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七章 兒臣並不輸父皇!

字數:4000   加入書籤

A+A-


    太廟。
    黑布掛滿了屋簷。
    屋簷外沿垂著不少的冰棱,十分的猙獰嚇人,仿佛一柄柄刺入心髒的匕首,懸在空中,隨時準備發出致命一擊,隻是這冰棱,還沒來得及成長為利劍,就直接被發現的宦官給清理掉了。
    屋簷再度變得光潔一片。
    朱元璋步子邁的很快,龍行虎步間,就到了太廟。
    他掃了眼護衛在這的守衛,道:“太子一直在裏麵?沒有絲毫走動過?”
    守衛拱手道:“回陛下,太子自五日前來太廟,便一直待在裏麵,除了日常吃飯,便不見人,也不容許有人待在身邊,臣等也實不知殿下具體發生了什麽,望陛下治罪。”
    朱元璋擺手。
    朱標的脾氣他還是知道的。
    一旦牛脾氣下來,也不是那麽好勸的。
    這點隨他。
    他揮手,道:“去,讓宮裏的廚子弄點好吃的,咱等會親自給他端進去。”
    “是。”
    朱元璋並沒急著進去,反倒問起了樸狗兒:“咱給了你幾天時間了,你可有打聽清楚,那天夏之白究竟跟太子說了什麽,以至於太子連朝政都不理,一頭紮到了太廟。”
    樸狗兒惶恐道:“老奴無能。”
    “老奴沒有打聽到。”
    “那日文華閣,隻有殿下跟夏之白二人,殿內沒有讓其他人在,老奴多方打聽,都沒打聽到任何消息,而夏之白對此事又忌諱如深,隻是讓老奴親自去問殿下,還說殿下不是在違抗陛下,而是想給陛下證明一件事。”
    “什麽事?”朱元璋蹙眉。
    樸狗兒頭邁的更低了,顫巍道:“夏之白說,殿下想告訴陛下,殿下長大了,誌向不輸陛下,而且自信能將大明治理好。”
    朱元璋砸吧著嘴,笑著道:“這老大,跟咱還證明什麽,咱的兒子,咱心裏還能沒數?咱都立他為太子了,還不能說明咱對他的信任,非得跟咱弄這種過場,真是的。”
    “還有呢?”朱元璋又問。
    樸狗兒心神一緊,連忙搖搖頭道:“回陛下,沒有了。”
    “對於那天具體說了什麽,夏之白一直守口如瓶,說等殿下想明白了,理清楚了,自然就會告訴給陛下,而且殿下的想法跟他的想法不一樣,他就算說了,也隻會說的臣子夏之白的想法,他的想法對陛下無用。”
    朱元璋嗤笑一聲:“這些讀書人,嘴皮子倒是厲害。”
    “不說就不說,咱也不稀罕聽。”
    “不過樸狗兒,你來給咱分析下,咱家老大想給咱證明啥呢?他還有什麽需要證明的嗎?”
    樸狗兒苦笑一聲,茫然的搖搖頭,委屈道:“陛下,這實在是為難奴才了,奴才打小就成了太監,連子女都沒有,哪知道這些事啊,陛下問我,奴才這怎麽答得上來。”
    朱元璋瞪了樸狗兒一眼。
    也知道樸狗兒說的是實話,自己問一個太監,的確是問錯人了。
    沒一會。
    就有宦官端著熱騰騰的飯菜來了。
    樸狗兒下意識就想伸手接過,不過被朱元璋搶先了。
    朱元璋吩咐道:“你們就等在宮外,咱沒有吩咐,你們誰都不準進來,咱要進去跟咱朱家列祖列宗說說話,順便也問問咱家老大究竟是什麽心思,放著好好的太子不當,非得待在太廟?!”
    吩咐完。
    朱元璋就大踏步進了太廟。
    太廟的溫度有些低,屋內的燈燭倒是通明。
    並不顯陰森。
    朱元璋並沒有收斂腳步,邁著龍行虎步就進到了裏麵,朱標盤坐在一個靈位旁,身子顯得有些單薄,但手中的筆卻沒有停下過,而是一直在上麵寫著,對於朱元璋的到來,也絲毫不關心,仿佛全身心都沉浸在了裏麵。
    朱元璋走近。
    他沒有打斷朱標。
    隻是將手中的飯菜放到一旁,隨後輕著腳步去到朱標身後,仔細的看起了朱標正在寫的東西,察覺到身後有異樣,朱標眉頭一皺,正欲發火,回頭卻發現是朱元璋在身後,也是被嚇了一跳,連忙起身道:“兒臣參見父皇。”
    朱元璋沒有搭理朱標,隻是伸手將朱標寫的東西拿了起來。
    他質問道:“你最近就在太廟寫這些?”
    朱標點頭。
    朱標已穩住了心神,靜心凝神道:“臣前幾日跟夏之白聊了一下,卻是深刻明白了一個道理,兒臣越是想得到父皇的認可,兒臣就越得不到父皇的認可,因為兒臣做的,都是父皇想讓兒臣做的。”
    “而這些事,有的是兒臣想做的,有的卻並非兒臣想做的。”
    “作為臣子,聽奉詔令,理所應當。”
    “臣從未有不滿。”
    “然作為儲君,兒臣卻鮮有自己的想法,從始至終也沒有一一而貫之的堅持住一件事,兒臣一直都在沿著父皇設計的道路在走,兒臣很累,不僅是身累,更是心累。”
    “兒臣心中也很怕。”
    “怕做的不好,怕父皇不滿,怕兄弟有意見。”
    “兒臣心裏壓力太大了。”
    “兒臣已有些受不住了,父皇給兒臣鋪設的道路,自然是很好的,但兒臣不能隻沿著父皇的想法去做,父皇讓兒臣讀了很多書,通曉了很多道理,卻根本不給兒臣施展的機會,兒臣也知道,兒臣自來愚笨,比不上三弟他們,但兒臣已過了而立之年,卻始終沒有按照自己想法做成過一件事。”
    “兒臣現在越來越沒有信心了。”
    “再這樣下去,兒臣腦袋恐要承受不住了。”
    “兒臣不敢跟父皇說,隻得自己待在太廟,看著母後的靈位,在母後靈位的安撫下,才能得到片刻的安寧,父皇現在手中拿著的,是兒臣通過自己的想法,梳理出的兒臣自己的治國想法。”
    “夏之白說的沒錯。”
    “大明每一個皇帝,都該有自己的想法!”
    “隻不過需沿著父皇設定好的主線,但其他出現的分支,卻要因人而異,兒臣成為不了父皇,也不可能達到父皇理想中的太子模樣,兒臣以前一直想達到,但現在兒臣想明白了。”
    “那不是兒臣,更不是朱標。”
    “朱標是人,是獨立,有自己想法的人。”
    “兒臣不願意再那樣渾渾噩噩生活了,兒臣想證明給父皇,兒臣在很多方麵已經有了長足的長進。”
    “甚至”
    “並不輸給父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