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六章 疑心

字數:3573   加入書籤

A+A-


    在倭國征夷大將軍源本義麵臨內外交困的絕境,準備孤注一擲再一次和魏國談一談條件的同時,一隊人馬從錢塘的海港出發,在北境的無棣港略作休整,然後橫渡渤海,到達了高麗的開京城外。
    這是一條已經被走熟了的商路,除了偶爾能見到些漁船,根本沒有海盜或者倭寇的影子,所以江南的一行使節走得很安穩,當他們到達開京城外臨海的港口時,見到的第一幕就是連綿的商船,幾乎遮蔽了整個港口外的海洋。
    旗號有很多,但大多來自於大魏沿海,這說明在魏遼戰爭愈演愈烈的這個時期,原本還需要掩飾的魏國與高麗間的海上貿易已經徹底撕下了幕布,遼國或許想管,但沒法管,而地處半島的高麗也對這種貿易並不反感,或者說高麗的貴族們對於魏國的一切都很追捧,如果這種貿易斷掉,江南或許會損失一條繁華的商路,但高麗損失的隻會更多。
    無數的貨物在被裝卸,來自兩國的商人在港口熱情地議價,小販來來往往,水手們忙得熱火朝天,港口的高麗人大多懂一些漢話,當魏國的幾個使臣走下船板,立刻便有人圍了上來,熱情地推銷著能想到的一切服務。
    然而這一次出使高麗並不是走官方渠道,甚至沒有提前通報,所以幾位使臣並沒有拿出像樣的身份證明,他們隻是雇了個向導,再由之前便紮根於此的魏人傳遞了消息,便踏上了去往開京的路。
    一路行去所見所聞,都讓幾個魏人有種極為矛盾之感,大概是受漢人影響太深,尤其是盛唐時期漢人文化大量傳播至此的原因,路過那些官道與民居,會讓幾個魏人覺得自己行走在漢人的土地上,無論是建築物的風格,還是穿著打扮的服飾,都和魏人極為相像,漢服略微一改變成了他們口中的傳統服飾然而讓人忍不住蹙起眉頭的是,許多東西高麗人都學歪了,有些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意味在裏麵。
    而且遼人鎮壓高麗這麽多年,卻根本沒有傳進來什麽像樣的文化,也不知該怎麽評價。
    花了幾天時間,一行人才算是到了開京,而此時久留在開京城的魏人也與城中貴人搭上了線,不知道是不是還心係大魏的緣故,最後居然莫名其妙驚動了如今的高麗國主李鬆,得知有幾個大魏使臣秘密到了開京,便立刻想要召見。
    當然,這種召見隻是私下裏見一麵,不可能大張旗鼓宣揚,然而對於幾個使臣來說也算是驚喜了,畢竟高麗現在是遼國的屬國,這一次過來,他們並沒有打算能直接見到李鬆,原以為能見到幾個王公貴族埋下伏筆便已是極限。
    就在開城的皇宮中,幾個魏人見到了李氏王朝的第六位國主。
    根據後來的史料記載,這其實不算是一場體麵的會麵,大概是有遼國撐腰的原因,麵對中原渡海而來的使節,高麗人已經失去了盛唐時的敬畏,從李鬆的儀態語氣來看,現在的高麗顯然是把自己和魏國擺在了相等的地位。
    這一行到達開京的魏國使臣有四位,兩位是江南官吏,兩位的錦衣衛諜子,麵對李鬆居高臨下的冷漠態度,如今已經是大魏最顯赫衙門之一的錦衣衛是不太能忍得了的,但那位被徐縉親手提拔的官員忍住了。
    他講了三件事。
    在重新提及盛唐以來兩國友誼的前提下,他談到了前些日子江南的倭亂,由此引出了第一件事:邀請高麗共同攻打倭國。
    乍看之下這是個很不錯的提議,高麗久無戰事,國力鼎盛,又因為與倭國相鄰,時有摩擦,如今倭國內亂,諸侯混戰,實在是瓜分倭國的最好時機,魏國跨海遠征力有不逮,但若是加上高麗,肯定能從倭國撈一筆大的。
