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 大工程!大明的稀奇事!

字數:12223   加入書籤

A+A-


    秋收之後,農忙時節過去。
    與很多人現代幻想中並不一樣。
    古代的農民,雖然生活很苦很累,但工作的時間,卻反而沒有後世現代牛馬的工作時間長。
    這其中有兩個原因。
    第一是這個時代的農民,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對底層農民來說,晚上加班是不可能的。
    因為照明是很貴的。
    沒有光亮,想加班工作也加不了的。
    晚上必須得睡覺休息。
    夏天還好,因為日照時間很長。
    冬天晝短夜長,休息睡覺的時間足足的。
    其次是,與工業社會的生產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都在進行不一樣,幹農活是有季節性的。
    也就是從農作物播種到收獲這幾個月,才是生產季節。
    特別是播種期間和收獲時節,忙得熱火朝天,累得隻想趴下。
    但過了收獲季,馬上就能閑下來。
    很簡單,因為你想幹活也沒有活幹了。
    地裏都不長莊稼了,你幹什麽活呢?
    想幹也沒得幹!
    正因為如此,古代農民的生活雖然苦,但實際工作時長卻是遠遠也比不上後世996,甚至007的牛馬們的。
    不過嘛,知道農民農閑沒活幹了,朝廷就得想法照顧照顧他們。
    征發大量的農民去服徭役,繼續幹活!
    徭役的作用有二。
    一是國家進行工程建設,比如修路,修宮殿,修城牆,修堤壩,挖運河等等。
    這裏麵耗費勞力最多的是修宮殿和城牆。
    比如說長城可不僅僅秦朝修建起來的。
    後世曆朝曆代一直在修。
    其規模並不弱於秦長城,隻是工期沒有秦朝時那麽趕,花費的時間更長罷了。
    宮殿就更不用說了。
    可不僅僅隻有皇宮。
    還有很多皇家花園,行宮。
    經常會建新的。
    龐大的宮殿建築群當然要征發數不清的勞力才能修築完成。
    相比之下,與後世人想像不一樣的是,修路在古代通常並不算多大的工程。
    至於修堤壩和運河,這得視不同的年份而定。
    某年黃河潰堤了,重修大堤自然就成了那一年大工程。
    但正常年份,河堤隻需稍加修繕,工程量也不大。
    甚至是根本不修。
    運河亦是如此。
    正常年份修繕維護隻是小打小鬧,遇上大修或重挖的時候,才會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
    總體上來說,工程建設的規模從投入的資金多少可以比較出來,朝廷投錢最多的永遠是修城牆,其次是修宮殿。
    其他的都比不上。
    從統治的角度上說,修城牆是為了防範外敵入侵或者內部敵人(境內的城池),鞏固統治。
    而修宮殿則是為了讓統治者好好享受。
    這兩項是絕對剛需。
    與此相比,老百姓的民生需求,則要為這兩項剛需讓步。
    總不至於給老百姓修建能遮風蔽雨的房子,比給自己建宮殿還重要吧?
    對統治者來說,世上沒有這樣的道理!
    征發百姓服徭役的第二個作用是,不讓農民在農閑的時代,完全閑下來。
    一大群人整天無所事事,就會整日裏想七想八,琢磨這琢磨那,弄不好得想出一些不好的東西,然後造個反玩玩?
