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章 權力運作的兩條線,反腐風暴!
字數:8582 加入書籤
“快看,大明日報公布刑部、法部、都察院,以及各省有司衙門的郵編地址啦。”
“大明日報社論,誓要掃清天下所有江湖幫派、山賊盜匪。”
“俠以武犯禁,要大明無俠,人人皆俠。”
“從今日起,人人皆可向各部寫信舉報,投拆,監督相關官府衙門。”
“徹底鏟除所有貪官汙吏生存的土壤!”
……
大街,報童的叫賣聲引來無數人的關注。
不少人過去購買報紙,亦開始議論紛紛。
“怎麽回事啊?這次朝廷的動作很大啊!”
“是啊,之前不是說剿匪嗎?可現在又加入反貪汙腐敗了。”
“那些江湖幫派,雞鳴狗盜之輩,若是沒有衙門裏的老爺和胥吏們罩著,那也橫不起來啊。眼下朝廷要鏟除他們,可不就得反貪汙腐敗嗎?”
“也算正常吧,以往朝廷派欽差巡視地方,都會張貼告示,讓有冤情的百姓都去告狀,這應該和那那也差不多。”
“還是不一樣吧,寫信可比去告狀容易多啦。”
“對啊,而且還可以寫匿名信,不用擔心被事後打擊報複。”
“你們說,到底會不會有人去寫信檢舉呢?”
“這還用問嗎?肯定有啊!”
“反正我是不會寫信的,這年頭,少管閑事。不過,你說的也不錯,我不寫,自然有別人寫。”
“不知道這波反貪汙腐敗,到底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這可不好說啊,之前的郭桓案,空印案,鬧得不也挺大的嗎?殺得那叫一個血流成河,可這天底下的貪官,還是和從前一樣多。”
“但我總覺得這次不一樣呢,你看這報紙上麵說什麽‘全民監督’,若果真如此的話,沒準真能讓貪官大大減少呢?”
“不一定,官官相護,寫了信也要有用才好!”
“肯定有用。現在可是太孫殿下當政,與以前不一樣啦。”
……
百姓們有信的,有不信的,有半信半疑的。
朝堂上,朱允熥也開啟了屬於自己的“大動作”。
一連七日,他連續召集百官舉行朝會。
要知道,自老朱離開,朱允熥開始執政後,對於朝會,他素來都是極少參加的。
大部分都被取消了。
在朱允熥看來,朝會接受參拜,雖然能通過儀式感,強化大臣對帝王的敬畏。
但儀式太過繁瑣,非常折磨人,偶爾舉辦一次就行了。
天天進行朝會,反而會失去其原本的作用,使大臣也不再因此而產生敬畏。
偶爾一次朝會,大臣會非常重視。
天天朝會,便習慣了,不以為然了。
真要議事,可以單獨召見大臣商議,問詢意見,發布命令。
史書上總說某某皇帝多少年不上朝,卻仍然大權獨攬,有些人總覺得這不可思議,該皇帝權力手腕驚人。
但實際上,朱允熥很清楚,這才是符合權力運行規則的。
通過私下發布指示和命令,更容易掌控大權。
相反,若是什麽事都拿到會上討論決定,而事先沒有先與人溝通好,那最高統治者,就會慢慢失去權威。
因為在別人的眼中,你根本不能一言而定,不能自己做主,那為何還要敬畏你呢?
