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五章 老朱交待後事!
字數:9035 加入書籤
轟!
馬車的車輪似是碰到了什麽東西,車身微微顫動了一下。
楊榮隻覺耳中有驚雷落下。
他滿臉不可置信的望著眼前的老皇帝。
一時間,竟是呆若木雞,不知所措。
“陛……陛……陛……下!”
楊榮瞠目結舌,剛才始終鎮定自若的他,連說話都開始結結巴巴起來。
事實上,楊榮雖然心中緊張,卻從未失態。
甚至連表現出來的顫栗,都是有意為之。
以此來體現對陛下的恭敬和自己的內心的誠惶誠恐。
但此際,楊榮真的失態了。
皇帝陛下此言,究竟何意?
“咱老了!”老朱輕輕歎了一聲。
他撩開窗簾,透過車子四周的玻璃窗,看了看窗外。
吉垣確實按他的交待,將護衛都布置得遠遠的。
馬車上也沒有安排人趕馬,而是由人在前麵牽著。
“陛下,這車子的隔音性能很好,外麵的人聽不見裏麵講話。”楊榮知道老朱心中的疑慮,開口說道。
以前的馬車,車窗隻用簾子遮著,沒有任何隔音性能,在裏麵說話和外麵沒有啥區別。
但製造局新推的馬車,四麵皆有厚厚的玻璃窗,門關上之後,內外隔絕,自然隔音。
何況老朱坐的這駕,還是特製的。
有防刺殺的功能,門窗厚重,隔音性能也更強。
“嗯!”老朱輕輕點頭,望向楊榮,問道:“你以為,帝王與江山社稷,孰輕孰重?”
楊榮頓時愣在那裏,怔怔不語。
老朱冷哼道:“你不用回答,我也知道你心中所想。”
“孟軻有雲: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軻是儒家亞聖,是千千萬萬讀書人心中極為推崇之人,他的話,自然也被你們讀書人視為真理。”
楊榮眼觀鼻,鼻觀心,豎耳聆聽。
馬車仍滾滾前行。
自大明科學院到東宮,距離不近。
馬車由衛隊護送,走的速度極慢。
要走到東宮,需要的時間尚不少。
言多必失,楊榮很清楚老皇帝是要與自己交待一些事情,他自己卻沒必要多說什麽。
老朱緩緩道:“當年咱讀孟軻的書,對他的書中的諸多內容不以為然,下旨將其牌位遷移出文廟,這件事,你想必也是知道的。”
楊榮仍不接言語。
實是在這個問題上,他說什麽都不太妥當。
迎合陛下,顯得太過虛偽,也會被陛下識破。
可此時反駁陛下所言,亦極不該。
隻能做起雕塑佛像。
老朱遷孟子牌位之事,同時禁止《孟子》一書的出版和傳閱,在當年引起軒然大波。
盡管老朱明令下旨,誰敢上書反對此事,便以大不敬論罪,會命令金吾將其射死。
卻仍然有數不清的讀書人奔走相告,抬棺上諫。
不少朝中大臣上書反對,認為孟子乃是儒家聖人,遷其牌位禁其書,乃是對聖人的大不敬,皇帝陛下萬不該這麽做。
也隻有朱元璋身邊的少數近侍,才認為皇帝陛下此舉乃明君所為,能保江山社稷安寧。
雙方你來我往,唇槍舌劍。
一直到後來,包括當時老朱極為信任的李善長等人,也上書直陣孟子的思想乃天地大道,陛下魯莽禁書會遭天譴。
朝中的反對之聲,到達了一個極高的程度。
這讓老朱都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
最後不得不同意將孟軻的牌位重新遷回文廟,同時恢複《孟子》一書的出版,但仍然對其中的很多內容進行了刪減。
後來大明朝廷欽定發行的《孟子》,內容便少了許多。
不過,這並沒有什麽太大作用。
因為《孟子》一書作為儒家經典,幾乎是天下所有讀書人的必備之書。
流傳太廣,知曉的人太多。
朝中新出版的《孟子》改了哪些內容,天下讀書人都一清二楚,反而爭相傳播。
可以說,這場鬧劇,最終以老朱的退讓和敗卻而告終。
也揭開了明代文人抬出“聖人”壓製“君權”的序幕。
楊榮是讀書人,進入東宮後,掌文秘工作,也經常出入藏書閣,翻閱昔年的文檔資料。
