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6章 一個又一個的好辦法
字數:4565 加入書籤
[]
101nove./最快更新!無廣告!
先前為了買這些紅薯種子,羅鏡文不得已挪用了讀書人的廩補。
為此,他被天下的讀書人追著罵了好幾個月。
就算如今紅薯大豐收,證明他當時的做法是對的。
但先前遭受的這些,可沒這麽容易就被放下。
這蘇譽雖說在東南免費派發種子,可他們朝廷要的時候,卻沒有拚盡全力送出來。
那些走商的人為了有利可圖,能通過各種手段把種子送出來。
那作為東南最大勢力的淮南王府,怎麽可能就沒有這樣的手段?
無非就是那個蘇譽不想免費給他們送種子,所以才故意不行動。
說不定他們花錢收的種子,都是他底下的人偽裝送出來的。
最終他們朝廷付出去的錢,估計也都到了東南的手裏。
羅鏡文這段時間越想,就覺得越是這樣。
等到災區平定,屆時他得好好整治一番東南!
淮南王去攻打胡族去了,這樣也正好。
等胡族被攻下,那就是朝廷撤了東南藩王的時候!
沒了東南王,他倒是要看看,東南其他人還能翻出什麽風浪來!
趁著這段時間,得抓緊時間修補他們和讀書人的關係。
先把廩補給還回去,再出一些補助的政令,先前的那些質疑和謾罵,應當都會消失。
羅鏡文決定說:“這個法子也就實施一次,我覺得諸公實在不必為此困擾。”
“畢竟紅薯種植下去後,後續百姓們便能自留種子。”
“咱們運送種子以及教授種植之法都需要不少的成本,朝廷收回一些無可厚非。”
運送東西要運費,人出去也要食宿交通費。
這筆費用總不能到現在還是他們朝廷出吧。
就收一點,每個百姓收個十文左右意思一下,不至於讓百姓們負擔不了的。
羅靜文說:“十文青苗錢,百姓們在種植紅薯時直接交上來便可。”
“可若是交不起的百姓呢?”有個官員提出疑問。
羅鏡文有些訝異:“十文錢都交不上?”
這不是剛夏收完麽?
沈華粱看了羅鏡文一眼,眼神有些輕蔑,很快收回了眼神。
“額......羅大人,前兩年朝廷為了填補國庫,已經增加了兩次稅收。”馬英偉耐著性子解釋說:“有些百姓家裏還欠著稅,即便是有了收成,也得先緊著把先前的稅給補上。”
“所以家中貧困的百姓,恐怕真的交不起這十文種子錢。”
不止前兩年。
慶元帝在時,就因為國庫的問題,一年內幾乎把民間有的補助都給削了。
到後來,發現削了國庫還是填不上,於是他又加了一些名目額外收稅。
例如去年才逐漸開始廢棄的鈔關,就是慶元帝為了斂財而擅自添加的。
再加上前年去年不少地方受災,估計會有不少百姓掏不出這十文錢來。
馬英偉對於羅鏡文的提議,其實也不知道怎麽評價。
因為他說的確實有一點道理。
百姓們與其花高價從別人手中購買紅薯種子,不如讓朝廷統一用便宜的價格供應。
這樣既能控製種子的價格,也能讓更多的百姓能種得起這種高產的新作物。
可對於那些實在無力承擔這十文錢的百姓,朝廷該怎麽處理呢?
羅鏡文沉吟道:“十文錢不是什麽大錢。”
“若是真的交不起這十文錢的百姓,恐怕他們家中也沒有別的種子可以耕種。”
“那他們的田地就一直空著?”
沈華粱插嘴說:“沒有種子的百姓,一般會向當地的大戶或者地主家借種子。”
“到了秋收,再把借的種子以及其中產生的利錢一同還回去。”
沈華粱本以為這個羅鏡文雖然是王閣老的門人,可他還是有點本事的。
畢竟先前排除眾議,果斷地決定用廩補的錢來購買新作物種子這一做法,還是讓沈華粱挺欣賞他的。
結果現在沈華粱發現,估計這羅鏡文也就知道這一個辦法了。
多的他其實是一點都想不出來。
羅鏡文出身在城裏,家境本身就還不錯,確實不知道底層百姓還有這種事情。
但沈華粱這一解釋,倒是提醒了他。
他眼前一亮,說道:“那不正好?”
“百姓們去借糧耕種,屆時連本帶利還,我們朝廷可以借鑒這種做法。”
“能花錢買紅薯種子的,朝廷可以立馬賣給他們。”
“暫時不夠錢的,朝廷可以借糧給百姓,利錢定得比民間更低。”
“正好能讓朝廷賺錢,也能讓百姓們減少借糧的成本。”
羅鏡文越說,覺得越是可行。
反正不少百姓都是要借種子來耕種的,找民間的人借,他們肯定要承擔更高的利錢。
朝廷跟先前他說的那樣,直接把價格定下,比民間的更低。
這樣也能減少百姓的負擔。
“這樣......”
聽了這說法的官員們,都開始低聲討論起來。
“這辦法好像是可行。”
“是啊,聽聞民間借糧,基本都是大耳窿,都是按九出十三歸算的。”
“咱們朝廷若是能從這一方麵入手,能不能賺錢另說,可確實能解決不少百姓無種子耕種的問題。”
“這樣一來,既能提升田地的耕種率,也能減少百姓的負擔。”
“好是好,可若是遇到那些借到種子還不上的呢?”
有人提出疑問。
“朝廷這樣出借糧食,肯定不缺那些偎慵墮懶之輩借了糧食卻不用心耕種,屆時別說利錢,連本錢都還不上。”
“那我們又該如何處理?”
羅鏡文說:“這更是簡單。”
“交不上的,按照大周律例處置便是。”
“難不成我大周律例還解決不了幾個拖欠朝廷錢糧的百姓?”
越來越多的人認同羅鏡文這一說法。
“羅大人說得對!這個辦法確實好,我覺得朝廷該采用。”
“我也覺得不錯,我同意羅大人的說法!”
越來越多的人表達了自己同意的說法。
馬英偉想了想,說道:“紅薯是高產作物,隻要能用心種下的百姓,應當都不用擔心還不上這部分的錢。”
“我覺得也可以一試。”
次輔夏陽江見大家都同意,這才站出來主持大局。
“既然諸公都同意,那我們現在便商討出更詳細的內容,爭取早日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