    而且也並不需要高麗付出太多,甚至不需要大舉出兵,隻要能提供一定後勤就足夠了李鬆對這個提議頗感震撼,他怎麽也想不到這麽多年來魏國和高麗之間再無聯係,結果一上來就要共伐倭國,這儼然是把高麗當成了一個平等的國度而提出的提議,讓李鬆及幾位重臣滿足之餘,也有了些心思浮動。
    但最終他們還是給出了回答:不行。
    不知道是對高麗士卒的戰鬥力有一定程度認知,還是熱愛和平,亦或者是擔心和魏國眉來眼去事後引得遼國震怒,總之高麗並不打算摻和這種事。
    魏國使臣點頭表示理解,隨後提出了第二件事:魏國想要借道攻打倭國。
    眾所周知,倭國想要大舉進攻中原,必先取高麗,反過來也是一樣的道理,魏國但凡想要直攻倭國本土,也必須要有可以休整轉運物資的港口,高麗與倭國之間隻隔了一道海峽,這個地方劃漁船說不定都能渡過去,跟跨海遠征要付出的代價簡直是天壤之別,所以魏國提出想要租借幾個港口,付出不菲的代價,取道高麗攻打倭國。
    李鬆的回複還是不行。
    甚至沒有經過任何的猶豫。
    雖然高麗偏居半島,但對於中原的戰事還是很關注的,誰都知道魏遼現在的局勢進入到了一種詭異的相持階段,雙方都有各自的問題,表露出來的實力又堪堪相當,幽燕之地的戰爭已經說明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兩國都會進入血肉橫飛的階段,如今這個時候最好站在一邊看戲,說不定就能遇到什麽前所未有之變局這個時候讓魏國借道伐倭,誰知道魏國打的是什麽主意?到底是真的要攻打倭國本土,還是借機對高麗下手?要知道幽燕之地重歸漢人之手後,從陸路進攻高麗也就隻是繞個遠路的問題,這意味著之前高麗還能在遼國的庇護下安心看戲,可如今卻已經直麵了魏國的威脅。
    這些時日以來高麗國內甚至已經起了一些風聲,要求關閉和魏國的通商,如果不是許多達官貴人需要魏國的那些珍惜貨物,以及從中能謀取的利益,如今的高麗還真想閉關鎖國遠離魏遼的任何影響這種節骨眼上魏國跑來想借道,就算李鬆隻喜歡風花雪月不太關心政事也不可能有任何考慮的可能性。
    接連兩個提議被否決,甚至沒有留任何回旋的餘地,這次幾十年來久違的會麵已經可以說以失敗告終,然而魏國的使節並沒有拂袖而去,他們說了最後一件事。
    在皇宮內宴席的結尾,魏國的使臣頗為神秘地提供了一則消息,倭國的內亂雖烈,但倭國也不缺有識之士,據說已經有人想要將這種諸侯混戰的矛盾外引,就像當初魏國江南的倭亂一樣,以海外的劫掠來平息諸侯們日漸盛大的野心。
    既然在魏國江南吃過了教訓,這一次倭國必然不會再遠渡重洋去挨毒打,那麽倭國可能的目標就很顯而易見了高麗。
    魏遼相爭,俱都無暇顧及身側,對於倭國而言,如今確實是個搶高麗的大好機會,根據魏國得到的可靠消息,長則一年,短則數月,倭國便要向高麗動手了。
    這則消息無疑引爆了一顆驚雷,讓李鬆和高麗的眾大臣都有些震動,沒人會覺得魏國使臣千裏迢迢過來就是拿他們開涮,魏國不會好心替高麗打算,但也沒必要在這種事上對著高麗國主開玩笑。
    當然還有一部分人認為這是魏國在危言聳聽,想給高麗增加壓力以考慮之前的兩個提議但毫無疑問的是,從這一刻開始,閉關鎖國怡然自樂的高麗開始將懷疑和戒備的目光投向了海峽的另一邊。
    一場失敗的會談,卻讓高麗的權貴階級都生起了疑心。
    難道海峽對麵海島上的那幫矮子,真打算趁著這個中原大亂的機會,來搶一把高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