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 瘋狂的熱潮!

字數:7213   加入書籤

A+A-


    朱允熥原以為,《科學》期刊問世,並不會引發太大的漣漪。
    眼下的大明,正處於大變革的時代。
    無數前所未有之事接踵而至。
    宗室製度重立,大明軍隊全麵裁軍,黃子澄賣國醜聞,還有一個個的基建計劃和工程出台……
    任何一件事,影響都極為深遠,也引發了數不清的議論。
    在這其中,雖然蒸汽機的事,讓許多人產生了濃厚的好奇心,但實際上吸引的人群數量,依然遠不如其他事件。
    國公之位雖然誘人,可除了醉心於此的工匠和有科學基礎的學子之外,尋常百姓還是有自知之明的。
    知道那注定與自己無緣,除了極少數的奇才怪才不這麽認為。
    《科學》期刊,畢竟是專業技術讀物,與普通人的生活無關,也無法像國家大事一樣,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
    所以,朱允熥以為,雖然這本刊物對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影響深遠,但短時間內,對輿論的影響會很有限,需要時間慢慢發酵。
    就好像後世最頂尖的學術期刊,普通人一般也不會去關注。
    那是獨屬於科研工作者的讀物。
    然而,《科學》期刊上市發行之後,朱允熥才發現,自己還是低估這個時代的人,對專業知識的渴望,以及獲取相關知識的難度。
    比如說,後世的人,若想學炒菜做廚師,他隨便就能從網絡上搜到大量的教學視頻。
    相關書籍更是汗牛充棟。
    再不行的話,去新東方報一個班,讓老師手把手教你。
    總而言之,在後世,隻要你願意學,絕對不缺少學習資料。
    “秘籍”都是公開,方法都是現成的。
    但這個時代不一樣。
    這個時代想學習當廚師,先得磕頭拜師,奉上厚禮,然後給師傅當牛作馬,將師傅侍候得舒服了,師傅再傳徒弟一點燒菜的本事。
    將技術全部傳給徒弟是不可能的,除非是他親生兒子。
    連學習做一個廚師都是如此,其他的各項技藝就更不用說了。
    大家都喜歡藏著掖著,更有甚者,隻傳授給嫡係子孫後代。
    傳家不傳外,傳子不傳女。
    技術可是吃飯的家夥,怎麽能輕易教給別人呢?
    《科學》期刊的問世,就如同武俠世界裏麵,有一個絕世武林高手,突然將自己的畢生所學,都公開出版發行了。
    最強武林秘籍出世,並且還大量印發。
    由此而引起的瘋狂,可想而知。
    《科學》期刊可不僅僅刊登了朱允熥的三大定律,還有木匠講述如何製作某個複雜家具的內容,鐵匠講解打鐵的技巧,機匠,編織,染工……
    朱允熥原來隻打算發行三千份。
    畢竟是學術專業期刊,即使數量少,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後世科研工作者,發表一篇引用數過千的學術論文,那可是了不得的大事。
    三千之數,已經足夠很多人交流,促進技術飛躍了。
    然而,連他也沒有想到,《科學》期刊問世後,立即便引發了購買的狂潮。
    在許多人眼中,《大明日報》隻是用來打發時間,了解國家大事的。
    但《科學》期刊是什麽?
    那上麵刊登的是數不清的技術,是無數人視若珍寶,夢寐以求的東西。
    對從事相關工作的技術人員來說,隻要在上麵看到一星半點有用的東西,便可能終生受益無窮。
    他們又如何能不為之瘋狂呢?
    三千本期刊發行完畢之後,黑市上二手《科學》期刊的價格,炒到了令人目瞪口呆的數十兩銀子一本。
    不過,這個價格,很快便回落了。
    因為朱允熥得到探聽司回報的消息之後,馬上下令進行了增印。
    一萬本!
    還是不夠。
    三萬本!
    仍然不夠。
    十萬本!
    依然不夠。
    三十萬本!
    最終,《科學》期刊的總印刷量,達到了此前完全難以置信的三十萬本!
    要知道,它不是《大明日報》這樣的悠閑讀物,而是講解專業技術的學術期刊。
    三十萬發行量的專業學術期刊是什麽概念?
    金陵城附近有十幾萬工匠,基本上是人手一本。
    剩下的,則銷往了全國各地。
    由此而來的巨大反響,可想而知。
    “原來這個器具,竟是這般打造的,真是構思精巧啊!”
    龍江寶船廠,一名老匠翻閱著《科學》期刊,由衷感歎道。
    “哈哈哈,我說我以前打出的菜刀,怎麽總感覺差了一分火候,原來如此!”
    金陵城的某一個鐵匠鋪子,一名鐵匠看著手中新打出來的菜刀,臉上露出燦爛笑容。
    多虧了《科學》期刊。
    要不然,自己可能一輩子都摸索不出其中的關竅。
    同樣的一幕幕,發生在大明許多地方。
    無數的工匠,各行各業的技術人員,都從《科學》期刊學到了技術,解決了從前一直難以解決的難題。
    《科學》期刊是大雜燴,涉及的行業很廣,上麵的內容,當然不可能全部能看得懂。
