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七章 處罰,權力的根本!

字數:8572   加入書籤

A+A-


    沉默了半晌。
    朱允熥繼續追問道:“奉令行事的人當中,應該也有人知道此事是要欺瞞本宮吧?”
    “是!”楊榮道:“還有十幾個人,亦是知道的。”
    朱允熥冷聲道:“凡是知道的人,一律降三級,並將此事記錄在案,算作記大過一次。日後提拔,升遷,調用,皆作為重要參考依據。”
    這些人既然知道此事是針對自己的,那他們就應該上報,而不是夥同一起來騙自己。
    他們沒有上報,無非是兩種可能。
    一是他們認為這是小事,給太孫殿下進獻女人,事先瞞著也沒什麽關係,他們心中並不以為然,因此不上報。
    二是他們隻知忠於姚廣孝,不知朝廷,更不知他這個太孫殿下。
    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都說明他們心中缺少敬畏,若不給予懲罰,後麵恐怕還會再犯。
    其他人也會有樣學樣,上行下效,給朝廷帶來不好的風氣。
    但他們又畢竟是奉令行事,事出有因,豈做的也不是什麽傷天害理的大事。
    懲罰既要嚴厲,足以震撼所有人,又要適度。
    故而,朱允熥才給出降他們官職三級,記入檔案的處罰。
    至入記入檔案後,會起什麽樣的作用,那就要看他們今後的表現。
    如果再犯類似的事,那就是屢教不改,下一次的處罰,隻會更嚴厲,也說明此人再不可用。
    若是能從此吸取教訓,知道什麽是紅線,知曉自己要效忠的人是誰,再不犯錯,那也未必不是可塑之材。
    檔案的作用,正在如此。
    能清晰的看到一個人的過往,更能看到此人思想和行事的轉變。
    對於朝廷用人而言,這種轉變,往往才是真正的關鍵。
    “至於你們四個主謀。”
    朱允熥的語氣頓了頓。
    如何處罰他們四個自己的親信,才是最難之事,亦是重中之重。
    他頓了頓,目光在楊榮身上一掃,道:“姚廣孝、楊士奇,夏原吉,楊榮四人,合夥設局欺騙本宮,著即刻免去原有之品級,自今日起,皆貶為從九品。”
    “所行之事,記錄在案,終身不刪。念你們幾人往日辦事還算得力,職務不變,仍代原職,以觀後效。”
    職務不變,品級貶為最低的從九品,這是朱允熥目前想到的最佳處理方案。
    這件事背後潛藏的權力危機,是封建王朝一直以來的傳統,並非他們的過錯。
    想要改變這一傳統,讓大臣們從此不過問皇帝的“隱私”,不過問皇帝睡哪個女人,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這裏的一個悖論是,既然是家天下,那上位者就必須保證自己有子嗣,有接班人。
    否則,下麵的人,誰都不會安心。
    既然要子嗣,那臣子們就會關心和過問上位者的“隱私”。
    而且,他們關心得天經地義,理直氣壯。
    如果朱允熥強行命令朝臣都不許問,親信都不能“關心”,恐怕立即就要掀起軒然大波。
    當然,如果朱允熥現在已經有了兩、三個兒子,那他睡哪個女人,睡不睡女人,可能就沒人在乎了。
    比如說,他如今當了儲君,老朱也垂垂老矣。
    如今老朱想寵幸哪個女人,是沒有臣子會去過問的。
    並非不敢冒犯老朱的天顏,而是因為老朱已經有不少兒子,有明確的接班人了,不需要大臣再為此擔擾了。
    在這個問題上,即使高高在上如皇帝,也隻是一個無情“繁衍工具”。
    完成了繁衍的任務,才能讓下麵的臣子們放心。
    要不然,就是滿朝臣子,皆憂心忡忡。
    越是親信之人,越是如此。
    就好像後世社會,逼婚逼得最狠的,恰恰就是自己的父母親人。
    陌生人才懶得管你結不結婚,生不生孩子呢。
    想不到穿越到了古代,成了儲君,擁有近乎至高無上的權勢,都不脫被“逼婚”的命運。
