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穩定的根本!稅務司的轉機!

字數:7618   加入書籤

A+A-


    這一波商戰,讓朱允熥賺得盆滿缽滿。
    大明糧食和物資儲備司也趁此機會正式建立。
    通過建設大量的官倉,進行糧食和重要物資儲備。
    糧食和其他各項與百姓民生關係緊密的物資,從此價格都變得非常穩定。
    這對於他後來的一係列改革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存糧儲糧,妥妥是虧本的經濟行為。
    因為存進糧倉的糧食,需要三到五年後出售,再進當年的新糧。
    毫無疑問,新糧的價格,比庫存了三五年的舊糧要貴得多。
    高價進,存三五年,再低價賣,毫無疑問是虧本的。
    可即使是在後世,國家仍然會花大力氣儲糧存糧,這可並不僅僅是為了防止出現饑荒。
    經濟發展會使流通中的錢變多,從而造成通貨膨脹,這是不可避免的經濟規律。
    這時候如果糧食價格也隨著一起上漲,就會形成經濟發展越快,底層生活越艱難的局麵。
    從而使得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底層,一致反對經濟發展。
    在這種情況下,強行將糧食價格控製在一個較低的水平,實際上就是讓底層多少能享受到一點可經濟發展的成果,從而保證社會的基本穩定。
    即原來底層賣苦力幹活是一個月拿五百文錢,後來經濟發展,通貨也膨脹了,賣苦力幹活的薪水,也漲到了一個月五千文。
    可這時候,環顧四周,發現許多東西的價格同樣跟著上漲十倍了,薪水似乎是漲了一個寂寞。
    甚至反而造成存不下錢。
    因為以前存下來的錢,都由於通貨膨脹而變得不值錢了。
    造成的效果,是讓他們覺得,還不如經濟不發展,幹活也永遠拿五百文一個月的薪水。
    但若這時候,發現糧價沒有變,心理感受就完全不同了。
    同樣工作一個月,如今拿著一個月的薪水,能買到以前十倍的大米。
    這是實打實的收益。
    也是國家穩定糧價最大的好處。
    糧食消費最大的特征,是它具有剛性消費的色彩。
    即無論糧食是什麽價,它的消費實際上是不變的。
    因為一個人隻能吃那麽多糧食。
    無論糧食多便宜,他都隻能吃這麽多。
    反過來說,無論糧食價格多貴,他也必須吃這麽多。
    價格的高低起伏,並不會影響糧食的消費。
    這就是糧食的特殊性。
    一定要說區別,也僅僅是糧食價格便宜,會造成一些浪費。
    這個數額仍然是有限,也僅此而已。
    既然是剛性消費,又關係著千千萬萬底層百姓的生計,將其人為調控成低價,對國家而言,就是一件成本很低,收益卻很高的事情。
    工作一個月的薪水能買一千斤大米和工作一個月的薪水隻能買一百斤大米,人們的感受絕對是天壤之別。
    讓人們手中的錢變多,讓剛性消費的糧食保持低價,所有人就都會覺得,生活越來越好了!
    雖然實際情況並非如此,但人們的感受卻是這樣的。
    這就是控製糧價最大的作用!
    朱允熥很清楚這一點。
    大明可以通貨膨脹。
    隨著銀行的建立和金融業的發展,大明也必然會通貨膨脹,這是經濟規律。
    即使他身為皇太孫,也無法強行對抗這一規律。
    但朱允熥可以利用糧食消費剛性穩定這一特性,通過收儲再賣糧,讓糧價始終保持穩定。
    讓糧價不隨通貨膨脹而上漲。
    隻要糧價穩定,在老百姓的感受中,無論怎麽通貨膨脹,他們還是會會覺得自己賺的錢越來越多,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因為百姓們還是習慣用一天賺的錢能買多少大米來衡量收入高低。
    當然,前提是生產出來的糧食,足夠大明百姓消費,還要有一點剩餘,才能實現這一目標。
    要不然,就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了。
    如今的大明,仍然不能通過從海外殖民地運糧來保證糧食供應,水利工程的建設,便十分重要了。
    隻有保證糧食的生產不受或少受水災旱災的影響,保證糧食的供應絕對充足,始終保持低糧價的目標才能實現。
    如若不然,但凡存在百分之一的缺口,糧價都會立即失控。
    糧食生產永遠都要大於糧食消費,這是所有一切的基礎。
    即使是後世的科技文明社會,依然如此。
    更別說眼下的大明了。
    經此一役,劣紳奸商元氣大傷,但他們的基本盤還在,隻是暫時不得不蟄伏。
    而這時候,對官府胥吏的調整,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它的影響更大也更深遠。
    長期以來,豪紳把持地方權力,已經形成慣例傳統。
    皇權不下縣,縣下皆自治。
    事實上,即使是縣府本身,也有著一套獨特的自治係統。
    那便是胥吏統治。
    流水的縣官,鐵打的胥吏。
    從外地調來,走馬上任的官員,很難了解一個縣的基層實際情況,隻能依靠在衙門工作多年的胥吏來掌控縣治。
    很多事情,看起來是縣官在發號施令,實際上,是胥吏早已將結果呈交上去,該怎麽做,怎麽處理,縣官大多數時候,都是按照胥吏的處理意見,照本念經。
