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三章對我大宋忌憚不已
字數:4045 加入書籤
幾人快步,一同進了大院,向著大殿進來。
殿內。
趙羨笪已經站立在一旁。
太傅大人王淵也已經坐在了墩子上,眉眼舒展,像是昏昏欲睡一般。。
刑部尚書費衝、吏部尚書李子靖站在堂下,兩個人手上正捧著那封信件,細細著看。
禮部侍郎劉成全,作為代理尚書,則安靜的站在趙羨笪的一側,兩人眼觀鼻口觀心,像是木頭。
李大誌,徐高增兩個人站在旁邊,靠近角落的地方,不時看向殿門外。
兩個人都在等著,看看徐川什麽時候進來。
結果徐川的身影一直沒有出現。
趙構正坐在龍椅子上悠閑的品茶,胸有成竹,鎮定自若,再也沒有了之前的焦慮和慌張。
大皇子、吏部侍郎趙羨晟,中書門下平章事潘雲峰。
戶部尚書左衝製,兵部尚書蔡雲欒。
四人前後走了進來,跪在地上施禮,禮畢,趙構讓他們站了起來。
趙構打量了一下殿內的人,發現基本都齊了,就差一個徐川還沒來。
怎麽搞的?傳旨意怎麽能夠用得了這麽長時間?
這個徐川,不會是因為朕把他閑置在翰林院,對朕有了怨恨?這才遲遲不來?
趙構咳嗽了一下,清了清嗓子。
“潘雲峰,你們幾人為何姍姍來遲啊?”
潘雲峰:“啟稟陛下,我等在衙署商議調撥軍需糧草供給邊軍之事,故而來遲了,請陛下恕罪。”
趙構:“羨晟,你也是在跟他們一同議事嗎?”
趙羨晟:“回父皇,正是。父皇讓兒臣參政議政,此等軍國大事,兒臣在旁聽幾位大人商議,也能學到不少章程、方略。日後也好為父皇分憂。”
趙構點了點頭,看了趙羨笪一眼,頗有深意。
“既然人都差不多到了,就先開始議事吧。不等徐川了。”趙構說完,便讓把使團送來的信給潘雲峰等人傳閱。
既然看了信上的內容,麵露驚訝之色,也是不敢相信。
“怪哉怪哉!”
“好事好事!”
潘雲峰激動地問道:“陛下,使團來信,可喜可賀!一來,我大宋邊軍免除了征殺之苦,又可以讓數萬將士、百姓免於死傷。”
“二來,金人一定是有感於陛下的恩威聖德,對我大宋忌憚不已,自覺量力不可南侵,才有了如今議和之舉啊。”
“這一切都有賴於聖上的寬仁舉措,傳到了金人耳中,讓他們心生怯戰。聖上提前安排讓邊軍在淮河南岸擺出了陣勢,更是對金人起到了喝阻的作用。”
“此次金人能夠一改往常,主動求和,實在是十年未有之事啊。臣等恭祝聖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潘雲峰這馬屁說著,就已經跪了下來開始高呼。
其他人見狀也急忙跟上。
王淵從墩子上麵下來,也跪倒在地。
看著這一幕,趙構高興不已:“好,好好,諸位愛卿,請起!”
“朕今天收到這封信,心中很平靜。他金人也是人啊,古來征戰幾人回?這些人看來如今也是不想打仗啊。”
“我比邊軍將士,在淮河南岸的防備一定是讓金人察覺到了,好啊,朕就是要起到這個作用,要讓他們看到,朕與這些人對仗的決心。”
“他們若是膽敢南侵,朕定要讓這些人丟盔卸甲,大敗而回!如今他們主動議和,這倒是識時務者為俊傑。”
“這次與以往不同,乃是驚人主動提出,並且其又提出了一些新的條件,還要派使團來臨安進行細細磋商。”
“接下來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是,朕已經決定了,這件事議和的事情必須要促成。”
“過完年二月初一,就按照這信上所言,與金人結盟。尚有一個月時間,你們諸位要勠力同心,好好準備。今天找你們來,就是想要就幾項條件好好商議一下。”
“哪些條件可以答應,哪些不能答應?你們來說說吧。潘雲峰你先來說。”
潘雲峰:“陛下,這次金人能夠主動議和,又要派遣使團前來。第一件要緊的事情,就是要保證金人使團的安全,且不可讓上次金人使團被害之事再次出現。”
“微臣建議,由禁軍前去泗州,金人過淮河之後,由禁軍一路護送來臨安。以保其安全。”
潘雲峰這句話,其實是不信任邊軍。
泗州城裏麵駐紮有邊軍將士,由他們來護送是最為便捷、快速的,卻偏偏要從金城這邊調禁軍過去,豈不是多此一舉?
王淵站出來說道:
“陛下,此舉舍近求遠,浪費人力,頗為不妥啊。泗州城一來有守備,二來有安營邊軍。由他們來護送最合適不過了,一路上的匪賊也定然不敢貿然強動!”
王淵這話,就是要點出潘雲峰的那點心思,擺在明麵上來。
蔡雲欒這個時候說道:“王大人,上次金人使團被殺,查出來就是泗州城的守備軍所為,抓了好些人,現在還都沒有查清楚呢。”
“這一次,應該讓金人更改路線,不再從泗州而來,或從潁州、煊州走。到時候,也確實應該由禁軍派人過去接應。”
“畢竟路上,總要有一來一回。禁軍將金人使團接應回來,便算是完成了任務!”
“到時候,議和即成,使團再隨欽命大臣,一同北上淮河!在麒麟渡歃血為盟!陛下,微臣以為,此舉方能萬無一失。”
金人的安全,這件事情趙構心裏也是極為重視的,如果這次再發生了使團被殺的事情,那議和的事兒便又要推遲。
其中要是再生出一些其他枝節,怕又要有麻煩而來。
趙構微微點了點頭,覺得這事兒應該先立刻派兵出去,便說道:“嗯!朕也覺得甚是妥當!潘雲峰,屆時,你命樞密院調兵禁軍三百人馬,接應使團來。”
“微臣遵旨。”潘雲峰說完,略微停頓了一下,說起了金人的條件:“陛下,金人所提退兵之事,五十裏太過!”
“微臣以為,若即金人在淮河以北,同樣向後撤退五十裏,否則,此方略萬萬不可答應他們。若是我宋兵退,而金兵進,則有可能其出爾反爾。”
“到時候,我邊軍將士防守不及,就喪失了阻擋金兵的先機。”(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