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最是平凡動人心
字數:6860 加入書籤
2005年年初的娛樂圈,“大仔戀”的曖昧剪影、“周侯戀”的甜蜜傳聞,或是“智玲受傷”的意外插曲,如同夜空中轉瞬即逝的流螢,雖能短暫吸引大眾目光,卻終究隻是泛不起漣漪的娛樂泡沫。
這一年,華夏娛樂圈迎來的震動,恰似投進深潭的巨石,如同美國籃壇“96黃金一代”重塑格局,北電“96明星班”改寫演藝版圖,諸多事件以雷霆之勢,深刻影響著整個娛樂行業的走向。
二月伊始,距離春節尚有八天,《家有兒女》第一部如春日驚雷般首播。
這部被讚為“華夏版《成長的煩惱》”的都市家庭情景喜劇,憑借輕鬆詼諧的敘事風格,迅速席卷各大衛視熒屏。
每當放學路上,“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好像都一樣”的旋律響起,孩子們便踩著音符小跑回家,滿心期待著劉星的鬼馬、夏雪的聰慧、夏雨的天真,又將在新一集裏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楊紫、張一山、尤浩然三位小演員,以稚嫩卻極具感染力的表演,將複雜細膩的情感詮釋得淋漓盡致。
劇中對普通家庭柴米油鹽的生動刻畫,以及困境中凸顯的親情力量,讓觀眾在捧腹大笑間,感受到了家的溫暖與治愈。
《家有兒女》首播即爆的高收視率,正式拉開了新一年電視圈的激烈角逐。
時光流轉至除夕夜,央視雞年春晚的大幕緩緩拉開。
劉憶菲與舒唱連袂演繹的《華夏話》,用靈動的節奏與清亮的和聲,將中文的韻律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那瑛以醇厚溫柔的嗓音,在《愛的陽光》裏傾訴著人間溫情;最令人意外的是,網絡神曲《老鼠愛大米》的演唱者楊臣鋼登上春晚舞台,憑借朗朗上口的旋律與超高國民度,風頭一時無兩,甚至蓋過不少港台老牌藝人。
李偉建、武兵的相聲《谘詢熱線》幽默風趣,針砭時弊;黃弘、鞏漢淋、林永建的小品《裝修》則以其貼近生活的題材和誇張的表演,引得觀眾捧腹大笑;趙苯山、範煒等人的小品《功夫》,更是以其獨特的表演風格和深刻的諷刺意味,成為了當晚的一大亮點……
而殘疾人藝術團帶來的《千手觀音》,堪稱春晚曆史上的不朽華章,21位聾啞演員用無聲的肢體語言,將佛教藝術的莊嚴與柔美詮釋得震撼人心,整齊劃一的動作、行雲流水的舞姿,在舞台燈光下宛如金色佛光普照,收獲了全國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
當零點鍾聲漸近,全國觀眾的目光齊刷刷聚焦在電視屏幕,沈浪即將登場。
在群星璀璨的歌唱類節目中,沈浪的表演永遠是最令人期待的存在,人們不知道他將帶來怎樣的驚喜,又會用怎樣的音樂,點燃這個除夕夜的最高潮。
此刻,萬千觀眾睡意全消,屏息等待。
值得一提的是,在科技浪潮的推動下,相較於往年,這一年春晚的舞美設計實現了重大突破——先進的Led屏幕技術強勢入駐,為舞台表現力注入了全新活力。
沈浪作為春晚舞台上大膽且率先大量運用科技的歌手,成為了眾人矚目的焦點。
當他即將登台之時,無論是現場觀眾還是守在屏幕前的電視觀眾,目光最先被吸引的並非是他本人,而是他身後那片在燈光漸暗後亮起的大屏幕。
隻見大屏幕上,仿若鋪陳著一層細膩輕柔的黃沙,朦朧之中,一雙纖細靈巧的手在沙麵之上迅速舞動,開始了一場神奇的創作。
沙畫,一門獨特的藝術,一雙巧手能瞬間變化出種種圖案,惟妙惟肖。
據傳是由燕京民間老藝人張玉先老先生,從華夏一門古老的藝術“景泰藍”中汲取其精華,經過多年的研究和反複的試驗,創造出的工藝品,是近年來興起的民間手工藝術作品。