    不讓他們閑下來,他們便沒時間去想太多,更沒時間去閑聊交流,拉幫結派,組織人馬……
    他們造反的風險就會大大降低,統治也就安穩了。
    基於這兩點,讓百姓服徭役的作用是巨大的。
    不過,今天與往年不一樣。
    今年朝廷並沒有征發一個民工去修宮殿。
    雖然宮殿確實也有部分在重建,修繕。
    老朱離開後,皇宮裏的窗戶,在朱允熥的命令下,都換上了玻璃窗。
    許多房間的地麵上,也用水泥重新做了防潮,再在上麵鋪上皇宮專用的地磚。
    金陵城的宮殿原是填湖而建,地勢較低。
    一到陰雨天氣,地麵便潮濕無比。
    這個問題十分嚴重,已經到了必須要解決的程度。
    但宮殿修繕,都是朱允熥撥付了銀子,雇傭民工進行的,而非征發的徭役。
    當初老朱剛登基稱帝不久,對家鄉懷念不已,下旨營建鳳陽中都,準備將來遷都鳳陽。
    為此征發了幾十萬民工。
    結果是修建宮殿的民工和工匠對無償服役十分怨恨。
    竟在宮殿中埋下了咒符、泥人和木人等物品,以詛咒宮殿的居住者。
    即所謂的厭勝之術。
    老朱勃然大怒,一度揚言說要將修築鳳陽中都的幾十萬民工全部處死。
    後來經工部尚書薛祥再三勸諫,才放過那些工匠,卻還是處死了一千餘人。
    這件事也促使老朱最終放棄了遷都鳳陽的計劃。
    當然,放棄遷都鳳陽的原因不止於此,此事隻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無論如何,這都是前車之鑒。
    雖然朱允熥並不信什麽厭勝之術。
    可若真有人偷偷這樣做,心理上還是難免會犯惡心。
    畢竟是自己日後要居住的地方,不如付工匠們工錢,給他們很好的待遇,讓他們開開心心的幹活,不鬧出什麽事端。
    何況,此次宮殿修繕所投入的資金並不多。
    對如今財政充盈的大明朝廷而言,不過是九牛一毛而已。
    至於城牆建設,朱允熥已下達了命令,草原已經被大明征服,後世從此永不築長城。
    各地的城牆也一律不得再建。
    時代已經變了。
    再修建城牆,沒有什麽意義,反而會嚴重阻塞交通。
    至於說純粹的觀賞,那眼下大明的城牆真的太多太多了。
    今年投入資金最多,建設規模最大的工程,主要是三項。
    首先是修路肯定是繼續的。
    這是極為關鍵的基礎工程。
    在《大明日報》的宣傳下,各地百姓對於自己家鄉修建水泥路的熱情很高。
    這是對他們都有好處的事,百姓們自然很樂意。
    其次則是堤防和水庫的建設。
    曆朝曆代,對河堤的建設都還是比較重視的。
    正常而言,每到冬季都會修繕河堤。
    相比之下,水庫的建設則很少會進行。
    曆史上,大規模的水庫建設,是新中國成立之後的事情了。
    古代幾千年的曆史中,修建的水庫寥寥無幾。
    與江河兩岸必須建堤壩不一樣,在許多地方,水庫並沒有非建不可的理由,有時候反而會阻礙洪水的下泄。
    興建水庫存在不小的風險,稍有不慎,水庫滲水漏水,便有可能造成潰堤,那便不是造福百姓,而是禍害百姓了。
    不過,世界上的事,都是有利有弊。
    隻要利大於弊,就可以做。
    如今有了水泥,大明製造局煉鐵煉鋼的技術,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冶煉規模更是擴張了幾十倍,成本也大幅度下降,大量興建水庫的時機,已然成熟。
    今年冬修,水庫建設也就成了重點。
    第三項大工程,則是朱允熥親自製定的三千座大型糧倉建設計劃。
    為此,他特意與大明製造局的工人,會同科學院的研究者一起,繪製了標準糧倉建設圖紙,並製定了詳細的建設標準和施工方案。
    要求各地官府,迅速按照方案興建糧倉。
    各級官員簽訂軍令狀,逾期未完成工者,斬!
    驗收質量不達標者,亦斬!
    如火如荼的建設,在全國各地迅速鋪開。
    東宮,院子裏。
    朱允熥正坐在新建的亭子裏,一邊悠閑的吃著點心零食,一邊講述著經濟學的常識,原理,以及自己對大明經濟和眼下狀況的看法。
    旁邊的書桌上,一名二十歲左右的男子正認真聽著,不時揮筆記錄。
    他叫楊榮,不久前,夏原吉受邀回國子監講學,講完後,讓聽課的學子們都寫文章闡述己見,一眼便看中了楊榮寫的文章,認為此人雖然年輕,卻頗有見識。
    正值朝廷用人之際,夏原吉便將他推薦給了太孫殿下。
    朱允熥翻了下此人的履曆,發現他多半便是後世曆史上有名的“三楊”之一,與楊士奇齊名的楊榮。
    於是將他帶在了身邊,加以培養。
    此前給老朱寫信,就是楊榮代筆。
    畢竟,朱允熥的毛筆字寫得太差,而且筆跡一眼就會被老朱認出來。
    既然老朱沒以皇帝的名義發號施令,而是用普通人的身份給《科學》期刊投稿,那朱允熥當然也用“編輯”身份和他通信了。
    老朱還在賭著氣呢,以孫子的名義寫信,肯定就不會回信了。
    因為代筆的緣故,楊榮也第一次接觸到了經濟學的知識。
    頓時隻覺打開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
    在此前的書籍裏麵,從不曾見過這方麵的記載。
    但聽太孫殿下講來,又極為在理,於治理國家,大有裨益。
    有了開頭,朱允熥也開脆趁得閑的時候,給楊榮講各種經濟學知識。
    倒不是單純為了培養他,而是朱允熥前世並非專業的經濟學專業出身,那個時代信息發達,他又愛好興趣廣泛,便利用網絡,零零散散聽了一些在線課程,學了點經濟學知識。
    不夠專業,所以不成體係。
    此時正好通過講述,來喚醒從前的回憶,理清思路。
    這也是後世著名的“費曼學習法”,非常有效。
    記錄整理後,還可以通過與人交流查漏補缺,將從前的知識加以完善。
    有楊榮記錄,又省了自己親自動手寫的麻煩。
    講了一陣之後,朱允熥伸了一個懶腰,道:“今日便先說到這裏吧。”
    “你得空的時候,將本宮講的內容好好歸納整理一下。”
    楊榮連忙站起身來,躬身行禮道:“是!”
