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九章 文明元年!天子之任,子民之責!
字數:10509 加入書籤
大明曆二十九年。
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這一年,大明永盛帝朱允熥登基,開啟了“對內改革,對外擴張”的新國策。
自此之後,教化八方蠻夷,帶領他們走向文明,漸漸成為素來以天下為己任的大明士大夫的願望。
大明朝也隨著對外擴張,越來越繁榮昌盛。
世界在大明的領導下,進入了一個嶄新時代。
這一年,在後世的史書上,也被稱為“光明元年”,“文明元年”。
而在之前的時代,則被史學家們稱為“野蠻時代”,“黑暗時代”。
意指從這一年開始,由於大明軍隊和士大夫們的積極進取,世界擺脫了野蠻愚昧落後的黑暗時代,進入了“文明”時代。
在大明帝國的帶領下,世界翻開了新的篇章。
這些都是後話了。
……
軍務處的成立,便如驚雷一般,炸得大明朝堂官員個個目瞪口呆。
長期以來,文武雖有不同,但兩者之間又沒有嚴格的區別。
這是曆朝曆代的慣例。
古代的專業劃分從來就不嚴格。
朝堂上雖然有文武之分。
但從來軍國大事,並非局限於武官決定。
實際情況是,文官們不願意轉為武官,卻很樂意節製武將。
哪怕是文官奉旨去督軍,監軍,仍然以文官自居,而不是武將。
他們大多也就是讀了幾本兵書,但沒有行伍經驗,很容易紙上談兵,脫離實際。
可文官們又不願意放權。
如今,朱允熥一刀切斷,文武從此徹底分治。
這是曆朝曆代都從未有過的事情。
太監去外麵宣旨之後,一眾文官便紛紛請求麵聖。
“陛下,設軍務處讓武將專權,此事不可行啊?”
“陛下,唐末五代之亂,殷鑒不遠。以文製武,方能長治久安。”
“陛下,以文治武固然有許多弊端,但卻能防止武將坐大。況如今大明軍力天下無雙,就算是文官牽製之下,使軍隊戰力有所下降,也是無妨。可一旦武將坐大,無人能製,則禍不遠矣。”
“陛下,如今已不是打江山的年代,軍務政務,本為一體,豈能分而治之?”
“陛下,天下太平,就該刀槍入庫,馬放南山,豈有反讓武將軍閥專權之理?”
……
文官們紛紛進言,你一言,我一語,大有不撤軍務處,誓不罷休的架勢。
朱允熥卻是氣定神閑,淡淡道:“自古文武殊途,朕設軍務處就是為了讓文武官員能更好的各司其職。”
“諸位愛卿若是信不過大明的武將,大可投筆從戎,棄文官而做武將。”
“朕即刻下旨,將其調入軍務處麾下的職能部門任職。”
“如此一來,便可管軍國大事,不讓武將坐大,諸位愛卿有誰願意啊?”
此言一出,一眾文官們頓時你看我,我看你,皆不作聲了。
他們是不想讓武將掌權,但卻沒有一個人願意從文官轉為武將。
相比舒舒服服的做文官,武將是一個很苦很累的活。
領兵出征,是要吃很多苦的。
打仗更是要死人的。
若是以文官身份,去軍中節製武將。
那倒是有很多人願意。
畢竟,那樣的話,大體是不用去最前線的。
說是監軍督軍,其實也就是在後方指手畫腳罷了。
戰爭勝利後,獲得戰利品,武將們不得不分許多給他們。
退一萬步,就算仗打輸了。
倚仗朝堂內的文官們相互支持,也多半可以將罪責推到武將身上。
諸如不聽自己的建議,桀驁不馴,治兵無方等等。
朝堂內的文官,當然都會幫“自己人”說話。
最後,武將被重重治罪,甚至問罪處斬。
而文官則可能是受一頓訓斥,調回朝廷繼續任其他官職,或者降職了事。
過了幾年,又能起複重用。
若是戰爭勝利,僥幸立功,那當然主要都是自己的功勞。
朝廷裏主事的文官,從兵部到吏部,都會向著文官,將他功勞添加得大一些。
將武將的功勞減掉一部分。
就算皇帝發現了,也可以理直氣壯的說,他們是為了防止武將持功自傲,領兵自重……
有文官集團幫襯,督師武將便是一件低風險,高回報的事。
可一旦轉為武職,從此便不再是文官集團的“自己人”。
作不了威,作不了福,出了事也無人給自己“背鍋”。
就更別說在世人眼中,除了少數封為公侯的大將之外,將領都是野蠻人,天生便低懂聖人之道的文官一等。
他們又哪裏願意自貶身份呢?
