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章 出海!出海!正義的天軍!

字數:9207   加入書籤

A+A-


    “特大消息,新皇降旨,大明出海!”
    “大明天軍,將出征海外,令四海八荒,盡皆臣服。”
    “朝廷有令,凡勳貴功臣,富商豪紳,皆可自行出資,組建雇傭軍出海,為大明開疆拓土。”
    “凡願意為大明效力者,皆可參與其中。”
    ……
    隨著消息在《大明日報》上刊登,立時引爆了朝野輿論。
    “天啊,朝廷這是同時向所有蠻夷宣戰嗎?”
    “什麽宣戰?你沒看報紙上刊登的聖旨原文嗎?咱們是去教化他們,讓他們通聖人之道,曉道德禮義,從此告別愚昧落後,走向文明富裕,咱們是去做好事的,怎麽能說是宣戰呢?”
    “對對對,咱們是去做好事。不過,做好事也是要拿報酬的。要不然,以後就沒人願意做了,這也有違聖人之道。”
    “這是自然。咱們去海外教外蠻夷,讓四海歸心,使天下皆沐浴大明之恩,他們就該向咱大明稱臣納貢。”
    “不止如此,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將他們的土地交給我們大明來開發,和咱們大明進行商貿往來,互通有無,這樣大家才能合作共贏。”
    “有道理!聽說海外蠻荒之地,極其落後,百姓生活困苦不堪,但其實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若是交給咱大明來開發,必定會飛速發展,那裏的老百姓也會因此而過上好日子啊!”
    “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老百姓卻困苦不堪,那一定那裏的朝廷不幹人事,欺壓百姓,盤剝民眾。”
    “說得極是!想我中原大地,是何等繁榮富饒之地?可當初不也流民遍野,餓殍千裏嗎?還是咱大明建立,特別是新皇當儲君時執政改革以後,老百姓才能吃飽飯!”
    “可不是嗎?海外富饒之地,守著聚寶盆,老百姓卻吃不飽飯,一定是當地的朝廷不幹人事。”
    “所以啊,咱大明天子才要出兵海外,去解救當地受欺壓的百姓啊!”
    “咱大明天子,真是有仁愛之心啊!”
    ……
    金陵城的各大酒樓,茶館,乃至街道上底層民眾的閑聊聚集之地,百姓們都在議論此事。
    《大明日報》上,可不單單刊登了朱允熥的聖旨全文,還連篇累版的報道了大量海外的情況。
    當然,主要內容也無非是兩個方麵。
    一是講述海外的物產有多麽豐富,以此來吸引民眾,告訴大家,想要發家致富,就去海外。
    二是講述海外蠻夷的百姓,生活水平有多低,生活有多痛苦,這是為了激發大明百姓的正義感,讓他們生出要去解救海外民眾的強烈願望。
    說白了,就是利益和道德的雙重誘惑。
    對此,大明的百姓,從自身的生活經驗出發,立即便判斷出海外蠻夷百姓生活困苦,一定是當地統治者的問題。
    這一判斷,不能說是錯,反而很精準。
    未開發的蠻夷之地,大多數還在部落時代。
    而那些部落的首領,基本上實行的都是“黑暗統治”。
    根本不拿統治下的部落子民當人看。
    用人頭祭祀,乃至殺人取樂,都是很尋常的事。
    便是在遙遠的歐洲,那裏也還處於中世紀的黑暗時代。
    統治那片大地的教會,國王,貴族,騎士,同樣不將下麵的農奴當人看待。
    在這方麵,大明百姓的樸素認知,隻能說是太正確了!
    “這是一樁好事,也是行善積德的事。可是,會不會讓我大明的好兒郎客死他鄉,埋骨海外啊?”
    “說的倒也是。曆朝曆代,帝王為了開疆拓土,征遣無數百姓遠赴邊疆作戰,不知道耗費了多少財力民力,不知有多少人埋骨他鄉,我大明不會走這條老路吧?”
    “瞎想什麽呢?朝廷已經在改革軍製了,以後派兵出征海外,都不會征發咱老百姓了。”
    “就是,就是,現在連服徭役,朝廷都管吃管住。你想去隨朝廷的大軍去海外,還報不上名呢。”
    “新軍的待遇多好,能報名參加新軍,我做夢都能笑醒。出去打仗,那更是建功立業的大好機會!”
    “你還想著百姓會被強製征發,卻不知,那都是以前的老黃曆了。現在時代變了,你想去報名參軍,人家還不一定要呢。”
    “現在新軍的武器可厲害呢,那火槍火炮,根本就不是從前的大刀長矛弓箭能比的,打海外的蕞爾小國,還是舉手之勞嗎?哪會有什麽重大傷亡啊?”