什麽時候舉行會議討論一件事,這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權力。
時間由你決定,你可以私下與人溝通,達成一致後,再召開會議。
會議具體討論什麽事情,亦是如此。
曆史上,有不少皇帝不懂這個道理。
被讀書人忽悠傻了,天天上朝,勤政無比,凡事都在朝會上商量。
朝會要商討什麽事情,都被大臣牽著鼻子走,而不是自己做好布置,隻討論早已準備好的事,任由大臣決定主題。
凡是這樣做的皇帝,最終都使得朝政淪為無休無止的黨爭,皇權不僅沒有加強,反而被大大削弱。
老朱雖然是一個很勤奮的帝王,也曾經天天上朝。
但他可是極少在朝堂上與群臣商量什麽事,都是直接決定,乾綱獨斷,而且殺伐極重。
這正是老朱與那些庸才的區別。
朱允熥因為自後世穿越而來,隻要一對比分析,便能得出權力運作的道理。
再加上他多少懂點心理學。
對於哪些於帝王有用,哪些沒用,哪些要適可而止,皆有著較深入的認知。
也清楚自己該怎麽做,拿捏朝會的尺寸。
這次一反常態,連續七天舉行早朝,其目的隻是一個,向朝臣,向天下人表明自己的反貪汙腐敗,誓要肅清江湖幫派,盜賊匪寇的態度。
這與黃子澄案不一樣。
黃子澄案太過於高壓,會讓所有大臣都害怕,唯恐不小心牽連到自己。
久拖不決,便會朝野不寧,人心惶惶。
但這次,則是純粹的表明對此的重視。
讓大臣、讓天下官員都掂量掂量,誰敢在這上麵推諉敷衍、不用心辦事,甚至貪汙腐敗的後果。
與老朱喜歡在事後殺得人頭滾滾不一樣。
朱允熥更喜歡將“醜話”說在前麵。
有了之前利用黃子澄案做的拉攏,大臣們都相信這次的風暴不是衝著自己來的。
同時也清楚太孫殿下對此有多重視。
很快,朝廷各部便被動員了起來,一道道的公文迅速發往地方各官府衙門。
除此之外,朱允熥還一反常態,先後親自前往刑部,法部,都察院,吏部……等朝廷諸部,召集該部所有大小官員訓話,講述鏟除黑惡勢力,江湖幫派,以及山賊盜匪的重要性。
當然,更重要的,還有反貪汙腐敗。
《大明日報》上,亦是每天一篇社論,以極其嚴厲的語氣,闡述此事。
同時,每天重複刊登都察院,刑部、法部等諸多部門的郵編地址,號召全民監督。
在任何一個自上而下進行統治的體係裏麵,權力的運作,都有兩條線。
一條是明線,一條是暗線。
明線就是朝廷公告天下的聖旨,公文,法律法規,各部門下達的公函等等。
這是擺在明麵上的。
還有另一條更重要的線,則是官員們私下的指示,匯報,聯絡。
比如說,某省的按察使司,在收到朝廷寄來的公文之後,通常有兩個選擇。
如果是小事,自然是按照公文裏麵要求的辦。
如果是大事,或者心中有其他疑問,再或者涉及自己的利益等等,那就會先壓下。
然後,寫信給朝廷裏當部堂,當閣臣的“恩師”,曾提撥自己的高官等人,問問他們的意見。
如果他們說此事必須要辦,那便照做。
如果他們說可辦可不辦,那就要再好好權衡一二了。
如果對方暗示他不能辦,那朝廷的公文,多半丯成了廢紙一張,扔在那裏不管。
官員會想方設法推諉拖延,或置之不理,當其不存在。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他總會有辦法拖延,壓下!
還有時候,也可能不等他請示,他的“恩師”便先寄信來了,告訴他該辦或者不該辦。
他當然會按“恩師”的指示行事。
這便是權力運行的暗線!
絕大多數官員,在上麵都是“有人”的。
不抱一條大腿,也不能得到提撥。
事情該不該辦,該怎麽辦,該辦到哪一步,一方麵是看朝廷的公文,但主要還是得聽自己人的指示。
雙線權力運作,貫穿了幾千年的封建王朝。
一明一暗兩條線,才構成完整的權力係統。
畢竟,朝堂裏麵永遠有權力之爭,有派係之分。
不管多英明的帝王,誰也不可能讓其消失。
這也是為什麽老百姓看到很多朝廷公布的政令,可地方官員卻偏偏不以為然,根本不去執行,但上麵又從來不對這些官員問責追責的一個重要原因。
因為在老百姓看不到的地方,該官員得到了上麵的“指示”!
