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 閱兵(四)
字數:4572 加入書籤
“不愧是邊軍!”,楊博在城樓上看著,摩拳擦掌的,“看的老夫也想下去耍耍!”
郭樸輕聲道,“你就不要了!閃了老腰給陛下丟人!”
“去!”
另一邊,呂調陽在一群他國使臣中間介紹著。
“九邊軍隊!大明僅次於京營的最強戰力!”
“各個鎮的總兵也都是陛下的心腹愛將!”
“那位就是前陣子大破韃靼的戚繼光總兵!”
下一個挎著正步走來的就是京營了。
其實很多人在之前向皇帝建議,讓京營第一個上。
但朱載坖一定要邊軍第一個出場。
京營是尊貴,戰力強。
但遠沒有邊軍辛苦。
京營三大營的統領帶領著京營方陣出場。
五軍營全軍披包裹全身的重甲,戴著麵具,遠遠就能感到氣勢。
他們裝備長槍,刀盾,腰間有雞蛋大小的錘子。
別看大小隻有雞蛋那麽大,但是破壞力極強,對付重甲最是好用。
三千營騎著高馬,背後有弓箭,腰間有短刀,手持銀槍出場。
朵顏衛提供的戰馬質量比較好,三千營主要馬匹就是草原來的戰馬。
他們是輕騎兵,一般甲胄隻在上半身,大腿隻有幾片鐵片保護。
神機營是世界上最早的火器部隊。
他們裝備著火銃,還有弗朗基大炮,穿著棉甲,裝備小刀護身。
看著他們一人一個的火銃,方陣後麵那個八人才能推動一台的弗朗基炮。
正德時期引入歐洲技術,此時已經實現本土化製造的弗朗基炮,是大明火器的重要支柱。
此時的大明鋼鐵產量比整個歐洲還要多,火器方麵跟歐洲相對有差距的隻是製造技術而已。
塔克石和禮墩睜大了眼睛。
特別是那一個個巨大的大炮讓他們感到恐懼。
因為這東西天然克製騎兵。
“哼!那麽笨重的家夥,有本事你們推到黑山白水的遼東去!”
站在中央呂調陽仿佛聽見了禮墩的心聲一樣,猛地扭過頭去。
後者目光和他相撞,尷尬的點了點頭。
呂調陽瞪著眼睛扭過頭。
除此之外,還有將軍炮,飛火銃,手銃,虎蹲炮,抧馬丹(類似手雷)各幾十個。
“大明萬歲!”
“吾皇萬歲!”
老百姓第一次見到這麽多火器,自然好奇的爭先恐後。
京營之後就是衛所兵方陣了。
他們的裝備分兩檔。
軍官有棉甲,可以保護全身,一般裝備長刀。
普通衛所兵則是隻有短袖棉甲,甲片數量較少,重量隻有20來斤。
裝備三眼火銃,盾牌和長矛,方陣後麵還拉著雲梯,攻城車,碗口炮,竹節神炮,火箭,火槍,還有應對騎兵的戰車。
領隊的是五軍都督府的左都督和右都督。
雖然都是從五個軍來的精銳,但他們的動作並不整齊。
但他們都是參加過平定叛亂,平定流寇的衛所兵,見過血,殺過人,精氣神還是很好的。
朱載坖看著他們皺起了眉頭。
對現在的大明來說,已經減輕了種地納糧重擔的衛所兵,逃兵變少了,也可以部分自給自足了。
對現在的大明來說,足夠了。
但對朱載坖來說,還不夠好。
軍戶這個大弊端不解決,大明軍隊又很快會衰落。
“這就是我們的衛所兵!全國大概有200萬!”,呂調陽抬高了下巴,掩飾著心虛,“每個縣都有幾千個衛所兵!都裝備火器!棉甲!”
“他們是大明的根基!”
“看看他們的裝備!火器充足!兵器齊全,無論是攻擊還是守城,衛所兵都是二者兼顧的!”
十幾個外國使臣紛紛驚呼,左顧右盼的交流著。
雖然呂調陽的說辭誇張了一些,但前麵有了那些精銳軍隊的鋪墊和震懾,這些外國使臣也半信半疑了起來。
巴特爾全神貫注的觀察著這些衛所兵。
他聽說過大明邊境很多次被攻破。
但這些身處內陸的衛所兵,他還是第一次見到。
他的第一個想法是:大明真有錢!
這每一個衛所兵身上都有幾十斤的鐵啊!奢侈啊!
巴特爾是跟朝廷官員們站在一起,不在使臣們那邊。
“接下來是抗倭兵方陣!”,呂調陽說道,“倭寇騷擾大明邊境幾十年,可如今已經煙消雲散!靠的就是這些兒郎們!”
俞大猷和劉顯,鄧子龍三人領著抗倭軍登場。
俞大猷虎背熊腰,身上的鎧甲都顯得有些緊,劉顯留著山羊胡,寬額劍眉,鄧子龍是國字臉,臉方鼻寬,短胡子。
三人都是著名的抗倭將領。
抗倭軍由戚繼光的浙軍,俞大猷的晉兵,和南方沿海的一大眾抗倭部隊整合而成來參加閱兵。
抗倭兵有這是一種結合了槍和叉功能,既可以用於刺殺,也可以用於防禦的鏜鈀,狼筅,類似於炸藥包的火磚,多管火箭的駕火戰車,塗有毒藥,可以遠程操控的的暗弩-夜伏耕戈,可以勾住敵人身體,也可以砍傷的-蠍子尾,還有一人高的斬馬刀。
還有俞大猷建造的福船水軍不好弄過來,不然朱載坖也想帶過來讓所有人瞧瞧。
這些軍隊都是招募的士兵,比如“戚家軍”主要來自浙江,俞大猷的“俞家軍”大多是晉江子弟。
朱載坖的目光停留在鄧子龍身上。
這位抗倭名將最後死在朝鮮戰場,很壯烈。
“放心!這一世朕不會讓你們死在鬼子手下,不會讓你們埋骨他鄉!”
想到這裏,他不禁紅著眼,濕潤了眼眶。
“大明萬歲!!!”
他使出了最大的勁大喊,喊的嗓子有些撕疼。
“吾皇萬歲!”
“吾皇萬歲!”
抗倭軍的回應氣勢磅礴,猶如巨龍咆哮。
張居正和申時行站在一起,眼裏滿是驕傲,滿是欣慰。
他們師徒二人都是對軍隊十分看重的人。
很早他們就明白了皇帝要進行閱兵的原因就是一來震懾周邊他國,二來就是給老百姓和官員們看的。
讓這些人看看,是誰在保護他們。
讓這些人看看,皇帝的錢都花在了哪裏。
讓他們看看大明真如他們口中那樣強大嗎?
而這師徒二人,也是最支持皇帝軍事改革的。
圍觀群眾一片喝彩聲和萬歲聲中,閱兵儀式第一階段結束,第二階段就是授勳章儀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