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九年義務教育的震撼

字數:5943   加入書籤

A+A-


    第章 九年義務教育的震撼
    秦始皇摸著下巴思忖:
    “這個科舉製度倒是有意思。”
    “經鄉試、殿試、會試,考試內容逐漸深入,層層選拔挑選人才。”
    “我大秦讀書人本就稀少,高中狀元之人必是人中龍鳳!”
    李斯看著天幕連連點頭,異常驚喜。
    “陛下,此法甚妙!”
    “大秦取仕製度多為世襲。”
    “開設科舉,可取民間真才實學之人,也可剔除貴族中無才之人!”
    “自春秋戰國時起,百家爭鳴。民間思想家頻出。”
    “此科舉製度可使其在秦為官。”
    “屆時必為我大秦中流砥柱!”
    始皇帝微微頷首,很肯定李斯這番話。
    隻是這平民為官,必定會觸及到王侯世家的利益。
    先秦商鞅變法就是觸及到貴族利益,最終被車裂。
    而且如今秦國百廢待興,基建四起。
    朝政廣征民夫興建長城,雖並未每戶全部征集,至少留下一個人。
    但大部分都會在家忙農事,照料老人。
    平民中也罕有讀書人。
    此事還需從長計議才是。
    ......
    劉徹的臉上寫滿了疑惑,眉頭緊皺,眼中露出些許迷茫和不解。
    這科舉製度看起來是朝廷選拔官吏的考試。
    他即位之初,將選拔官吏由先秦時期的世官製改成察舉製。
    察舉製首先得通過郡守或者諸侯的舉薦,再經試用考核才任命官職。
    如果官員推薦的人如果沒有通過考核,或者在為官之後犯事,這個官員也需承擔相應的責任。
    經察舉製選出了一些很有能力的官員。
    例如董仲舒、東方朔。
    他自認為察舉製公平公正,廣納人才。
    可是天幕倒是完全沒提呀。
    看來是有些許弊端,以至於被科舉製度取代。
    倒是這科舉選出的狀元頗得後世之人肯定。
    可是科舉製是一級一級的考試。
    讀書人本就稀少,如此選出的人必然隻有鳳毛麟角。
    如今大漢乃多事之秋,急需人才。
    他已經頒布詔令,向天下召集經世之才。
    逐級考試實在是來不及。
    等這次攻打完匈奴,再做打算吧。
    ......
    朱元璋一臉得意,胡子感覺都要翹到天上去了。
    我大明的狀元都不是死記硬背的書呆子,隻會背四書五經。
    從舉人開始,就是靠個人能力發揮了,都是肚子裏麵有真貨的良才。
    當然狀元不止得有能力,還得有顏值。
    朱元璋想起大明第一次殿試的情景。
    郭翀的文章寫的真是好啊,可惜長的醜了點。
    還是吳伯宗好看一些,該當狀元。
    ......
    趙匡胤看到天幕提到的史上最卷科舉是在北宋,忍不住心中得意。
    “我大宋人才何其多!”
    “僅僅一屆科舉,就好些人在曆史留名!”
    他哪裏想的到,集合這些人似乎是花光了北宋的氣運,直接讓北宋人才斷代呢。
    ......
    “寒門難出貴子就是有信息差。”
    ”寒門為了讀書舉債,用妻子嫁妝的,比比皆是。”
    “古代早期教育資源被貴族壟斷,上學也不是想上就能上。隻有王侯、公卿子弟才能上學。”
    “古代紙張技術和印刷技術都不發達,在唐朝,普通平民不吃不喝一個月,也不見得買得起一卷書。”
    李世民看著天幕沉默了。
    雖然科舉製度讓寒門學子重現曙光,但是筆墨紙硯、書籍的價格都讓人望而卻步。
    尋常百姓家要是有一卷書,是可以當做傳家寶一樣的存在。
    而讀書不止有這些花費。
    還有請夫子講學、趕考的費用。
    他想讓更多的寒門學子入仕,任重而道遠啊。