沈浪以往登上春晚舞台所選擇的歌曲大多以情歌為主,極少出現像《恭喜發財》這類需要眾多人參與、營造熱鬧氛圍的曲目,所以在表演時,舞台上基本隻有他獨自一人深情演唱。
而今年,有了沙畫的巧妙配合,勢必會為表演增添了別樣的風采。
當然,考慮到春晚極高的演出要求,為了杜絕沙畫師在現場表演時可能出現的失誤,這個沙畫作品都是提前精心錄製好的,屆時通過現場的大屏幕進行播放,與沈浪的演唱完美契合。
而看到這一幕,大家覺得挺新鮮的,甚至忘記了沈浪“催淚天王”的那個外號。
哪怕記起聽他春晚上的歌會流淚這件事,遙控器也始終安靜地躺在觀眾身旁。
一來,這個點九成的電視台都是在轉播央視春晚。
二來,絕大多數觀眾就是在等沈浪。
舞台上,沈浪將自己徹底沉入旋律之中,他的指尖在鋼琴鍵上翩躚起落,黑白琴鍵隨之震顫出動人的音符。
大屏幕上,沙畫與琴聲默契呼應,那雙無形的手仿佛被音樂賦予了生命。
舞台大屏幕上,第一幅沙畫如同一卷徐徐展開的田園長卷,稻田一望無際,戴著鬥笠的農民伯伯彎著腰,將秧苗插進濕潤的泥土裏。
倏忽間,靈巧的指尖輕輕一抹,畫麵瞬間更迭,林立的高樓大廈間,一棟正在建設中的樓房拔地而起,工人們身係安全繩,在鋼架上穿梭忙。
緊接著,第三幅畫躍入眼簾,教室裏孩子們坐得筆直,老師手持書本,站在三尺講台前侃侃而談。
畫麵再次被抹去,轉瞬間,熊熊烈火衝天而起,消防員們毫不猶豫地衝進火海,他們堅毅的背影與肆虐的火焰形成鮮明對比。
四幅沙畫如四幕無聲的電影,在觀眾心底掀起層層波瀾。
“我是這路上沒名字的人
我沒有新聞沒有人評論
要拚盡所有換得普通的劇本
曲折輾轉不過謀生……”
就在這時,沈浪的歌聲破空而來。
他那低沉而富有穿透力的嗓音,如同春日驚雷,瞬間穿透所有人的心防,直抵靈魂深處。
沙畫隨著歌聲變化,不同的身份,相同的經曆,背井離鄉,獨自在大城市中尋求生存與夢想。
“你來自於南方的村落來自粗糙的雙手
你站在樓宇的縫隙可你沒有退縮
我來自於北方的春天來自一步一回首
背後有告別的路口溫暖每個日落……”
質樸的歌詞從他口中緩緩唱出,沒有華麗的辭藻堆砌,沒有刻意營造的宏大意境,卻每一個字都仿佛帶著溫度,直抵聽眾內心最柔軟的角落。
在生活的舞台上,總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就像空氣一般,常常被人們忽略,默默無聞地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他們可能是清晨清掃街道的環衛工人,可能是風雨中奔波的外賣小哥,可能是在工廠裏日夜勞作的工人……
盡管身處平凡的崗位,他們卻如同一顆顆堅韌的頑石,任憑風吹雨打,依然堅守著自己的職責,那一份對生活的堅定信念,如同黑暗中的明燈,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當家鄉入冬的時候列車到站以後
小時候的風再吹過
回憶起單純的快樂
在熟悉的街頭
有人會用所有的溫柔喊出
你的名字……”
隨著歌聲的推進,沙畫中浮現出一列緩緩進站的列車,遊子們拖著沉重的行李箱走下列車,眼中滿是對家鄉的思念。
兒時的場景漸漸浮現,熟悉的街道,溫柔的呼喚,讓每一個漂泊在外的人都不禁紅了眼眶,勾起了心底那最美好的回憶。
此時,遠在晉西的一棟平房裏。
“爸,你怎麽哭了?”錢雨霏無意間的一個轉頭,恰好看到了父親在那裏擦眼淚。
“眼睛裏進沙子了。”錢國盛隨便找了個理由。
“你還小,不懂這首歌的內涵。”方婉華卻道出了其中緣由,自己眼眶也是紅紅的。
“我懂……”錢雨霏眨巴了下眼睛,抿嘴道:“因為浪哥是催淚天王!”