為了規避可能出現的政治風險,暗線上的官員指示,很多時候會模糊不清。
這就需要下麵的官員,有很高的智慧,能深刻領會上麵的意思了。
不過,這一點倒也不用擔心。
因為辦事能力再差的官員,在這方麵的能力都是非常強的。
要不然,也根本不可能得到提撥重用。
官員們的“技能點”都加在這上麵呢。
在外人看來模糊不清,似是而非的“指示”,在官員們心裏,可都跟明鏡兒似的,一看就懂,一點便透。
朱允熥很清楚這一點,才會在朝堂連續開七天的朝會,還接著親自去各部門繼續開會。
將自己的意圖擺得明明白白的。
如此一來,朝廷裏麵的官員,才會分別寄信給自己的下麵人,告訴他們,太孫殿下這回是動真格的,你就不要再推諉敷衍,更不要去觸風頭,犯逆鱗,那是給自己找麻煩,真出了事,我也保不了你。
那些人收到信,才會真正將朝廷下發的公文重視起來。
也隻有這樣,才能將大明龐大的官僚係統,真正全麵動員起來。
老朱的懲治貪腐,殺得人頭滾滾,血流成河,可為何最終的成效,卻差強人意呢?
原因當然是多方麵的。
但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老朱更喜歡事後的殺戮,而不是事情的動員。
在老朱看來,事前已經發布的命令,你再違反,那便殺無赦。
可在被殺的官員看來,卻覺得自己好冤,我也不知道你玩真的,我也不知道你這麽重視啊!
我後悔啊,但已經晚了。
說白了,老朱是在用治軍的方法治國,覺得什麽事都要令行禁止。
但朱允熥更清楚,即便是治軍,對於重要的軍令,也要反複重申。
這便是所謂的“三令五申”。
為什麽不是下一次命令就不說了,而要三令五申呢?
因為人性的墮性。
不時時刻刻抓,不反複重申,使人不敢有絲毫的鬆解,僅靠事後的懲罰,意義是不大的。
在老朱眼裏,朝廷官員是不能有暗線權力的。
所以他辦事也遵循這一原則。
大明朝堂上兩股最強大的政治勢力,淮西勳貴和浙黨集團,都是老朱嚴厲打擊的對象。
但朱允熥卻明白,沒有暗線權力是不可能的。
官場的用人規則決定了,上麵的官員,對下麵官員的仕途升遷有極大的影響力和話語權,迫使其產生一定程度上的依附,並按能影響自己升遷的官員的命令行事。
權力永遠如此,無法消除,隻能加以利用。
稅務司之前征稅為什麽難?
朝堂上的反對聲越大,地方官收到上麵的人寄來的信,便越對稅務司官員不以為然,不加以配合,征稅自然也越難。
如今,在朱允熥的全力推動下,大明王朝的官僚機構迅速運轉,收到自己人寄來的信,地方官員再不敢對朝廷布置的清剿江湖幫派,盜賊匪寇的命令不加重視。
明暗兩條線的權力齊心運作,官僚係統由此迸發出驚人的能量。
……
與此同時。
郵司的舉報監督係統也開始發揮作用。
與之前舉報黃子澄案不一樣,對於舉報貪腐官員,黑惡勢力,江湖門派,百姓們多少還是有點顧忌的。
不清楚舉報的後果如何,是否會招致報複。
因而舉報信也要少得多。
但這樣反而使用刑部、法部、都察院都有足夠的人手和精力,對舉報內容進行深入的查處。
而不是被海量的信件所淹沒。
都察院,刑部,法部皆設置專門的舉報處理中心。
都察院受理對官員違法的舉報。
刑部專司江湖幫派,盜賊匪寇等。
法部自然是接受案件審理相關的舉報。
在這些部門,皆設置類似於朝廷通政司這樣的辦公形式。
收到舉報信後,當場拆開,並進行記錄,再交予下麵的去處理。
舉報信分為兩類,一類是實名舉報,另一類是匿名舉報。
凡實名舉報,必須要件件核實,不能有任何遺漏。
匿名舉報,則視情況而定。
一是舉報的情節和內容,是誇誇其談,還是深入細致。
反映的問題,是不是特別重大。
二則看是否有很多封筆跡不同的匿名信,反映同一件事。
根據這些,做出輕重緩急的區分,再派人去調查處理。
以舉報監督係統為核心,一場新的反腐風暴在大明席卷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