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六十八章 鐵三角

字數:7663   加入書籤

A+A-




    第(1/3)頁
    > 在當下,和進入泡沫時期後期嘶吼狂暴的日本經濟相比較起來,整個共和國的經濟就是個緩慢行走的巨人。
    甚至因為麵臨著闖價格關、建材緊缺、三角債開始泛濫,以及國企普遍經營不善,大量企業的產品已經不再符合市場需求的諸多問題,這個巨人的步履愈加盤跚,宛如深陷泥沼。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共和國的資本市場就是一潭死水,絲毫沒有撈錢的機會。
    甚至反而因為國內經濟發展麵臨著重要的時間關口,這成了某些人一夜暴富的良機,創造出了國內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富豪。
    所有經曆過這個年代的人基本上都知道,從1981年開始發行的國庫券,因為缺少流通性,很不受歡迎。
    因為乏人問津,許多地方都以硬性攤派的方式要求企事業單位的職工來認購。
    有些企業還利用國庫券變相降價,用來推銷積壓產品。
    這樣一來,這種東西出現價格扭曲就是必然的了。
    急需用錢的人,不惜低價出售,有的能低到五六折。
    許多腦子靈活的人,也願意以低價收購等待到期獲利。
    於是就由此催生出了地下黑市。
    國家製止無效,便在1988年3月,被迫作出《開放國庫券轉讓市場試點實施方案》,允許國庫券上市流通交易。
    滬海、深圳、武漢等七城市率先試點開放,很快就又開放了五十四個城市。
    滬海不但由此誕生了注冊資金三千五百萬元的第一家國內券商——萬國證券。
    也出現了兩個走在巨浪尖上的代表人物——萬國證券的第一位總經理管金生,以及後來被資本市場稱為“楊百萬”的牛散,楊懷定,
    當時,全國銀行並無聯網,所以各地的國庫券價格相差很大,這就造成了相當可觀的利潤空間。
    管金生是第一個從國庫券流通中嗅出商機的機構券商。
    楊懷定是個文化程度隻有初中,從工廠辭職的普通工人。
    盡管他們的資金規模、參與市場的身份,和學識存在著天與地一樣的差距,不過他們的共同點就在於,都從異地買賣國庫券上挖到了屬於自己的第一桶金。
    當然,靠這玩意發了財的肯定不止他們兩個。
    實際上從這個時間點開始,前前後後,在全國範圍,差不多有十萬人加入了炒賣國庫券的大軍。
    而在京城,也有一個小團夥洞察到了這個先機。
    那就是江浩、江惠和年京這個“鐵三角”。
    這個計劃是江浩最先提出的,他為此事主動去了妹妹家裏,毫不掩飾,一開口就是驚人的言論。
    “我來找你們不為別的,是覺得我們現在做的買賣太沒意思了。在京城的圈子裏比起別人來,我們就是個小蝦米。別人都是大鯊魚。門路不行,我們隻能吃別人的殘羹剩飯。靠山不硬,哪怕有時候走運拿到了批文,要是讓來頭大的人盯上,免不了還得拱手相讓。要是得罪了人,弄不好還會被別人背後算計一把。所以我認為,咱們恐怕得另尋其他財路了……”
    江惠是一個女人,尤其又在去年剛為年京生了個女兒,成為了一個母親。
    她早就對哥哥和丈夫遊走在政策邊緣的買賣提心吊膽了。
    這個時候自然是支持江浩,巴不得兩個親人趕緊幹點不用擔心法律風險的事兒。
    “哥說的對,國內什麽掙錢就什麽紮堆兒。現在幹這個的人越來越多,掌握批文的人也不像過去那樣好說話了。說白了就是拿批文的成本和風險都在增加,而利潤卻在相應減少。這行雖然還能掙錢,可越來越不好做了。我也認為你們該及時抽身,這種生意做不長久的……”
    然而年京卻頗有顧慮,有點舍不得現在的日子。
    “你們說的都對,可問題是,我們幹這個多少還能掙到錢?要是不幹這個了,我們還能幹什麽呢?現在我的公司每個月光開工資就要好幾千塊。還有江惠那邊的利息也得還。這都是錢啊。我可不敢再像過去那樣坐吃山空了……”
    於是江浩便不失時機的拿出了早就想好的主意。
    “我們可以從國庫券上搞錢嘛。我有內部消息,最遲下月,全國好幾個城市就可以上市流通國庫券了,否則國家每年國庫券任務怎麽完成啊。你們都清楚,天下最難兩件事——計劃生育和推銷國庫券,那都是當任務硬壓下去的。但現在可不一樣了,隻要國庫券能交易,這玩意立刻就能變成香餑餑。我都打探好了,現在的國庫券都是五六折買到手。那你們想想,這筆生意還有風險嗎?買到手裏,隻要弄到市場交易出去賺個差價那就是錢。幹不幹?”
