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三十七章 新約(2)

字數:7584   加入書籤

A+A-




    

 第二日,趙煦在兩宮簇擁下,來到崇政殿上。
    在樂師的吹奏中,遼使蕭不達也,帶著龐大的使團,抬著一筐筐的回謝禮物,到了崇政殿。
    宋遼盟約已有百年。
    百年來,彼此君王互相遣使朝賀,禮數上從來都很到位。
    即使如此,這一次的遼使來謝,帶的禮物也是前所未有的。
    趙煦看著禮單,都有些恍惚了。
    禮單上,密密麻麻的用黃金開頭的禮物,足以表明遼國的誠意以及遼人迫不及待的心情。
    這可以理解!
    畢竟,那可是三百萬貫的浮財!
    遼人當然要厚禮而來。
    不過,禮單上最讓趙煦歡喜的,還是其中的赫然標明的一種作物敬獻西瓜種子二十斤!
    這就是意外的喜事了。
    當然了趙煦明白,現在的西瓜和現代那種糖分充足的西瓜是兩回事。
    現在的西瓜瓤,大部分都是白的。
    現在的西瓜唯一的用途,就是作為一種幹淨的水源使用。
    至於食用?甚至作為一種水果?
    那就是想多了!
    西瓜要演化成現代的西瓜,沒有幾百年的演化,想都不要想!
    但,這對趙煦來說,依舊是意外之喜!
    因為,未來的航海事業,特別是往來日本、交趾、呂宋這樣的地方的時候。船艙裏備上幾十個西瓜,是可以救命的——這些是西瓜最初在地中海地區傳播的最關鍵原因。
    放下禮單,趙煦就道“傳遼使上殿……”
    ……
    蕭不達也,穿著契丹人的服飾,走入崇政殿。
    然後,他來到殿中,微微抬頭看了一眼那端坐在禦座上的南朝少主,便恭身拜道“受大遼皇帝之命,外臣蕭不達也,敬祝大宋太皇太後、皇太後、皇帝陛下聖躬萬福……”
    “貴使免禮!”稚嫩的童聲在耳畔說著“請貴使代朕,轉達朕對大遼皇帝陛下的敬意……”
    蕭不達也勉力看向禦座,可惜看不清楚。
    隻能隱約看到,一個小小的身影,端坐在禦座上。
    他穿著褚黃色的常服,戴著小小的襆頭,就這樣安靜坐在禦座上。
    想起昨天耶律琚等人的話。
    蕭不達也慢慢的挺直了身子,說道“大宋皇帝陛下的謝意,外臣一定轉達……”
    “此番外臣奉命而來,除了答謝大宋太皇太後、皇太後及皇帝陛下遣使慶賀我主生辰之外……”
    “便是奉詔前來,商議前時,皇帝陛下許諾我朝使者耶律琚等之事……”
    說到這裏,蕭不達也看向那禦座上的少年君主的身影。
    “外臣鬥膽,敢問陛下,是否果然願以貴國每年所贈我國之歲幣,化為交子,歲給三百萬貫?”
    說完,蕭不達也就緊張起來。
    在每年三百萬貫的財富麵前,沒有人能不緊張。
    這可是每年三百萬貫!
    能夠買的南朝商品,是過去的好幾倍!
    國中上上下下,都被這筆錢所驚動。
    就素來桀驁的渤海人,也因此躍躍欲試,想要分一杯羹。
    在這樣的情況下,這筆錢能否拿到手?能否順利使用?
    已經成為了維係遼國內部穩定的基石!
    便聽著那禦座上的少年說道“這是自然……”
    “朕聞大遼缺錢,念及兩國百年盟好,便想出了這麽個辦法……”
    “若大遼天子同意朕的那些條件……宋遼新約便可確定……”
    “兩國交換盟書後,便可立刻實施,明年正月就可以看到第一批交子……”
    蕭不達也聽著,努力的咽了咽口水。
    立刻就恭身再拜“啟奏大宋皇帝陛下,我主大遼皇帝,已經授給外臣全權……”
    “若陛下願意,今日,便可重定盟書……”
    南朝提出的那些條件,算什麽條件?
    三百萬貫抽二十三萬貫稅?
    那不還剩下兩百七十七萬貫嗎?
    照樣是巨款一筆!
    其他的細節,遼國人更是看都不看,他們也懶得看。
    他們現在滿腦子都是孔方兄,一下子每年能有兩百七十七萬貫銅錢消費。
    遼國上下,都已喜大普奔。
    現在,上京城隻有一個想法夜長夢多,趕快定下來!
    明年就來南朝買買買……
    好多人甚至已經準備好了購物單。
    建盞、上等茶磚、蜀錦、南朝的瓷器、佛像……
    而這些人,沒一個好惹的。
    既有皇後家的人,也有五院部、六院部的夷離堇、詳穩,自然也包括了諸宮帳的王爺們。
    從太祖的弘義宮到興宗的延慶宮。
    每一家都已經列好了清單,就等著錢到位就要買買買。
    “善!”禦座上的少年撫掌而讚。
    蕭不達也不知為何,在聽到那位少年天子的讚許後,非但沒有高興,反而有種跳進了獵人陷阱的錯覺。
    “南朝的葫蘆裏,到底在買什麽藥?”蕭不達也想著。
    但,他有再多疑問現在也沒用了。
    這個條約必須簽!
    他不簽,回去就會被所有人撕碎的!
    於是,蕭不達也隻能俯首再拜“唯……外臣謹從皇帝陛下旨意……”
    ……
    趙煦看著殿中的契丹使者。
    他慢慢閉上眼睛,心中得意無比。
