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章 老朱:何惜一死? 天子駕崩!
字數:10720 加入書籤
老朱的聲音很平淡,就好像在閑話家常。
但落在楊榮耳中,卻如驚雷炸響。
他慌亂跪下:“陛下春秋鼎盛,何出此言?臣請陛下收回此言!”
說畢,重重磕頭。
老朱淡淡笑著搖頭:“你慌什麽呢?”
“咱自家人知自家事。”
“咱這身體,確實是不行了。”
“但咱說要交待後事,卻不是因為這個。”
楊榮不解,抬頭癡望皇帝陛下。
老朱的老臉燦放笑容:“咱這把老骨頭,還能撐幾年。”
“但這不重要。”
“剛才不是還在說嘛,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咱是不是活著,活多久,不要緊,讓天下百姓都豐食足食,才是真正要緊之事。”
此言一出,楊榮頓時熱淚盈眶,喃喃道:“陛下!”
在天下讀書人中,老朱的名聲,並不算多好。
相反,很多人認為皇帝陛下為了朱氏江山,所造殺孽太重,以重刑治天下,失之以“仁”。
再加上老朱的泥腿子出身,使得許多讀書人認為他粗鄙不堪,內心中對其十分鄙視。
隻不過,如今已是朱家天下,他們不敢明著說而已。
楊榮身為讀書人,此前也聽到過一些風聲。
但進入朝堂,真正了解老朱的生活之後,他知道這位皇帝陛下與外麵的傳言完全不同。
皇帝陛下非常勤政。
真正的夙興夜寐,日夜不停的勞作,幾乎沒有任何休息時間。
曆史上,勤政的帝王不少。
但像當今陛下這樣的,卻幾乎找不到了。
而且,曆史上的很多以勤政著稱的名君,晚年幾乎無一例外走上了奢靡享受的生活。
從啟用管仲勵精圖治的齊恒公,一直到開創“貞觀之治”,被後世大肆吹捧的唐太宗,皆是如此。
原因無外乎早年的時候,帝國百廢待興,帝王心中也抱定了勵精圖治的誌向。
後來有了成效,便開始追求享受。
這是人之常情。
辛辛苦苦為了啥?
若自己一輩子都不好好享受一下,那奪天下,治天下幹啥?
可老朱與他們不同。
打天下曆經千辛萬苦,治天下卻沒有絲毫的放鬆。
即使後來年齡大了,老了,精力不濟了,但凡還有一口氣撐著,老朱都要批閱奏章,理政治事。
可以說,他雖然奪了天下,做了帝王,卻仍然在做牛做馬。
正如老朱自己讀中所言“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猶擁被”。
這首詩,是老朱真實生活的寫照。
也隻有朱允熥執政之後,老朱才稍微休息一二。
也是身體實在不行了。
在此之前,盡管朱標幫著理政,老朱從未有半分懈怠。
朱標更是被他逼著“日理萬機”。
很大程度,甚至可以說,朱標是不堪重負,活生生累死的。
就因為老朱一直逼著朱標,要他和自己一樣的“勤政”!
從這個角度來說,如今的朱允熥,其實要感謝便宜爹爹朱標的死。
正是因為朱標的死,讓老朱心生悔意,才讓他如今對朱允熥的“懶惰”聽之任之,不聞不問。
要不然,哪怕朱允熥將大明治理得再好,老朱也絕不會允許他睡“懶覺”。
更不會允許他按自己的想法,偷懶怠工。
朱允熥越聰明,能力越強,老朱隻會對他要求越嚴格。
沒苦也得讓他硬吃。
絕不會讓他鬆懈,懶惰。
但朱標的死,讓老朱開始反思,汲取教訓,不敢再逼兒孫。
隻要朱允熥能將天下治理好,老朱也就樂得看他休息了。
至於老朱自己,他真的太勤政了,從不貪圖任何享受。
可以說,真的將自己奉獻給了大明江山!
這樣的人,若說他自私自利,楊榮都不能說服自己。
奪了天下,自己卻沒有好好享受過一天,隻為了做牛做馬,那他圖啥呢?
老朱緩緩道:“咱出巡的時候,去了申城。”
“你應該知道那裏。”
“那也是咱那孫兒規劃興建的海邊大城。”
“咱在那裏研究大明的經濟,與百姓們交談。”
“問了很多,也了解很多。”
“這些事,在之前的信裏麵,都有提及。”
“你也知道的,咱就不多說了。”
“這幾日,我在外麵參觀大明製造局,一邊看,一邊想。”
“這天下真的是要大變了啊。”
“想當初,咱四處流浪,靠吃百家飯才苟活於世。”
“那時候,咱就發誓,要是有一天,咱得了天下,一定不會讓百姓生活如此困苦。”
聽到這裏,楊榮的瞳孔不由自主地微微縮了縮。
旋即恢複正常。
原來皇帝下在困苦流浪之際,便已有並吞天下之誌。
但很快,他又坦然接受。
若非如此,陛下又豈能以布衣之身,而得大明天下,坐擁萬裏江山呢?
