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六章 遼宮激辯
字數:5554 加入書籤
蘇軾這封信對趙孝騫來說太震撼了。
他突然明白了這個時代真正的文人的底色,那是一種純粹的,超然的,舍生取義的家國情懷。
如蘇軾這樣的人,在文壇上成就斐然,可以說的名垂史冊,然而偏偏如此耀眼的才華,卻是他們自己最不在乎的優點。
他們所求者,仍是治國平天下,一遂青雲之誌。
文壇上的成就,根本不是他們的誌向,所以古往今來的許多詩人文豪,終其一生都在怨歎懷才不遇。
這一世,蘇軾是幸運的,他遇到了趙孝騫。
趙孝騫給了蘇軾一個機會,這個機會對趙孝騫來說或許並不起眼,不過出國當一回使臣而已,把該聊的事情聊完就回來,是個人都能幹。
然而蘇軾卻分外珍惜這個機會,他要把“使臣”這個職業玩出花兒來。
信箋上墨香依舊,蘇軾的字跡瀟灑飄逸,字如其人。
趙孝騫認真讀了幾遍,放下信箋,長歎口氣。
“漢使”,蘇軾提到了這個字眼兒。
眾所周知,漢使是非常剽悍囂張的,對漢朝時期的番邦異國來說,漢使簡直是煽風點火,惹是生非的代名詞,跟索命的無常一樣,不同的是,他們索的是整個國家的命。
漢使所過之國,沒事都要給你整點事出來,原因無他,我大漢看中你們國家這片土地了,打算把它搞到手,國君識相的話自己雙手奉上,不識相的話老子死給你看,老子若死,漢兵即至,可滅國矣。
五千年的華夏民族愛好和平,唯獨漢使不愛好和平。
趙孝騫依稀明白蘇軾想幹什麽了。
“效仿漢使?”趙孝騫喃喃苦笑:“大哥,別搞啊……”
蘇軾是什麽人?文章詩詞方麵,說他是宋朝第一人絕不為過,前世背過他多少豪放的詩詞,這樣一個才華閃瞎眼的人,居然要效仿漢使……
趙孝騫突然覺得,自己對千年後的教育文化界犯了彌天大罪。
看看他提的人名。
“傅介子”,漢昭帝時出使樓蘭,宴席上拔刀斬殺樓蘭王,並以大漢使臣的身份另立新王。
這特麽是使臣該幹的事兒?
“安國少季”,這位就更離譜了,出使南越國時,竟與南越國的太後私通,還打算謀朝篡位,結果失敗被殺。
蘇軾在信裏提到安國少季,趙孝騫都不知他懷了什麽心思,更不知道蘇軾在遼國到底經曆了什麽,感覺信息量很大……
明白了蘇軾的心思,但趙孝騫隻覺得很無語。
大哥,現在不是時候啊!
拒馬河一戰之後,遼國撤軍,宋軍休整,不宜再對遼國發起新的戰爭,這是趙孝騫判斷了宋遼兩國的形勢後,做出的戰略決策。
“戰略”倆字,是不能隨便更改的,更不可能為了某個人而更改。
而蘇軾,是打算效仿漢使,以自己的生命為籌碼,給趙孝騫提供一個名正言順的出兵征伐遼國的理由。
這就是古代無法即時通訊的壞處了,趙孝騫的戰略決策,蘇軾遠在上京根本不知道,大約宋遼之戰的結果傳到了上京,蘇軾對宋軍的實力有了底氣,於是果斷決定再給趙孝騫送上一個出兵的理由。
現在怎麽辦?
趙孝騫唉聲歎氣,蘇軾在上京作死,趙孝騫隻能想辦法營救他,不然他死了都白死。
於是趙孝騫當即叫來的趙信,麵色嚴肅的囑咐他。
“派人快馬送信給甄慶,暫停結交遼國權貴,皇城司布在上京的眼線全都發動起來,全力營救蘇軾,他少了一根汗毛都不行。不管他願不願意,綁都要把他綁回來。”
想了想,趙孝騫又回書房寫了一封信,信裏詳細剖析了宋遼兩國的形勢,並且告訴蘇軾如今不能繼續出兵的理由。
總之一句話,你別作死了,死了也白死,戰略已定,天大的理由都出不了兵。
密信烙上火漆,交給趙信,命他親手交給蘇軾。
看著趙信匆匆離去,趙孝騫心情很複雜。
好不容易想給自己放個假,結果蘇軾竄出來給攪和了……
如此大的損失,再見蘇軾時該如何向他索賠?
沒有兩隻熊掌怕是哄不好了。
…………
遼國上京。
蘇軾給權貴子弟上課的內容,終究還是傳出去了。
遼國還是有很多讀書人的,聽說蘇軾上課時講什麽“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什麽“蒼天已死,黃天當立”,許多遼臣不由大驚失色。
這特麽是不花錢能聽的?給你辦個VIP會員好不好?