    比如說,出了人命案,抓了嫌疑犯,是捕快先將人犯帶到捕房進行審訊,等審明白了,供狀都寫好了,再上呈縣太爺。
    後麵縣官升堂審案,隻是走一個形式上的流程而已。
    其他各項事情也是一樣的。
    胥吏在實際上把控著縣衙的權力。
    然而,隨著軍隊改製和裁軍的持續進行,一批一批的退役士兵和基層軍官轉業為衙役,這一權力格局迅速被打破。
    與後世衙役階級分明,終生不能升遷不一樣。
    大明初期的衙役,是可以得到提拔重用的。
    明初有些衙役,甚至一路高升,最終被提到了中樞大臣的位置。
    這在後世是無法想象之事,但在明初並不少見。
    能夠升遷,衙役們自然更有動力工作,以及奪權。
    特別是對轉業而來的士兵和基層軍官而言。
    對縣官來說,因為以前衙門完全被地方胥吏所掌控,他們若要整治那些在本地根深蒂固的胥吏,就會造成縣衙秩序混亂和失治,影響自己的政績與前途。
    所以,很多時候,縣官們雖然對胥吏們的所作所為不滿,卻不得不睜隻眼閉隻眼,任由他們行事,以此換取自己任上平安無事。
    反正過幾年,就調到別處去了。
    可如今,有了轉業退役而來的士兵和軍官加入,縣官忽然發現自己找到了可以對付原來那些胥吏的人。
    雙方可謂是一拍即合,立即便開啟了對原來把持縣衙的舊胥吏的奪權。
    趁著改製的機會,將其中不少胥吏趕出衙門。
    這一現象在全國各地衙門普遍上演。
    畢竟,能將權力控製在自己手中,哪個流官又真的不願意呢?
    以前是怕引起事端,隻圖平安順利渡過三年任期。
    如今形勢大變,他們當然很樂意將權力收回來了。
    從軍隊轉業和退役回來,安排到衙門當差的人,同樣不滿足於手中無權。
    就這樣,在他們的聯手之下,原來縣府衙門的權力結構迅速發生變化。
    連帶著的影響是,以前衙門普遍不支持稅務司征稅,不配合稅務司行事。
    可如今,縣官和退役轉業而來的新人,都看到可以利用稅務司征稅的事,打擊以前的胥吏,他們態度立即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稅務司一夜間,從“敵人”變成了“盟友”。
    畢竟,原來的舊胥吏,才是各方最大的“敵人”。
    這頓時讓稅務司壓力大減。
    各地官員彈劾稅務司的奏章,也變成了彈劾地方胥吏。
    借著衙門改製的浪潮,稅務司終於漸漸在全國各地站穩了腳跟。
    ……
    北平。
    朱能率領三千新軍將士抵達的時間,比原來的預計,足足提前了十多天。
    水泥大道的鋪設,讓馬車的行進速度加快了許多,也不會因下雨而致使道路泥濘難行。
    再加上新軍將士皆是精銳之軍,行軍當然更快。
    在北平休整了幾日,朱能便決定領兵出征。
    以往每次出征,都是在冬季,唯獨這次,還是盛夏。
    正常而言,這個時間段仍是農時,不適宜對外大動刀兵。
    但新軍是完全專業化的脫產軍隊,並不像衛所軍一樣,受農時的製約和影響。
    “雖然新軍都是精銳將士,可僅率三千兵馬,便出兵北伐,會不會太冒失了一些?”出發之前,藍玉有些不解道:“輕騎突進,倒也並非不可。昔年霍去病攻打匈奴之時,便采用過此類戰術。”
    “但一則霍去病所率兵馬,皆是精銳騎兵,來去如風,可進可退。”
    “而如今你所率的新軍,則是馬車戰車為主,行進速度雖然步兵快一些,卻也有限。”
    “一旦遇到大隊北元兵馬,被其重兵包圍,隻恐有全軍覆沒之憂。”
    “更何況,即使是派精騎突擊,效仿唐初李靖滅突厥的戰法,也應該同時調遣其他各路大軍配合,對北元形成擠壓之勢,方可劍斬王庭。”
    “然太孫殿下不僅不做布置,反而令我約束各路兵馬不得隨意出關,隻任由你一支孤軍深入。”
    “不是我藍玉不相信太孫殿下,實在是這等戰術,我用兵多年,聞所未聞。”
    朱能卻是胸有成竹:“大將軍隻管按太孫殿下的布置行事。”
    “軍隊改製和裁軍,才是當下的大事。”
    “北平一線,有數十萬衛所軍。”
    “有大將軍坐鎮,方能不亂。”
    “至於剿滅北元之事,交給末將等人就好了。”
    “大將軍無須多慮。”
    藍玉看著他,拍了拍他的肩膀,道:“長江後浪推前浪。我已經老了,大明的未來,隻能靠你們年輕人。”
    “我分析過太孫殿下剿滅倭寇,收複台灣,平定倭國的戰爭,太孫殿下的戰術天馬行空,指揮出神入化,有似神來之筆,無愧大明軍神之稱,遠勝我矣。”
    “你雖然年輕,但卻是太孫殿下親自帶出來的人,我相信你。”
    他心中其實十分放心不下,深感忐忑不安。
    但大軍出征的當口,也隻能說一些鼓舞士氣的話。
    “我會調集大軍在張家口堡聚集,等著你凱旋歸來。”
    張家口堡正是此次出征必經的邊關重鎮,也是護衛北平最重要的橋頭堡。
    藍玉調兵到張家口堡,說是等朱能勝利歸來,實際上是做好以防萬一的準備。
    若有必要,隨時可以從張家口出兵策應。
    又能防止北元反擊。
    朱能雖然年輕,亦是宿將,聞歌而知弦意。
    他沒有多言。
    新軍要證明自己,唯有用戰場上實打實的戰績。
    當下向藍玉拱了拱手:“大將軍,末將領兵出征了。”
    旋即,轉身揮手。
    嘹亮的號角聲吹響。
    三千將士,坐上了馬車,浩浩蕩蕩開赴戰場。
    望著逐漸遠去的大軍,藍玉用隻有自己才能聽到的聲音喃喃道:“他們真能擊敗北元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