老朱並沒有發現楊榮的微妙變化,而是陷入了對往事的回憶中。
那時青春年少,意氣方遒。
可歲月不饒人,如今是贏了天下,卻仍要輸給時光。
曾經的風華少年,垂垂老矣。
老朱眸內風雲盡起,往事浮雲,曆曆飄過。
少頃,方恢複平靜,道:“可咱登基二十五年,天下依然困苦,百姓還是貧窮。”
他的聲音,驟然變得激動起來。
“咱一直以為,這不是咱的錯。”
“相比元末亂世,大明的百姓已然能過上安穩太平的日子,能填得飽肚子了。”
“至於說生活仍然苦頓,可自古皆是如此。”
“幾千年了,尋常百姓就是隻能過勉強填飽肚子的生活。”
“哪怕堯舜之時,或聖人降世,也沒有什麽不同。”
“可咱的孫兒,治國理政不到兩年。”
“天下已然大變。”
“對外,平定了倭寇之亂,又平了北元,千年胡亂,從此皆成過往。”
“對內,百姓的生活,改善了不少。”
“從前填飽肚子都困難,如今甚至還能喝上二兩酒,一兩肉。”
“大明朝廷的稅賦,迅速增長。”
“糧倉裏麵的糧食,堆積如山。”
“製造局的鐵器,多得根本用不完。”
“看製造局的狀況,聽他們的報告,後麵的發展還會提速。”
“恐怕用不了多少年,天下百姓就會人人都能穿上好衣服,住上好房子,能上頓吃肉,下頓吃魚,而不是隻能吃粗糧填飽肚子。”
“這是堯舜也沒有的功績。”
“楊榮,你說,若咱那孫子達成這樣的成就,是不是比你們讀書人最崇拜的聖人還要了不起呢?”
楊榮深深一拜,道:“太孫殿下之才,曠古絕今。太孫殿下之仁,千古無人能及。縱孔聖人再世,應該亦願在太孫殿下麵前俯首聽命,輔佐太孫殿下。”
“微臣能在太孫殿下麾下辦事,是我八輩子修來的福份。”
老朱看著他,忽然語氣一轉:“那你對方孝孺拋出來的天下大公論,又是什麽看法呢?”
這個轉進來得太突然。
楊榮頓時怔了下。
方孝孺與其他讀書人的舌戰,早已在《大明日報》上公開討論多日。
隻是這段時間發生的事情太多,吸引了人們的眼球和注意力,以致於許多人下意識地忽視了此事。
可在朝堂的官員裏麵,圍繞此事的爭論,已是暗流洶湧。
老朱緊盯著他追問:“朝野為此爭論不休,你難道就沒有一點看法嗎?”
楊榮腦海內心念飛轉。
就在剛剛的刹那,他幾乎想要脫口說出“微臣與太孫殿下永遠同進共退”之類的話語。
以此來表明自己對太孫殿下的忠誠。
但在最後時刻,楊榮又收回了這樣的話,沒有將其說出口去。
此言有取巧奉承之嫌,恐怕會為皇帝陛下所厭惡。
深吸了一口氣,楊榮恭恭敬敬道:“陛下問詢,臣不敢隱瞞。”
“於公,臣知陛下素來認為天下當尊卑有序,貴賤有別。”
“治理天下,亦當使人們皆知禮守禮,聖人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是此理。”
“若無長幼尊卑,朝廷何以使百姓守秩序,何以治天下?”
“於私,方孝孺此人,狂妄自大,此前便對太孫殿下多有不敬。”
“臣蒙太孫殿下知遇之恩,深受殿下重用。”
“殿下憂,則臣辱。”
“不敬殿下,便是臣之敵。”
“殿下對他百般忍讓,他卻仍不思報答,竟棄官不做,不為朝廷所用。”
“此大罪也。”
“殿下仍寬宏大量,不追究他的罪,盡顯仁義之心。”
“他卻開創新學,引發朝野紛爭,深負殿下所望。”
“臣與此子,誓不兩立。”
他慷慨陳辭,滔滔不絕,最後卻突然話鋒一轉。
“不過,此子所雲的‘天下大公’,乃是聖人之理,臣對此十分認可。”
“隻是朝野紛爭不斷,臣身為太孫殿下身邊近侍,不便公開表態。”
“陛下問起,臣不敢不言,伏惟聖聽。”
老朱深深地望著他。
繞了一個大彎,將方孝孺狠狠罵了一通。
最後卻是支持方孝孺的理論。
這個楊榮,還真是有趣。
不過,這很好。
沒有逃避,沒有用話術繞過去。
老朱對此非常滿意。
此前召見楊士奇和姚廣孝,他們的聰明,都給老朱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但在聰明的同時,兩人毫無疑問,都將自己的大部分精力,用在了“權術鬥爭”上。
甚至在他們與老朱見麵的時候,仍然在不動聲色的運用。
對此,老朱看得十分清楚。
朱允熥身邊需要那樣的人物,能幫助他穩定朝局。
但朝廷內的黨爭,本身不是目的,隻是為了勢力平衡,為了讓上位者永遠牢牢掌握大權。
掌權之後呢?
