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八章 巨大的收獲!

字數:7368   加入書籤

A+A-


    書房帳簾後,被綁得嚴嚴實實的黃子澄和齊泰親眼目睹這一幕,聽著兩人的對話交談,頓時氣得臉都變色了。
    萬萬也沒有想到,自己兩人費盡心血弄出來,想要借此挑撥朱允熥與朝堂大臣關係的供狀,到頭來,竟然成了他拉攏人心的絕佳工具。
    經過這麽一番“表演”,鬱新以後肯定就真的對朱允熥忠心耿耿了。
    自己兩人的心血,卻成了他人的“嫁衣裳”。
    這如何能不讓黃子澄和齊泰兩人氣惱呢?
    而且,對鬱新可以如此,那對其他官員呢?
    是不是也能如法炮製?
    經此一事,原來對朱允熥不滿的官員,恐怕都會感激萬分。
    從此改變心意,轉而向朱允熥效忠!
    難怪朱允熥說自己兩人幫了他的大忙。
    這個狡猾的家夥,他怎能如此……
    可任黃子澄和齊泰如何掙紮,終究被按得死死的,動彈不得,口中也塞得嚴嚴實實,發不出半分聲音。
    隻能眼睜睜看著朱允熥的“表演”。
    ……
    “太孫殿下,今日前來東宮前,下官還收到了一封匿名信。”
    一番交談後,鬱新拿出了他之前所收到的信。
    朱允熥接過來,掃了一眼。
    果然,一切都如他所料。
    黃子澄和齊泰將消息透露給了相關的官員。
    若是他真信了齊泰的鬼話,將這些供狀留在手中,秘而不宣,那朝中所有的大臣便都會惶恐不安,與他離心離德,甚至暗中想盡一切辦法將他弄死。
    對掌權者而言,這將是極度危險的。
    什麽是政治?
    政治就是將自己人搞得多多的,將敵人搞得少少的。
    中層官員還可以借用上麵的威壓,強勢彈壓下麵的反對。
    所以,中層官員哪怕與下麵的人全部離心離德,隻要上麵仍然對他信任,那他的地位就仍然非常穩定。
    可最高統治者不一樣。
    最高統治者沒有上級威壓可以借力。
    最高統治者的權勢來源於自身威望與號召力,來源於下屬的效忠。
    這與中層官員是截然不同的邏輯。
    沒有任何下屬支持的中層官員,地位依然能穩如泰山。
    但沒有大臣支持的皇帝,那充其量隻是一個傀儡,不可能有任何實權。
    看起來最威風,至高無上的皇帝,其實際權力,遠比中層官員手中的權力更脆弱。
    隻不過,最高統治者也少了上級的約束,行使權力更加自由,他們能更隨意的動用權力,使得表麵上看起來的權力更大。
    可這一切都是有代價的。
    沒有下屬擁護的最高統治者,那便什麽都不是!
    權臣能架空皇帝,就是這個原因。
    凡事有利必有弊。
    朱允熥之前一直在想,黃子澄和齊泰會通過什麽方法,將消息告訴被他們栽贓陷害的官員呢?
    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今總算明白了。
    對方所用的,就是自己一手建立起來的郵件係統。
    在以前,官員們彼此之間進行聯係,要麽派人送信,要麽當麵交談。
    無論是哪種,都很容易被監控。
    然而,運用郵件係統郵寄匿名信……隻要信封上不留下寄信人地址,或者隨手寫一個假地址,便很難查到信是誰寄的。
    而且,發達的郵件係統,可以迅速將成百上千的信件寄給任何人。
    有了這套係統,官員們之間進行暗中聯係也更容易了。
    以前朝廷有規定,功勳武將和文臣是不能隨意私下見麵的,朝臣與藩王亦是如此。
    這是為了防止他們暗中串聯,行不軌之事。
    有這項規定,就算他們私下裏暗中寫信聯絡,派人傳遞信件也不是容易的事。
    可如今依仗朝廷的郵件係統,這一切都變得十分方便。
    新事物的出現總是會導致新的問題,對此必須提高警惕。
    朱允熥心中暗暗思索著。
    鬱新拱手道:“看來這些人有陰謀,他們是想挑撥下官與太孫殿下的關係。”鬱新沉聲道:“他們又怎麽對黃子澄和齊泰的供詞如此清楚呢,此事非得嚴查不可。”
    “三法司負責審理此案,難辭其咎。”
    朱允熥輕輕點頭,笑道:“本宮自會派人暗中調查,不過,在沒有確切的結果之前,暫時先不要打草驚蛇。”
    “你今日受驚了,本宮本打算留你下來一起吃飯的。”
    “但既然你家中收到了此信,恐怕你此番前來東宮,家人早已嚇得魂不守舍,你還是早些回去,讓家人放心吧,本宮就不多留你了。”
    鬱新再拜:“謝太孫殿下!”
    ……
    鬱新離開,朱允熥又接著召見第二個,第三個官員……
    方法基本上都差不多。
    被召見的官員,看到黃子澄和齊泰的供狀,先是嚇得半死,以為自己徹底完蛋了。
    待到朱允熥燒掉供狀,好言寬慰,頓時一個個皆是感激不已,指天發誓,日後必定效忠太孫殿下,報效朝廷,不負太孫殿下今日本的信任。
    還有一些人,朱允熥幹脆親自上門,拿出黃子澄與齊泰的供狀給他們看,官員們也是當場嚇得魂飛魄散,他再好好慰藉,讓官員們感動得雙眼汪汪。
    ……
