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一章 千古一帝!用兵之道,蕩平女真!
字數:10387 加入書籤
自從朱允熥稱帝,他的幾名心腹,地位也隨之水漲船高。
雖然如今由於還沒有舉行登基大典的緣故,幾人的職務都沒有調整,且品級更是因上次的“選美”事件而被朱允熥降到九品,但朝廷裏的官員,都對他們恭敬有加。
誰都知道,新帝正式登基之後,幾人是一定會被提撥重用的。
“參見陛下!”
一走進來,四人便同時下拜。
“都走來吧。”朱允熥道。
“謝陛下!”
四人謝恩之後,方站了起來。
朱允熥又吩咐道:“來人,賜坐。”
當下有太監過來,搬來四把椅子。
四人再度謝恩後,分別坐下。
“陛下。”楊榮先開口道:“眼下民間有許多關於殿下的流言,其中不少言論,荒誕不經,誹謗陛下,有辱陛下的千古英名。”
“臣以為,該嚴加禁止了。”
朱允熥不由得深深望了楊榮一眼。
讓這些謠言在京城裏傳播,正是楊榮親手操刀的事。
很顯然,在如今的楊榮看來,效果已然達到,就該踩刹車了。
“剛才蔣瓛也和朕說了此事。”
“一小部分愚昧百姓胡言亂語,確實要好好教育,但也不能太過。”
“衙門抓到了人,拘留三日,嚴加訓訴一番,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再放人。”
朱允熥見四人皆露出驚訝之色。
知道在他們心中,都覺得這樣的懲罰太輕了,有若兒戲。
便又接著道:“既然市井百姓喜歡散播朕的謠言,那你們就多散播一點。”
“他們可以散播朕不好的謠言,你們也可以散播朕好的謠言。”
“以前朕還是吳王的時候,不是就有什麽神仙說“吳王立,天下興,乾坤從此定;八百年太平!”嗎?”
“這是當初黃子澄等人想出來的陷害之言。”
“但如今卻正好可以再翻出來,好好傳一傳。”
“老百姓各種各樣的消息聽多了,好的,壞的,什麽說法都有。”
“最後,大家慢慢就麻木了。”
“他們分不出真假,也沒必要去分真假。”
“便隻看朝廷的政策好不好,日子是不是越過越好。”
“心裏頭的一杆枰該怎麽秤,自然有一個高低輕重。”
古代皇帝對於一些市井流言,特別誹謗攻擊自己的,大多極為重視。
但經曆過後世信息大爆炸時代的朱允熥,對此卻不是很以為然。
而且,解決謠言最好的辦法,並不是去辟謠,去強調沒有這回事,去將傳播此事的人抓起來。
畢竟,一件事一旦私底下大規模傳播,就不可能再靠抓幾個人來阻止消息擴散。
隻會越鬧越大。
就好像清朝的雍正帝,也阻止不了針對自己的種種謠言。
雍正史無前例的親自寫了一本《大義覺迷錄》來為自己辯駁。
結果除了將隱晦不明的皇權爭鬥公開在世人麵前討論,成為後世史家的重要研究史料外,辟謠澄清的作用,完全是反過來的。
越解釋越黑。
一個人要澄清自己身上的謠言,最有效的方法是製造新的“謠言”。
人們的注意力是有限的。
普通人也不是專家學者。
他們不會去查閱太多的資料,分析研判,辨別真假對錯。
當新的謠言出現時,他們的注意力便被新謠言吸引過去了。
很快就忘了從前之事。
隨著這個人身上的“謠言”越來越多,人們慢慢會覺得圍繞在他身上的許多謠言很無趣,不靠譜,誰知道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呢?
即使是有精力去收集各種消息的人,也會一頭霧水。
最後隻能根據自己的“立場”,選擇一部分謠言來相信。
而對其他的“謠言”,則予以反駁。
這正是朱允熥要達成的目的。
將老百姓都搞糊塗了,最終,老百姓的評判標準就變成了簡單而樸素“好不好”。
他是不是一個好皇帝,咱們的日子是不是越過越好!
既然他是一個好皇帝,咱們的生活也越過越好,那凡是關於他不好的謠言,便都是假的!
即令是鐵證擺在眼前,我也不信。
肯定是偽造出來的!
朱允熥辟謠的目的,就算是真正達到了。
讓百姓相信他是一個好皇帝,百姓們自然就會擁護,自發自覺為對他不利的謠言辯解。
退一萬步,就算朱允熥真的做了什麽大逆不道的事,那又如何?
唐太宗李世民殺兄囚父,不一樣的是後世推崇的千古明君嗎?