    這隻會是一個開始……
    接下來,就要想辦法,將遼國的黃金、白銀儲備,統統忽悠到大宋來。
    到最後,即使遼國發現,他們辛辛苦苦是在給大宋打工,也已經來不及了。
    那個時候趙煦也不需要再和他們虛與委蛇了。
    這就是陽謀!
    隻要契丹人腐化的速度足夠快,那麽,他們就不可能脫離趙煦為他們編織的消費主義陷阱。
    那麽,契丹人可以抗拒消費主義嗎?
    趙煦回憶著,他在現代見到的那些遼代文物以及遺留的遼代寺廟。
    他知道,遼人不可能抗拒的,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於是,趙煦便命右相韓絳和遼使商談和約細節。
    同時傳召了館伴使曾布上殿,待韓絳和遼使商議結束後,當殿草製盟約細則。
    這一切都發生的很快。
    不過半個時辰,新的盟約,便已經訂立。
    大部分條款,都引用了舊約。
    依舊是大宋、大遼結為兄弟之邦,每年四時、節慶遣使互賀,雙方君主按年齒和備份論交。
    隻是修改了歲幣部分。
    因為大宋主動展示了自己的誠意,所以遼國人也很大方的不再糾結於名詞。
    接受了大宋方麵的對於給付大遼的交子的稱呼——贈。
    不是獻,也不是納,完全是出於兄弟友誼,兩國關係的贈禮。
    新的盟約規定大宋將每年贈大遼的白銀二十萬兩、絹布三十萬匹,作為準備金,以此為本,每年發行一批麵值三百萬貫的交子,以備大遼采購大宋財貨之用。
    同時,大宋將在交子印刷完畢後,從中抽稅二十三萬七千七百貫。
    此外,這些交子也不是直接給付遼國。
    而是由宋遼雙方皇帝各自遣使,共同監督。
    每次動用,都需要遼國皇帝行文到相關榷市,說明要購買的東西、數量,然後再由遼國方麵在大宋方麵陪同下在市場購物。
    購物之後,大宋向商賈給付交子。
    而商賈持交子,到汴京再兌換成銅錢。
    對於這些規定蕭不達也自然是沒有任何異議。
    他和他代表的耶律洪基是最支持大宋方麵的這些提議的!甚至可能是認為,必須有這一條的!
    為什麽?
    因為這些規定,雖然看上去很麻煩,也很囉嗦,但它明確了隻有大遼皇帝才能動用這些錢!
    於是,在耶律洪基的理解中,這甚至比直接送三百萬貫銅錢給他,更讓他開心!
    為什麽?
    因為這些錢雖然是在大宋,可需要有他的命令和批準才能使用。
    換而言之,這就完全是他耶律洪基的個人財產。
    宰執也好,北麵貴族們也罷,甚至就是曆代先帝的宮帳軍,都不能越過他來使用這些錢。
    這不就是大宋幫著大遼穩定皇權,加強皇權嗎?
    特別是考慮到耶律洪基和耶律延禧的年紀,有了這一條後,即使耶律洪基哪天嘎了,耶律延禧被迫年少即位,隻要他能掌握這筆錢,隻要大宋隻認他是唯一合法的大遼天子。
    那麽,國中那些蠢蠢欲動的家夥,就會安分!
    這才是耶律洪基急匆匆的派遣蕭不達也南下的原因!
    更是耶律洪基這一次送來的禮物如此豐厚的緣故。
    更是他願意將西瓜這種目前被遼國壟斷的作物,連同遼國掌握的種植、栽培技術,一起送給大宋的原因。
    須知過去,遼國人可是一直將西瓜這種作物看的很緊。
    視作鐵、鋼一般的戰略物資,嚴格管控的。
    因為這東西,對騎兵的加持很大。
    騎兵作戰,帶一個西瓜在馬背上,就可以深入幹旱的荒原,三五天都不需要為水源發愁。
    渴了,就打開一個西瓜。
    如此,幹淨的水源,就唾手可得,同時西瓜本身還能飽腹,多多少少可以補充些能量。
    對騎兵而言,這就是莫大的幫助!
    現在,耶律洪基肯將這樣的寶物,也送來大宋,足可見其誠意。
    宋遼盟約正式訂立的消息,立刻從宮中傳出。
    整個汴京,旋即轟動了起來!
    無數已經提前做好了準備的權貴、形勢戶們,此時終於放下了懸著的心。
    人人摩拳擦掌,都在想著如何將遼國人口袋裏最後一個銅板給掏幹淨。
    而借著這股東風,一份不同於過去所有小報的小報出現在了汴京街頭。
    它印刷精美,字跡清晰,還有著不同的版麵。
    在這份小報上,不僅僅刊載了全新的宋遼盟約內容。
    還專門開辟了一板塊,評論了盟約的內容。
    它還有了名字汴京新報。
    最重要的是……這份所謂的汴京新報一出來,僅僅是數量就將其他小報徹底碾壓——數萬份汴京新報,就像從地裏冒出來的一般,在這個夜晚充斥在汴京城的每一個瓦子、勾欄裏。
    於是,一炮而響!
    注西瓜是在19世紀晚期開始,出現了基因突變,才變成了現在的西瓜。
    現在大家知道,為什麽黑奴吃西瓜了吧?因為過去西瓜不甜!隻能解渴。
    p西瓜在中國,最開始是遼國壟斷的作物,遼滅亡後,才慢慢傳到了南宋。
    最開始也是白瓤,但文天祥時代出現了紅瓤西瓜,但依舊沒有多少糖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