    但沒關係。
    隻要與自己專業技術相關的那部分能看懂,就足夠了。
    也有少數技術高超的人,在看到《科學》期刊上麵的專業知識後,不屑搖頭。
    因為他們手中,掌握著更好的技術。
    其中有一部分人,便給《科學》期刊投稿,講述自己的技術。
    這就不得不提一下華夏民族的兩個傳統了。
    一方麵是將技術藏得很緊。
    另一方麵,又渴望人前顯聖,青史留名。
    一個技術高超的工匠,通常不願意輕易的將技術傳授給自己的弟子。
    但如果有機會能成為像魯班那樣的祖師爺,被萬世頂禮膜拜,那他便可以毫不猶豫的將自己的技術都公布出去。
    至少有相當一部分人是這樣的心態。
    對這些人來說,在《科學》期刊投稿,發表自己的技術見解,不僅能獲得豐厚的稿酬回報,更會給自己帶來巨大的名氣。
    之前在《科學》期刊發表文章的第一批工匠,已經有無數同行前去拜訪了。
    名利雙收!
    令人趨之若鶩。
    對於這種變化,朱允熥自然是樂見其成的。
    這意味著,會有越來越多的工匠,像儒家弟子傳授聖人之學一樣,將自己所掌握的技術貢獻出來。
    促使各種技術,也漸漸如儒學般,成為當世顯學。
    百家爭鳴的時代,悄然到來。
    ……
    《科學》期刊編輯部。
    自從《科學》期刊開始籌辦,賴文安便被朱允熥任命為總編輯。
    一起進入編輯部的,還有數十名技術高超的製造局老工匠,以及一部分原國子監學子。
    若沒有這些人的努力,《科學》期刊也無法順利問世。
    也隻有身為太孫,執掌大明帝國的朱允熥,能調動如此之多的資源。
    人力、物力、財力……
    工匠們能將自己過去的經驗講出來,將自己曾經遇到的難點,最終苦思而出的解決辦法講述出來,卻無法用文字進行很好的描述,需要國子監學子幫忙。
    實際上,編輯部收到的很多投稿,文理都不是太通順。
    畢竟,這個時代絕大多數工匠的文化水平真的不是很高,也就是勉強認得字而已。
    要正式發表出版,還需要《科學》期刊編輯部的努力。
    賴文安很清楚這份期刊的作用和影響,對太孫殿下能想出如此絕妙的主意,佩服得五體投地。
    但更讓他欽佩的,則是太孫殿下在《科學》期刊上發表的力的三大定律。
    與同期發表的其他專業知識不一樣。
    力的三大定律問世之後,大多數工匠並不是很在意。
    他們更喜歡看解決實際問題的文章,而不是晦澀難懂的原理。
    那也許就是太孫殿下覺得好玩,才研究一下罷了。
    然而,國子監那些從學習聖人之學轉而走向科學之路的學子們,卻一個個皆是如獲至寶。
    太孫殿下發表的三大定律,如同有神奇的魔力一般,吸引著這些人。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各個州府對科學感興趣的讀書人,亦是如此。
    這些人加起來,已經不少了。
    賴文安作為《科學》期刊的總編,也是其中之一。
    而且,他似乎從這三大定律中,看到了解決蒸汽機製造的曙光。
    明明兩者應該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太孫殿下曾和他說,創辦《科學》期刊,會對蒸汽機的製造,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
    一開始賴文安還不太相信。
    現在卻是完全信了。
    因為有很多人的投稿,都與蒸汽機製造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相關。
    之前自己一個人冥思苦想,亦是在單獨打鬥。
    如今才是真正匯聚眾人之力,匯聚天下人之力。
    將已經解決了的技術問題,發表在《科學》期刊上,後麵的人就不用再去研究,重複做無用功。
    而是集中精力在尚未解決的難題上。
    還能從前麵得到啟發,開拓思路。
    現在收到的投稿,都來自金陵附近。
    因為稍遠一些的地方,目前仍無法投稿。
    好在金陵便有十幾萬工匠,數量已經非常龐大了。
    聽說太孫殿下有意開設郵政部,方便天下人通書信往來。
    想必到那時候,外地的投稿才會多起來。
    身為總編,賴文安深感自己身上責任重大。
    對每一篇稿子,他都進行了極為認真的審閱。
    即使是自己不懂的知識,也會督促其他相關的人員,一審二審三審。
    編輯部大堂,賴文安正和其他編輯一起在看稿。
    為了防止編輯將投稿人的成果私下偷偷據為己有,審閱稿子都是在大堂進行的。
    每篇稿子收進來後,至少由三名編輯分別審稿。
    眾人皆聚精會神,無人說法。
    突然。
    一道聲音響起。
    “這篇稿子寫得太好了,解決了製造蒸汽機最大的一個大難題。”
    一名編輯擊掌而起,興奮萬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