場中瞬間變得鴉雀無聲。
朱允熥目光從眾臣臉上掃過,道:“諸位愛卿皆是忠心耿耿,為國為民之人。”
“若軍務處真有那麽大的危害,相信諸位愛卿都會投筆從戎,棄文從武。”
“如今既然不願,那想來軍務處也沒那麽大的危害。”
“此事就這麽定了吧。”
他不待眾臣再開口,又話鋒一轉,道:“軍務處新立,下設機構眾多,需要的辦事官員不少。”
“軍中將領,大多識字不多,文化不夠。”
“軍務處下屬機構辦事,還是需要有文化的。”
“朕決意,從國子監、大明軍事學院、以及各省舉子當中,挑選熟讀兵書,精通兵法之人,入軍務處做武官。”
“一來正好補充軍務處的官員缺口,二來嘛,他們畢竟是讀書人,飽讀聖賢書,知曉忠君之道,也正好可以節製武官,以作製衡。”
“諸位愛卿以為如何呢?”
下麵的文官們一聽,頓時一個個皆鬆了口氣。
還好,陛下還是向著他們文官的。
將那些人安排進了軍務處,那文官們豈不是仍壓武將一頭嗎?
“陛下聖明,臣等對此無異議!”
眾官員紛紛表態。
朱允熥嘴角微微翹了翹。
對於這些官員們心中的算盤,他早已是了如指掌。
他們還以為那些國子監的學生、各府舉子都是“自己人”。
卻不知入了軍務處,是要轉武職的。
願意轉武職的人,必然與他們不是一條心的。
何況,人事安排的大頭,還是大明軍事學院的學生。
畢竟,他們才是真正的懂兵知兵之人。
國子監的學生和各府舉子,除非真的精通兵法,否則,肯定會在入職的考核中篩選下來。
那時候,就不能怪他這個皇帝沒有給機會了。
順利將軍事學院培養出來的學生提拔起來,安插到軍務處各處,牢牢掌握軍權,才是他此舉的真正目的。
“那就這樣吧,諸位愛卿都退下吧。”
“以後有什麽建議,都向政務處進言,不必再來見朕了。”
朱允熥旋即下了“逐客令”。
政務處既然已經成立,那就要幫他擋槍背鍋。
自己躲在幕後就好。
如此一來,朝廷大臣的壓力和矛盾,便都轉移到政務處和政務大臣身上了。
他這個皇帝,可以穩坐釣魚台,坐看風雲起落。
不會輕易得罪官員。
下麵的官員要罵人,也都是罵政務處的政務大臣。
而他這個天子,仍然能有一個好名聲,並被很多大臣寄予厚望。
這是很簡單的馭臣之道。
朱允熥自穿越後,一直在研究,對此已頗有心得。
當然,為了防止政務處阻塞消息,他還會特意準許一部分大臣可以上密奏。
凡密奏一律繞過政務處,直達禦前。
隻不過,密奏不輕易使用,也不是每一個大臣都有資格。
除此之外,便是軍務處的情報處,姚廣孝的大明情報局,再加上老朱交給他的檢校和錦衣衛打探消息,三大情報來源分別匯報信息,也不用擔心掌控不了大權。
相比謀略和手腕,朱允熥更相信製度的力量。
設計一個好的製度,讓自己不費力氣的掌權專政,讓消息不致蔽塞,才是最佳解決方案。
謀略和手腕,隻能作為製度不足,或是其他特殊情況下的一種補充。
“陛下,臣還有一事不明,要請示陛下。”
一名文官出列道:“陛下讓文歸文,武歸武,使用兵少了許多掣肘,有利於軍隊對外發動戰爭,但如此一來,軍隊駐守一地,不司治安之責。”
“臣隻恐地方官府的差役,不足以威懾刁民。”
“且各級地方官吏,乃至都察院禦史,皆在軍事係統之外。”
“對領兵之人無製約之法,更無問罪之權。”
“萬一有變,隻恐將領們未必願意全力出兵平亂。”
“若等上報政務處,再行協調軍務處,為時已晚。”
“俗話說,兵貴神速。”
“可若文武分開,駐軍不管地方事,則勢必拖延時機。”
“此中情由,還望陛下明察。”
這是實話。
事實上,此前文武糾纏在一起,此條亦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即國家用軍隊來治天下。
治安不好,刁民不聽命令,便調兵彈壓。
收稅收不上來,便派調兵去收。
軍隊的駐防也非常分散。
一個衛所有幾千人,可實際派兵出去執行任務,經常是派幾個士兵,幾十個士兵。
說白了,就是將士兵當成是差役在使用。
但又因為文武之間,還是有些區別的。
文官雖然能節製武將,能彈劾武將,可終究是兩個係統,總歸有磨合,或相互看不順眼。
不配合的情況,時有發生。
兵丁比差役更“凶惡”,對待百姓的態度更惡劣,也更不聽文官的命令。
朱允熥掃了他們一眼:“朕在做儲君之時,就已經下過令,尋常的山賊匪寇,流氓地痞,由刑部緝盜司負責清剿,各地方州府派差役執行。”
“如無極特殊的情況,各地駐軍不再介入。”
