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一章 老朱:沒咱也行,正式傳位!
字數:8110 加入書籤
這場風暴的核心,正是他一手建立的郵司係統。
為了保證其正常運轉,朱允熥決定將其改為“郵傳部”,與刑部、法部,吏部等部門並列,並暫時親自督領。
郵傳部的信件,分為幾類。
一是平信,二是掛號信,三是特快專遞。
百姓們可以選擇不同價位的服務。
同時,將原來分散傳遞的公文係統,並入郵傳部。
從此之後,朝廷或官府衙門的公文,也都通過郵傳部的特快專遞傳送。
地方官員遇到事情難以決斷時,亦可以寄出特快專遞信件,向上麵請示。
連官員寫給朝廷的奏章,亦是如此。
在此之前,必須要派專人送達京城,效率非常低下,在路上也容易出事。
遇到地方出現造反等重大變故時,奏章往往無法及時送達朝廷。
通常是對方起兵之後,才會被隔壁地方官府發現並上奏。
改為使用郵傳部的特快專遞後,因為寄信的數量激增,任何州府,隻要一天無信寄出,便知道其必定是出大事了。
官員不用再派專人去送信,上奏的門檻大大降低。
地方主管乃至下麵的法科、法房等地方部門主官,皆能通過這套係統不斷與上級保持通信,垂直管理真正從紙麵變成了現實。
地方官府與上一級官府的聯絡,大大加強。
以前一個知府衙門,往往十天半個月才與上級衙門通一次信。
而今通過特快專遞,別說是知府,便知府下麵管理的各個機構,與上一級對應機構,都幾乎每天有書信公文往來。
朱允熥同時還下令,奏折製度正式變革。
大明的奏章,分為題本和奏本。
題本送入通政司,由通政司抄錄,變為一式兩份。
一份送入宮中,一份交由六科廊坊抄錄。
題本通常是請求皇帝決斷的公事。
另一種是奏本。
奏本則是直接送給大內的管門官員,由管門官員遞交皇帝。
再或者上在朝堂上,當堂上奏。
故而,奏本在上奏給皇帝正式批示之前,通政司看不到,六科廊坊也不會抄錄。
相較於公事公辦的題本,奏本通常是比較嚴重的事情。
在後世電視劇中上演的“臣有事要奏”,這就是奏本了!
然而,京官能請求覲見皇帝,上奏倒還容易。
可地方官要上奏,就有些困難了。
看起來保密的奏本,因為需要經過管門官員傳遞,也會走漏消息。
還沒有正式呈送到皇帝麵前,便已經弄得朝堂上許多人盡知了。
這樣的事情,發生過很多次。
朱允熥便正式下令設置密奏製度。
由大明科學院和大明製造局設計製作出一種特製皮匣,一旦落鎖,再打開便隻能采取剪開的法子,不能原樣再封上。
對於重要且需要保密的奏折,則放入皮匣中,直接送到他的跟前,由他親手打開。
密奏不能隨便使用,隻在特別重大的事情,才會啟用。
尋常奏章仍然是朝用郵傳部的特快專遞。
當然,需要的時候,仍可以派專人護送,但僅作為臨時特殊措施。
“十一月初三日,緝盜司在四川抓捕白蓮教餘孽共二百六十三人。”
“初五,在福建抓獲江洋大盜劉黑七及其同夥,共計三十七人。”
“初六,曾在金陵城稱霸多年的江湖幫派魚幫正式覆滅。”
“初七,廣東都按察使司報,其境內共清剿匪寇共計一千九百六十八人,涉及十九個團夥。”
……
“初八,都察院奏報,浙江嘉興知府沈海山貪汙民工徭役所發放之糧食,共計折銀八千一百三十九兩,且與其境內江湖幫派鹽幫多有來往,包庇縱容鹽幫欺壓良民百姓,予以查辦。”
……
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江湖幫派被鏟除,連根拔起。
曾經在市井中橫行霸道的幫派大哥,流氓混混,也迅速銷聲匿起。
或被抓獲問罪,或因拒捕而遭當場格殺,再或是縮起頭來當烏龜,再不敢犯事。
在極短的時間內,曾經在大明境內肆虐的江湖幫派,山賊盜匪都被清剿一空。
這場聲勢浩蕩全國性的剿匪和反腐行動,持續了一年。
到了最後兩個月的時候,大明境內實在是再也找不到任何山賊土匪了。
市井的流氓混混,江湖幫派,也基本上全部不見了蹤影。
商人們外出經商,即使一個人,也能放心走遍全國各地。
雖然偶爾還會遇上惡民刁民,但遇到的概率,已經非常低了。
大明王朝的治安,前所未有的良好。
封建社會幾千年來,從未做到的事情,在朱允熥的治理下,竟然變成了現實。
不止如此,官場的風氣,也是煥然一新。
老朱為了反貪腐,殺了十幾萬人,可大明官場仍然貪腐不絕。
然而,如今在朱允熥大張旗鼓的高壓政策,再加上郵司係統有效檢舉監督下,大明的官員貪汙腐敗現象,也大大減少。
大明的官場政治,反而變得清明無比。
至此,朱允熥心中籌劃許久的計劃,也終於能正式鋪開了。
……
申城。
“抓住他,抓住他!”