    就這樣了,花了大半個月的時間,朱允熥將黃子澄和齊泰所寫供狀上的朝中大臣,全部都見了一遍。
    自此之後,他在許多朝中大臣眼中的形象大變。
    不少大臣對朱允熥從原來的厭惡或者無感,變成了深深的感激與忠誠。
    在此之後,無論遇到了什麽事情,許多大臣都選擇無條件的支持他。
    黃子澄和齊泰這一番舉動,一下子讓朱允熥收獲了幾乎整個朝堂官員的忠心。
    可謂是收獲巨大了!
    這恐怕是黃子澄和齊泰做夢都沒有想到的。
    畢竟,這兩人寫這些誣陷別人的供狀,自然是瞞著所有人的。
    此前哪怕是那些與朱允熥作對,甚至暗中給黃子澄和齊泰兩人私下見麵提供方便的人,此際也都對他們兩人恨之入骨。
    誰能想到,自己冒險幫他們兩個,讓他們兩人私下偷偷見麵商量對策,他們兩人竟然偷偷寫出陷害自己的供詞呢?
    這等狼心狗肺,恩將仇恨之人,若不千刀萬剮,實難消心頭之恨!
    而對於朱允熥這位太孫,自是感恩不盡。
    毫無疑問,有了黃子澄和齊泰兩人親手寫的供狀在手,太孫殿下想要借此殺自己全家,輕而易舉。
    天下人誰也不敢說太孫殿下殺得不對,隻會人人叫好。
    甚至自己一家被殺之後,還要永遠釘在賣國的恥辱柱上。
    可太孫殿下竟然選擇信任自己,當著自己的麵,燒掉了黃子澄和齊泰的供狀,這是何等大恩大德啊!
    以後若再與太孫殿下作對,那自己就真不是人了!
    他們當然不知道,黃子澄和齊泰將滿朝文武一個不少全寫進去了。
    畢竟,這種事情,誰會與外人去說呢?
    太孫殿下信任自己,將黃子澄和齊泰寫的供狀燒掉了,難道自己還滿世界去嚷嚷此事嗎?
    被政敵或者其他看自己不順眼的人知道,肯定會抓著不放,要求朝廷再次嚴查了。
    那不是給自己找不痛快嗎?
    太孫殿下能救自己,是因為事情還沒有暴露,私下悄悄處理,就當什麽都沒發生。
    一旦暴露,百姓聲討,群臣激憤,恐怕太孫殿下也會大感頭痛,甚至無法相救,不得不殺!
    基於此,大臣們都感到了太孫殿下對自己深深的恩寵和信任。
    也幾乎所有人,都向朱允熥呈交了自己收到的匿名信,並請求太孫殿下嚴查此事。
    太孫殿下信任自己,才僥幸逃過一劫。
    可背後陷害自己的人,究竟是誰,這不查清楚,寢食難安!
    ……
    時間一天天過去。
    金陵城的百姓,皆覺得奇怪無比,私下議論紛紛。
    “怎麽回事啊,不是說調新軍進城戒嚴,是要抓黃子澄同黨,怎麽這麽久,也沒見抓哪個官員啊?”
    “是啊,這事好生奇怪!”
    “不要急,太孫殿下自有安排。”
    “眼下官員仍然禁止出城,反正他們又逃不了,早一天晚一天,沒什麽關係。”
    “那可不一樣,早一天將漢奸賣國賊抓出來,我心裏更痛快一些。”
    “依我看,太孫殿下遲遲不動手,肯定是在準備大招。”
    “對,不動則已,一動必是雷霆萬鈞,天崩地裂之勢。”
    “哈哈哈,那我可就等著好戲開鑼了。”
    ……
    在百姓們的期待中,朝廷終於有了動作。
    刑部尚書楊靖,左都禦史袁泰,大理寺卿周誌清,因暗中勾結黃子澄,同一日被捕下獄。
    三法司突然間一齊被抓,這可是從未有過的事。
    何況,此前正是三法司主審黃子澄一案。
    審案官竟然集體與賣國賊暗中勾結?
    這頓時將滿城百姓都驚得目瞪口呆。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刑部天牢的獄吏,以及都察院的許多官員,也同時被捕。
    按理說,能擔任三法司的人,無一不是在朝中德高望重,深受眾官員擁戴之人。
    尤其是都察院左都禦史和大理寺卿。
    按慣例,這兩個職位由文臣中德行最好,威望極高之人擔任。
    他們被抓,群臣必定齊心協力,想盡一切辦法營救。
    可這一次,大臣們的反應,卻讓許多人都大跌眼鏡。
    不僅沒有什麽人上書為他們求情,反而個個叫好,人人喊該殺。
    黃子澄和齊泰的供狀,雖然被太孫殿下燒掉了。
    但這個仇,他們可是記下了。
    這是什麽仇?
    這是差點自己就要被千刀萬剮,全家都要被殺得斷子絕孫,家中女子更要被發往教坊司受辱,代代為娼,千百年後,自己一家爭還要被世人唾罵的血海深仇!
    這等大仇,豈能不報?
    黃子澄和齊泰該死,可兩人能寫出那樣的供狀,與負責主審的三法司必定脫不了幹係!
    特別是自己還收到過匿名信,信中對供狀情況了如指掌,更足以說明此事背後有人暗中謀劃。
    朝中官員個個都是人精,對這些自是洞若觀火。
    就算三法司並不清楚黃子澄和齊泰暗中寫的汙陷供狀的具體內容,可他們肯定是為兩人的陰謀,提供了便利的。
    殺他們絕對不冤!
    所有相關的人,都該殺!
    如今太孫殿下將三法司抓了,那就是報仇雪恨的機會來了。
    此時不上奏請求嚴懲三法司,還待何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