“今後再加一點,從即日起,軍隊原則上也不再出動協助維持地方秩序,懲治不法刁民,參與征收稅務,打擊走私等一任事務。”
“隻有遇上大的動亂,如反賊已攻陷府衙,形勢岌岌可危,才可出軍平叛。”
“若無大事,朝廷的駐軍,僅作為威懾存在。”
“駐軍就在朝廷劃好的城塞裏麵好好呆著,在指定的區域進行軍事訓練,除此以外,地方事務,皆與駐軍無關。”
眾臣臉上皆露出震驚之色,朱允熥卻是話鋒一轉,道:“如今衛所軍的裁撤和改革還在進行,各省都指揮使司下的兵馬,凡是派出去,在地方上執行任務的,皆退出現役,就地轉為官差。”
“縣尉轉入文官係統,為各縣治安長官,不再屬軍方管理。”
“縣尉的直屬上司,從都指揮使司轉為都按察使司,由刑部統率。”
“同時也接受縣令的指揮。”
“實際“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指揮架構。”
“其餘各級,遵照執行。”
“該退出軍隊係統的士兵和將領,一律退出。”
“凡有治安任務的士兵,皆轉入刑部的係統,由刑部和地方官府雙重管理。”
“還有戶部的人員戶籍及人口資料,抄一份給刑部,以便刑部管理百姓,打擊不法。”
朱允熥深吸了一口氣,振聲道:“軍隊是用來打仗的,與打仗無關的事情,就要從軍隊中剝離出去。”
“大明的軍隊,不經商,不管地方事務,原則上也不維持地方治安。”
“不耕田,不種地,更不養豬養雞。”
“大明的軍隊,隻做一件事,那就是打仗!”
“時時刻刻為打仗訓練,時時刻刻準備發起戰爭。”
“大明的軍隊,更不需要那麽多的冗兵冗員。”
“該裁撤的兵馬,一律裁撤。”
“朕要的,隻是一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精銳。”
“不是一群做雜役的差役和百姓。”
“地方上的治安管理,尋常的百姓鬧事,山賊盜匪,往後這些都是地方官員的事,也是你們文官係統的事,與軍隊無關。”
“諸位愛卿,朕這麽說,你們明白了嗎?”
眾文官一個個驚得目瞪口呆。
將各省都指揮使司下的大半兵力,都從現役軍隊中退出,劃入到刑部的係統裏麵。
如此一來,刑部的職權,便將進一步加強了。
有了這支“軍事力量”,地方官府倒是有足夠的能力,處理一般的民間糾紛事宜。
職權明晰後,也沒有文武之間的相互扯皮。
“此事朕意已決,再有反對者,斬!”
朱允熥揮了揮手:“諸位愛卿,都退下吧。”
眾文官一個個麵麵相覷。
短暫的愣神後,終於齊聲道:“陛下聖明,臣等告退。”
他們心中雖然還有不滿,但一時間,也找不出什麽理由。
更別說,朱允熥態度如此堅決。
文官們還是知進退,明白話都說到這份上了,此時觸怒龍顏,陛下一定不會手下留情了。
文官們即令有“死諫”的念頭,卻了並不會魯莽行事。
今日在場的,可都是朝廷大員。
沒有新入官場,還不知深淺的“愣頭青”。
看著文官們退出去,朱允熥方對身邊的太監,道:“去宣旨吧。”
對內的改革發布下去了,接下來,就是公布對外的政策了。
那才是真正的重頭戲。
大明的許多問題,也唯有內外同時推進,才能迎刃而解。
太監領命,奉著聖旨,走出了禦書房。
外頭,文武百官,勳貴功臣都還在。
太監將聖旨緩緩拉開,念道:
“朕聞天道循環,四海一家,大明受命於天,既安境內,亦攘外夷,當懷柔遠人,拯溺救危。”
“今海外諸邦,有無數蠻夷之族,未沾王化,其統治多殘暴,其民多落後愚昧,又常有寇亂,致使生靈塗炭,民不聊生,朕心惻然。”
“朕決意遣師出海,拯救四方蠻夷於水火,撫安百姓於苦難,宣揚大明之威德。”
“惟行天道,此天子之任;教化四方,亦大明千萬子民之責。”
“故特詔勳貴功臣,富商豪紳,凡有誌於國家者,皆可自籌經費,向朝廷申請組建武裝船隊,人數以五百人為限,獲準後便可揚帆遠航,為大明開疆拓土,向蠻夷宣揚華夏文明,建不朽之功勳。”
“中原大地,世受聖人教化,懂禮儀,通文明,此海外蠻夷所遠不及。”
“聖人素有教化天下人之誌向,學不論高低貴賤。”
“朕望天下讀書人,亦能挺身而出,隨行出海,將聖人之教化,傳播於四海。”
“八荒蠻夷,皆能學聖人之學,從此不再愚昧,有仁愛之心,守道德禮義,使海外諸邦皆知大明之文明,歸心向化。”
“對有教化之功者,朕必厚其賞賜,封其爵祿,以彰其功。望大明臣民人等,踴躍響應,共襄盛舉。”
“布告天下,鹹使聞知。”
“欽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