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三章 登基稱帝!傳言起!
字數:9482 加入書籤
“陛下駕崩了!”
隨著這一聲音響起,群臣皆是驚得如五雷轟頂。
旋即,便是一片片的哭泣聲。
“陛……下啊!”
“陛下!”
眾臣紛紛跪下,匍匐在地,哭得傷心裂肺。
儒家文化裏,有“君父”的說法。
天子駕崩,臣子表現得不夠悲戚,哭得不傷心,那都是日後足以被禦史言官彈劾的重罪。
甚至,任何人被定上這一條罪,那不管他從前的功績有多大,也再無翻身的可能。
不悲戚,便是不忠不孝!
不忠不孝,還有何用?
所以,此時此刻,無論眾臣心中的真實想法是什麽,他們首先要做的事,都是失聲痛哭。
朱允熥原以為會有大臣站出來質疑皇帝陛下死亡的原因,向他發起逼宮。
卻不料,群臣的反應都非常平靜。
除了大哭號喪以外,竟沒有人多說一句其他的。
不過,朱允熥很快反應過來。
皇帝陛下還活著的時候,他們必須要表現出自己是絕對忠於陛下的。
哪怕是麵對他們這個太孫,也不例外。
太孫終究隻是太孫,不是皇帝。
但陛下一死,一切就變了。
無論陛下是因為什麽原因而死,隻要陛下死了,他身為皇太孫,國之儲君,都是順理成章的帝位繼承人。
這時候,站出來質疑他,就是真正的自取死路了。
朝堂上沒有傻子。
就算真有人懷疑他弑君,此時也不會站出來。
至於皇位的合法性,後事該怎麽處理,那都是朱家子孫的事,輪不到他們這些臣子來過問。
在場聚集的大臣雖多,可除了朱允熥之外,再沒有一個朱氏直係子孫。
朱允熥早已執政掌權,他們當中,此前也沒有誰與皇子勾結,欲圖奪嫡。
故而,便沒有人會在此時多說什麽。
不過,朱允熥也很清楚,這隻是暴風雨前的平靜。
老朱既然沒有給他傳位詔書,沒有下詔言及身後事,那後續必然還有得爭。
一陣哭泣聲中,還是老和尚姚廣孝首先站了出來,拜下道:“參見皇上,還請皇上節哀順變,早日給先帝料理後事。”
楊榮,楊士奇,常升等人立即跟上:“參見皇上!”
其他大臣立即紛紛朝拜:“參見皇上!”
“參見皇上!”
“參見皇上!”
……
國不可一日無君。
依禮製,老皇帝一死,儲君或者指定的繼承人,便立即自動成為新帝。
大臣們在老皇帝的靈位前參見新皇帝,這就算是即位。
在先帝死後,新帝舉辦登基大典之前的這段時間,大臣們都是以“皇上”稱呼新帝的。
當然,隻有等到真正舉行完登基大典,才算是名正言順的皇帝。
不過,哪怕隻是靈前登基,也算是得到了群臣的認可,已經能以皇帝的名義,處理國事,下發聖旨了。
畢竟,登基大典是極為盛大的儀式,需要時間準備。
但國家在此期間,卻不能沒有君主。
朱允熥神情微微恍惚。
我終於成為大明的皇帝了?
盡管老朱依然還活著,但除非發生莫測之事,否則,便不會再公開露麵。
隻會在深宮中,安安靜靜地做一個外人不知曉的“太上皇”!
大明帝國的權力,真正完全交付到了他的手中。
這一瞬間,朱允熥竟並沒有太多的喜悅,隻感覺自己身上的擔子沉甸甸的。
從前盡管也是儲君,並監國理政,卻從無此種感覺。
皇帝與儲君,終究不一樣。
從今日起,他才真正的君臨天下!