    想到這,他不禁歎了口氣。
    不過這印刷技術是什麽,是跟書籍相關嗎?
    李世民來了興趣,繼續看著天幕的評論會不會出現相關內容。
    “古代全國參加科舉考試才十幾萬,現在全國高中生參加高考的人數就有五千萬,根本不是一個數量級的。”
    “古代讀書人有質量,現代有數量啊。0屆大學生萬,研究生0萬。”
    “建國之初人口億,億文盲。0年代開始掃盲,0年掃盲一個億。如今我們可以自豪的說,人口億,華夏文盲率不到%。”
    “九年義務教育啊,不上學犯法。”
    “害,我大江城有個地方街道口知道嗎?因為過了街道口,研究生多如狗,博士更是滿街走。”
    “最近幾年,博士都因為太多,淪落到掃大街。”
    “古代馬車載重一般00公斤,五車就是000公斤。按照每公斤竹簡000字來算。學富五車就是00萬字。這閱讀量,中學生輕鬆搞定。”
    “今年剛考上清大,曬曬我的高中複習資料。[米高書圖]”
    “恐怖如斯!我旦旦醫學係獻醜了。[一學期課本厚半米圖]”
    “華夏在短時間崛起,就是因為狠抓教育。”
    “少年強則國強,為華夏之崛起讀書!”
    秦始皇被這書山圖震撼到了,內心許久無法平靜。
    “少年強則國強,為華夏之崛起讀書!”
    “說的好!”
    “這文盲是不識字之人嗎?”
    “億人口,文盲率不到%!”
    “豈不是人人皆識字,人人都有書讀!”
    “這後世之君,不怕百姓讀書明理後作亂嗎?”
    “不上學竟然犯法。”
    他的擔心不可謂多餘。
    前些天鹹陽宮的一場宴會,淳於越批判秦始皇施行郡縣製,而是應該繼續實行分封製。
    淳於越的反對,隻是一個導火索。
    接下來幾乎整個朝堂都牽涉其中。
    而他自然是第一時間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他很清楚,一旦重新分封製,秦朝必定重蹈西周的覆轍,又將諸侯割據,戰亂四起。
    因此,這個爭論毫無意義,郡縣製是他一定會堅持的。
    不過這場爭論的出現,卻讓他意識到另一個問題。
    像淳於越這些飽學之士,所學之書籍大部分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留下的典籍,自是鼓吹分封製。
    李斯建議廢止諸子,以吏為師。
    因此,他打算焚燒部分諸侯國的史書,保留先秦諸子百家的藏書。
    這樣天下人就無法用古代之事來批判當今朝廷。
    文武百官皆是陷入了無比的震驚之中。
    “天下人都讀書,書從何而來?有如此多的典籍嗎?”
    “這薄薄一冊,是紙張嗎?瞧著倒是比竹簡輕便很多!”
    “每人一本,也是十幾億本。”
    “一個人高中複習資料八米,就是二十四尺。嘶~所有人加起來得有萬億本了吧!”
    “我大秦的藏書量,才幾十萬卷!”
    “這這這......”
    淳於越滿臉的震撼之色:
    “博士滿街走,甚至淪落到掃大街!”
    “這......是真的嗎?”
    他原為齊國博士,秦統一六國之後入秦,任仆射。
    雖不知道後世博士的含義。
    但他猜想後世的博士也是飽讀詩書之人。
    秦始皇聽到了大臣們討論的內容,不由得苦笑起來。
    前些天鹹陽宮酒宴上也隻有七十的博士。
    “朕統一六國之後,搜尋天下博士,也隻找到幾十個!”
    “這些博士,朕如獲至寶。”
    說罷深深的看了一眼淳於越無奈道:
    “即使出言不遜,朕也沒有責罰。”
    “這一比,我大秦啥也不是!”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