街道上,幾名治安署的差役大聲呼喊著。
“嗖嗖!”
尖銳的口哨聲響起。
街道上的人們,紛紛駐足,看著這一幕。
“站住,再敢跑我就開槍。”
前麵那人的腳步不停。
“砰!”
“砰!”
連續兩聲槍響。
先是有一名差役朝中鳴槍,可前麵逃竄之人腳步仍不停止。
隨後,另一名差役就果斷瞄準射擊了。
那人應聲倒下。
“被擊斃的是牛四哦。”街道上的人群裏,有人說道:“牛四天生一身蠻力驚人,打架也十分勇猛,等閑七八個人,都不一定打得過他。此人在碼頭上創立牛頭幫,收取保護費,也曾經風雲一時的人物,想不到竟落得這般下場。”
“什麽幫派大佬,還風雲人物呢?依我看,不過是跳梁小醜罷了。太孫殿下已經明令大明境內不許有任何江湖幫派存在,這些人的末日到了。”
“是啊,如今那些黑道上的人物,可一個個都被捕了。就咱們這申城碼頭,以前大大小小的幫派,得有幾十個吧,而今還有一個嗎?”
“反正我是沒聽說了。現在這形勢,誰還敢成立什麽幫派,那不是將自己的人頭往斷頭台上送嗎?”
“豈隻是黑道幫派不見了,便是自許正義的‘大俠’,而今也敢這麽自稱了。”
“‘俠以武犯禁’,太孫殿下說了,有什麽冤屈,向縣衙治安署報案,向法房告狀,再或是寫信檢舉告發,不許私下報複,要不然,嚴懲不貸。那些大俠,都不敢敢出來冒頭了,否則,就和黑幫頭目一個下場。”
“幾千年了,江湖幫派不是一直都在嗎?哪個王朝更替,也沒有影響到他們啊。想不到今天,竟然真給徹底封禁了。”
“如今是太孫殿下當政,時代變啦,不一樣啦!”
“說得倒也是,不僅是江湖幫派,便是那些貪官汙吏,現在也不敢貪啦。聽說現在服徭役的民工發的米糧,還有工地上吃的飯食,都和以前不一樣啦。”
“對對對,我聽說,前段時間,朝廷讓工地設置食堂,供應大夥兒吃飯,那個飯菜差得呢,米粒兒都數得清,整天幹力氣活的人吃那東西,肯定不行啊。大夥兒還是隻能自己帶米帶糧,沒想到,自從朝廷下令可以寫信舉報以來,變了,變了,一切全變了。如今那些服徭役的人,在朝廷的食堂裏,吃得比咱們這些碼頭工人還好呢。”
“此事我也聽說了,現在官府設置的食堂裏麵,不僅有飯有菜,還隔三差五便能吃上一頓肉呢。”
“是啊,以前是告狀無門,就算明知是官員貪墨了銀子,可向誰告去呢?也從來沒聽說過,有誰會因為飯菜不好吃而上衙門告狀的啊。現在好了,一封信寄過去,都察院的禦史,就跟聞到了腥兒的貓,馬上就趕著過來了。”
“這還真別說,而今就連衙門差役對咱老百姓的態度,都比以前好多了。”
“還不是因為有人寫信投拆,說差役對百姓態度惡劣,動輒敲詐勒索嗎!衙門的老爺怕有人給都察院寫信,對此十分重視,一旦發現,便會嚴懲。”
“治安署每個差役的胸前都有編號,說是為了方便百姓監督。這真是千古奇聞啊。自古以來,你們聽說過百姓監督衙役的嗎?沒有吧!也就太孫殿下能想出這樣的主意,真好啊。哈哈哈哈!”