    他這一說,又是江惠先動心了。
    她畢竟是金融行業的從業者,比較了解國庫券的相關政策。
    立馬就隨聲附和。“還有這樣的好事?那當然可以幹呀。攤派了這麽久,現在幾乎每個人手裏都有國庫券,貨源肯定是沒問題。而且也不是每個人都能等到到期兌付的,有人急需用錢就會急著把國庫券賣掉的。要真是這個價格就能買到國庫券,我們即使不能馬上賣出獲利,也沒關係。大不了就存在手裏等著到期兌現。最差等兩三年也是翻倍的利潤。到時候我就能給你們兌出錢來。”
    第(1/3)頁
    第(2/3)頁
    年京聽老婆這麽說,也有點動了心,隻是他不像江家兄妹那麽看好。
    “江浩,你的消息渠道我信。可是也別想的太美,你想啊,咱們現在雖然提前占點先機。可也就是一錘子的買賣。要是這事兒見報之後,那大家還不都去幹了?到時候還能賺到錢嗎?那就未必了。我看咱們還是兩邊都做好了,批文不放棄,國庫券也做。那樣更保險。”
    江浩其實無可無不可,就要點頭答應。
    然而這次隻想過安生日子江惠卻不肯妥協了,直接懟了年京。
    “我哥這是多好的主意啊。哎,你這人怎麽不領情呢。你難道非要在批文的生意上栽一次大跟頭才滿意嘛。我可告訴你啊,批文不許碰了,否則你別怪我收回給你的貸款。”
    而她的威脅卻讓年京感覺有點下不來台,忍不住回懟。
    “那萬一國庫券要掙不到錢呢?到時候要是我不能準時還上你們信用社的貸款,你可別怪我……”
    “不可能!”
    可偏偏江惠還真不信這個邪,說出的道理也讓人服氣。
    “你的擔心根本就是杞人憂天。國庫券不是誰想做就能做啊,資金和人手都是門檻。幹這個,錢少了不值當的,錢多了,兩地跑就有安全的風險。你以為老百姓有這個膽量還是這個能力?何況這個消息國家也絕對不會大肆宣傳,見報最多就是個通訊稿的形式。否則全國人民要都知道,錢可以那麽輕鬆地賺,誰還有心思上班?那還不一窩蜂都去買賣國庫券了……”
    還別說,這江惠還真有點巾幗不讓須眉的勁兒,她的見識的確在年京之上。
    實際上,還真就讓她料準了,後麵發生的事情,真就像她所說的那樣絲毫不走樣的在進行著。
    雖然《開放國庫券轉讓市場試點實施方案》見了報,可也就是一晃而過的事。
    各大新聞媒體對此都是寥寥幾語而過,沒人敢於重點解讀。
    而能夠從中看到市場機會的人也並不太多,簡直少之又少,還沒炒匯的人多呢。
    當然,或許也是因為資金和人手門檻高的緣故,才沒有多少人參與。
    反正這麽說吧,這門生意簡直就像為他們這個小團夥天設地造的一樣,讓他們幾個很容易就賺了大錢。
    第一筆生意,就是江浩和年京率領他們的手下,帶著這些人提前收來的八十五萬元國庫券,在滬海國債放開交易的第一天趕到了滬海的交易市場出售。
    當天就全賣出去了,輕輕鬆鬆賺到了三萬四千四百元的價差,刨去這趟差旅費和消費吃住,淨賺三萬三千元。
    江浩和年京每人分了一萬五,三千留給了江惠。
    此後他們就按照這種路數,一發不可收拾,越做越大,資本也越滾越多。
    不得不說啊,他們這個小團夥會被稱之為鐵三角,的確是名符其實。
    這不僅是因為他們彼此有著一層親戚關係,可以比較相互信任,默契合作。
    更是因為他們各自都在這門生意裏發揮著各自的獨特作用,每個人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員。
    像江浩靈光的頭腦和信息渠道是他的優勢,讓他領先於京城的大部分人察覺到了這個發財的機會。
    沒有他就沒有這個買賣,光這件事他就功不可沒。
    而且他的關係比較“硬”,他的朋友都是各處的頭頭腦腦。
    所以他收國庫券這事兒也最容易。
    隻要那些小領導們替他一發話,往下一吩咐。
    往往就是好幾十人,甚至是上百人的“國庫券資源”落到了他的腰包裏。
    而他的妹妹江惠作為一家信用社的信貸部主任,作用更是明擺著的。
    誰都清楚,幹這個,資金是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江惠則可以給丈夫和哥哥的公司提供最大的資金幫助。
    有這麽個財神奶奶在,賺錢就變成了一件再簡單不過的事兒了,他們就是想不發財都難啊。
    實際上,在其他也看到這個賺錢機會的聰明人,還在以幾萬塊的額度收購國庫券,然後轉手掙個一兩千塊的時候。
    他們就已經把收購大業的規模弄到了幾十萬、上百萬,每次倒騰都是幾萬塊幾萬塊的賺。
    這種速度對比,那簡直就是邁巴赫跑車對比人力三輪車,爽到了飛起好不好?