……
接受完參拜,朱允熥召吉垣進來,立即著手安排“後事”。
此事要李代桃僵,瞞天過海,肯定還需要其他人一起“參與”。
吉垣作為老朱的近侍,沒有必要瞞著他。
何況老朱隱居深宮,也需要人服侍。
吉垣常年服侍老朱,無疑是十分合適的人選。
老朱“死”得十分倉促,根本沒有給朱允熥更多的時間謀劃安排。
這也是對他一次考驗。
依禮製,老皇帝死後,首先要進行“小殮”。
即對屍體進行清潔,沐浴,整理容顏,更換壽衣。
這是一個很細致的工作。
死者身上絕不能有任何沒有清潔的地方。
在這個時候,外人是不能隨意進來的。
這也是為什麽大臣們都在外麵哭泣,而不進入房間的緣故。
正常而言,皇帝殯天後,大臣們趕來的時候,遺容已經收拾好了。
隻不過,今日的情況,有點特殊。
有許多大臣都在場。
死後的遺體沐浴,也給了朱允熥從容布置的時間。
“你馬上去挑選一批可靠的宮女和太監,準備給皇爺爺沐浴更衣。”朱允熥吩咐道。
吉垣領旨而去。
朱允熥又將楊榮喚進來:“你立即去準備一具死囚的屍體。”
他沒有讓吉垣去做此事,是因為吉垣畢竟是一名宮廷內的公公。
吉垣肯定能做此事,但必須假手於他人。
相比楊榮這種外官親力親為,便不一樣了。
“皇上,已經準備好了!”楊榮躬身,低聲道:“在來東宮路上,先帝與微臣交待了一些事。”
朱允熥不由深深望了他一眼。
老朱倒是信任他,竟然與他說了這麽絕密的事。
不過,這多半是因為楊榮是自己身邊“秘書”的緣故。
“此事不能透露出去半分,凡是知情參與之人,除了你之外,其他人……”朱允熥稍稍頓了頓,道:“皇爺爺在深宮裏也寂寞,還是要多安排一些人陪伴。其他人,就盡可能讓他們去深宮給皇爺爺作伴吧。”
這也正是老朱計劃的關鍵。
並不是做得越隱秘越好,反而要放出老皇帝沒死,隻是被“囚禁”的風聲出去。
這個尺度,必須拿捏得剛剛好。
“遵旨!”
朱允熥又問道:“我記得民間喪禮的流程,小殮之後,要讓人瞻仰遺容,此事又該如何處理?”
這才是最麻煩的事。
畢竟,死的人不是老朱,別人一眼便能看出來。
此時去找一個長相相似的替身,也來不及。
洗浴屍體的太監,宮女都可以處理,不用擔心泄密。
但前來吊喪的大臣,皇子皇孫,卻不能。
“此事陛下無須擔擾。”楊榮道:“陛下隻須對外宣布,先帝死前受痛苦折磨,麵容不幸扭曲,先帝曾留遺言,不許外人再看他的臉。”
“洗浴過後,便給先帝先戴上銅製麵具,同時令工匠連夜打製黃金麵具,入棺前,再由陛下親自換上。”
“如此一來,大臣們都見不到先帝的遺容,自然就無礙了。”
好辦法!
朱允熥微微點頭,問道:“大臣們不會因此而吵鬧吧?”
“誰敢?”楊榮冷聲道:“這是陛下的旨意,更是先帝臨死前的遺言,哪個大臣敢抗旨不遵?立即便可斬了!”
旋即,楊榮語氣一轉:“陛下大可放心,此事不會發生的。”
聲音一落,又道:“唯一所慮者,便是如今在京城的燕王。”
“他是先帝之子,要看遺容,本屬應當。”
“但燕王是通情達理之人,隻要陛下勸慰一二,他不會固執己見的。”
朱允熥心神一凜。
大臣們確實沒有理由在此事上質疑。
實際上,皇帝死後的遺容,本就不是什麽人都能瞻仰的。
他找一個理由,給先帝遺體戴上麵具,外人也無法說什麽。
唯獨朱棣有些不一樣,他畢竟是老朱的親兒子,要看父親死後的遺容一眼,合情合理。
其他藩王兒子,都在外地。
以這個時代的遺體保存技術,是不可能等那些藩王兒子回京再入棺收斂屍體的。
自然也不用擔心。
未成年未分封的,都還是小孩子,也不用管。
至於朱棣……正好可以借此試一試他對自己到底有幾分忠心。
畢竟,此人可一直有做皇帝的念頭,要不然,當初也不會將姚廣孝收在府中。
若他鬧起來,因此而散播“謠言”,也不失為一策。
……
很快,死囚的屍體被運了進去,而老朱則混在服侍的人群裏,悄然離開。
依禮製,在皇宮內設置靈堂。
沐浴好之後,當天晚上,“皇帝”的遺體,便被從東宮送回皇宮,
朱允熥旋即發布聖旨。
“先帝龍馭賓天,遵其生前旨意,不會大喪,天下臣民,僅止哭臨三日,即釋孝服,不妨礙嫁娶。”
自唐宋以來,隨著儒家思想的深入,民間也越來越“重喪”。
守孝三年,已然逐漸成為傳統。
甚至還有皇帝死後,全國三年內禁止辦喜事,禁止嫁娶的“禮法”。
即天下人都要給過世的皇帝守孝三年。
這當然太過,對國民經濟,民生的影響都極大。
故而,哪怕是真實的曆史上,老朱也特別在遺詔中交待,自己死後,隻許天下臣民服喪三日,民間嫁娶都不禁止,以此來減少對百姓生活的影響。
第二道聖旨則是:
“朕初登大寶,思先帝之心切,不忍破壞其生前之物,後宮自即日起封禁,一如先帝生前之故,所有嬪妃,宮女,皆留後宮,非身死不得出宮。”
這便是朱允熥想出來的法子。
首先,大明的皇宮雖然富麗堂皇,但受製於時代的約束,在朱允熥這個穿越者眼中,美則美矣,生活上還是有很多不夠便利,不夠人性化的地方,他根本就住不習慣,也不打算去住。
而老朱年齡大了,早就住慣了,更改反而不習慣。
以思念皇爺爺,讓他生前生活之地保持原狀為理由,直接將後宮封禁,也無疑是最好的辦法。
老朱在後宮裏麵,也能過上十分舒適的日子。
畢竟,老朱雖然主動將自己軟禁,但朱允熥也不能真讓皇爺爺去深宮裏受苦吧?