    朱允熥揮了揮手,楊榮便退了下去。
    十七歲時,他被選入府學讀書,而今也不過二十歲。
    本來也沒機會這麽快來國子監讀書。
    去年冬天,太孫殿下在國子監講科學,轟動天下,自那之後,各級府學,州學,縣學,都刮起了科學之風。
    後來發生的一係列改革,更是促使不少學子幹脆離開了國子監。
    與此同時,因為朝廷國庫充盈,教育撥款充足,國子監招收學生的數量不斷上升。
    要招更多的學員,自然會從下麵補充。
    就這樣,楊榮得以提前幾年進入國子監。
    時代的一粒灰,壓在普通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
    但反過來說,時代的大風吹起時,同樣也會將很多人送上天空。
    讓他們的命運軌跡,從此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朱允熥的一次講課,大明刮起了新的大風,推動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
    不知有多少人站在了風口上,借風上青雲。
    又不知有多少人被時代無情拋下。
    楊榮沒有想到的是,剛入國子監沒多久,就會被夏原吉賞識。
    更沒有想到,遭到舉薦後,太孫殿下竟然會將自己留在身邊。
    在太孫殿下這裏聽到的東西,學到的知識,完全顛覆了楊榮自小到大的認知。
    從前在《大明日報》上看到太孫殿下的種種事跡,雖對此等天才人物有幾分敬佩向往,卻又覺得報紙所言不能盡信。
    楊榮深知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的道理,清楚日報上所記所載,多有美化之處。
    如今真正到了太孫殿下身旁聽命辦事,才發現自己完全錯了,大錯特錯了。
    《大明日報》的宣傳,確實不能盡信。
    因為報紙上僅提供了一個觀察視角,雖然將太孫殿下在某些方麵吹得神乎其神,卻說得並不詳盡。
    太孫殿下的知識之廣博,所見之高瞻,遠不是區區報紙記載所能言盡的。
    自己雖自幼讀書,但在太孫殿下麵前,卻宛如毫無見識的稚子。
    故而,楊榮再不輕易發表任何見解,隻是將太孫殿下所說的話,都牢牢記在心頭,時常反複琢磨,瘋狂汲取著知識。
    ……
    朱允熥望向楊榮遠處的背影,輕輕點頭。
    不愧是曆史上能走到輔臣之位的人物,年齡比楊士奇還小了好幾歲,不過才二十歲的年輕人,便有如此沉穩的性子,委實難得。
    更重要的是,人非常聰明。
    他講經濟學其實講得殘缺不全,有些知識甚至是似是而非。
    若是換一個普通人,多半會聽得雲裏霧裏,甚至是不知所雲。
    但楊榮卻能舉一反三,從他的每一句話裏揣磨出很多有用的知識。
    有些錯誤之處,也能通過聯係前後知識,自己修正。
    這就是真正的天才了!