    在姚廣孝、楊士奇、夏原吉等人,包括眼前的楊榮的視角裏,他們正是出於對自己的“忠心”,才費盡心神做這樣的安排。
    故而,哪怕在被揭穿之後,楊榮仍與他侃侃而談,因為他並不覺得,自己等人安排這樣的事,犯了多大的錯。
    直到朱允熥發怒……
    必須對他們給出懲罰,使他們清楚自己的底線,不敢再犯,但又不能太過,使人覺得他不近人情,這其中的尺寸就必須要拿捏得當。
    降官不降職,是他想出來的合適法子。
    既能起到嚴厲警告的目的,又不傷及根本。
    還有,這件事裏麵,徐妙錦和顧盼君兩女所扮演的角色,恐怕也沒有表麵上那麽簡單。
    ……
    朱允熥心中輕歎了一口氣,又接著道:“還有,你去告訴他們,此事是本宮的底線,絕不允許再犯。”
    “要不然,若他們仗著是本宮的親信,以為自己是為了本宮好,就再敢來欺騙本宮,幹涉本宮行事,那就休怪本宮翻臉無情。”
    “到那時,本宮就算再不舍,也隻能學諸葛丞相揮淚斬馬謖了。”
    ……
    楊榮心中一凜。
    朱允熥的處罰,不可謂是不重。
    看來,他們做的事,是真的觸碰到太孫殿下的逆鱗了。
    也對。
    上位者最忌諱的事,便是下麵的人聯手欺騙自己。
    若不是看他們也是一片苦心,且素來忠心,又是太孫殿下的心腹,辦事得力,才會這般處置。
    換了別人,處罰隻會更重。
    當然,也隻有他們這麽親信會給朱允熥做這樣的“安排”,其他人既不敢,也不會如此。
    對於那些不希望朱允熥做儲君,當皇帝的人來說,他們巴不得朱允熥絕後,才不會給他安排什麽女人呢。
    “謝太孫殿下,學生再也不敢。”楊榮連忙謝恩,又道:“學生必將太孫殿下的忠告,如實轉達。”
    朱允熥輕輕點了點頭。
    心裏也開始反思起了自己的過錯。
    這件事,背後有兩個原因。
    一是臣子對帝王個人私事,尤其是男女之事的幹涉。
    這是曆朝曆代傳統,非一朝一夕能改變。
    真要改變,也要等待時機成熟,而不是冒然行事。
    絕不能直接下令說,我以後的婚事,我找不找女人,找什麽樣的女人,你們都不要過問了……
    這隻會引來滿朝反對。
    包括他自己的親信,都會激烈反對。
    但這一條,又必須要變。
    這並非單純是朱允熥不喜歡別人幹涉自己的婚事,而是因為權力。
    幹涉上位者的私事,看似是為了朝局,但實際上,也是一種很大的權力。
    大臣能以此來“安排”皇帝,這就是一種隱形權利。
    自古以為,文官們不正是通過這一條,來“掌控”皇帝的嗎?
    朱允熥要想真正做到大權獨攬,就必須從根本上改變這一局麵,讓自己能隨心所欲的決定自己的婚事,而不是受到操控和鉗製。
    此事也不能操之過急,隻能徐徐圖之。
    另一個原因,則是他手底下用的人,似乎都是同一派係。
    彼此之間沒有紛爭,沒有矛盾。
    這樣做的好處是,大家能同心協力,勁往一處使,心往一處想,很容易擰成一股繩。
    可壞處亦是明顯的。
    那就是遇到什麽事情,下麵的人可能越開上位者,自行商量決定。
    自古帝王馭人,往往采取分而治之的辦法。
    朝廷重臣若是都和和睦睦,那他們對帝王的權力,反而會產生嚴重的威脅。
    將相不和,派係紛爭,會受到皇帝的斥責。
    但實際上,皇帝的心中,是很樂意見到這一幕的。
    有時還會故意引導群臣之間爭鬥。
    這便是權力之術,亦是馭人之道。
    朝廷的黨爭,在很多時候,都是皇帝故意放縱,甚至是引導的結果。
    就連英明於老朱,也明確說過與朱允熥說過,他的朝堂上,有以自己老鄉為首的淮西勳貴和以劉伯溫等文人為首的浙黨集團兩股勢力。
    他們之間的對立和爭鬥既是天然的利益訴求不同,也有老朱引導,挑撥的功勞。
    雖然如今浙黨集團的首領劉伯溫已死,淮西勳貴的首領胡惟庸亦被老朱殺掉,但文人和武將兩股政治勢力對立的朝廷格局,並沒有因此而改變。
