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 問世! 大爆炸時代!
字數:8118 加入書籤
金陵,曆來以冬寒徹骨、夏炎如爐著稱。
冬日裏,凜冽寒風穿街過巷,無所不至,而夏日則熱浪滾滾,恍若置身熔爐,欲將人烘烤至熟。
隨著太孫殿下凱旋回朝,金陵城內的氛圍亦是驟然升溫,猶如盛夏之熱烈。
有關蒸汽機的懸賞,激起了無數人的雄心。
那可是太孫殿下親口許諾,誰發明出來便能封國公。
即使隻做一些改進,也能得到豐厚的賞賜。
首先為此瘋狂的,當然是製造局的工匠們,千載難逢的翻身機會,誰又願意錯過呢?
隨後,國子監的學子們,也爆發出同樣的熱情,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讀書人對功名從來都是最渴望的。
雖然他們沒有經驗,不懂怎麽製造,但他們有知識有文化,他們都是非常聰明的人。
蒸汽機的運行原理並不複雜,他們一眼就能看懂。
為了獲得爵位,不少國子監學子幹脆離開了國子監,深入製造局的工廠,去了解更多的細節。
賭一把!
本來金榜題名就是一個賭局。
最後真正能高中的人,又有幾個呢?
與之相比,蒸汽機的原理看起來是如此簡單,有什麽理由造不出來呢?
一旦造出來了,那可是國公爵位啊,比狀元都不知道高了多少級。
於是,在夢想的催使下,一批學子走進了製造局。
這些人的加入,給製造局的設計製造帶來了強大的推動力。
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國子監學生和工匠們,共同對原來的蒸汽機,提出了一百多條行之有效的改造意見。
讓朱允熥意想不到的是,其中甚至還有提高煉鋼技術水平,提升鑄造技術的內容。
一個能高效運行的蒸汽機,遠比原來想象中複雜得多。
涉及到大量的零部件,以及一連串的產業。
之前朱高熾所造的大型蒸汽機,是不顧運作效率,不顧實際情況,強行堆製而成。
放在實際應用層麵,毫無用處。
真正能高效率使用的蒸汽機,哪有那麽容易造出來的。
但科技的發展從來如此。
從實驗室研發出來,到最後生產出來,廣泛應用,本身就要經曆漫長的過程。
第一批產品通常都不會太好,還需要根據使用後的反饋,再逐步改進。
即使在後世社會,也是如此。
朱高熾的那台蒸汽機,雖然大而無用,但卻跑通了前期技術驗證的路。
讓蒸汽機的研發,從此走上了正軌。
大明製造局的主體在金陵城外,但在城內也有辦事中心,朱允熥前來視察的時候,便看到不少人員進進出出,忙碌無比。
“這是什麽玩意兒,我看不懂!”朱高熾大聲嚷嚷著。
朱允熥走向前去,眾人連忙紛紛見禮。
“參見太孫殿下!”朱高熾雙眼通紅,顯然是很久沒有好好睡過覺。
可肥胖的體型,卻沒有絲毫改變的跡象。
看來在吃東西上麵,他從來沒有虧待過自己。
執掌製造局後,之前對朱高熾食物的限製,已漸漸全部放開,朱高熾又恢複了從前的大吃特吃。
果然,胖子想要變瘦,不是那麽容易的。
除非真窮,吃不起。
“你剛才說什麽東西看不懂呢?”朱允熥笑問道。
“是這個。”朱高熾遞了過來:“這是一份蒸汽機改良方案,畫了一些圖,看起來好生奇怪,根本看不懂。”
朱允熥接過去一看,頓時呆住了。
這並不是一份完整的蒸氣機改良方案,隻是對其中的小部分進行改良。
讓朱允熥所震驚的是,此人在方案中,對蒸汽機運轉時的力量進行了分析和計算。
某種意義上說,這已經初具後世基礎物理學的雛形。
當然,他的分析和計算方法並不是很科學,但確實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
再繼續推算下去,或許用不了幾年,就該研究出力的三大定律了。
“是一個人才。”朱允熥笑道:“此人叫什麽名字?本宮想見見他。”
“聽說他名叫賴文安,幾個月前,就離開國子監,來了大明製造局。”
“天天跟著工匠們學手藝。”
“聽說此人悟性極好,往往能想到尋常工匠想不到的新點子。”
“這份自稱能改進蒸汽機的設計方案,便是賴文安上交的。”
“大家都說看不太懂,但他偏說這樣做可以。”
朱高熾說到這裏,忽然停住了:“你能看懂賴文安寫的東西?”
朱允熥笑著點頭:“並不算太深奧,可以看懂。”
“不愧是太孫殿下。”朱高熾佩服無比:“我還以為他是瞎寫瞎畫一通,來騙我的呢。”
“那倒沒有。”朱允熥搖了搖頭:“你去將賴文安召來,本宮要見他。”
不多時,賴文安趕到。
“參見太孫殿下。”他跪下去重重磕拜。
語氣顫抖,身軀亦是如此,顯得十分緊張。
“這是你寫的?”朱允熥拿起那份圖文並茂的紙。
賴文安微微抬起頭來,看了一眼:“正是草民。”
“不錯,雖然並不完善,但思路很好。”朱允熥讚許了一句,又問道:“你以前學過算術?”
“草民自幼對算術極為感興趣,後來進學堂讀書識字,也利用空閑時光,讀過不少算術書籍。”賴文安的語氣漸漸緩和,不再似之前那般緊張。
“聽說你之前是國子監的學生,為什麽拋棄監生身份,卻自願到製造局來屈就呢?”