    朱允熥心中想著,很快將心神收回,拿起桌麵上放著的《每日簡報》又看了看,目光不由得微微眯了起來。
    各地糧倉的興建,正在有條不紊的推進。
    進度最快的,當然是金陵城,畢竟,製造局就在這裏。
    其他的如蘇州,揚州,嘉興,鬆江等繁華之地,建設得也一點都不慢。
    而這些地方,恰恰是就大明最重要的糧食產地。
    糧倉建好了,接下來,收天下糧食的重頭戲,就該登場了。
    ……
    “大明糧食署正式成立,從即日起,全國各地糧倉,皆由糧食署直管。”
    金陵城的一間茶坊內,一名青衫男子正一邊喝茶,一邊拿著《大明日報》翻閱。
    此時的茶坊,人聲鼎沸,生意興隆。
    “你們說,這朝廷成立大明糧食署是什麽意思啊?”青衫男子問旁邊的人。
    “你沒看那報紙上麵說嗎?朝廷要給各地的官府減輕工作任務,以後這存儲糧食的任務,便由糧食署直屬管理。”
    “和大明銀行一樣,各糧倉的倉吏皆由糧食署直接委派,與地方官府衙門再無瓜葛。”
    有人拍桌道:“好啊,由糧食署直轄好。”
    “以前那些地方官吏,打著‘雀鼠耗’的名義,可沒有少從中撈取油水。”
    “而今,他們再也撈不到錢財了。”
    老朱雖然鐵腕反腐,殺了許多貪官汙吏,但一直沒有收到他所想要的結果。
    就是因為許多事情,到了執行層麵,不得不留下很大的權力空間。
    比如說,糧倉的‘雀鼠耗’,便是其中之一。
    ‘雀鼠耗’的實際損失有多大,朝廷是很難精確計算的,這給管糧倉的官吏留了操作空間。
    這個空間越大,官吏便越能上下其手,鑽空子撈好處。
    反過來,權力空間越小,官吏越無法撈油水。
    但很多事情,也會變得死板,無法變通處理。
    這正如矛和盾,有利必有弊。
    通訊條件決定了這個時代很多事情,不可能上報給上級再決定處理,必須要賦予下麵自行處置的權力。
    而這個“權力空間”,也就是腐敗尋租空間。
    封建王朝貪腐一直嚴重,這亦是最為關鍵的原因之一。
    通訊條件製約了國家的管理。
    後世通訊發達,一個電話便能直通,尚且普遍存在著“縣官不如縣管”的情況。
    而對這個時代來說,“天高皇帝遠”,這是非常現實的事情。
    當然,還有很多製度建設的問題。
    “那也不見得吧,難道糧食署的官吏,就不貪了嗎?”有人反駁道。
    “這還真不一樣。”有人解釋道:“咱聽說糧食署由楊士奇楊大人暫行代管,此人正是之前主管大明銀行之人,乃太孫殿下親手提撥,極為了得。”
    “大明銀行自成立至今,你們可聽說過,有像地方官吏那般貪汙腐敗頻發嗎?”
    “據我所知,大明銀行有專門的巡視人員,會不斷進行巡查,所有賬目皆會進行再三審計,查得那叫一個嚴格。”
    “想從中撈點什麽,很快就會被審計查出,那可就完蛋了。”
    “估計糧食署也會如此。”
    “沒有了地方官府衙門的牽製,審計查核,內部處理,都會十分嚴格,不會有任何束手束腳之處,貪腐之事,自然會大減。”
    旁邊另一人補充道:“不止如此,眼下朝廷正在大量興建新糧倉。”
    “這些新糧倉,可不是原來的土倉,都是用水泥建築而成,據說很多地方還用了鋼筋加固。”
    “防潮防水,通風幹燥,且防範極嚴,老鼠根本就進不去。”
    “據說,以後糧倉便再也沒有什麽‘雀鼠耗’了。”
    “存進去多少糧食,一點都不許少。”
    “那些糧官,想要撈油水,也沒有地方可以撈了。”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熱火朝天的討論著。
    “此事我也聽說了,我一個兄弟,還親自參與了新糧倉的建設。”
    “與原來的老糧倉相比,新糧倉那才真叫規模龐大啊。”
    “而且,這次朝廷要在全國各地建三千座的新糧倉。”
    “加在一起,能儲藏的糧食,得有原來的幾十倍啦。”
    “恐怕將天底下所有的糧食,都裝進這些新糧倉裏麵,也裝不滿所有的糧倉。”
    立即有人好奇道:“那朝廷建這麽多新糧倉幹嘛呢?”
    話音剛落,此時茶坊外麵有人進來,他亦是茶坊的熟客,與經常在裏麵喝茶的許多人都相識。
    那人一進來,便笑道:“大夥兒都在啊,你們都聽說了嗎?如今咱大明有樁稀奇事了,今日大明糧食署正式成立,據說,糧食署還特意設了一個‘糧食銀行’,以後大家夥不僅可以向銀行存錢,還能向糧食署存糧食呢,你們說這事稀不稀奇?”
    ……
    PS:兩章合一起發了,這段時間有點忙,更新有時多有時少,但事情快結束了,過兩天應該能每天萬字更新爆發了(該說明為免費字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