    第(2/3)頁
    第(3/3)頁
    至於年京,也別小瞧他,他的關係網不在於硬,而在於廣泛。
    對比江浩,他認識的能管事的人不多,但優勢在於各行各業都有他的熟人。
    就連江家兄妹曾經帶過來的朋友,或者是那些朋友的朋友,他也都能說得上話。
    因此他發動了自己所有認識的人,給別人一個八折的價格讓別人幫忙代收,餘下的部分算做那些中介人的收益。
    所以上門或托人找他兌換國庫券的人就越來越多,每天都有不少人來他的公司,主動給他送國庫券。
    其中還有哈德門,知道這門生意自己也能從中蹭到油水後,更是成了讓他倚重的下家。
    可以說他坐著就能收上貨來,也一點不比江浩搞到的少。
    另外,無論是鐵路還是機場,他也都有門路可以通行無阻。
    這樣一來,也有利於他們運輸安全,無論買票上車還是讓運送的國庫券通過安檢,都容易。
    總而言之吧,在他們這個小團夥的各司其職,精誠合作下,根本就沒用兩個月,他們就已經成了這行的大戶,完全摸透了其中的訣竅。
    就連運營模式都獲得了升級,已經從坐火車倒騰國庫券,升級到了組團去坐飛機去滬海交易的地步。
    一次出動幾乎都是五六人,每人要攜帶一個大旅行袋,裏麵塞得滿滿騰騰的全是五元和十元的國庫券。
    跑這麽一趟,交易額度起碼在一百二三十萬左右,至少也能賺個三五萬。
    一個月輕輕鬆鬆就能掙到幾十萬。
    不誇張的說,他們的胃口也在迅速擴大。
    如今的賺錢目標已經從最初的幾十萬,開始放眼一百萬了。
    百萬富翁啊!
    這四個字在八十年代的大陸內地還是個很嚇人的頭銜,一般人想都不敢想能擁有這麽多的財富。
    結果他們幾個就是靠著這麽簡單的倒騰國庫券即將有望實現了,比“楊百萬”還要更快的積攢到這個身家。
    他們其中任何一個人都沒賺過這麽容易的錢。
    不用四處求人,也不用攀附送禮,更不用擔心什麽價格波動的風險。
    隻要他們陸續不斷的把大家都不樂意拿著的國庫券買走,轉身送到滬海的交易市場來,就能換回更多的鈔票。
    他們這輩子也沒過過這麽舒心的日子,在大陸內地資本市場的萌生狀態中真真正正品嚐到了甜頭。
    就這麽不知不覺中,他們已經輕鬆完成了自己的資本積累,以鯉魚跳龍門的姿態加入到了共和國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批富豪的隊列。
    坦白講,掌握了這麽多的錢,也讓江浩和年京的傲骨徒升。
    雖然他們都清楚自己的財富仍然沒有寧衛民多,但他們在心裏卻並不覺得寧衛民還值得他們來仰視了。
    畢竟他們都認為寧衛民隻是靠吃軟飯才一步登天的。
    而私下裏,他們有時候也會議論和猜測寧衛民現在過的日子和他們的差距有多大。
    好像也就是一輛進口豪車的差距了。
    他們都相信,隻要他們也買上一輛進口的奔馳汽車或者是寶馬轎車,他們就完全追上了寧衛民的腳步。
    而對於這件事,也隻有江惠這麽一個明白人,才知道絕對不是這樣的。
    
    第(3/3)頁