艦隊,沿著海岸線緩緩南下,如同巨龍遊弋於碧波之上。
    而馬和則率領精銳陸戰隊,於陸地上並行南下,雙管齊下,所向披靡。
    每當遭遇心存疑慮或抗拒的部落與勢力,馬和便向海上發出信號,大明海軍即以雷霆萬鈞之勢,表演什麽叫炮如雨落,給予對方一次難忘的“禮遇”。
    這“以理服人”的舉措,竟意外地收獲了奇效。
    寶島上的部落首領與百姓,紛紛以最淳樸的熱情,迎接大明軍隊的到來。
    沿途所過之處,歌聲與舞蹈交織成歡樂的海洋,歡聲笑語回蕩在每一寸土地,仿佛整個世界都被這份和平與喜悅所擁抱。
    至於和大明軍隊打仗?
    那當然是不存在的。
    寶島上的各部落首領和百姓,都十分愛好和平,怎麽會和大明的軍隊打仗呢?
    馬和深諳此道,故而在展示大明火炮之震撼威力的同時,也不時地安排了一場場火槍射擊的壯觀表演。
    一排排身著鎧甲的大明將士,如鬆林般挺立,齊刷刷地舉起火槍,對準遠方的靶心,隨著一聲令下,槍聲如雷貫耳,靶標應聲而落。
    更有甚者,靶標換成了活蹦亂跳的豬牛羊,槍聲響起,便盡皆倒地而亡。
    精準無誤的射擊,恐怖可怕的威力,讓在場所有人瞠目結舌。
    見識了大明將士的射擊技術和火槍威力之後,寶島百姓對大明軍隊的到來,就更加興高采烈的歡迎了。
    當然,凡事都有例外。
    東夷島上的勢力,大抵可以分成幾股。
    一是原來的土著原住民。
    他們的祖輩在數千年前,即從大陸搬到了東夷,因而形成了獨特的風俗和文化。
    二是從宋元以來,自福建等地橫渡海峽,來到東夷的人。
    這些人主要是為了躲避戰禍,苛稅,才遠走海外求生,來到了東夷。
    其三則是各類不法商人,海盜,甚至零零散散的倭寇等。
    從心底裏最歡迎大明軍隊的,首推土著原住民。
    這些原住民仍是部落生活。
    在他們看來,大明派過來的人,隻要不進入自己的村莊搶奪財產就行。
    其他的,便與自己無關了。
    特別是知道大明軍隊還有神奇的槍支大炮以後。
    他們對大明軍隊便隻有尊敬和崇拜了。
    畢竟,原始部落的人信奉強者為王的生存法則。
    既然大明軍隊比自己的部落強大,臣服於對方就是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的事。
    可那些從福建等地逃難來東夷的人,對大明軍隊的觀感就很複雜了。
    他們當中的許多人,並不想接受朝廷和官府的統治。
    在他們的記憶裏,朝廷和官府就意味著無窮無盡的欺壓,交不完的苛捐雜稅,服不完的徭役。
    好在朱允熥已經下令,未來十年免征所有除商稅之外的其他一切稅務,也不服任何徭役,才讓他們的心稍稍安定了一點。
    再加上親眼目睹大明海軍的船堅利炮,他們自知抵抗無用,也很快就接受了現實。
    唯一的例外,便是那些不法商人,海盜和倭寇。
    這些人以前在島上各地占據了不少據點,從事不法買賣。
    他們的業務,甚至還包括屠戮土著部落,將土著中的壯年男子抓去做奴隸,販賣去海外。
    他們也就成了大明軍隊的重點打擊對象。
    土著部落早就對這些人恨之入骨。
    大明軍隊的行為,頓時就得到了土著部落的熱烈歡迎。
    開始的時候,許多土著部落還有些害怕,擔心大明軍隊胡作非為。
    隻是迫於槍支大炮的威力,才不得不臣服。
    但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現大明軍隊真的對他們秋毫無犯,僅僅打擊海盜和倭寇,便漸漸徹底改變了態度。
    甚至馬和所率領的陸戰隊還沒有前往,那邊聽到消息後,便已經主動派人前來迎接。
    更有許多部落向他們報信,提供強盜和倭寇的據點所在之地。
    以大明海軍陸戰隊的戰力,對付這些強盜和倭寇,自是不費吹灰之力。
    更別說還有土著部落的支持和配合了。
    就這樣繞著寶島而行,一路皆是望風而降,傳檄而定。
    到了南部之後,海軍才前往澎湖列島,剿滅盤據在海島上的倭寇。
    ……
    金陵城。
    黃子澄還是坐上了前往倭國的船。
    畢竟,封他為使臣的命令早已下達,他已經沒有退路,必須得前往。
    其次,黃子澄還是不死心。
    小股倭寇可能被朱允熥所率領的海軍剿滅,但若是倭國派大軍前來呢?
    或許未必不能翻盤!