那些所謂的弟子不一定都是本性純良的,畢竟非我族類,當他們對蘇軾授課的內容心存疑惑時,便忍不住告訴了他們的父母長輩。
父母長輩大多數文化水平不高,可至少還是聽得懂人話。
仔細一咂摸,也覺得哪裏不對勁,請來府裏的西席先生一問,頓時倒吸一口涼氣,老臉都嚇白了。
所以,我們送兒子上了個反賊培訓速成班?
權貴子弟們的父母急了,不僅嚴厲禁止子侄再見蘇軾,而且還把這件事捅到了朝堂上。
遼國朝堂的君臣一聽,頓時也炸了鍋。
宋使這是要幹啥?打算憑他一人之力謀朝篡位嗎?
你謀你們宋國的不行嗎,幹嘛跑到遼國來搞事?
於是,蘇軾的名字,在沉寂了小半年後,再次出現在遼國君臣的視野裏。
這下耶律洪基想忽視他都做不到了。
太過分了,氣抖冷,虧朕一直把他當偶像來著。這偶像對粉絲下手可真狠啊。
如今的耶律洪基,正被遼國連續兩次兵敗之事搞得焦頭爛額,想興兵報複又沒實力,想放棄偌大的土地又不甘心,眼看宋軍的兵鋒越來越盛,遼國朝堂卻因是戰是和的問題吵翻了天。
不僅如此,東北方向的女真部落最近也越來越不安分,女真諸部不僅與遼國的衝突越來越激烈,而且女真部落裏崛起了一個完顏部,已漸漸對女真其他的部落進行吞並聯合,女真諸部漸以完顏部為首。
一旦分散的力量團結並集中起來,後果往往很可怕,遼國多次派兵與女真諸部交戰,卻多次折戟沉沙,女真諸部已成遼國的心腹之患。
東北不穩,南方漸失,偌大的遼國,國力頹勢已越來越明顯。
這種情況下,耶律洪基幾乎沒有更好的辦法,他已傾向與宋國和談,並默許趙孝騫所部占領的土地歸宋國。
而偏偏就是在這種焦頭爛額的時候,被遺忘的宋國使臣卻跳出來刷存在感,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這個蘇軾,居然敢在遼國皇帝的眼皮子底下,公然煽動遼國的權貴子弟謀反,推翻耶律家族的統治。
“作死”二字都不足以形容蘇軾的行徑了。
實在活膩了,你自己找根繩子悄悄的吊死啊,不要連累別人好不好……
勃然大怒的耶律洪基當即召宋使蘇軾進宮。
很快,蘇軾穿戴整齊走進遼宮,站在耶律洪基麵前不卑不亢地行禮。
時隔半年又見,耶律洪基卻沒心情與他寒暄客套,劈頭就是一句“宋使意欲何為?”
蘇軾露出無辜的表情:“外臣做了什麽?遼主何出此問?”
耶律洪基充滿怒意的眼睛盯著蘇軾的臉,良久,長長一歎。
“你我兩國已開戰,宋使何必仍滯留上京,不如盡快歸去。”
蘇軾搖頭:“外臣未完成使命,不能走。”
“你的使命是什麽?”
蘇軾昂頭,神情凜冽:“去年秋末,遼國率先撕毀澶淵之盟,無故進犯我大宋,襲我大宋邊境村莊,殺戮村民,搶掠財物,我大宋天子遣外臣使遼,就是要貴國給我大宋一個交代。”
頓了頓,蘇軾昂然道:“外臣滯留上京半年了,遼國至今未給交代,反倒覺得進犯我大宋天經地義,此事若不能給外臣一個滿意的答複,以及充滿誠意的賠償和道歉,外臣不會輕易離開上京。”
“你!”耶律洪基怒極,顫巍巍地指著他。
無語了簡直,宋遼現在是什麽情況你難道不清楚?
我遼國被打敗了兩次,兩次啊!
你還拿去年的舊聞說事兒,還把責任扣到遼國頭上,你怎麽不提趙孝騫全殲了我總計七八萬遼軍呢?
“縱是如此,貴使不安分留在上京,為何煽動我遼國子弟謀反?你到底存了什麽心思?”耶律洪基又質問道。
蘇軾淡淡地道:“外臣應遼國權貴之請,勉為其難開堂授課,教予貴國子弟中原聖賢史記和經義,外臣教的內容,皆在我中原流傳下來的史冊上有典可查,一字不易,敢問遼主,外臣何錯之有?”
“外臣不過是將中原千年史傳如實教授,並未添油加醋,貴國卻給外臣扣上煽動謀反之名,簡直是笑話!遼主若欲取外臣性命,盡管拿去便是,何必用這貽笑天下的理由,徒增天下人恥笑爾!”
耶律洪基又被懟得說不出話來。
跟宋國赫赫有名的文化人鬥嘴,這不純純找虐嗎。
偏偏麵對蘇軾的犀利詞鋒,耶律洪基打不得罵不得,隻覺滿腹憤怒加憋屈,快氣出大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