楊榮心中一凜。
他雖然沒有經曆過後世信息大爆炸時代,但卻是極其聰明之人,瞬間便明白朱允熥心中所想。
這不難想通。
也表明了朱允熥做一個有為之君的絕對信念。
隻有相信自己能成為和李世民那樣,甚至遠遠超越李世民的有為之君,才敢如此篤定,對汙蔑自己的流言蜚語置之不理。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隻要他當皇帝之後,能做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大功業,今日的汙名,以後都隻會成為笑談!
楊榮、楊士奇,夏原吉等人皆是心中一震。
朱允熥要做千古名君,那他們這些輔助之臣,也會成為千古賢臣。
儒家讀書人,畢生所求者,不就是這些嗎?
“臣明白了!”楊榮恭聲道。
此時,楊士奇站了起來,行禮道:“陛下,進攻女真三部的計劃,五軍都督府和兵部已初步擬定。”
“可臣看了一下,所用的兵力是否過多?耗資有點過大?”
說完,他將一份草擬的用兵方案,呈交了上來。
雖然楊士奇是文官,但作為朱允熥的輔政之臣,到他這個層麵,其實也沒有什麽文武之分。
大致的用兵方案是戰略性規劃,朝廷大臣都會看,討論。
具體的用兵細節,才是領兵的將軍和督師要做的事。
朱允熥接過來,看了看。
這份方案,大體上是按他指示做的。
此次出征女真三部,共計調集了八個旅的新軍,每旅三千人,共計二萬四千人。
同時,又安排了兩支海軍作策應,計六千人。
也就是說,光是新軍投入的總兵力,就高達三萬人。
時至今日,朝野上下都清楚,新軍的戰力,遠非原來的舊軍能比。
之前遠征北元,大家都覺得將是一場傾國之戰,結果朱允熥僅派了兩旅新軍,六千兵馬,便將北元一戰而定。
如今的女真三部,論實力還遠在北元之下。
故而,在朝廷許多大臣看來,大明隻需投入至多兩旅新軍,就足夠蕩平女真了。
畢竟,打仗是要花錢的。
尤其是新軍打仗,看起來勝得痛快淋漓,可花費也是真的高啊!
炮火覆蓋,子彈傾瀉,那都是在燒錢啊!
新軍打一場仗,比原來的老軍隊,花費可高得多。
也就是如今大明朝廷在朱允熥的金融手段下,具備籌措大量銀子,調集大量資源的能力,才能支撐起新軍的戰爭消耗。
要不然,大明朝廷還真養不起幾支新軍。
太貴了!
實際上,即使是原來的舊軍,三萬精銳鐵騎,那也是一個十分誇張的數字。
別看大明朝廷動不動就調集幾十萬大軍出征,實際上,真正的精銳鐵騎,還真不一定有三萬。
幾十萬人的大軍,往往包括很多訓練不足的軍隊,甚至是後勤民夫。
湊起來一共幾十萬人。
這已經是傾大明全國之力了。
而眼下征伐女真三部,竟調集了三萬新軍,再加上後勤保障支持的人馬,還有做策應的舊軍,總人數已多達十幾萬之眾。
因為炮火和子彈消耗的問題,新軍的後勤保障,遠比舊軍複雜得多,規模也龐大得多。
遠征北元之戰,運用大量馬車規避了這一點。
但凡事可一而不可再。
女真三部的地形,和北元一望無際的草原,也完全不一樣。
適合用來對付北元的戰術,卻不一定適合去攻打女真三部。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指揮軍隊作戰,必須要因地製宜的製定不同的戰術。
新軍消耗過大,保障複雜,故而,在朝廷裏許多人看來,應該削減對女真三部用兵的規模,以減輕朝廷的軍費開支。
楊士奇也持這一觀點。
當家才知柴米油鹽貴。
能省一分是一分。
派這麽多新軍去打女真三部,是真的太費錢了。
“不能削減!”