    “對啊,當初遠征倭國,新軍可是完整無缺,一個不少的回來了。這等奇跡,自古至今,也隻有當今皇帝陛下才能做到吧。”
    一說到新軍,百姓們就更加興奮了。
    新皇登基的當日,檢閱新軍,很多人都親眼目睹了新軍的威武雄壯,為新軍那股衝天的氣勢所折服。
    在他們眼中,大明新軍是無敵的存在。
    戰敗什麽的,當然是不可能的事。
    “不過,你們說,現在朝廷允許勳貴功臣和富商豪紳自己組建軍隊,這樣會不會讓他們的勢力坐大,成為隱患。”
    “你都想到的事,皇帝陛下難道就想不到嗎?皇帝陛下早就做了預防措施。”
    “對啊,我已經聽說了,凡是勳貴功臣和富商豪紳組建的軍隊,除了隻許有五百人的規模之外,還有十分嚴格的審批程序。
    “這個我知道!他們要交納一大筆的保證金,才能得到朝廷的戰船和火槍火炮,以及子彈炮彈。每一支,每一門炮,都有編號,若有遺失,將受到很重的懲罰。並且,所有的槍和炮,都隻能隨船走,在大明境內,不許攜帶上岸。”
    “皇帝陛下對槍支大炮的管理,素來嚴格,別說是尋常百姓了,就是勳貴功臣都很難弄到一支槍。現在讓他們組建軍隊,隻是讓他們去海外,大明境內可不允許。”
    “那些雇傭軍,能和新軍比嗎?真敢生事,陛下的新軍馬上就鎮壓了他們。”
    “好了,你們也別光顧著討論了。我可是聽說,如今很多勳貴功臣,富商豪紳,都在招募人手,組建那五百人的雇傭軍呢,他們給的報酬可高了,你們就不想去試試嗎?”
    “參加了雇傭軍,就要坐船去海外,海波凶險……”有人猶豫不決。
    “去啊,我去!”有人高聲喊道:“自古富貴險中求,想要發財,哪能一點風險都不冒啊。”
    “當年先帝打江山,我還沒有出生,故而沒能參與,我家也因此沒有被封候,如今卻是不能錯過這樣的機會。”一名二十歲出頭的年青人興奮無比道。
    “哈哈哈,出征海外,封侯加爵,非我莫屬。”其他年輕人跟著高喊。
    “你們走開,我才是未來的大明公侯!”
    “真正想富貴的人,都已經悄悄去報名了。隻有你們這些敢說不敢做的,還在這裏耍嘴皮子。”
    ……
    也有讀書人侃侃而談:“錢財本是身外物,我輩讀書人,視錢財如糞土。我要去海外,是為了傳揚聖人之道,教化蠻夷。”
    “兄台有誌氣,不愧為飽讀聖賢書之人。”
    “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其次立言,此為三不朽。去海外傳聖人之道,教化億萬蠻夷,便是大德,亦是大功,讀書人當如是也!”
    ……
    在朱允熥的嚴厲督促下,大明朝廷各部以極快的效率,很快審批通過了第一批雇傭兵團。
    一共是十支軍隊,每支五百人。
    在繳納了足夠的錢財後,朝廷也迅速將戰艦以及隨船的槍支大炮,還有大量的彈藥發放。
    如今,大明軍工廠的規模已多次擴張,生產效率也不斷提高,技術進步極快。
    前麵一批槍支剛生產出來,後麵便又提出了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
    彈藥亦是如此。
    在原本的曆史上,火熗從出現到逐步改良,經曆了幾百年的漫長曆史過程。
    但那是在國家根本不重視,技術路線不明確,也沒有專門的機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去進行專門的研究改進……
    那是一個自然而然,逐步演變的過程。
    技術進步也會非常慢。
    有時候數十年都沒有任何變化。
    等人類社會意識到要投資科技,等許多國家開始有計劃,有目的的投入金錢和人力去研究改進的時候,已經是十九世紀中後期了。
    那個時代,槍支火藥的製造技術,都已經相當成熟了。
    雖然與後世二十一世紀的槍支還是沒法比,但相對於原來弓箭和老式槍支,早已是完全碾壓的存在。
    技術越先進的槍支,改進難度自然越大。
    但在國家大量投入的支撐下,自十九世紀中後期到二十世紀,槍支大炮的技術仍然在不斷突飛猛進。
    如今的時代,技術發展還處於起步階段。
    國家對技術投入的回報更是要大得多,技術改進的空間更大,改進也更容易。
    在朱允熥的有心推動下,技術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進步。
    在原來的自然社會環境下,往往需要幾十年,上百年,才能演變的一點點技術提升,在大明的軍工廠裏,往往一兩個月時間就完成了。
    帶來的副作用是,槍支淘汰的速度也非常快。
    前一批槍支剛定型生產完成,裝備軍隊。