“世道真是變了,咱老百姓也不用受誰欺侮啦,多虧了太孫殿下啊!”
……
申城。
這些日子,老朱整日都聽著周圍百姓的議論。
對大明朝廷讚美的聲音越來越多。
百姓們紛紛說,如今衙差比以前要廉潔奉公得多,不像從前那般,再隨意向商家、百姓勒索銀錢。
老爺們亦是如此。
以前雖然朝廷嚴令禁止,但申城的一些犬馬聲色場所,卻總是不缺乏官員前往。
根本不將朝廷的禁令看在眼裏。
如今也都消失不見了。
為此,老朱特意親自前往驗證,發現果然如傳言那般,官員們真不去了。
雖然在錦衣衛打探到的消息裏麵,有些官員私下裏仍然找歌姬舞女去宅子裏唱歌跳舞,可至少原來的風氣,已大為扭轉。
想起這些時日朱孫寄過來的信,老朱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他給朱孫的提議,是利用信件,發動百姓舉報江湖幫派、強盜匪寇。
但對方卻提議再加入對官員的監督。
在信中,朱孫還從多個不同的角度論證了自己過去長期以來,治理貪汙腐敗失敗的原因。
其中最關鍵的一點,便是隻看重事後的懲罰,卻忽視了過程中的監督及管理。
以大明寶鈔舉例。
原來的大明寶鈔太容易偽造,發行之後缺乏有效的官理,因此導致假鈔泛濫。
即使朝廷在發現偽造之後殺得人頭滾滾,甚至在某地印製偽鈔後,將該地方圓數十裏內的人全部處死,可印假鈔的人仍然沒有減少,反而不斷增多。
新版大明寶鈔采取的措施,首先是強化技術防偽,使其難以偽製。
其次則是充分利用分布在全國各地的銀行,第一時間發現假鈔,並立即響應處理。
朝廷對待官員亦該如此。
要用規章製度使官員們難以貪汙腐敗,同時加強監督,一旦有貪汙腐敗,皆能迅速發現。
這才是治理貪汙腐敗最有效的手段,而不是事後的殺戮。
“官場治理的難點,在於既然保持上級官員的權威性,又要給予下級空間,能在必要的時候,一定程度上抗衡上級。”
“如果上級官員完全壟斷所有的權力,下級沒有任何與之進行哪怕一丁點對抗的能力,那上級官員就會將下麵所有的權力全部剝奪,將所有的利益都占為己有。”
“絕對的權力一定會導致絕對的腐敗。”
“讓下級官員有向更上一級反映情況,乃至直接告狀告到禦前的渠道,才能有效防止官員的腐敗。”
“這個渠道越通暢,腐敗現象便越少。但也會造成上級因權威性不足而導致命令不被遵守的問題。”
“對此的解決之道一是依法治國,無論上下,皆依國家之法,而非上級個人的決斷。”
“其次則是要平衡雙方的關係,維護上級的權威。”
……
朱孫在來信上,與老朱講述治理貪官汙吏的理論和邏輯。
看得老朱感慨萬千。
原來如此。
若是當初大明朝堂上,早有一個朱孫這樣的人,自己又何至於殺了那麽多人,卻仍然解決不了官場上貪汙成風的現象呢。
此人真是上天送給大明的贈禮。
熥兒若得到他的輔佐,必將如虎添翼。
大明江山,從此蒸蒸日上,千秋萬代。
“陛下,眼看著年關將近了,咱們什麽時候回金陵呢?”正當他思緒飛揚的時候,吉垣在旁邊問道。
“是啊,快過年了,該回去了。”老朱喃喃道:“看來,沒有咱,那個逆孫也能將國家治理好。咱要回京,將朱孫提撥,讓他去輔助逆孫,再正式傳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