此時,在遙遠的晉西,一座寧靜的平房裏,溫暖的燈光柔和地灑在地麵。
錢雨霏不經意間轉頭,猛地發現父親錢國盛正悄悄抬手擦拭著眼角,她微微一怔,脫口而出:“爸,你怎麽哭了?”
錢國盛眼神閃躲了一下,下意識地找借口掩飾:“眼睛裏進沙子了。”
方婉華輕輕歎了口氣,眼眶微微泛紅,她開口道出了其中的真正緣由:“你還小,不懂這首歌的內涵。”
錢雨霏不服氣地眨巴著眼睛,抿著嘴唇,認真地說道:“我懂……因為浪哥是催淚天王!”
錢國盛和方婉華對視了一眼,眼中都閃過一絲無奈,隨即輕輕搖頭笑了笑。
的確,有這層關係。
但更重要的是,這首歌寫進、唱到了他們的心裏。
因為他們也是從籍籍無名,一步一個腳印,曆經無數艱辛才走到現在,對於《無名的人》所表達出的那種為生活拚搏、在困境中堅守的情感,有著深深的共鳴。
“離家的人啊我敬你一杯酒
敬你的沉默和每一聲怒吼
敬你彎著腰上山往高處走
頭頂蒼穹努力地生活……”
舞台上,沈浪唱著,想著。
前世的自己,前世的經曆,所有的一切在眼前迅速劃過。
他要不是那個他了,現在已忍不住痛哭流涕。
與此同時,大屏幕上,幾處刺痛人心的畫麵透過沙畫傳遞出強烈的情感。
一幅沙畫中,磨破的工牌與褪色的學位證被巧妙地同框構圖,工牌上模糊的字跡,見證著無數個日夜的辛勤勞作,褪色的學位證,承載著曾經的夢想與榮耀,兩者的碰撞,仿佛在訴說著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努力與挫折的交織。
另一幅沙畫,在那狹窄的城中村,晾衣繩上隨風飄動的衣物,仿佛是夢想的軌跡,它們在簡陋的環境中搖曳,卻又充滿了生活的氣息,鐫刻著無數人在這裏成長、奮鬥、懷揣期望的痕跡。
還有一幅沙畫,暴雨中的單車艱難前行,車輪濺起的水花四處飛濺,而不遠處,CBD的玻璃幕牆在雨中閃爍著冰冷的光芒,兩者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壓迫感。
這些不僅是在講述無名的人的故事,也是在傾訴這個時代的無奈與堅韌。
“無名的人啊車來啦
太多牽掛就別回頭啊
無名的人啊車開啦
往前吧帶著你的夢!”
當歌曲唱罷,錢國盛伸出手,從紙巾盒裏抽出一張紙巾,輕輕拭去再次奪眶而出的淚水,感慨道:“這個小沈啊,總是這麽輕易就能戳中我的心,賺走我的眼淚。”
思緒不由自主地飄回到從前,那時正是沈浪的那首《父親寫的散文詩》,如同一股無形卻又強大的力量,擊中了他內心最柔軟的角落,讓他不禁潸然淚下,也正是他前往燕京買歌,他們之間才有了這份特殊的情誼。
方婉華也輕輕抹了抹眼角殘留的淚痕,目光中透著溫柔與欣賞,緩緩開口感慨道:“這世間,每個人的經曆都像是一顆獨一無二的珍珠,在歲月的長河裏默默地散發著光芒,而小沈的歌,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鑰匙,能夠精準地打開人們心底那扇緊緊關閉的情感匣子,讓那些被塵封的回憶和情感,如潮水般湧出來。”
錢雨霏盡管沒有父母那般深刻的人生閱曆和感觸,但單純從音樂的角度出發,她也被這首歌深深吸引,她語氣中滿是對沈浪的崇拜,說道:“是啊,所以呀,浪哥才會有這麽多人喜歡,他的歌,就是有著一種讓人聽了就忘不了的魔力。”
一首《無名的人》,在這個晉西小屋裏,讓一家三口各自有著不同的感悟與觸動。
而在電視機外,無數觀眾守在屏幕前,伴隨著沈浪的歌聲,有人默默流淚,有人陷入沉思,有人歎氣連連。
最是平凡動人心,就這一首簡簡單單的歌曲,卻可以在萬千人的心中激起千層浪,每個人都在這旋律與歌詞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那份感動與共鳴。
沈浪,還是那個沈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