此時還是大明初年,朝廷對官員和人才的需求量很大。
國子監的監生,就算不能在科舉時金榜題名,也有機會被遴選去做官。
隻是通常品級不高,前途一般。
但無論如何,官就官,遠非民能比。
工匠縱使能拿到一份不錯的薪水,社會地位卻遠比官低得多,工作也辛苦不少。
“草民雖自幼對詩詞文章有幾分興趣,但卻隻喜歡吟詩作對。”
“對聖人之言,並不甚喜,科舉高中恐是無望。”
“相反,草民對算術以及製作各種木器玩賞,情有獨鍾。”
“若一直呆在國子監,將來遴選出仕,也不過是最低階的小吏而已。”
“那日聽太孫殿下在國子監講科學,草民深以為然。”
“便決心此生不再追求聖人之學,轉而走科學之路。”
“便來了大明製造局。”
朱允熥哈哈大笑。
賴文安這個名字,他在前世的史書不曾見過。
但不同的環境,注定會埋沒許多人才。
賴文安或許正因為不適合科舉之路,曆史上的大明又沒有提供讓他發展的土壤,於是,一位優秀的理工科人才,就這樣埋沒了。
這並不奇怪。
華夏數千年來科學發展停滯,注定埋沒了數不清的理工科人才。
賴文安的話說得多了,又見朱允熥態度和藹,膽子也越發大起來,再沒有初見太孫殿下時的拘謹。
“可惜在製造局,無人能交流。”他又補充說道:“有時候想出一個好點子,想讓旁人幫著參考一二,卻不知道找誰是好。”
“若是有人能指點一二,或許便會茅塞頓開。”
朱允熥驟然心中一動。
腦海內似有什麽東西,一閃而過。
交流……論壇……社區……搜索引擎……論文……科技專刊……
對!
後世技術大爆炸,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可供科學家,專業技術人員彼此交流的地方。
網絡時代有論壇,有搜索引擎!
遇到技術難題,網上搜一下,馬上便能解決。
搜不到,壇子裏問一問,也多半有人知道。
畢竟,誰都不是神,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識。
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都可能知道一些別人不知道的科學知識,或實用技巧。
後世的程序員編程,基本上已經離不開搜索引擎和論壇社區了。
其他許多工作也一樣。
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大家首先想到的,都是通過搜索引擎尋找答案,或是專業的論壇。
大部分很快就能解決。
不要小看這一點,對工作效率的提高,可能是百倍,千倍的。
從前經常被莫名其妙的技術難題卡住,自從有了網絡,往往一會兒就能找到答案。
那沒有網絡的時代呢?
也有科研論文和科技專刊。
沒錯。
無論後世的科研工作者如何拚命吐糟論文體係有多少問題,多少毛病,但大家又都很清楚,科研工作,離不開學術論文體係的支持。
做科研一定要閱讀最新的論文,要站在別人的肩膀上。
再放低一點要求,那便是各種專業科技雜刊。
這些後來被網絡搜索引擎和專業論壇所取代。
比如說,在網絡還沒有普及的時代,《電子報》曾經是無數電子愛好者、電子科技工作者、電子產品開發工程師、電器維修從業者等技術人員最喜歡的讀物。
數不清的專業人員,從上麵學習各種各樣實用的技術。
也將自己在實際工作中發現的問題,寫成文章,在《電子報》上麵發表。
眼下的大明,科學研究才剛剛開始。
正需要一份專業科學技術期刊。
讓大家將自己在實踐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相關的解決方案,發表在上麵,以供別人參考。
有時候,也可以在上麵進行求助,將自己遇到的問題公布,向所有讀者征集解決的辦法。
大家集思廣益,通過期刊進行交流。
朱允熥越想越激動。
如果大明一份這樣的專業科技期刊,它對技術的促進將是無比巨大的。
還有。
朱允熥之前一直不知道怎麽將自己所掌握的知識,用適當的方法,去傳授給這個時代的人。
因為在無人交流,無人指點,也沒辦法抄襲,借鑒的情況下,編一本完整教材的難度很高。
朱允熥捫心自問,恐怕難以編好。
隻能一直擱置。
但如果將那些零散知識,分批發表在專業科學刊物上呢?
準確點說,這才符合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
人類的知識,一開始都是不成體係的。
是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一點點慢慢研究探索出來。
最後才匯編成教材,供所有學生學習。
他老想著寫教材,傳授完整的知識,完全誤入歧途了。
根本不需要啊!
還有。
要製造出可以使用,運用良好的蒸汽機,恐怕還需要一些數學和物理知識。
而這些知識,朱允熥自己就有。
隻是因為遺忘,導致不成體係而已。
隻要將專業期刊辦起來,大家一起交流,那就能慢慢將知識體係重新拚揍起來。
一念及此,朱允熥再也忍耐不住,令人拿來筆墨,寫下了“科學”兩個字。
大明要辦一個期刊——科學期刊!
這份期刊,將使大明真正邁入科學技術大爆炸的時代。
隨後,朱允熥又繼續寫道:力的三大定律!
……
半個月後。
大明第一份專業學術期刊——《科學》期刊問世。
無數的能工巧匠,科學技術人員在上麵發表自己的心得體驗,傳授和交流專業技術知識。
朱允熥的“力的三大定律”也正式發表。
自此,大明正式進入一個科學技術大爆炸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