對當年這件事,一清二楚。
這是讓陛下臉上無光的事,他自己又是讀書人的身份,以聖人門徒而自居,實在不便說什麽。
他不說話,老朱卻不願意放過。
“你認為,咱當初為什麽要那樣做?”老朱淡淡問道。
目光卻是落在楊榮臉上。
這一回,楊榮避無可避了。
“陛下是想以此來測試朝中官員的反應。”他言簡意賅。
後人多認為老朱是不喜歡孟子的思想,什麽“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之視君如寇仇”,什麽“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什麽“不嗜殺才能奪天下”,什麽“仁者無敵”……等等。
因為不喜歡,就下令將其禁了。
這很符合普通老百姓對喜怒無常的帝王的幻想。
皇帝高高在上,想怎麽樣就怎麽樣,就是這麽任性。
不喜歡孟子的學說,便將其一禁了之。
但身為朝中大臣,有首輔之才的楊榮當然不會這麽幼稚的看問題。
禁《孟子》一書,遷孟子牌位,絕非小事。
似老朱這樣的帝王,又怎麽可能在這樣的大事上,任性行事呢。
“喜怒無常”,“任性行事”,隻是對外打造出來的“人設”。
實際上,這件事的背後,皇帝陛下必然有自己的考量。
在禁孟子之前,老朱也曾考慮過動孔府。
首先是下令日後孔子的後人,都不必來朝中做官,而隻要安享“衍聖公”的尊稱就行了。
要知道,在此之前,孔家後人可有不少入朝為官的。
其次,便是下令春秋祭孔,隻需要在孔子的家鄉曲阜舉行就好,天下其他地方都不用舉動。
前一條還好,孔子後人入朝為官,也讓很多讀書人感到難以與其相處。
可第二條,規定天下各地不能祭孔,卻是引發了極大的風暴,書生抗議,官員勸諫,老朱最後隻能收回成命。
在此之後,才發生了禁孟子之事。
老朱不是正統的儒家讀書人。
他是在廟裏當和尚時才認得字的。
沒有像這個時代的其他讀書人那般,剛一入門便飽讀儒家經典,打上了很深的思想鋼印。
老朱首先讀的是佛經,其次是亂七八糟的讀書。
後來才慢慢了解儒家典籍。
因為沒有先入為主的觀念,故而,老朱對很多儒家的言論,都是不以為然的。
什麽“半部《論語》治天下”,老朱覺得這是鬼扯呢。
咱不懂《論語》,不一樣的奪天下了?
漢高祖劉邦打天下,靠《論語》了嗎?
唐太宗,宋太祖又有哪個是靠《論語》奪天下,治天下的?
不過,不喜歡歸不喜歡,若不是老朱看出了讀書人有意借聖人之名,來限製君王的權力的想法,他才不會去管,給自己找麻煩。
老朱對楊榮的回答,不置可否,而是笑道:“當年咱禁孟子的時候,就有很多人勸咱,說儒家的思想,對帝王的統治,是有利的,隻要好生加以利用,便能用其治天下。”
“實話說,咱對此是半信半疑的。”
“但是,沒辦法,誰讓天下讀書人都是儒家子弟呢。”
“當年跟咱打天下的淮西兄弟,讓他們去衝鋒陷陣還可以。”
“可是,讓他們當官坐堂,治理一方,那簡直比殺了他們還難。”
“想要治理天下,還真離不開你們這些讀書人。”
他用略帶自嘲的口吻,慢慢說著。
旋即,盯著楊榮的臉,緩緩道:“之前朱孫給咱來的信說,要利用儒家,在儒家樹立新聖,這是你的主意,還是咱孫子的看法?”
楊榮忙道:“陛下太高看微臣了,微臣哪有這等謀略。這都是太孫殿下所想。”
微微一頓之後,又趕緊補充道:“凡以朱孫之名所寫的信,都是太孫殿下口授,微臣隻是代筆而已,所言之事,皆太孫殿下心中所想,並無微臣之意。”
老朱抬頭,臉上露出笑意,旋即又望向楊榮,道:“那你對此怎麽看呢?”
“太孫殿下深謀遠慮,微臣欽佩不已。”楊榮道:“隻是此事若成,則朝中必分成兩派,從此爭論不休,勢同水火。”
“哈哈哈!”老朱大笑道:“好啊,還是咱那孫子聰明!”
