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愚孝之窠臼
字數:4844 加入書籤
關羽微微一笑,眼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溫和地回應:“兄弟既有此問,關某自當知無不言。你且道來,對忠、義、孝三字有何不解之處?“
趙雲聞言,神色更加專注,緩緩問道:“大哥,世人皆言忠孝節義,然小弟愚鈍,實難透徹理解何為真正的忠誠?何為堅定不移的義氣?又如何在世事紛擾中踐行孝道?“
關羽聞言,沉吟片刻,說道:
“百善之中,孝字當先,兒女之行,當以敬順父母之心,遵循家中長輩之訓,更需緬懷先人遺誌,不可有絲毫悖逆之行。
談及‘忠’,那是一股激蕩於胸中的浩然之氣,是對國家深沉的愛戀,對君主無私的忠誠,亦是對主人不變的信守。
將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興衰緊密相連,誓以血肉之軀,捍衛疆土,守護家園,忠貞不渝,至死不渝,詮釋了何為‘忠誠’。
而‘義’,則是江湖兒女心中不滅的火焰,讓並肩作戰的夥伴在危難之際能夠相互扶持,共渡難關。義氣二字,重於泰山,它讓人們在利益麵前不失本心,在困境之中更顯真情。
小兄弟,這三者相輔相成,共築為人之根本,需你我細細體悟,方能領悟其中真諦。“
“大哥,我以前也是這麽理解的,可是後來我想了很多後,發現很多就解釋不通了”,趙雲說道。
“兄弟你說說看,那些事情解釋不通了?”關羽好奇的問趙雲。
趙雲說出了一則令人唏噓的故事,宛如一縷不經意的風,輕輕拂過心田,泛起層層漣漪。
話說有那麽一戶人家,鄰裏間傳頌著一位勤勉的兒媳,她的身影如同春日裏不息的耕牛,穿梭於家務瑣事與田間地頭之間。
晨光初破,她已挽起衣袖,為家人準備一日的溫馨;夕陽西下,她仍彎腰於田埂,用汗水澆灌著生活的希望。
然而,這份堅韌與付出,在她婆婆的眼中,卻似乎成了無休止挑剔的緣由。
婆婆的目光,仿佛總是帶著一層不易察覺的霜寒,挑剔著兒媳的一舉一動,言語間不乏尖酸刻薄,將那份本應有的尊重與感激,化作了無盡的嫌隙與謾罵。
更令人心寒的是,她不僅未能體恤兒媳的辛勞,反而暗中鼓動自己的兒子,以拳腳相向,試圖以暴力的名義,抹去這段本不和諧的關係,甚至讓兒子休了妻,以遂她那不公之心。
麵對此情此景,我不禁沉思:何為真正的孝道?難道僅僅是盲目遵從長輩的意願,哪怕那意願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這位兒子,依了母親的意願,他是否能意識到,真正的孝順到底是什麽?
如此看來,這位兒子的行為,便難以稱之為真正的孝順,卻成為傷害與隔閡的推手。這樣的孝順是愚孝。大哥以為呢?
趙雲問關羽。
關羽一直都是讀書,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這樣的事情。
關羽從小也見過很多類似的情況,隻是漠不關心,從來沒有細想,說這樣的兒子孝順好像不對,說不孝順好像也不對,關羽一時間不知道該如何回答趙雲了。
關羽臉漲得有些發黑了,他原本紅臉變得都有些發黑了,竟說道:“小兄弟,這個事情我還不好評判”。
“你這廝,麵泛紅潮,竟連此等淺顯之問亦啞口無言,平日裏手不釋卷《春秋》,莫非盡付流水?“這一聲斷喝,猶如天際驚雷炸響,震顫人心。
趙雲循聲望去,隻見一少年立於眼前,身高八尺有餘,體魄強健,肌肉虯結,宛如山嶽般不可撼動。其麵容剛毅,眉宇間凝聚著不凡之氣,雙目炯炯有神,仿佛能洞察世間萬物,透出一股睥睨天下的傲岸。
他豹頭環眼,自有一股不怒自威的霸氣,下頜線條分明,短須輕揚,更添幾分英武之氣。
其聲如洪鍾,字字鏗鏘,響徹雲霄,行走間氣勢磅礴,猶如萬馬奔騰,難以阻擋。
觀其年紀,約莫十五六歲的光景,卻已展現出超凡脫俗的領袖風範,令人心生敬畏。
趙雲眸光一閃,心中已如明鏡般透亮,斷定眼前這位豪邁不羈之人,必是傳說中的張飛無疑。
他緩緩抬起雙手,抱拳於胸前,身形微傾,行了一禮,語氣中滿是誠摯與敬重:“這位義兄,小弟鬥膽一問,依您之見,此子之舉,可稱得上孝悌之道乎?”
