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災後重建
字數:2392 加入書籤
李有發和救援隊趕到楊老二家時,楊老二躺在磚頭和木板子搭起來的床上。他的嘴邊有已經幹掉的黑色血跡,混合著一些黃土,泥土和血跡把破爛的床染得到處髒兮兮。醫護人員連忙走過去,其中一個女醫生說道:“量血壓。”看醫護人員在忙碌,李有發拽著阿紮努走出屋子,問道:“楊二媳婦兒,不是說他的身體不行需要靜養麽,這是咋個了嘛?”楊二的媳婦兒不會說漢語,隻能用手邊做著動作,邊用彝語描述出來。據她所說,昨天晚上地震,楊老二意識到隔壁的孫大媽家那個屋子不安全。從他們來的時候就注意到房子的牆上有裂痕,晚上他起夜還能從牆裏看到孫大媽的屋裏透出來光。楊老二因為腦瘤痛得沒法入睡,他最先感覺到地震,就從家裏跑出去,將孫大媽從屋裏扶出來。結果人還沒走出來,土胚房就倒塌了,正好牆砸在楊老二的後背上,讓一副本就虛弱的身子雪上加霜。楊老二的媳婦兒把他身上的土挖開,又廢了不少力氣將他拖回家的時候,楊老二已經開始吐血。“醫護人員在裏麵處理麽,你別太擔心。楊老二麽是我們村裏的驕傲,你們的娃兒,楊春娟也是一個好孩子,她在學校的成績優異麽,前幾天譚老師還表揚了她。”楊老二的媳婦兒又說了幾句,李有發拍拍她的肩頭:“娃兒好著呢,昨天地震的時候,由於希望小學經常組織地震演練,娃娃們及時的從教室裏麵撤出來到草場上,麽得一個人受傷。你瞧,要不要我把娃娃喊來嘛?”楊老二的媳婦兒搖搖頭,示意李有發不要告訴孩子。“行嘛,麽楊老二救出來的孫大媽呢?”女人又指指另外一個屋子。屋子的另一個房間躺著一個老人,老人躺在床上已經沉沉地睡過去,傳出均勻的呼吸聲。大概過了二十多分鍾,醫護人員從屋裏走出來:“病人受到重擊,情況不太好。”李有發著急道:“送去醫院嘛,他是因為救人麽才被牆砸到。先把他送去醫院麽,不管花多少錢哈,我們麽都會想辦法,由村裏麵來想辦法。”醫生拉過李有發:“李村長,不是錢的問題。我和另外一個醫生已經看過他的病例和檢查報告,他是得了腦瘤,晚期了已經。我們實在是無能為力,隻能給他一些緩解痛苦的藥物。”醫生搖搖頭,走了。楊老二前幾天還去茶葉田裏看自家的茶葉,楊春娟的父母是最早從外地回來的,現在他們家的茶葉田已經長四十厘米高了。李有發聽完醫生的話,遠遠地看了一眼阿紮努。阿紮努不滿三十歲,看起來卻好像已經四十多歲。滄桑的容顏,又穿著不算合身的男人衣服,雙手有些無措地合在一起,看著醫生走出來一個,她就欲進又止地站在原地。看到李有發在看著她,她朝著他跑過來,支支吾吾地問了些話,又指指屋裏,眼裏充滿希冀。李有發不知道怎麽安慰阿紮努,嘴微微張了張,才發現喉嚨間酸澀地說不出話。阿紮努攥著衣服,眼淚一滴接著一滴地從眼眶裏滾出來。她沒有再追問李有發,而是了然地朝著門走去。“阿紮努。”李有發走過去,“讓春娟回來住幾天吧,我想她跟願意和自己的阿爸阿媽在一起。”阿紮努想了想,用手背抹掉自己的眼淚,點點頭。李有發把楊春娟的事情跟譚溪寧說的時候,已經是三天後。這三天裏,村裏麵的救災工作已經基本完成,受傷嚴重的村民皆已經送去市醫院。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穿透薄霧,灑在一片廢墟之上,這是曾經充滿歡笑與夢想的地方——希望小學。然而,這場突如其樣的地震讓學校化作一堆瓦礫,孩子們的學習樂園瞬間消失無蹤。現在,一股新的生命力正在這片廢墟上萌芽,希望小學的災後重建工作正如朝陽般蓬勃展開。工地上一輛輛裝載著建築材料的卡車絡繹不絕,塵土飛揚中透露出重建的決心。工人們戴著安全帽,身著統一的藍色製服,他們的臉上寫滿了專注與責任。重型機械發出低沉的轟鳴,配合著人力,一塊塊磚石被精準地堆砌起來,一堵堵牆逐漸挺立,宛如勇士般守護著未來的安寧。在工地的一角,村民和王喬明們,還有上麵委派下來的領導正圍坐在一起,他們手中的圖紙描繪著學校的未來藍圖。討論的聲音雖輕,卻充滿了激情與憧憬。他們談論著教室的設計,食堂的位置,甚至體育場的布局,每一個細節都承載著對孩子教育環境的無限關愛與期望。旁邊,一群孩子圍坐在一塊空曠之地,盡管周圍的環境顯得簡陋,但他們的眼神中閃爍著渴望學習的光芒。李飛手裏拿著一本語文課本,滔滔不絕地講述著古詩裏的意境。她的前麵有一塊小黑板正講述著課程,孩子們聚精會神地聽著,用小凳子當做桌子,老師念一句,他們就在美術本上寫下一句。偶爾還會有同學舉手提問:“李飛老師,瞧字咋個寫?”隨著重建工作的不斷推進,嶄新的教學樓拔地而起,操場的輪廓也日益清晰。圍牆下的綠色植被被巧妙地植入校園設計之中,既美化了環境,也為孩子們提供了親近大自然的機會。在重建的過程中,來自四麵八方的支持源源不斷。愛心人士的捐款、企業的讚助、政府的補助……每一分投入都是對未來的一份承諾,是社會對教育重視的具體表現。更重要的是,這場災後重建凝聚了無數人的愛與奉獻,它不僅僅是一座物理意義上的學校,更是一個精神家園,一個見證團結與希望的故事。當最後一塊瓷磚鋪設完畢,希望小學終於迎來了重生。老師們站在門口迎接,笑容滿麵,心中湧動著難以言表的喜悅。王喬明和老師們站在高高的教學樓前麵,仰著頭往高處看去:“譚老師,教學樓,新的!”譚溪寧伸手遮擋著太陽,眯著眼睛往高處看:“是啊,我們有教學樓了,還是三層的。現在孩子們不用再十多個人擠在一個屋子,連分配六人間都夠。”(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