聖旨下達後,楊榮便立即派兵守住後宮的通道,同時令工匠連夜砌牆。
自此之後,後宮所有出口皆被封死,留下的門也被直接上鎖,無故不得打開。
僅留兩個設計十分巧妙的洞口,用於運送物資,傳遞消息。
那四名給老朱看病的太醫,以及洗浴“遺體”的宮女,太監,也都被送入了後宮。
老朱在裏麵也需要太醫看病,正好將四名太醫送進去。
至於說禍亂後宮之類的……後宮很大,隻要將四人的住處分隔開來便是了。
要知道,宮內除了宮女,太監,也是有侍衛的。
隻是正常而言,天黑之後,侍衛不得入後宮。
各處宮門落鎖之後,後宮的安全保衛工作,就由太監接手了。
隨後,朱允熥又調了五旅新軍進駐金陵城,分守東、西、南、北及皇宮前,以防不測。
……
夜深。
皇宮內。
老朱靈前。
朱允熥披麻戴孝。
朱棣亦在一旁守靈。
他剛才哭得撕心裂肺,此際才漸漸平息下去,隻是神情仍有些恍惚,尚未從老朱駕崩的悲痛中走出來。
忽然,朱棣感覺自己的衣角被人拉了一下,回頭一看,竟是自己的兒子朱高煦。
朱棣身為老朱的兒子,與老朱感情深厚。
老朱驟然駕崩,他當然傷心難過無比。
可到了朱高煦這一輩,就完全不一樣了。
他自幼在北平城裏長大,遠在金陵的皇爺爺,隻在偶爾隨父親回京時,才能見上一麵。
感情自然一般。
此時老朱駕崩,也會不會感到有太多的傷心難過。
隻不過,出於禮法規製,作為孫子,他必須要守靈。
“爹,有些事,咱們出去談。”朱高煦壓低聲音,悄悄說道。
朱棣略感意外,也沒有多想,便悄然起身,與朱高煦一起到了靈堂外,遠離人群的地方,這才發現另一個兒子朱高熾也在。
“什麽事?一定要出來談?”朱棣皺眉問道。
老朱駕崩,他身為孝子,不在靈前守孝,是會遭大臣們非議的。
朱高煦左右張望,確認附近再無其他人,侍衛也都在遠處,這裏是一片開闊的廣場,方用極低的聲音說道:“爹,孩兒得到消息,皇爺爺並沒有駕崩。”
“什麽?”朱棣如遭雷擊,大聲反問。
“爹,別說這麽大的聲音。”朱高煦連忙做出噤聲的動作,又左右看了看。
還好,並沒有什麽人被驚動。
廣場中間道路的侍衛仍紋絲不動的站崗,而跪在中間守靈的臣子們,也無人因此而張望。
禮法大於天的時代,大家都極力表現出悲傷孝順,不為外物所動。
“究竟是怎麽回事?”朱棣抓著朱高照的衣服問道。
朱高熾的目光,也緊望了過來,震驚之色浮於眸內。
“爹爹,我聽到有人傳言,說太孫殿下趁皇爺爺病重,讓太醫對外宣布其已駕崩。”
“實際上,卻是用了狸貓換太子的法子。”
“故而,才給遺體戴上麵具,不讓人看。”
“皇爺爺現在還活著,隻是被他囚禁於後宮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