張飛聞言,爽朗的笑聲如雷鳴般響起,他撓了撓頭,臉上浮現出一抹難得的赧然之色,道:“哈哈,兄弟言之有理,隻是俺粗人一個,這孝心之事,倒是難以細說……”
趙雲目光溫和地轉向身旁兩位兄長,語氣中帶著幾分深思與誠懇:“二位兄長,小弟心中所感,願與二位共鑒。
世人皆言,母慈則子孝,此乃天倫之美。但若慈母之德有所不逮,子女仍盲目遵從,不顧是非曲直,以求全孝之名,此非真孝,實為愚孝矣。
愚孝之下,不僅家宅難安,更可能讓賢妻受屈,致使幼子失母之庇護,親情之舟風雨飄搖。
故而,小弟以為,那位兄弟之舉,恐已落入愚孝之窠臼。
真正的孝道,應是心懷敬畏,明辨是非,既敬母愛母,亦不失自我之判斷與責任。二位兄長以為,小弟這番淺見,可有幾分道理?”
趙雲言罷,眼中閃爍著智慧與溫情的光芒,靜待兄長們的回應,言語間既有對傳統的尊重,又不乏對現實問題的深刻洞察,盡顯其作為智勇雙全之士的風采。
關羽和張飛二人對視一眼,有所悟的同時點點頭。
趙雲繼續說道:忠誠二字,猶如雙刃劍,光芒之下亦藏暗影。世人皆言忠,殊不知,忠亦有度,過之則成愚。
試想那商湯之後,商紂王暴虐無道,其側有蘇妲己,於紂王而言,此女之忠,似乎無可挑剔,實則卻是以媚惑主,混淆忠奸之辨。
這裏的“忠”,更多映射出君主是否能明辨是非,慧眼識忠奸。
崇侯虎,一介武將,其心向紂,卻誤入歧途,助紂為虐,遺臭萬年。
他的忠,如同黑夜中的燭火,雖亮,卻照亮了罪惡之路。
試問,這樣的忠,豈是正道所歸?不過是對錯誤君主的盲目追隨罷了。
再言秦末風雲,胡亥昏庸,趙高權傾朝野,其忠於二世,表麵看似忠誠無二,實則暗藏禍心,操弄權柄,將帝國推向深淵。
趙高之“忠”,不過是野心家的偽裝,是權力的奴隸對權力本身的盲目崇拜,又怎能稱之為真正的忠誠?
故而,忠誠之美,在於心之純、行之正,需有智慧之眼,辨是非,明善惡。
真正的忠誠,是輔佐明君,共謀天下大治;是於亂世中堅守正義,不為權勢所惑。
它如同璀璨星辰,照亮黑暗,引領前行,而非淪為權欲的犧牲品,或是罪惡的幫凶。
我常思忖,倘若一國之君,失去了明辨是非的慧眼,讓奸佞之徒得以混跡朝堂,身披忠良之皮,行那大奸似忠之實,此等“忠”,實則愚昧之至,猶若暗夜中的燭火,雖亮卻引路至深淵。
試想,當君王之心被蒙蔽,忠臣良將反遭猜忌,甚至遭受暴虐無情的對待,而那些本應守護蒼生、輔佐明君的賢士,卻成了權力鬥爭中的犧牲品,百姓更是如同砧板之肉,任其宰割,哀鴻遍野,民不聊生。
那所謂的“忠”,在無情的現實麵前,竟也顯露出其殘酷與虛偽的一麵,它不再是美德的讚歌,而是罪惡的幫凶。
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暴秦之例,猶在眼前。
那是一個忠奸不辨、黑白顛倒的時代,秦朝的輝煌在無盡的暴政與愚昧的忠誠中逐漸崩塌。
當權者的昏聵,加之臣子的諂媚與偽善,共同編織了一張密不透風的網,將帝國的未來緊緊束縛,最終導致了不可挽回的覆滅。
這段曆史,如同一麵鏡子,映照出人性中的光輝與陰暗,提醒著後來者:
真正的忠誠,應是智慧與勇氣的結晶,它要求臣子不僅要對君王盡忠,更要對天下蒼生負責,敢於直言進諫,勇於撥亂反正。
唯有如此,方能避免重蹈覆轍,讓國家長治久安,百姓安居樂業。
兄弟我深信,忠誠之光,非盲目之炬,而是智慧與識見之燭。首要之務,君主需有洞若觀火之能,能於紛擾塵世中,明辨忠奸,使奸佞無所遁形,忠良得以彰顯。
此乃忠誠之基,穩固而不可動搖。
明君者,以德才兼備,廣開言路,勵精圖治;昏君則不然,他們或沉迷於聲色犬馬,或剛愎自用,視忠言為逆耳。
忠誠之士,亦非愚鈍之輩,他們需胸懷明鏡,能於茫茫人海中,辨識出何為明君,何為昏聵之主。
忠誠之士,唯有在明君之側,方能展其抱負,成其大業,否則,不過是徒增悲劇色彩,淪為世人歎息之愚忠,甚或淪為助紂為虐之惡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