    後一批新的槍支,又已經做了新的技術改進,定型生產更先進的槍支。
    生產的速度,亦是越來越快。
    以至於現在招募新軍,培訓新軍士兵的速度,遠遠趕不上軍工廠裏槍支大炮的生產速度。
    從一開始的缺武器,如今已變成了缺人。
    當然,這也是因為朱允熥沒有將製造出來的槍支大炮發放給原來的舊軍。
    他是抱著寧缺勿濫的想法。
    所有需要裝備新式武器的軍隊,都要經過大明軍事學院的嚴格培訓。
    新軍就該有新的氣象,新的風貌。
    與原來的舊軍相比,有天翻地覆的變化。
    要不然,拿了槍支大炮,卻成了軍閥,那麻煩才大了。
    大明軍事學院的規模不夠,可以擴建,可以興辦新的軍事學院。
    唯獨不能是沒有經過培訓,沒有進行過改編的舊軍。
    正因為如此,才有了武器多得用不完的現象。
    新軍的武器,迅速換新。
    而淘汰下來的,則被收上去,鎖到了倉庫裏麵。
    給這十支雇傭軍發的,就是這些淘汰武器了。
    不過,盡管是新軍淘汰的裝備,但相對於他們來說,已經足夠先進了。
    給他們的戰船,上麵的炮也遠沒有大明海軍的戰船炮多。
    倒是與海軍的運輸艦相差無幾。
    可他們能拿到這樣的“戰船”,已是欣喜若狂。
    五百人的武裝軍隊,實際上還需要大量的其他非武裝人員。
    故而,一支“私家”雇傭軍,總人數高達上千人。
    嚴格來說,這是在鑽“空子”。
    不過,朱允熥在得到消息後,並沒有下旨斥責,算是對此給予了“默許”。
    反正隻給五百人的武器。
    其他的隨行人員,就任由他們去了。
    不僅如此,朝廷還給他們提供了“世界地圖”,甚至對一些地區可能遇到的風險,也進行了標注和提醒。
    對於組建雇傭軍,大多數勳貴功臣,都是以自家的家丁為班底。
    畢竟,這些人忠誠可靠,能信得過。
    但僅靠家奴,又還遠不夠,仍需要去外麵招募。
    最缺乏的,自然是曾經去過海外,有航海經驗的“水手”。
    此前,這類人往往是一些窮鬼。
    在老家走投無路了,才鋌而走險,遠赴海外。
    如今卻終於有了用武之地。
    勳貴豪紳,都願意出高薪聘請。
    畢竟,大家都沒有出過海,也隻有他們多少有些經驗,能提供一定的指導。
    一夜之間,這些人從底層窮鬼,搖身一晃,成了各位勳貴豪紳的座上賓。
    所謂世事變幻,莫過於此了。
    除此之外,隨船隊一起出征的,還有一些“心懷大誌”的讀書人。
    他們要去海外,傳播聖人的思想和文化,要教化蠻夷,要讓華夏文明,遠播全天下。
    這亦是響應大明天子的號召。
    朱允熥太清楚“正義”的重要性了。
    正如曆史上西方開啟大航海時代,一個至關重要的推動因素,便是大量傳教士前往世界各地傳教!
    通過所謂的“傳教”,將西方文化散諸於全世界。
    讓很多殖民地的百姓,接受大明的價值觀念,“心甘情願”的被大明殖民。
    這是西方的“先進經驗”,朱允熥認為,這方麵還是好好學習一下的。
    一個優秀的傳教士,頂得上成百上千的武裝士兵。
    甚至,很多士兵和軍隊做不到的事情,傳教士卻能做到。
    朱允熥也相信,大明的讀書人,同樣有著不亞於西方傳教士的堅定信仰。
    大明的不少讀書人,更有著拯救蒼生,以天下為己任的“崇高道德”!
    隻要將他們發動起來,也許一人,就能勝過千軍萬馬。
    給世界帶去大明先進的文明理念!
    讓世界各地的人們,熱愛大明,向往大明。
    讓大明成為文明的旗幟,成為海外無數蠻夷百姓的“精神家園”。
    讓他們主動為大明做事,自帶幹糧,獻上所有!
    讓他們在自己國家與大明進行戰爭時,選擇站在大明這邊,主動給大明軍隊帶路。
    也唯有如此,才能讓大明的出征變得順利無比。
    否則,哪怕有著最先進的堅船利炮,一旦對方倚靠地形和環境頑固抵抗到底,想要在海外開疆拓土,也會變得非常麻煩。
    但如果他們接受大明的先進文明理念,認可了大明至高無上的地位,那大明天軍,就是他們最歡迎的人。
    他們根本不會抵抗。
    此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
    這才是最高明的戰術。
    武力征服,這是很低級的手段,隻能做為底牌使用。
    文明誘惑,文化碾壓,才是更高明的方式。
    動動嘴皮子,就能讓對方心甘情願的臣服,又為什麽還要動槍動炮呢?
    很快。
    一支支的艦隊,滿載著希望,揚帆啟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