治國才是目的。
楊榮剛才對國民經濟的講述,便很讓老朱滿意。
首輔之才,權術為末,治國為本。
此時直接表態,不因上位者的喜惡而畏縮不言,道德人品可讚。
“哈哈哈!”老朱仰天大笑。
“好!好!好!”
“果然有誌氣!”
“不愧是咱老朱家的孫子。”
楊榮微微一怔。
陛下明明剛問了自己,為何卻突然誇起太孫殿下?
陛下這是糊塗了嗎?
他不由得輕呼了一聲:“陛下?”
老朱的笑聲戛然而止,冷哼道:“你以為咱看不出來,他想用方孝孺做什麽嗎?”
“朝廷黨爭?分裂儒家讀書人?”
“讓他們變成兩派,彼此爭鬥,方便他掌權。”
“這確實是理由,也是一個不錯的手段!但更是表麵上的托辭。”
“咱那個孫子,是想對天下千千萬萬的豪紳和地主下手。”
“這可比咱將孟軻的書禁掉,將他的牌位移出文廟,要嚴重一萬倍。”
楊榮的瞳孔驟然放大。
身為朱允熥的身邊人,在他身邊聽命了這麽久,盡管朱允熥從來沒有和他提及此事,但以楊榮的聰明,在深知“內幕”的情況下,從太孫殿下有意無意透露出的態度中,也能揣摩出太孫殿下心中的想法和安排。
以方孝孺為引,以新學為基,最後慢慢引發天下對土地和財富分配的反思。
最終的一步,是要將土地和財富分給千千萬萬的窮苦百姓。
隻是太孫殿下很清楚,茲事體大,才不與人言及。
不過,之前的地租改革,以及朝廷大量收地,已經是在為後麵的做伏筆了。
他剛才說了一堆方孝孺的壞話,最後卻表態支持方孝孺的理念,正是表示堅定和太孫殿下站在一起。
以陛下的精明,從朱孫的信裏,看出一點態度傾向,並不奇怪。
但說得這般肯定,還是讓楊榮深感震驚。
“陛下!”他磕頭拜下,張了張嘴,想要解釋一些什麽,卻最終什麽都沒有說出口。
“你們這是將大明江山放在火上烤啊!”老朱輕輕歎道。
楊榮吃了一驚。
皇帝陛下莫非是要反對?
若沒有皇帝陛下的支持,此事萬難成行。
甚至,這種根本的理念之爭,還會導致太孫殿下本來穩如泰山的權勢地位,在一日間變得危如累卵。
老朱畢竟是大明的開國皇帝。
不料,老朱突然話鋒一轉:“有膽量,有氣魄。雖千萬人,吾往矣!”
“咱老朱家有這樣的子孫,能讓天下千千萬萬的百姓都受益無窮,那是讓祖宗們都高興的事。”
老朱看著楊榮,語氣凝重而緩慢:“他要做的事情,可是盤古開天辟地以來,從未有過的大事。”
“不要以為他給讓窮苦百姓吃飽了,讓大家的生活都變好了,就能獲得多大的支持。”
“那是現在天下的豪紳地主還沒有看出他的目的,不知道他劍之所指。”
“一旦他改革,真的觸及這些人的利益,才會迎來真正的反對浪潮。”
“想成大事,就要付出代價。”
“咱老了,隻能送他這一程。”
“這個皇位,咱就不傳給他了!”
楊榮錯愕當場。
一瞬間,幾近絕望,全身都在顫顫發抖。
老朱卻忽然又露出笑容:“讓他自己來拿。”
楊榮刹時又呆住了。
“自己拿走這個皇位,他的權力才能真正穩固,才能做他自己想要的改革。”
“要做成千古未有之事,便要有千古未有的權力。”
“能掃清所有的障礙。”
“他若是做得好,以後世上便再無朱元璋了。”
楊榮目瞪口呆地望著老朱,有點懷疑自己的耳朵了。
“咱當初離京,就是為了引蛇出洞,看看有什麽人會跳出來反對他。”
“咱好趁著還在世,幫他將所有的牛鬼蛇神,通通清掃幹淨。”
“可最終也沒有釣到魚。”
“以他如今的威望,若他隻是想安安穩穩做一世皇帝,或許,朝堂上也不會有什麽人反對了。”
“就算是反對,也掀不起什麽風浪。”
“但既然想成大事,想與天下千千萬萬的豪紳地主為敵,便不能抱任何僥幸之心。”
老朱的聲音,慢慢降低。
外麵馬車的滾動聲,都要大上幾分。
他微微俯身,在楊榮的耳邊輕語。
“今日之後,詔告天下,天子駕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