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後世後揚詩書繼世長
字數:2158 加入書籤
勤耕善讀愛國大家,孝行天下五修族譜;
先哲英名後世後揚,愛國孝家光遠光景。
黃姓為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在遠古蒙昧洪荒時期,黃人起源於今內蒙東部興安嶺和西拉木倫河流域,過著遊牧生活,在南下到幽州燕山的森林裏(現在的北京),產生了對黃鳥(今稱黃鶯)的喜愛和崇拜,遂將其作為黃氏族的守護神和圖騰。史料認為,黃字的讀音,就是這種可愛的黃鳥優美動人的鳴唱聲。權威考古學家、文字學家郭沫若先生曾經說過:古代黃氏族在陝西、山西一帶生活時,將堅韌的石頭(玉)製作工具,把碎石頭(佩玉)做成禮物贈給本部落的女友;後來,黃氏族又以喜愛佩玉為特點,並把佩玉作為氏族“黃”字的象形字。
當黃氏族遊牧到山東半島時,與黃帝之子少昊的部落相遇,少昊部落不僅部落大,勢力強,而且與黃氏族相處得和睦親善。無幹戈紛爭,無勾心鬥角,以禮邦相待,以誠敬相迎。初始,我們黃鳥族與鳳鳥族建立起聯姻關係,這是黃氏族在“姓氏基因”上的一項重大的革命。時間久了更為親熱,黃氏族深深地感覺到和少昊部落在一起,要比自己單獨原始遊牧好。於是,在今山東兗州加入了少昊東夷部落聯盟集團。
黃氏部落不斷的得到發展,成為集團的九大強盛部落之一,史稱九夷中的黃夷。跟隨少昊又沿黃河陸續西徙,最後在黃河的河套地區,也就是現在的內蒙古、山西、陝西一帶定居。到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期,當逐漸發展到能夠建造簡陋居房,可以初具過著農耕生產、生活,可以初具基本達到自力更生時,在黃河之濱的華山和汾河流域建立黃國(史稱汾水黃國)。後來,周人建立的晉國不斷向外擴張,其國首當其衝被兼並。黃夷仍以國為姓,姓黃。據史料記載,伯益的父親皋陶輔佐舜帝有功,極受舜帝賞識。舜帝去世後,幫助大禹接任了華夏部落領袖,稱為禹帝。禹帝指定皋陶為接班人,不久皋陶因病去世,陶兒子伯益協助大禹治水有功,又是禹帝的女婿,皋陶死後,再帝指定伯益為禹帝的接班人。於是伯益長子大廉以長子的身份接任了伯益擔任的少吳贏姓鳥夷氏的部落首領,又被禹帝封於“黃”。就是說,禹帝又指示大廉重建少昊贏姓鳥夷氏族部落黃夷聲威,重建黃國。
據史料記載,黃國都城在今河南省潢川古隆鄉,黃國延續了三百九十年左右。遷祖時值明季,擾攘之秋,流離轉徙,不遑寧處。而鎮清公乃隱跡於石灣,樂其土沃山環,景物秀媚,足以為子孫聚族之地,遂購置田地,更肯堂而肯構焉,由是發跡,漸臻隆盛。五百年以來,族裔繁衍。後人勤耕善讀,愛國孝家,代有起色。
四修家乘時,根據鎮清公祠建在和鎮清公安息在東方海拔最高的石鼓鎮錦鼇峰下(錦鼇峰高海拔755.1米),家族公議將原湘中黃更名為東方錦鼇峰黃氏。至此,東方錦鼇峰黃氏立足於潭,遷播天下,英才輩出。
今逢太平盛世,國昌民裕,沐江南黃氏二修世譜之春風,族人傳承祖德,尊祖愛族,孝行天下,啟動了五修族譜,經過三年多的卓越努力,大功告成,付之際,正是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夫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凡物尚有返本思源之意,為人者豈無尊祖敬宗之心?譜之修也實以尋源溯流,使後世得本根之所自來,不致徒觀枝葉也!我錦鼇峰黃氏係出江夏。鼻祖瑕公初居婺州,五季末徙居豫章豐城,十二傳誠公,始遷潭邑。其子天物公卜居潭邑之十四都,即我分支祖也。天物公傳明道公,明道公傳鎮清公,始定居於潭之十四都錦鼇峰下石灣,是為我錦鼇峰黃氏之始。我族自明季遷祖以來,子姓繁行,星居不一,幾有相遇不想識之慨。先祖慮代遠年湮,親疏黃別,屢次修譜。鳳騰公創修於康熙二十四年,作忠公繼修於嘉慶二十五年雲路公繼修於光緒元年,少齡公繼修於中華民國七年,迄今又百餘年未修譜矣。其間我錦峰黃氏族人承先輩基業,繼先賢懿德,雖屢遭兵燹年荒仍耕讀不輟。或通仕籍,或列膠,或為商賈,聲稱於世者,代不乏人。然譜牒累世未修,尊祖敬宗之道湮沒不彰,先輩之往績亦行將泯滅。且宗族渙散,九族不親,甚或一本之親而視若陌途。每念及此,族之賢達深以為憂。今族兄榮青、族叔建明等興思遠報本之心,倡議續修,族眾黃不稱善。公等遂廢耕棄商,不辭辛勞,不計廩資,遍訪族人,周愛商榷,其餘族眾亦踴躍從事,曆三載而譜告竣。俊其生也晚躬逢盛事。宗老以餘學於文而委以校修任,且囑餘作序。俊資質駑鈍,烏能勝任。然敬宗收族,世之美舉,安能推諉,茲惟搜集枯腸,片言鮮頡。惟冀醇厚家風,世代相傳;祖先功德,謹記毋忘。有道是:
前年譜牒墨芬芳,先哲英名後世揚;
愛國孝家光遠景,鎮清後裔惜珍藏。(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