他話鋒一轉,道:“咱當初禁孟子,並不是因為他說錯了什麽話。”
“你說咱是為了試探朝中官員,那也不盡然。”
老朱的老臉上浮現一抹笑意:“咱禁孟子,恰恰是因為他說得太對了!”
楊榮滿臉驚愕。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說得好!說得妙!”
“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之視君如寇仇。說得好!說得妙!”
老朱高聲讚歎。
“咱是造反起家的,當然知道他這些話,可謂是一語中的。”
“可是,這正如太鋒利的寶刀,隻能掌握在朝廷的手中,而不能讓其流落民間。”
“要不然,這柄寶刀,多半不會成為懲惡揚善的寶刀,而會成為禍亂天下之物。”
“孟子的話說得太對,咱便不想讓天下讓聽到。”
老朱的聲音鏗鏘有力。
“眼下,咱那孫子不是正在圍剿天下的江湖門派嗎?”
“為什麽?”
“這些人,基本上個個都許自己是英雄好漢。”
“可是,咱當初也曾流浪江湖,四海為家,咱太清楚那些人的行徑了。”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清除所謂的江湖門派,就是為了從根本上斷絕所謂的行俠仗義的俠客。”
“朝廷有律法,國家有製度。”
“天下人就該遵從。”
“若是人人都站出來,自己當判官,自己斷是非,判對錯。合我者俠義之輩,不合我者強盜之流,那就隻會造成天下大亂。”
“這個道理,你們都懂。”
“清剿天下的江湖門派,你們讀書人都拍手叫好。”
“但是,你們文人自己呢?”
老朱的眸內,驟然射出兩道精光。
“咱讓你們文人,也像那些江湖大俠一樣,放下自己手中的“劍”,隻遵朝廷的律法,你們就要站出來,大罵昏君了。”
“你們口口聲聲說著聖人之言,實際上,要怎麽解釋那些聖人之言,還不是張張嘴皮子,動動筆杆子的事?”
“說白了,你們不就是想掌握律法的製定權,和對錯是非的判斷權嗎?”
“聖人之言隻是一個幌子。”
“實際上,它隻是一柄被你們讀書人拿在手中的“利劍”。”
“不高興的時候,便持這柄利劍來對抗朝廷。”
老朱毫不留情的譏笑道。
楊榮臉上頓時露出窘態,似是有些慚愧,坐立不安的樣子。
這並不是他內心的真實感受。
尋常人或許會因為一席話而大受感動,心智動搖。
就如後世社會,總會有人說看電視看到某個故事,深有感觸,然後改變自己的思想觀念……
大多數普通人都是這樣子。
他們實際上並沒有自己的思想理念。
大多數普通人的思想,都是從書本上學到的,從電視劇裏麵看到的……自己從來不曾深入思考。
看起來懂了很多道理,很多理念,說得頭頭是道,講起來十分深刻……實際上,沒有哪怕一丁點的思想,是屬於他自己的。
他所有的思想,都來源於書本,電視,網絡,論壇……而從來沒有將這些知識融會貫通,加以提煉,去糟取精,真正化為己有。
所以,他會左右搖擺。
這就是普通人。
可楊榮畢竟是有宰輔之才的人物,對世間的人和事,有自己的見解和認識,早已脫離的書本和人言。
也不可能因為別人的一席話而改變什麽。
他做出這樣的神色,隻是在皇帝麵前,表現出臣子之禮。
當然,若說楊榮完全沒有變化,那也不對。
自到朱允熥身邊辦事,他的思想,受到了極大的衝擊,也有了不小的改變。
老朱也沒有繼續多說,而是說道:“咱當初禁孟子,禁的正是天下讀書人利用孟子的言論,來對抗朝廷,製造大亂。”
“這天下本就是天下人的天下,咱是天下之主,但咱這個天下之主,是為了治理天下。”
“天下太大,若是沒有人做主,各自為政,就會大亂。”
“孟軻的話,固然說得好。卻很容易被人利用,來對付咱這個天下之主,從而引發動亂。”
“咱最後退讓,不是怕了他們,是不想引起朝野之亂,天下之亂。”
“咱是帝王,就是給天下當家做主,讓天下百姓都能安康。”
“熥兒如今用方孝孺,引發儒家內部紛爭,帝王隻需要居中製衡,這也是一個法子。”
“江山給了他,就由著他去吧。”
“今日咱讓你上車,是為了交待後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