朱允熥毫不猶豫的否決楊士奇的建議。
“當初遠征北元,本身就有賭一把的成分。”
朱允熥解釋道:“那時候的北元,從來沒有見識過新軍,也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第一次接戰,他們便草率輕敵。”
“我軍能一舉戰功,火槍火炮固然居功至偉。”
“但與北元對新軍的不熟悉,不了解,也有極大的關係。”
“如若不然,隻要北元采取避而不戰的戰術,新軍的馬車,追不上北元的大軍,那便隻能徒歎奈何,最終無功而返。”
“遠征北元之戰能一戰定鼎,靠的是出奇不意。”
“但這種事,可一而不可再。”
“女真三部,與北元接壤。”
“我軍在草原上的輝煌戰績,有關新軍的消息,早已傳到了女真三部的耳中。”
“我軍不能再像從前一樣,靠出奇出勝。”
“女真三部必定會想出對付新軍的辦法。”
“何況,女真三部地形複雜,也非草原所能比。”
“遠征女真三部,必須穩打穩紮,步步為營。”
“故而,朕才調集大軍,以泰山壓頂之勢,強攻女真三部。”
“要的就是堂堂正正的犁庭掃穴。”
“任他什麽陰謀詭計,在我軍絕對的實力壓製麵前,都無可奈何。”
朱允熥頓了頓,又解釋道:“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兵行險著是弱小時的無奈。”
“絕不可因勝利而抱僥幸心理。”
“減少用兵的規模,表麵上看起來花費當然更少。”
“但若是仗勝了,自然好說。”
“萬一打輸了,那不僅投入的軍費全部付之流水,還會大大挫傷我軍銳氣。”
朱允熥麵容嚴肅道:“眼下的情況,軍改和裁軍仍在推進之中。”
“新軍才是大明的壓艙石,是重中之重。”
“新軍不能敗,也絕不允許敗。”
“隻要能確保一戰而建全功,一舉平定女真三部,多花費一點銀子,又算得了什麽。”
楊士奇心中一凜。
對於新軍被打敗的後果,他還真沒有好好深入想過。
畢竟,自新軍成立以來,戰績太過於輝煌,耀眼。
六千新軍橫掃北元,這是何等恐怖的戰力?
北元遠比女真三部強大,六千新軍能平北元,自然也能平女真三部,這便是他的想法。
但是,他忽視了,戰爭並不是簡單的力量對比。
戰場上形勢千變萬化。
一著決策失誤,勝敗之數,就可能翻轉。
女真三部的地形,氣候,環境,與北元都完全不同。
不能照搬北元的經驗。
說到底,打贏才是根本。
花銷大一點,也值得。
打輸了,或者打到雙方相持,久攻不下,那就麻煩了。
投入全打了水漂,軍心民心,還會因此而受到沉重的打擊。
何況現在的大明,並不是拿不出這筆錢。
“陛下說得極是,是臣見識淺薄了。”楊士奇退了下去。
楊榮起身問道:“此番平定女真三部,陛下打算用何人掛師呢。”
朱允熥沒有說話,而是轉身回頭,從桌案下拿出一張地圖,徐徐攤開。
隨後在地圖指了指,道:
“此次攻打女真三部,不僅要征調我大明之軍,也要征草原各部的兵馬。”
“他們既然已經歸順大明,出兵幫大明打仗,理所應當。”
“八旅新軍,自西北,西南,南方等幾個方向,分頭向女真三部進軍。”
說到這裏,朱允熥停了下來,從地圖指向倭國,問道:“派往倭國的駐軍,已經準備出發了吧?”
大明要在倭國建立軍事基地,“保護”倭國,這是雙方早就商量好了的事。
隻不過,新軍建設和擴張的速度,遠遠跟不上朱允熥的野心。
新成立的新軍,都有各自的任務。
一時之間,竟然抽調不出兵馬前往,隻好暫時先不管了。
反正倭國已經被打得很老實很聽話。
並且,大明也派出了官員,監督倭國的朝政,“幫助”倭國的兩位大王處理政務。
短時間內,倒也不用擔心倭國會生出什麽反心。
但這個時間,也不能拖太久。
否則,倭國那些畏威而不懷德的小人,就難免有不好的想法了。
“都準備好了,等陛下的登基大典一過,大軍即可出發。”
“計劃派駐兩旅新軍,六千兵馬,駐防倭國。”
“倭國那邊,已經建好了港口和城塞,隻等我大明天軍入駐。”
朱允熥輕輕點頭,道:“等他們到了倭國,也可以派一支兵馬,橫渡過海,幫助一直攻女真三部。”
幾人微微有些吃驚。
陛下對女真三部,未免有些重視得過頭了吧?
並不是特別強大的幾個部落,所居之地,也是苦寒之地。
用得著這般小題大作嗎?
他們當然不知道朱允熥此刻心中所想。
女真啊……後世華夏,不就是毀在他們手中嗎?
此時不將他們連根拔起,徹底鏟除,日後就是心腹大患。
何況,打敗對方容易。
但由於女真三部都太落後了,在那裏建立起有效的統治,才是最麻煩的事。
調集重兵也有這一層用意。
隻是此時卻不必與他們明說罷了!
“至於這次的領兵的統帥。”朱允熥眉頭微微一揚,道:“朕那舅姥爺,梁國公藍玉,不是在還北平嗎?”
“此番就由他掛帥,令張輔、朱能為副帥,舉兵蕩平女真三部!”
“告訴藍玉,此次征伐女真三部,是要將東北之地,納入我大明的版圖之內。”
“凡三部之人,若願意歸降,大明自然熱烈歡迎。”
“倘若冥頑不靈,與大明天軍相對抗,就不用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