    老朱分封的藩王,則是大明朝堂的第三股強大勢力。
    有三股勢力彼此平衡,彼此製約,皇帝才能居中協調,掌握大權。
    這個道理,朱允熥並非不懂。
    隻不過,在他看來,自己手下就這麽一點親信,用不著在他們當中再分什麽派係。
    團結一心,才能辦成大事
    但如今看來,他大勢漸漸已成,必須在自己在手下,培養不同的政治派係了。
    否則,以後類似的事情,難保就不會再發生。
    這與他用什麽人沒有啥關係。
    無論是用誰,隻要下麵一團和氣,沒有尖銳而激烈的矛盾,他們就能自己商量決定事情,不需要請示上位者。
    隻有下麵彼此鬥爭,彼此牽製,才需要上位者裁決。
    任何一方試圖單獨行事,都會被另一方阻止。
    這件事是一個警醒。
    培養不同派係的親信勢力,必須要提上日程了。
    朱允熥心中開始謀算,勳貴與自己本就是一體,但他自掌權以來,一直將勳貴放在一旁,並不啟用。
    原因自然是勳貴集團的人,太難以駕馭。
    尤其是在自己威信還不夠的時候。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威勢已成,後麵就該嚐試啟用一些勳貴了。
    讓大家互相製衡。
    除此之外,則是大明軍事學院培養出來的新軍將領。
    包括張輔,朱能,以及更多的學員將領。
    不過,這些人主要還是側重於軍事方麵。
    “科學”派係也是一股強大的勢力,他們當中對自己崇拜的人不少。
    隻是那些人可能更適合做“技術”上的事情。
    當然,從其中提拔幾名技術型官員,專家型官員,也未必不行。
    剩下的,還有支持方孝孺新孺學的人,以及之前在黃子澄案中拉攏過來的人。
    ……
    這樣算起來,自己手中能用的人,還是不少的。
    而且,他們的派係不一樣,利益訴求不一樣,彼此之間就會相互鬥爭,相互牽製。
    但同時,他們又都是忠於自己的。
    唯有如此,自己的權力地位,才能真正做到穩如泰山
    思索一番後,朱允熥心中已然大定。
    楊榮見太孫殿下不出言,連忙又道:“顧姑娘隻是受我們的安排,她不過一鄉村女子,並非朝堂官員,無權無勢,如何又敢不聽我們的話呢?”
    “此事並非她的過錯,還望太孫殿下莫要遷怒於她。”
    朱允熥偏過頭一看,這才發現旁邊的顧盼君已是垂頭低眉,眸中淚珠晶瑩,宛如梨花帶雨,分外憐人。
    他不由笑道:“此事本宮自然知曉。要不然,也不會請顧姑娘和本宮一起坐馬車了。”
    此言一出,顧盼君原本垂喪的臉色,頓時一變。
    一抹喜意在俏臉上升起,紅霞相伴。
    原本若人憐愛的淚珠,頃刻間化作了皎潔的明月,動人而奪目。
    這份表情變化,也是沒誰了。
    朱允熥也忍不住暗暗驚歎。
    世人千千萬萬,但實際上,能做好自我表情管理的,萬中無一。
    人們哭笑悲喜哀樂之時,會表現出不同的神情。
    但大多數時候,人們的神情並不會有太多的變化,木訥,呆滯才是大多數人的表情日常。
    偶爾笑起來顯得勉強,哭起來亦是如此。
    再或者是表情特別誇張。
    看起來給人的感受,都不是很好。
    正因為如此,戲劇學院才開設專門的表情管理課程。
    可即使如此,大多數專業演員都隻能做到一般般的水平。
    往往被很多人吐糟演技不好。
    隻有一些專業技術精湛的老戲骨,才能演譯出人物真正的神采。
    然而,眼前的顧盼君卻似乎完全沒有這方麵的煩惱。
    她笑時如山花爛漫,哭時若梨花帶雨,平靜如春風和煦,拒人時若明月在天,可遠望而不可觸及。
    悲傷時若落花紛飛,歡喜時又如綠芽新吐,春意滿乾坤。
    諸般神情動作,信手拈來,毫不費力。
    隻是聯想到此女誌向不小,朱允熥頓時心中微微一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