    對於他的離去,並沒有太多的人注意。
    此時的朝堂上,正因為朱允熥從前線傳來的幾道命令而爭得麵紅耳赤。
    第一道命令是沿海附近的衛所不得再固守海岸,要主動出擊,去海上巡邏,緝盜。
    第二道命令則是開放海禁,允許百姓從事海上貿易。
    要知道,這兩道禁令,當初都是老朱親自下的。
    而今放開,自然不是小事。
    朝堂上反對的人很多。
    明初的吏治,大體上還是比較清廉的。
    老朱的高壓統治下,尋常官員也不敢隨意貪汙受賄。
    但衛所駐軍,卻是一個例外。
    在朱標去世之前,老朱其實極少對軍中將領用屠刀。
    這個時候的軍中將領,許多人皆是有恃無恐,膽大妄為。
    在他們看來,皇帝陛下懲治貪官汙吏,針對的都是文官。
    與他們武將沒什麽關係。
    老朱為什麽要下令衛所軍不許派船出海巡邏,緝私緝盜?
    難道老朱不知道這樣做會使得大明軍隊處在極為被動的境地,等於自縛手腳和倭寇作戰嗎?
    作為打了一輩子仗的人,老朱又怎麽可能連如此淺顯易懂的常識都不知道呢?
    但還是那句話,兩害相權取其輕。
    老朱很清楚衛所駐軍的尿性。
    真要讓他們下海巡邏,緝私緝盜,那恐怕衛所駐軍自身,就會成為最大的走私者,最可怕的強盜!
    海防由他們監管巡邏,他們走私誰又能監管呢?
    天高皇帝遠。
    沒人監管得了。
    不如幹脆禁止他們出海。
    如此一來,他們就算想走私牟利,也無能為力。
    駐軍在陸地上,隻等倭寇一上岸就進行剿滅,還能起到威懾的作用。
    如今若是讓他們去海上巡邏,衛所駐軍借此打著緝私緝盜的名義,大規模走私甚至去海上做強盜,怎麽辦?
    朝廷的官員,能去海上監督他們嗎?
    若無人監管,腐敗變質則是必然之事。
    至於第二道開放海禁的命令,大臣們反對的理由主要有兩點。
    一是從前從事海上貿易的人,大多都是一些亡命之徒,不法分子。
    如今放開,便是放過這些人。
    這其實是事實。
    在嚴厲的海禁之下,仍然敢冒著違抗朝廷禁令風險,偷偷摸摸去走私的人,肯定不是遵紀守法的良民。
    何況即使拋除這一點,海上貿易的風險仍然很大,台風和海浪的威力,足以令一般人望而卻步。
    敢去做這事的人,要麽是窮得活不下去了,要麽就是膽大包天之徒。
    無論哪一種人,在朝廷官員眼裏,都是不穩定因素。
    不能放任這些人坐大。
    第二個理由,那便是開放海外貿易,雖然能給朝廷帶來稅賦收入,可也會使得很多人去經商,去從事海上貿易,而不是老老實實的耕田種地。
    長此以往,人心浮動,社會就會不穩定,大明江山,也會因此而不穩。
    在後世之人看來,這個理由簡直是無稽之談,荒謬至極。
    但在這個時代許多理學儒生和封建地方看來,這是必須要加以重視預防的事。
    之前朱允熥放開經商限製,已經引起了許多人的不滿。
    隻是大勢所迫,他們不敢站出來公開反對。
    如今就再也按耐不住了。
    第三道命令,反對的聲浪就更大了。
    因為這道命令是——移民!
    朱允熥下令,朝廷要移民數十萬人,開發東夷,充實海防邊疆。
    至於移民的來源,便是福建等地的流民,無地之人,或者幹脆就是犯了法,被判流放的人。
    福建不比江浙等地。
    這裏到處都是窮山惡水。
    八山一水一分田。
    生存環境極為惡劣。
    故而,福建等地的百姓,一直都有去海外討生活的習慣。
    活不下去了,就會遠走海外。
    朱允熥的命令,便是開放並鼓勵福建等地的民眾,自願前往東夷,開發東夷。
    經曆了元末的戰亂,中原大地,很多地方千裏無人煙。
    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後,移民的事,從來沒有停過。
    比如說,湖廣填四川,江西填湖廣,都是在這一時期進行的。
    然而,對於將福建百姓移民海外,卻是激起了朝中大臣的激烈反對。
    他們紛紛上疏,言辭激烈,擔憂移民海外將引發諸多不可預測的風險與後果。
    可惜的是,太孫朱允熥並不在朝中,看不到他們的奏章。
    而老皇帝朱元璋,對此事則采取了罕見的沉默態度。
    仿佛一切都在他的預料之中,又或是他有意借此考驗太孫的執政能力
    在這關鍵時刻,姚廣孝主導下的《大明日報》,再度挺身而出,在報紙上直接刊登了太孫的移民令。
    與此同時,還以生動形象的筆觸,將東夷描繪成一處充滿機遇與希望的樂土。
    字裏行間洋溢著對東夷之地的向往與憧憬。
    文章見報後,民間輿論頓時轟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